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机制
——以霍氏八极拳为例

2017-03-12

关键词:拳种传统武术竞技

李 骏

(锦州医科大学,辽宁锦州121000)

0 引言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进程的飞速前进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传统武术传承的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新鲜事物的涌入使得原本起源于古老农耕文明的中国传统武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有些项目甚至已经到了濒临失传的危险境地[1].为保护传统文化项目,文化部从2003年起正式启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自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国家的重视.2005年国务院第一次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议题,从2006年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至今,国务院共批准公布了1 372项国家四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其中传统武术,包括太极拳、洪拳等二十余类传统武术拳种均在名录之内.一时间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进行传统武术拳种的保护和传承的研究,成为广大传统武术爱好者和学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有一些学者从中得到灵感,开始从文化生态、社会学等视角展开了对传统武术保护和传承的讨论.本文以霍氏八极拳为例,从霍氏八极拳的起源、近现代传承发展及未来传承的趋势来探讨我国传统武术传承人的保护机制.

1 中国传统武术拳种的近现代传承发展

1.1 中国传统武术传承的单一性

我国古代讲究宗派传承,很多文化都是通过宗派传承,传统武术的拳种传承也是如此,这种宗派式的传承方式虽然保证了传承人的质量,但是也表现出了极强的封闭性、单一性,限制了传统武术拳种的广泛传播,从而也严重影响了传统武术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宗派传承方式也使得传统武术拳种的传承人不能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拳种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1.2 西方文化的流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文化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西方文化的流入,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使本来就存在传承问题的传统武术拳种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竞技体育的流入和融合,使得很多人认为传统武术拳种不合乎时代潮流,学习传统武术拳种没什么实际的用处,更有甚者,认为传统武术拳种代表着落后,学习它会让人觉得自己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前沿.这种思想严重影响了我国传统武术拳种及传承人保护机制的健康发展,使得传统武术拳种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3 传统武术拳种的自身缺陷及媒体的扭曲传播

随着科技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影视事业飞速发展,为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欣赏需求,中国传统武术被搬上了大荧幕.随着科学技术走进影视作品,中国传统武术在电影作品中的体现也越来越夸张,使得荧幕前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不能够正确认识我国传统武术的形象,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传统武术拳种的正常传承和发展.

2 霍氏八极拳的起源及近现代传承发展

2.1 霍氏八极拳的起源

霍氏八极拳是清朝末代皇帝的武师霍殿阁所传授的八极门武功,既包含了罗瞳八极拳的主要内容、特点和精华,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主要在东北三省及天津、河北等地流传,且在海外流传日广,影响日著.霍氏八极拳相比其他拳种,有着系统完整、训练有序、技术性强等特点,因此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喜爱[2].

2.2 霍氏八极拳的近现代传承发展

霍氏八极拳的传承和发展与中国传统武术拳种的传承不同.霍氏八极拳的传承人有四种类型,一种是霍氏八极拳创始人霍殿阁亲传的弟子,第二种是霍殿阁的侄子霍庆云代为传授的弟子,三是周馨武的弟子,第四种则是慕名而来,虽然拜师但未学艺的弟子.

随着时间的流逝,霍殿阁的亲传弟子现在多已辞世,但其他分支的传承人还依然坚持传承着霍氏八极拳,几个分支的传承人传承的方式各有特色,有的以文化传承为主,有的以拳法技术传承为主.霍氏八极拳的传承相比其他拳种的传承更加注重广泛性,因此霍氏八极拳不仅在东北、河北、天津等地区广为流传,更是远播到了日本等周边国家.但与此相对的,霍氏八极拳传承的专业性并不如其他单传的拳种.

2.3 霍氏八极拳传承的制约因素

霍氏八极拳作为八极门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武术相比较,既有其武术传承制约因素的共性,也有其个性因素存在.首先是竞技武术对其传承的冲击.竞技体育一向以更高、更快、更强作为其根本宗旨,而霍氏八极拳主要强调“慢、松、柔”的运动理念,与竞技体育存在一定差异.其次是霍氏八极拳传承人受封建思想禁锢太深,没有同时代共同发展,在社会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大环境下,其传承人应以大局为重、求同存异,将霍式八极拳强身健体、健身娱乐的功能充分发挥,而不是将精力耗费在没有必要的派系之争中.通过对霍氏八极拳在传承中制约因素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建立武术传承人保护机制的必要性,更好地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3].

3 中国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机制建议

近些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中也包括中国传统武术拳法文化.中国传统武术拳法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但是由于其传承方式的特殊性,保护中国传统武术拳法的传承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保护其传承人的延续和传承.

3.1 加强正确的宣传和引导

要更好地运行我国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人的保护机制,最主要的是要加强正确的宣传和对媒体的正确引导.对于传统武术拳种的宣传,不能名过其实,应实事求是;不能加入科技魔幻的元素,应真实准确;从正面宣传中国传统武术拳种文化,让广大群众能够正确地认识中国传统武术拳种,消除群众心中对传统武术拳种的偏见,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认同传统武术拳种.

3.2 与教育事业相结合

教育事业一直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而传统武术拳种正是需要一条这样的途径来摆脱其低迷的传承状态.将中国传统武术拳种与教育事业相结合,让中国传统武术拳种走进校园,在中小学甚至大学开设传统武术拳种校本课程,不仅能达到让学生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也能让广大青少年重新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武术拳种,纠正在青少年心中被魔幻化的中国传统武术形象,让更多的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武术拳种产生兴趣,从而也能更好地促进中国传统武术在当代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传统武术拳种的传承培养年轻的力量.

3.3 加强对武术学校的扶持和维护

想要改善我国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人保护机制,应当摒弃传统武术拳种传承的一些弊端,改变传统的传承机制,由“门派内传”的传承方式改革为“普遍传播”.武术学校作为一种专科类的学校,现在在我国的发展并不乐观,由于读过武校并不一定能够让孩子有机会进入更高一级的学府进行深造,所以更多的家长愿意让孩子进入普通学校学习,而非学习传统武术,因此大多数武术学校面临招生困难、无人问津的窘境,而这与我国的扶持政策是息息相关的,国家政策的不重视,使得武术学校的教师并没有太大的积极性去传授文化和技术.武术学校可以说是传统武术拳种在当代发展传承的较为专业的场所,扶持和维护武术学校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也是保护传统武术传承和传统武术拳种的传承人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3.4 加强与全民健身政策的结合

自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健身条例》开始实行至今,不仅仅是民间项目,甚至越来越多的竞技体育项目都开始向全民健身方向发展.通过全民健身的开展,我国国民的体育意识日益增强,体育锻炼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对于对技术动作和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竞技体育项目,我国传统武术拳种的受用人群更广,对锻炼的人身体素质和协调性要求并不高,不论什么基础的人群都能够学习,也更容易掌握,锻炼效果也能达到日常锻炼的标准[4].

各基层体育局也应重视传统武术拳种的发展与传承,在发展竞技运动的同时,也要注重群众体育的发展,定期组织开展群众体育项目,将传统武术拳种与群众体育活动相结合,通过活动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和传统武术拳种,让更多的群众能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武术拳种,消除由于扭曲传播而引起的大众对传统武术的偏见.

3.5 加强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人的传承意识

从古至今,传统武术拳种的传承人都是传统武术拳种传承的主要载体,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逝世,许多传统武术拳种面临着失传的严峻问题,所以在培养传承人的过程中,应注意加强他们的传承意识,不能只看眼前,要将眼光放的更加长远.传承人所传承的,不仅仅是拳种的技术动作,更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积淀.传统武术拳种的传承可以借鉴霍氏八极拳的传承方式,不仅仅以本家、本门为传承对象,在信息化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传承人完全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对本门拳种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到传统武术的各个拳种,以及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中所蕴含的奥秘.

猜你喜欢

拳种传统武术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竞技精神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传统武术拳种及传承人保护机制分析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花与竞技少女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