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到说“立春”

2017-03-13文丨张隽波

家庭服务 2017年2期
关键词:春牛立春牧童

文丨张隽波

春到说“立春”

文丨张隽波

今年2月3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迎春、接春、打春、咬春、春卷、春饼……这些与立春相关的词语频频出现在大家面前。看似平常的词语,每一个背后都是复杂的仪式和讲究,蕴含着满满的吉祥和祝福。

两千年风俗今又重现

2016年立春之日(2月4日),北京建国门街道办连续举办了10年的“立春文化节”又以鞭打春牛的形式为居民送去春天的祝福。在民俗专家的指挥下,居民扬起象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鞭子三打春牛。牧童还将牛肚子里的杂粮福袋分发给居民,寓意和谐、丰收。

2016年大年初一(2月8日),“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土肥地喧,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在古镇周庄古牌楼前,盛大的打春牛民俗引来数千游人簇拥观看,入乡随俗饶有兴趣地摸春牛,讨个好彩头。

近年来的立春日前后,河南内乡县衙均举行打春牛活动,由村民扮演的“知县”率“众官”先祭祀,后在附近田地里亲手扶犁耕地一垄,表示代御亲耕,以迎春气而兆丰年。立春日在县衙大堂前“鞭春”,鞭打春牛(泥塑或纸糊)后,牛肚内事先填满的五谷、干果等纷纷落地,大家欢呼抢食,企盼五谷丰登,吉年有余。

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一年一度的立春祭在阵阵礼炮声中拉开了序幕,村民们跟随祭祀队伍,体验着接春、祭春、鞭春牛、抬春神巡村赐福等系列活动。

立春时节前后,较有影响的习俗还有班春劝农(浙江省遂昌县)、石阡说春(贵州省石阡县)、春倌说唱(甘肃省礼县、西和县)等。

在以上的迎春庆祝活动中,打春牛(鞭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据了解,这一活动源于周代《礼记·月令》中的“出土牛,以送寒气”之说。在先秦时期,每逢孟春之月的立春之日,天子就要率领三公九卿到郊外迎春,后来成了官民共同遵守的礼俗,历代最高统治者均予以遵循,每年春季“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京城的开耕仪式由朝廷组织,县府由县官主持,乡村的春耕仪式由德高望重的长辈牵头,历代沿袭,唐宋尤盛,发展到明清,更是隆重。据清人的《燕京岁时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各地打春牛活动纷纷登场,生动再现了这一沉淀了两千多年、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节日传统文化活动,也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每个细节都有好喻意

迎春、打(鞭)春、咬春、呈(贴)春牛图……这些与立春相关的词语背后都是复杂的仪式和讲究,蕴含着满满的吉祥和祝福。

在这些仪式和讲究中,大多是在立春日前后完成且不再重复,只有呈(贴)的春牛图要指导当年农耕节令一整年。春牛图上画着一头牛和牵牛的“芒神”,是我国一种用来告(预)知当年干支、五行、降雨量、农作物收成的图鉴。在我国传统木板年画集散地,如山西新绛、陕西凤翔、河北武强、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四川锦竹等地都有春牛图题材。春牛图中的春牛身高四尺,象征一年四季,身长八尺,象征农耕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和冬至),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12个月。

春牛图里牵牛的牧童就是“芒神”,也叫“春神”,身高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的365日,手上之鞭长二尺四寸,代表一年二十四节气。芒神的衣服以及腰带的颜色,甚至头上所束的发髻的位置,也要按立春日的五行干支而定。当他没有穿鞋和裤管束高时,就代表该年多雨水,农民要做好防涝的准备;相反,双足穿草鞋则代表该年干旱,农民要做好抗旱蓄水的安排。一只脚光着,一只脚穿草鞋,则代表该年是雨量适中的好年景,农民们要辛勤耕作,勿误农时。如果牧童戴草帽意即天气阴凉,不戴帽则炎热。

而牧童的年龄也有喻意,孩年的牧童代表逢季年(就是辰戌丑未年),壮年的牧童代表逢仲年(就是子午卯酉年),老年的牧童是逢孟年(就是寅申巳亥年)。另外,如果牧童站在牛身中间,表示当年的立春在正月初一前5天和后5天之间,牧童站在牛身前面,表示当年的立春在正月初一5天前,牧童站在牛身后面,表示当年的立春在正月初一5天后。今年的立春在正月初七,春牛图中的牧童应该站在春牛的后边。

直至现在,个别版本的历书里还可以看到春牛图,福建泉州的市场上也可买到当年8开大小的春牛图单页。

春牛变“铁牛”,春神变“女神”

春牛图是我国民间最常见的吉祥图案,也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长盛不衰的绘画内容。翻开清末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书,几乎每本历书的前几页都有一幅春牛图,只是时代不同,春牛图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笔者就收藏了清光绪时期的两张春牛图。一张是大清光绪五年(1879年)己卯太岁龚仲公牛图式,32开大小,上半部分有一幅4厘米×5.2厘米的春牛图,由于当年正月十四立春,与正月初一相距13天,所以图中的春神在春牛身后。一张是大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岁次壬寅春牛图,8开大小,最上边占了整个页面1/5的二十四节气表中,穿插了一幅春牛图,立春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腊月二十七,与正月初一相差不到5天,所以图中的春神在春牛的身旁居中位置。

民国历书中的春牛图非常普遍,且多为黑色,彩色的非常稀少,图中的春牛和芒神严格按照传统进行组合,旁边还有详细的文字介绍。1939年历书中的春牛图就是彩色的,可以清楚地看到,春牛身体各部位的颜色是不一样的,下方文字介绍中说,春牛“头黄身青腹黄角耳尾黑胫白蹄白”,春神“红衣黑腰带”,就连春神手里扬起的鞭子,也“用五彩苧结”。由于当年的立春节气在农历上一年的腊月十七,春神在春牛的右前方。

新中国成立后,历书和年画中的春牛图摒弃了传统的图案和元素,变成了农民、耕牛、新式铁犁、“铁牛”(拖拉机)、丰收图等,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女性的出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式春牛图上,经常可以看到年轻妇女头戴草帽、手扬树枝、高挽裤腿,赶牛耕田。有了拖拉机后,春牛图中的春牛变成了“铁牛”,驾驶拖拉机的妇女也变成了“女神”。

无论春牛图中的元素如何变化,寓意都是相同的,即唤醒冬闲的农人和耕牛,同时寄托着对风调雨顺的虔诚祈求,对五谷丰登的殷切期盼,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张隽波,山西日报社主任记者,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收藏近300个年份的不同版本历书3000余本。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BZW186。文中照片由作者提供。)

猜你喜欢

春牛立春牧童
牧童学画
农事 立春
粤北“舞春牛”文化保护的路径
常忆故乡打春牛
农事 立春
春牛图(年画)
立春摆饰
牧童
寂寞的牧童
春日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