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及调适对策

2017-03-11戴明新徐利新焦春岚

关键词:贫困生家庭心理

戴明新,徐利新,焦春岚

(1.常熟理工学院学生工作处,江苏常熟215500;2.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及调适对策

戴明新1,徐利新1,焦春岚2

(1.常熟理工学院学生工作处,江苏常熟215500;2.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受家庭、社会、学校、个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非贫困生而言,在人际关系交往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贫困女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出现的心理问题对其专业学习、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为培养贫困女大学生的健康人际交往心理,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为她们提供条件,但关键在于她们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与完善。

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调适对策

有关实证调查和文献分析显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非贫困生而言,在心理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性以及自卑感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1],其中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较男生更为突出。贫困女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一样有强烈的交往需要,但受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往往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难以寻找到知心朋友,导致人际交往困难。长此以往,这将对她们的学习状况、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为此,必须加强对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研究。本文针对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问题的贫困女大学生进行分析并提出调适对策,帮助她们走出困境,健康发展。

一、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

(一)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自我否认,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不认同的心理表现。自卑是贫困女大学生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部分贫困女大学生对自己评价较低,觉得自己能力不强、品位不高。由于对家庭经济情况缺乏正确的认识,她们往往担心在人际交往中遭到耻笑、出丑或被拒绝。由于自卑,她们对他人的言行非常敏感,不愿主动、大胆地与老师、同学交往。她们做事谨小慎微,生怕引起别人的不满,凡事靠边站,因此将自己的社交圈子限制得很小,丧失了许多发展的机会。这严重影响了她们与他人的正常交往,致使她们逐渐从疏远别人发展到自我封闭。

(二)猜疑心理

猜疑心理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的情感体验。这种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部分贫困女大学生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多疑,总觉得任何事情都与自己有牵连;或者带着成见把无中生有的事强加在别人身上,或者认为他人对自己怀有敌意甚至有时把别人的好心曲解为恶意。总之,她们对事情往往捕风捉影、猜疑过度,不仅对他人失去信任,而且对自己也心生疑虑。这样的心态严重损害了她们正常的人际交往,不利于她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羞怯心理

女大学生的羞怯心理主要表现为紧张、难为情、脸红和退缩。在人际交往中,她们往往过分约束自己的言行,不善于也不敢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很难与他人开朗沟通、亲密相处。大部分贫困女大学生在初中、高中期间学习成绩都相当优秀,对此满怀信心与自豪。进入大学后,她们发现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在校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均比不上其他大学生。这种生活上的反差让她们唯恐言行不当而招致他人耻笑与否定,因而容易陷入紧张羞涩中,不敢踏出人际交往的第一步。此外,有些贫困女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较为困难,从小没有接受各种兴趣辅导班的培训,而大学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较为丰富,她们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时容易受挫,并一直担心在此后的学习生活中还会经受类似的挫折,于是变得胆小怕事、不敢表现自我[2]。

(四)嫉妒心理

嫉妒会给人际交往带来极大的阻碍,在它的支配下,人们会对现实的或潜在的幸运者持有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态度。贫困女大学生认为自己只是家庭经济情况比其他同学差一些,而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综合素质都与其他同学不相上下,甚至更优秀。然而,其他同学拥有更优越的学习资源和生活条件,相比之下,贫困女大学生容易觉得自己是不幸的,被迫低人一等,从而产生愤怒、怨恨等不良情绪。她们往往带着不友好的情绪与同学相处,心中充满了抱怨之气。此外,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表现出的优越感和傲慢态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贫困女大学生,使她们心生不满,甚至使她们产生敌对情绪,实施发泄行为或攻击性行为。

(五)偏激心理

偏激是指人的意见、主张等过火、有失平允,或是超出大众的理解、接受范围。大部分贫困女大学生存在偏激心理,遇事爱钻牛角尖,习惯带着放大镜看待社会生活中的负面现象,常常用情感激烈的话语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长时间受这样的心理状态影响,这些贫困女大学生就容易无视同学的优点、特长,盯住同学的缺点不放。

二、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1.家庭经济条件贫困

由于家庭经济情况较差,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缺乏充足的支持和保障,她们往往感到经济拮据、生活困顿。当看到周围生活条件较为宽裕的学生时,部分贫困女大学生会把经济上的弱势逐渐转化为埋藏在心底的压力,产生自卑、嫉妒等心理。久而久之,她们就会不愿意与外界接触,主动回避、自我封锁,生活在自我世界里,形成较差的人际关系。

2.家庭性别观念落后

贫困女大学生往往来自贫困落后的地区,这些地区广泛存在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一些贫困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只用来满足男孩的成长需要,而无视女孩的成长需求。这种落后的观念制约着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致使她们容易产生自卑、自怨、焦虑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3]。

3.家庭教育方式不良

科学研究表明:父母的人格、价值观、教养,以及教育孩子的方式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制约着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甚至影响他们成年后的人际交往。有些贫困女大学生的父母常年忙于生计,很少与子女进行有效沟通,更多地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子女受到自卑闭锁、敏感多疑、偏执易怒等心理的困扰。此外,少数贫困女大学生大多身负出人头地、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家庭期望,心理负担沉重。

(二)社会因素

1.生活环境的改变

在考上大学后,贫困女大学生群体尽一切努力试图改变自己的“贫困”面貌。然而,城乡巨大的差别和经济上的贫困使她们的心理很难适应。由于不能很好地接受自我和现实之间的差异,她们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因此敏感多疑,总想揣测别人的言行。此外,部分同学衣食无忧的生活也极易引起一些贫困女大学生的嫉妒心理。

2.市场经济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一旦演变为社会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就会对大学校园文化带来冲击,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充斥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社会大环境中,大学生们也开始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受到这种价值取向的冲击,有些贫困女大学生对其贫困现状感到无能为力、束手无策,进而陷入自卑退缩的泥淖,无法自拔。

(三)学校因素

1.实践教育缺乏

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教育体系之中,但对大学生开展的人际交往教育与引导大多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切实有效的实践训练和交往指导。入学后,贫困女大学生面对复杂的人际交往环境往往缺乏一定的应对技巧,无法与同学和谐相处。这就更需要实用、有效的实践教育训练,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提升交往技能。

2.资助工作薄弱

近年来,党和政府均高度重视贫困生资助工作,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困难,比如开设贫困大学生入学绿色通道、提供国家助学金和奖学金、扶持贫困大学生就业等。然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部分高校工作不够细致周密,存有一定问题,导致经济资助很难真正落实到贫困生身上。此外,高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较少、补助金过低,有些贫困女大学生虽然有了勤工助学岗位,但是所得的报酬对缓解她们的经济压力的作用非常有限。

(四)个人因素

1.自我知觉偏差

贫困女大学生之所以产生自卑心理,主要因为她们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容易产生自我知觉偏差。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她们往往高估了他人、低估了自己,自我认知往往与实际不相符。她们还经常拿自己的弱点、不足与别人的优势进行比较,逐渐产生自卑心理,在与别人深入交往时丧失继续探索的勇气和信心。

2.技能特长欠缺

大学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纷至沓来。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往往从小就拥有接受良好艺术教育的机会,大多具备某些艺术特长,在校园文化活动的舞台上表现得游刃有余。而部分贫困女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很少有机会接受专门的艺术培训,没有艺术特长,担心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表现不佳,从而畏惧失败,甚至产生抗拒心理,丧失了与他人广泛交往的机会。此外,相对于家境较好的同学,部分贫困女大学生知识视野较窄,每当与同学闲聊时,她们不愿意多讲话,唯恐言多有失被别人当作笑柄,慢慢形成了羞怯心理,性格也变得内向。

三、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调适

(一)学校要为贫困女大学生养成健康人际交往心理提供平台

学校要根据贫困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特点及其产生的根源,采取经济扶贫和心理扶贫相结合的措施,双管齐下,帮助贫困女大学生健康成长。

1.完善资助工作体系,改善生活条件

高校要划拨专项资金,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鼓励社会各界捐赠,减免特困学生的学费等多项措施,逐步建立起以“奖、勤、助、贷、补、减、免”为一体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进而帮助贫困女大学生从经济上脱贫,改善她们的生活条件,减轻乃至消除她们的人际交往压力。

2.发挥咨询机构作用,加强心理辅导

学校要发挥内设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对贫困女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她们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提高其调节情绪的能力。心理辅导教师要帮助她们学会悦纳自我、学会接受自己的缺点,增强她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自信心,减轻她们因不正确自我评价而产生的焦虑感。心理辅导教师还可以给她们讲解贫困女大学生取得成功的典型事迹,激励她们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增强自信,逐步消除自卑、恐惧、羞怯等心理困扰。

3.开展交往技巧训练,提高交往能力

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为团体内成员提供人际交往、相互学习的机会,促使成员在交往过程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的不足进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4]。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女大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训练她们的人际交往技巧,帮助她们敞开心扉、接纳别人、掌握交往技巧、处理交往冲突,从而提高交往能力。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贫困女大学生面对宽松的环境,可以在与他人的交往情景中相互了解并彼此影响,通过与他人的心理互动发现问题,认识自我,理解他人,学习经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家庭和社会要为培养贫困女大学生健康人际交往心理提供有利条件

1.家庭要转变落后观念

家庭能为贫困女大学生提供的经济条件是有限的,但并不意味着家庭在帮助她们走出人际交往困境方面束手无策。家庭需要转变观念,为贫困女大学生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减轻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帮助她们轻松踏上学习新征途,愉快生活。比如:家长要积极抵制、自觉消除性别歧视,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孩子提供应有的帮助,让她们感受到强烈的亲情;家长要正确看待贫困女大学生在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不要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她们的身上,使她们能安心学习。

2.社会要提供适当帮助

社会是促进贫困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应该在培养她们人际交往健康心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社会不仅要加强宣传,呼吁更多企业和个人在经济上资助贫困女大学生,保证她们顺利完成学业,消除她们的不良心理[5],而且要将她们与其他大学生一样看待,改变对她们的歧视心态。比如:在经济上提供帮助时,社会可以采取以工代助的方式,避免“赐予式”地给予她们单纯的金钱资助;不要强调依据她们的贫困状况给予差异化资助,避免使她们过分暴露家庭“隐私”,以示对她们的尊重。

(三)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为健全人际交往心理提供内在动力

培养健康人际交往心理的决定性因素是贫困女大学生自身。因此,贫困女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不断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克服心理障碍,合理解决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自我意识

贫困女大学生不愿与他人交往,存在着强烈的自卑感,固然与她们的家庭经济状况有关,但是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贫困女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接受自己是贫困生的事实。而面对贫困这一既定事实,贫困女大学生要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克服困难;要相信只有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才能度过人生的磨难。

2.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提高自身抗挫折能力

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调节能力,用以对付那些使人感到烦恼焦虑的威胁和危险,以使自己的心理保持平衡状态。心理防御机制的积极作用包括升华、补偿、认同、幽默、合理宣泄等,合理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通常可以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能够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贫困女大学生要学会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方式来取代消极的心理防御方式,以应对人际交往中的挫折,提高耐挫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6]。

[1]龙晓东.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3(5):90-93.

[2]国力心,赫坚.高师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现状与应对[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6):140-144.

[3]崔寅.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J].教育探索,2010(6):141-142.

[4]张红宁.当代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学术探索,2012(12):88-90.

[5]李美英.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初探[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8-100.

[6]焦阳.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与心理调适[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7):71-74.

On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 s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 Poverty 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Coping Strategies

DAIMingxin1,XU Lixin1,JIAO Chunlan2
(1.Student Affairs Office,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2.School of Humanities,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As a special social group,affected by family,society,school and individual etc.,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 poverty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e students from a well-off family.The psychological issues of the poor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generated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have exerted an adverse impact to some degree on their learning status,life quality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In order to cultivate a healthy mentality of poor female college students,supports from school,family and society are in need while the key is self cultivation and improvement ofmental capacity on their ow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 poverty;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psychological issues;coping strategies

G645.5;B844.2

A

1009-7740(2017)03-0070-04

2017-07-20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性别视域下90后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5JSB581)

戴明新(1982-),男,江苏常熟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贫困生家庭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