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弟子规》对艺术高职学生做人教育的启发
——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为例

2017-03-12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孝敬父母弟子规做人

赖 超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思政部, 福建 福州 350100)

论《弟子规》对艺术高职学生做人教育的启发
——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为例

赖 超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思政部, 福建 福州 350100)

《弟子规》中涉及了做人方面的行为规范。其中,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包含了做人方面的教育,这对艺术高职学生做人教育具有借鉴的意义。

弟子规;艺术高职学生;做人教育

《弟子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指导的蒙学读本,原名叫做《训蒙文》,其作者是清代的李毓秀。后来经过清代的贾存仁修订整理,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一书的总叙来自《论语·学而》第六章的内容:“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弟子规》一书篇幅不长,分为总叙、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学文八个部分,详细规定了孝敬父母、爱护兄弟、谨言慎行、诚实守信、平等博爱、修身治学等行为规范。《弟子规》蕴含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重视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和自我关系,突出了伦理道德,强调了感恩和谐和余力学文。[2]这样一部具有教育价值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材,对于艺术高职学生做人教育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随着当今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等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艺术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做人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形势下的时代呼唤。当前,艺术高职学生在做人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存在矛盾,为人处世不谨言慎行,做人不讲诚信,不尊重他人,与同学、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比较紧张等。为了较好地解决此类问题,应当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做人教育的思想对艺术高职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弟子规》一书中论述了如何做人的行为规范,尤其是总叙中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的内容,相辅相成,循序渐进,说的就是做人方面的道理。做人教育的实践途径主要是学文。由于时代的不同,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与当今社会有所不同,需要我们重新审视。

一、孝悌与孝敬父母、爱护兄弟方面

《弟子规》关于“孝悌”的内容主要包括“入则孝”与“出则悌”两部分。“入则孝”规定了做人要孝敬父母的四项基本要求。具体包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古人认为,听到父母呼唤,回答不能迟缓;父母指派差遣时,要赶快做不能偷懒;父母谆谆教导时,应当恭敬地聆听;父母指责和批评时,必须接受顺从。在现实生活中,子女听到父母的呼唤和吩咐时,做事情比较拖拉;在听从父母的意见时,心不在焉,口头上应付了事;在接受父母的教导时,往往出现较为叛逆的心理。从现实情况看,艺术高职学生在与父母相处时,两者存在一定的矛盾。从成长的环境来看,艺术高职学生存在长期性的、较大程度的对父母的依赖,无论是在生活方面还是处理事情方面。但是,艺术高职学生的独立意识又比较强。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与父母闹矛盾的问题。比如,子女给父母打电话时,说话的语气、态度较为蛮横、强硬,一点都没有尊重父母的意愿。在受到父母的责罚时,更是大发脾气,拍桌子、摔东西等行为时有发生。这完全违背了《弟子规》孝敬父母的内容。笔者认为,作为子女对待父母的态度应当有所恭敬,认真聆听父母的教导,做错事情时应该自我反省并接受父母的责备。对于当代的艺术高职学生,“入则孝”不仅仅是指以上的四项基本要求,还应包括以下内容:其一,当父母生病时,要细心照料父母的生活起居。其二,要考虑父母的心理感受和适当的需求。其三,要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最后,应当努力学习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成为合格的人才。通过对学院艺术高职学生的调查与访谈了解到,95%的艺术高职学生认为在家没有必要帮父母做家务事,仅有5%的学生在家帮助父母做家务事。80%的艺术高职学生头脑中没有孝敬父母的意识以及不懂得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这表明,艺术高职学生缺乏对孝敬父母方面的认识。孝敬父母除了这四项基本要求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做人的道德方面。“身有伤,贻亲优,德有伤,贻亲羞。”如果子女的身体受到损伤或者身体不适,会让父母担忧,这还仅仅停留在较浅的要求上。如果子女的道德出现了问题,或者说做人方面出现了问题,那么,父母不仅仅只是伤心,而且还会感到羞愧。从这一层面上讲,艺术高职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刻注意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出则悌”规定了做人要友爱兄弟的要求。友爱兄弟的具体要求是兄对弟要友善,弟对兄要恭敬,兄弟彼此和睦,孝道体现其中。艺术高职学生大多数是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较少关爱自己的兄弟姐妹,较少关注兄弟姐妹的感受。“出则悌”从更高的做人要求来看,表现在待人接物方面要与人和谐相处、尊敬长辈。

总之,“孝悌”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基础。“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孝悌规范都没有做好,不孝敬父母,不爱护兄弟,怎么能指望这样的人爱国爱民呢?

二、谨与谨言慎行方面

《弟子规》关于谨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的起居、衣物的整理、饮食、行走、敲门应答等方面。谨也是对言语方面的要求,出言谨慎。比如,《论语·学而》第十四章说:“敏于事而慎于言”,意思就是做事情要勤劳,说话却谨慎。再如,《论语·为政》第十四章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说的是对于要说的话,先落实了,再说出来。这二者阐述的都是对言行谨慎的基本要求。从立身处世的角度看,艺术高职学生应当谨言慎行,遵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接受社会的约束,不能毫无畏惧之心。在实践中发现,学院90%的艺术高职学生较少注意自己的言行,喜欢模仿网络流行的一些不当言论,随意地脱口而出,从而造成不良的影响。另外,学院的艺术高职学生较少地了解法律的基本规定,85%的艺术高职学生认为平时一些不恰当的言行不会触犯法律。“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这句话告诉我们,清晨要尽量早起,晚上入睡太迟就会导致人的岁月易老,应当珍惜时间。学院的艺术高职学生在校住宿期间,生活没有规律,晚上较迟入睡,早上又睡懒觉;宿舍不整洁,床铺不及时整理;饮食不规律,经常不吃早餐或吃饭时间无限制。“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这是对我们衣物整理的要求。脱下的衣帽鞋袜,存放位置要固定,不要乱丢乱放,以免弄脏弄乱。如果艺术高职学生懂得养成日常的行为习惯,就不会出现宿舍不整洁的现象。“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这要求我们日常生活的饮食应当全面,不能挑挑拣拣;要适当有所节制,不要过量无限。在学校生活期间,艺术高职学生的饮食经常没有规律,往往出现身体不适的后果。此外,学院70%的艺术高职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我行我素,组织纪律观念淡薄,没有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上课迟到、旷课、睡觉、吃零食、玩手机等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些都与《弟子规》谨的内容相违背。从更高的要求讲,谨还要求我们做到修身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

总之,《弟子规》中“谨”对艺术高职学生做人教育的基本要求在于谨言慎行。

三、信与诚实守信方面

《弟子规》中关于信的要求是做人要讲诚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论语·学而》第四章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说的就是同朋友交往要讲诚信。《论语·为政》第二十二章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说的也是做人要讲诚信的道理。《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惟其是,勿佞巧。”告诉我们:凡是开口说话,要以诚信为先,如果欺诈荒诞,那怎么可以呢!应当实话实说,不能花言巧语。这要求我们做人应当树立诚实守信的原则,不能花言巧语欺骗别人。现实生活中,艺术高职学生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做人方面不讲诚信。比如同学之间借款拖欠不还,与同学之间的约定不遵守承诺,考试利用手机作弊、考场夹带等。再如,上课迟到,学院95%的学生认为这只是小事情。殊不知,如果没有养成守时的观念,将来工作也是经常迟到,那么后果可想而知。用人单位又怎么会录用不讲信用的人呢?做人讲究诚信还体现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与一言一行当中。艺术高职学生在与同学相处时,应当“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在见到别人善良的行为举止时,就要向他们学习,即使存在一定的差距,也要逐渐看齐。“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艺术高职学生做人应当注重品德学问方面,培养自身的才艺和技能。发现自己不如别人的时候,应当自我激励。即使比不上别人,也不能感到自卑或者生气。“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弄清楚的事情,不能轻易发表言论;听到并不确切的消息,不能轻易传播。

总之,《弟子规》中“信”对艺术高职学生做人教育的基本要求在于诚实守信。

四、泛爱众与平等博爱方面

《弟子规》中的“泛爱众”的意思是要有博爱大众的胸怀。“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说的是所有一切的人,都须相亲相爱,共享一片蓝天,同有大地承载。笔者认为,做人应当平等待人,尊重他人,要与人为善。艺术高职学生在处理同学、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时,没有从尊重对方的角度考虑,造成双方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比如,不尊重他人,直呼其名,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采取较为过激的手段,情绪比较冲动,这些都导致了不能与周围的同学、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艺术高职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应当以一种平等博爱的心态与人相处,学会善待他人。“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这句话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做人行为规范中,要注重品德的高尚,而不是外在的容貌。才学达到一定的水平,自然就会闻名天下。人们佩服一个人的才学,并不是因为他的言语惊人。这对艺术高职学生具有启发的意义。现实生活中,学院85%的艺术高职学生过多注重自身的外表,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应当加强道德、文化、法律、心理等内容的学习。“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这要求我们做人时不能自私,不要随便地说人坏话。艺术高职学生大多都有自身的才能,但是从来不与别人分享,生怕别人的水平超越自己。在看到别人的才艺水平比自己高时,往往又产生嫉妒的心理,随意诋毁和否定他人。“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这要求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不能随意揭穿别人的缺点,别人的隐私不能到处宣传。“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这句话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相接近。强加于别人的事情,首先要问问自己,自己都不愿意的事情,就要马上停止。艺术高职学生在与同学、朋友相处时,往往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没有考虑到别人的内心感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尊重人的表现。

总之,《弟子规》中“泛爱众”对艺术高职学生做人教育的基本要求在于平等博爱。

五、亲仁与学习榜样方面

《弟子规》中的“亲仁”就是亲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向他们学习。“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意思是说,世上同样是人,但是每个人的品行、道德都不相同。大众世俗的人众多,真正有仁德的贤者是比较少的。“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能够每天以仁为目标去学习,自然是美好的。只有这样,品德才会不断进步,过失就会不断减少。如果不亲近有仁德、有学问的人,那么就会接触到不好的言行,从而给自身带来祸害。在当代社会,艺术高职学生应当向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凡人善举等一些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

总之,《弟子规》中“亲仁”对艺术高职学生做人教育的基本要求在于向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学习。

综上,我们分析了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与艺术高职学生做人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那么,通过何种途径才能实现呢?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也就是说,人是具有社会实践性的,只有通过学文这一种实践的途径,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究竟怎样。“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不去努力实践,只学习书面上的知识,这样只会增长浮华的习气,最后不知道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艺术高职学生想要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只有通过亲身实践的方法才能到达一定的目标。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弟子规》教导我们学习要发奋图强,不能自暴自弃,只有循序渐进,才能达到圣贤的境界。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 陈志远.《弟子规》与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教育[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3).

[3] 李旺珍.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以学习《弟子规》为例[J].河池学院学报,2015(1).

[4] 李永红.高职艺术类专业人文素质课程调研现状分析[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1(4).

[5] 徐凤琴.高等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反思[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责任编辑 宋占业]

2016-10-10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JAS151000)

赖超(1979-),男,福建福州人,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10.3969/j.issn.1671-7864.2017.03.006

G715

A

1671-7864(2017)03-0018-03

猜你喜欢

孝敬父母弟子规做人
做人,不要做藤
做人要经得起“推敲”——担当不能靠“喊”
弟子规
什么是给父母最好的爱?
弟子规
弟子规
做人
从零开始做人脉
家长要从小教育孩子懂得孝敬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