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体》:一部经典更或一种警醒

2017-03-11张永军

文学自由谈 2017年2期
关键词:李世石刘慈欣三体

张永军

《三体》:一部经典更或一种警醒

张永军

2017年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这就意味着,2016年亦像2015年一样,一并成为“历史”。于是,2015年8月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和2016年3月“人机围棋大战”中李世石九段负于“阿尔法”机器人,即相应地成为“历史事件”。而这,似乎正便于我将这两件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联系到一起。

在《三体》中,三体世界的科技发展远居于人类文明之上,或正如作品中所言,在三体世界看来,人类只不过像只虫子那样不足为惧。在叶文洁一厢情愿地按下发射键的那一刻,人类的命运被彻底改变——在运用超技术锁死地球人的基础科学之后,三体人庞大的宇宙舰队终于向地球进发,人类的末日倏然来临。

在“人机围棋大战”中,李世石九段基于人类思维而迎战“阿尔法”,但“阿尔法”却拥有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诚如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和伦理学专家杰瑞·卡普兰教授在其新著《人工智能时代》里所举的油漆工和油漆机器人的案例,他的思维和它的“思维”是完全不同的。李世石九段的告负,说明了人类若仍然按照自我意志来“由此及彼”,藉以推想“机器人”的“想法”和活动,那是力有不逮的,其结果必然陷入无知。

归根结底,这两个“历史事件”,均让我们识见了人类的“无知”,或者说,让我们警醒到人类继续陶醉于对自身主宰地位不可动摇的盲目乐观的危险与可悲。而这,无疑成为我推许刘慈欣《三体》的致因。

平心而论,将《三体》誉为迄今为止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小说,甚或将它说成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标志着中国科幻文学推上了世界的高度,对于这样的评价,我是有一定保留的。因为,我最倾情的“硬科幻”以科技或科学猜想推动情节的这一特质,在《三体》中的表现并不完美。在《三体》的阅读过程中,读者对情节的期许、对结局的关注,远远超过对“科学元素”的投入和思考。或者说,在优秀科幻小说须具备的“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诸要素中,《三体》的“科学元素”并不饱满,抑或说并未就科学技术在发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参考价值的预见。读罢《三体》,我首先想到的竟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英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有此传统:出于幻境—顿入人间的写作姿态。让文学先是一个技术活儿,再次是娱乐功能,最后才去体现形而上的道;想象力的建立基础为广义相对论,形成一种看似或者可能的真实,从而故事也就稳定妥贴,而对政治、社会乃至人类的反思是基于讲好故事的基础。就此而言,我以为,《三体》可以是一部笔法新颖抑或呈现魔幻主义比较成功的科幻小说,但它却未能登至科幻文学的峰巅。

由此,那么是否说《三体》的意义和价值要受到损贬甚或应予以推敲、质疑呢?这似乎并非笔者的初衷。因为,在阅读《三体》,包括其后的《黑暗森林》《死神永生》(它们被称为《三体》三部曲,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的过程中,我每每震撼于它在展示知识储备外折射出的深刻思想,或者说表现出的一种深思熟虑的前瞻思考、理性认知、生命感悟、人生境界和现实观照。换言之,对于《三体》以科幻的形式,实现对社会、人类乃至历史发展的一种考量、预设与警省,笔者仍然由衷钦佩并“心有戚戚焉”。

曾几何时,我们对明天充满期待;但俯仰之际,我们对明天已怀隐忧。这份“隐忧”,缘自人们对发展的反思、未知的敬畏、人性的考量。对于这份“隐忧”,笔者深感欣慰,因为它体现出人类认知的进益与境界的提高。但是,另有一种“隐忧”,却罕有人意识到,那就是人类对于所有“隐忧”或者说对于所有预设问题的观照,都是基于对自身主宰地位不可动摇的盲目乐观与无限自信。一方面,以“万物之灵”自居的人类,在地球这个星球上绝对自信,高高在上,俨然是几乎所有规则的制定者和使用者;另一方面,对未知世界或者说在对可能存在的外星球文明的预设、探究中,人类又一味憧憬,盲目乐观。殊不知,也许从外在文明的眼中,人类可能真的会像虫子那样微不足道,就像虫子在人类的眼中一样。《三体》中三体世界的强大、对地球人类的冷漠,正是对人类这种因自我陶醉、自我标榜而导致的“无知”的一种警示。或许,《三体》并不能很快撼动这种稳定的认同感,因为这种认同感仍然基于人类原有的习惯、习俗和习见,但“三体”的可能存在,将提醒、警示人类必须打破这种认同感,或者说必须意识到自身的“无能”“无知”。王汎森在《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中说:“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就这一意义而言,《三体》不妨被推为一部“经典”,一部科幻现实主义作品的杰作。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说:“对于研究者来说,在科学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就是发现问题。但发现问题则意味着能够打破一直统治我们整个思考和认识的封闭的、不可穿透的、遗留下来的前见。具有这种打破能力,并以这种方式发现新问题,使新问题回答成为可能,这些就是研究者的任务。”(《诠释学》Ⅱ《真理与方法——补充和索引》,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用故事的形式传播真理或揭示发现,能够更持久、更鲜活,也更便于人们接受、共鸣和习得。在对人类未知或未及的问题中,科幻小说作家的能量可能要优于更多社会学者。刘慈欣的出现,或者说以《三体》为代表的“硬科幻”小说的涌现,正在使我们想见这种可能。惟愿他们能穿越现实,实现从科幻到魔幻而及未来,抵达更高远的深度和广度。

猜你喜欢

李世石刘慈欣三体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流浪地球》作者刘慈欣:藏于深山的“中国科幻王”
刘慈欣科幻片《超新星纪元》启动
《球状闪电》:科幻大神刘慈欣又一力作
人机大战
李世石不代表人类
基于遗传算法的三体船快速性仿真分析
基于7.1 m三体高速船总强度有限元分析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RSA)与21三体综合征关系的探讨
李世石“天才”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