APP下载

论大学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2017-03-13魏玉娟

大连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精神

郭 辰 ,魏玉娟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52)

论大学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郭 辰 ,魏玉娟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52)

高校校园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精神贯穿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就要重视大学精神的独特作用。大学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大学精神能够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同时,高校校园文化承载着大学精神。当前,为破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一些困局,应着力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培育大学精神。要以大学精神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崇尚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与时俱进,形成特色,以文化育人。

大学精神;高校校园文化;传统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全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前,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精神的导向作用,使其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价值源泉和精神动力。

一、大学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

(一)何谓大学精神

所谓大学精神,是指经过长期办学实践积淀,反映大学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独特的群体意识和气质。大学精神被全体大学成员共享,集中体现在校风、学风、校园文化精神、治校理念等诸多方面。它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凝聚性和传承性的特征,时刻发挥着价值导向、共识凝聚以及社会辐射等一系列功能。简言之,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动力。

从功能上看,大学精神首先能够“塑造人”。体现在校园文化、校风、学风之中的大学精神,可以在校园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种氛围,浸染每一名大学人,培养、塑造他们共同的人生理念和价值追求。具备鲜明特色的大学精神塑造着每一名大学人独有的精神品格,而每一名大学人的个性与创造性也同时在丰富着大学精神;其次,大学精神能够“引领人”。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看,大学精神可以呈现于办学理念、特色、校训、校风、校园文化等方面,而从具体职能的角度看,任何一所大学都可以看作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层次、要素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这些要素细化分散在大学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此时,大学精神就在诸如学术活动、师生互动、乃至基础设施特点等方面之中发挥引导统领的作用;再次,大学精神能够“感召人”。大学精神来源于大学优良的传统,历经长期的办学实践,逐步积淀、发展,最终成为被大学人所认同、所追随的优秀文化,它深刻影响着大学人的思想、心理、行为和追求。一旦成为大学人的集体意识,大学精神就会构筑起大学人共有的精神家园,时刻感召、凝聚着全体大学人形成合力,代代传承。

(二)大学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首先,大学精神作为深层结构要素,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精神所体现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蕴含着对大学和大学人文化氛围、道德水平、精神风尚、个体特征等多方面的要求,它实际上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时刻体现着整体层面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而优秀的校园文化是推动大学创新与发展的核心力量,通过大学精神的引领,校园文化得以传承和具体化,使得特有的文化气质在大学物质建设、精神建设和环境建设中得以展现。因此,大学既要培育大学精神,紧随时代的潮流,也要传承优秀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两方面的融合,不断赋予大学新的使命与内涵。

其次,大学精神能够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通常认为,校园文化是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大学精神在整个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深层价值导向的促进作用,它以全体大学人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明确了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向,渗透在各项办学规章制度中,凝心聚力,维系着校园文化体系的良性运转。而从表层文化角度看,大学精神更是潜移默化地促进了校园环境建设、社团活动、以及日常学习生活,时时刻刻影响着大学人的人生目标与社会责任感。简言之,校园文化体系建设有赖于大学精神的引领与促进,而传承大学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再次,高校校园文化承载着大学精神。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依托,它承载着大学精神,彰显着其独特精神内涵。高校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紧密相连,大学精神通过与时代价值观念相融合,根植于校园文化之中,因此,高校校园文化既以大学精神为指导,又承载着大学精神;而大学精神既是对高校校园文化的提炼与升华,又是贯穿于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一条红线。总之,每所高校特有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都是不同精神风貌和个性特点的展现,以民主、科学、批判、创新等为精神内核的高校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精神的承载和发展。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高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实力[1]。实力决定地位,能力决定价值,发展决定空间。任何一所大学,不仅需要大楼,而且需要大师,更需要大爱,大爱就是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与主要特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面对这样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具有文化的自觉,既对文化的本质、规律和高校的文化职责有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认识,而且对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有全面、系统、长远的思考和规划等。当前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缺乏统筹规划,无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规划是总领,是事业发展的路标。因部分高校没有树立文化育人、文化兴校的观念,所以不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办好学校、完成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作为重要条件,不给予高度重视并不制订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纲要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中。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等学校来说不但是重要之务,而且是经常之务、长期之务。如果没有建立健全的长效机制就无法实现校园文化全面协调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二)国家及学校投入力度不够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各种软、硬件投入。由于观念、人员、经费上的具体问题,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过程中,人、财、物等条件往往难以落实到位,校园文化组织难以健全,校园文化实施难以完善,校园文化政策难以兑现,从而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健康蓬勃地开展。

(三)各类活动中文化层次偏低,精神内核有待充实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中浅层次文化比重偏高。许多大学生崇尚感官刺激,讲求实惠实用过于现实,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世界名著兴趣不大,而对社会流行文化和颓废文化则非常热衷沉迷。当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令人堪忧的现象是文化品位较低,学术氛围不高,自主钻研能力较差,而经久不衰的永远都是娱乐性和商业性等活动,所以大学生的精神内核有待充实。

(四)传统文化受到轻视,思想理念缺乏根基

当前,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忽视大学精神培养的倾向,思想理念缺乏就会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方向性问题错误。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环境有了巨大的变化,比如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使校园文化的环境变得日益复杂的同时,放松了对学生事务思想政治教育使一些不健康的文化乘虚而入污染了校园环境和大学生的思想。其次,在引进外来文化的同时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导致校园内的大学生盲目崇洋媚外并开始轻视诋毁传统文化,使部分大学生内心矛盾、思想混乱和道德水准有所下降。再次,大学德育工作未能从传统文化中充分吸收养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精华与大学德育工作的目的高度契合。然而,传统的大学德育工作存在内容空洞、方式死板、感召力缺失等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大学德育工作轻视传统文化,造成思想理念缺乏根基。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精神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一直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比如说“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校园文化必须深深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深刻的潜在影响[2]。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因此,大学精神培育与民族传统文化紧密相关,当前,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培育大学精神:

(一)“标识”建设

所谓“标识”就是大学文化中的象征符号。即校园文化中的人标、事标、声标等。学校的标识中最常见的是校牌、校徽、校旗、校歌、校训、校史等。这些标识中不仅仅蕴含着学校的历史和校园文化,而且体现了学校特色、办学传统理念与精神。所以当前高校应该调动师生积极性充分发掘标识中的价值并赋予其与时代要求和学校发展相适应的新文化内涵。要充分认识到,大学文化具有历史性和传统性。大学“标识”建设,既要与时俱进,紧跟先进文化发展潮流,也要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传统优势与民族特色。例如,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礼”的精神,教导学生“明德”、“修身”,提高道德修养与道德水平;融入“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与凝聚力;融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的责任感;融入“和而不同”的思想,提升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团结协作能力,等等。

(二)“环境”建设

所谓“环境”就是校园里的建筑、雕像和景点以及地形地貌、山水植被等自然条件。这些虽然都是无生命存在的物质性东西,却充满着文化意蕴起到了传承校园文化的作用。建筑历来被誉为“文化纪念碑”,因为它既要满足人们居住的需要,也要体现人的审美观念,又要与一定时代的生活方式相适应,所以梁思成先生说:“建筑是一面镜子,它忠实地反映着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3]校园建筑也该如此。所以校园环境建设应该考虑学校的自身校园文化、内涵明确、个性突出,形象地体现办学特色和风格特征并赋予它传承的意义。大学“环境”建设也需要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无论是山林风水,还是高楼瓦砾,都应体现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文化意义,在建筑设计和装饰风格中融入历史文化意蕴,使人置身其中产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感。

(三)“三风”建设

所谓“三风”就是校园文化中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加强高校校风建设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校精神教育,教师的职责不仅要灌输理论和专业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和传承能力;加强高校教风建设是对当前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具有双师型能力、勤恳踏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无私奉献的教学精神,在教学方法上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是对当前学生的学习风气提出不满,我国高校学生的论文剽窃和学术作假等情况来看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对策并重视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无论是对校风、教风,还是学风,传统文化都可为借鉴。应该让校风承载大学精神储备,坚守、继承并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精神,应该让教师切实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通过“三风”建设,打造特色理念,坚守价值信念,增强文化自信。

大学精神是历史的积淀,传统是历史赋予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学校的传统和特色对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重要作用。中国的高校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贡献就会失去自尊和特质,学生就会失去作为一个文化人该有的涵养。因此,当前高校应该动员师生发扬学校的传统精神,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来启示一代代师生让学校发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四、以大学精神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建立在高校校园文化完善基础上的大学精神是学校办学凝聚力的最高境界。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大学精神又是一种追求,是一种象征,它成为主旋律支撑着大学不断进步发展。由此可见,建立高层次的大学精神是推动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精神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所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名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名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名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建设中华名族共有精神家园结合起来,共同思想基础与共有精神家园既是联系的又是统一的[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通过高校这个“蓄水池”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社会与区域存储丰厚的文化积淀;有利于通过高校这个“克隆器”,培养教育出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莘莘学子并造就出一代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有利于通过高校这个“传播器”,面向全世界、全社会广泛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崇尚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崇尚科学精神,因为科学精神在营造大学校园内追求真知、崇尚科学的气氛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科学精神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和净化人的思想和灵魂[5]。只有崇尚科学精神才能在中华民族传统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人们新观念和新思维,才能大胆地吸收外来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我国全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并完成只属于高校才能拥有的神圣使命。人文精神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对自由、平等、正义的渴望和呼唤,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企盼和高扬,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6]。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是与时俱进,独具特色。在培育大学精神的过程中,不仅要保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折射出时代的光芒,能够立于时代潮头并引领时代潮流使大学精神与时俱进的同时培育有个性的大学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紧密结合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并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开展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形式及内容,使本校的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富有时代前沿的校园文化会吸引广大学生,从而无形的发挥了校园文化中的育人的重要作用。

总之,将大学精神贯穿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对弘扬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高高校校园文化主体人的思想性、学术性与前瞻性的高度,体现学校的特色并全面优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1.

[2]刘刚,王文鹏,陆俊杰.多维大学校园文化研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273.

[3]黄洁.大学文化论纲[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53.

[4]郭建宁. 关于当前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的若干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2,(1):67.

[5]申作青.当代大学文化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9.

[6]张学松.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J].天中学刊,2002,(2):110.

On University Spirit and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GUO Chen, WEI Yu-juan

(L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52, China)

Campu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ist culture in China, and university spirit runs through all aspects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unique role of university spirit. At present, in order to solve some of the dilemmas fa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rea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in order to draw nourishment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ultivate university spirit. Therefore, we should take such measures like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with the spirit of University, developing socialist advanced culture, 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dvocating scientific and humanistic spirit,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 forming characteristics, and serving for the people with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university spirit; campus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G41

A

1008-2395(2017)02-0030-05

2017-2-16

辽宁省教育厅项目(W2014277)

郭辰(1982-),男,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魏玉娟(1976-),女,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大学精神
“留白”是个大学问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