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下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模式研究

2017-03-12邓国记

关键词:互联网+院校高职

邓国记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锦州121000)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及价值观等的形成,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素质.在“互联网+”大形势下,如何有效进行高职院校学生教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朱月翠[1]分析了“互联网+”的内涵与本质,并构建了“云+网+端”的“互联网+教育”基本模型;徐海涛[2]提出了基于微信公众号的“5W”学生工作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思路;徐绘[3]探讨了微信工作平台如何在学生工作中进行有效的应用.本文以高职院校学生教育为背景,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互联网+”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模式构建研究,以探索“互联网+”下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和教育模式为目的,让传统教育在“互联网+”环境下焕发新的青春与活力.

1 “互联网+”及“互联网+教育”内涵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互联网+”行动计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互联网+”可以从开放性和虚实融合两个维度进行理解,它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为一体,促进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形成新的共享经济运行模式,已经成为传统行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互联网+”与教育高度紧密融合,实现教育的交叉式变革,转变了教育人才培养的机制与形式,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等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以满足互联网经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作用上来讲,互联网促使教育形态改革创新,使互联网工具形态跃向思维层面,打造教育平台模式.

本研究中的“互联网+教育”是建立在互联网时代与技术层面之上的,是基于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平台和移动互联生态的基础上产生的教育模式,是“互联网+”行动计划与教育领域深度融合的产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样、互动和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实现教与学的深层互动,和谐共进,是教育在线化、数据化、可视化、自主化和个性化的融合,具体表现在教育资源无所不在,学生可以按需动态索取;教学模式多样化、中心教育明确化、移动学习便捷化、数据应用价值化,泛在学习、互动学习成为主流;教育管理数据化、可视化、智能化,使决策更精准、科学,是一个整体协同的模式,要求教育信息化融合、协同发展,从而使教育从单向传递走向多维互动.

为了改变当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局面,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引进“互联网+教育”理念,积极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学生教育模式,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形成以学生工作人员、专业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教育新模式.

2 高职学生的特点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分数普遍较低,学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入校后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行为特征、心理意愿、价值观念和就业理念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明显不同于本科学生.具体表现在:学生文化课业水平较低,基础差,主动学习能力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控制力低,自律意识差,缺乏一定的责任感,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心理素质不高,心理问题日渐明显,逆反心理严重;价值观偏离,缺乏时代紧迫感;就业压力大,就业理念保守,个人理想与就业现实差异过大,易产生厌倦感.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移动终端等设备的逐渐普及,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也逐渐实现网络化,互联网在新媒体环境下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当前的在校大学生是利用互联网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他们普遍接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互联网思维,习惯于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与他人互动、了解外部信息,且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在调查中发现,互联网下信息干扰与监管漏洞越发显现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尤其是一些年龄低的学习者,道德判断能力缺乏,导致在互联网海量数据信息中难以甄别和判别,影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3 “互联网+”下学生教育模式的构建

3.1 构建原则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互联网+”下的学生教育模式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3.1.1 学习方式要采用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应用新媒体获取大量的数据信息,新媒体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首要途径.因此,以新媒体为载体,以图文并茂、视频、音频为特点的多位一体的教学新模式,更易于获得广大青年学生的青睐,有利于学生接受.

3.1.2 构建学生教育模式的关键是吸引学生有效参与

这是针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而提出的,也是新教育模式所面临的难点,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因此,在新模式中要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以社会热点、关注焦点和互动话题为抓手,增强学生参与积极性.

3.1.3 教育模式的导向作用是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就业素养

学生教育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创业就业教育.通过开设创业就业讨论和技能培训,提升学生的创业就业技能和能力.

3.2 具体构建

基于上述原则,以哈罗德·拉斯韦尔方程式的传播学理论为依据[4],进行“互联网+”下学生教育模式的构建.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构建了“AAPP”教育模式.其中第一个A代表任意时间(Anytime),第二个A代表任意地点(Anywhere),第一个P代表信息推送(Push),第二个P代表信息拉取(Pull).

3.2.1 模式的参与者

模式的参与者为教师和学生.这里的教师指广义上的教师,包括学生管理者、专业教师、招生就业工作人员、教务管理人员等,是教育资源的发布者与管理者;学生是资源的接收者与获取者.

3.2.2 教育内容建设

教育内容是教育模式能否成功实行的关键.首先,教育内容要求全面且必须符合学生特点,分类细致,便于学生查询;其次,以贴近学生的语言习惯和口吻来进行设计;再次,定期更新发布,保证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实时性;最后,提供关于教育内容的互动沟通渠道,便于获取学生教育的反馈效果.

3.2.3 评价考核

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需要对教育结果进行评价考核,这也是衡量一种模式是否成功的关键.在本文提出的教育模式中,评价考核包括过程性评价考核和结果性评价考核,可以根据教师类型和教育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具体的考核方式.

3.2.4 管理制度建设

首先,建立用户准入制度,对模式的参与者进行审查,并实行实名制注册登记,只有注册成功才能进行教育内容的发布与学习;其次,建立教育内容推送审核制度,教学内容需要所在系统教学主任审核后才可发布,管理信息内容则需要相关处室领导审核后才可发布;最后,建立用户发布信息溯源机制,以有效保证网络安全性.

3.2.5 模式应用机制

在“AAPP”模式下,采用“主动拉取+被动接收”双重机制.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主动拉取自身感兴趣的教育教学内容,同时教育者也会定时推送教育教学内容,整个模式的应用过程就是基于教育教学内容资源库的主动拉取与被动接收的学习过程.主动拉取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分析手段进行信息内容推送,保证了推送信息的高匹配度、正确性和导向性.

4 结语

通过全文的分析可知,“互联网+教育”环境下的“AAPP”教育模式,将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平等、自由等特征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相结合,改进了教师、学习者、课程、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等教育相关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与学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互联网+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