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出驱动下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探析

2017-03-11薛丽平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英语专业大学

薛丽平

(青岛滨海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翻译作为重要的交流手段,已被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各领域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实际上,翻译能力的薄弱已成为制约非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短板,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何谓翻译能力?罗选民将翻译能力表述为“能胜任翻译任务的主观条件”(罗选民,2008)。PACTE小组认为翻译能力包括知识和技能(PACTE,2005)。中西方学者对翻译能力的研究,主要是从双语能力、知识与技能、交际经验、翻译行为等角度进行的,这为翻译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因此,探讨如何促进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策略是时代的呼唤,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需要。

一、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现状调查及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来了解青岛滨海学院2015级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成型及工程控制、建筑学和建筑环境等8个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情况。问卷调查第一部分主要围绕学生的翻译学习需求、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对翻译能力培养的认识等方面设置20个问题。问卷调查第二部分是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相关要求,对学生进行的翻译能力自评与互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访谈部分采用一对一的结构式访谈,访谈的对象是18名大学英语教师,访谈的问题围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展开。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青岛滨海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过程中凸显出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调查结果显示,52%的学生进行翻译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46%的学生因兴趣爱好而学习翻译,32%的学生则希望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来提升就业或升学竞争力,这反映出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学习的多层次需求。但实际情况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主要是通识必修课和选修课,如大学英语读写、听力和口语,以翻译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块一直处于课程设置的边缘地带,与翻译理论知识、翻译技能指导、文化翻译等相关的拓展课程更是匮乏。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表示在学生语言基础薄弱、教学时间有限、课堂规模较大、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教师把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视角主要放在教材中词、句子或者段落翻译的层面上,这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实际发展需要,导致学生难以具备基础的翻译能力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逐步丧失对翻译学习的兴趣,翻译水平很难得以提高。

(二)教学内容缺乏更新与拓展

通过调查发现61%的非英语专业学生最喜欢选自真实生活尤其是和自己专业相关的翻译材料。而目前青岛滨海学院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开展形式主要是依托读写教材中的词汇、句子的翻译练习和课后句子翻译练习讲解或者四、六级段落翻译训练的方式进行。然而过分注重课本教学内容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安排相对枯燥,翻译练习散乱不成体系,知识拓展十分有限,致使学生缺乏系统的翻译理论指导以及语言、文化转换意识的培养,制约了学生翻译能力的形成。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翻译能力培养不能只停留在语言知识层面上,44%的学生认为要形成翻译能力翻译技巧和方法的学习十分有必要,52%的学生认为翻译能力培养中最重要的是双语转换能力和策略能力的培养,50%的学生认为文化能力急需提高。因此教师可以将翻译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的教学活动中关注翻译理论、文化转换、语言差异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和翻译策略,帮助学生积累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三)教学模式缺乏多样性

通过访谈,70%的大学英语教师反映青岛滨海学院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主要穿插在课文学习过程中,以语法为切入点,采取“语言点+例句+句子翻译”方式进行训练。这种教学模式注重语言形式的训练和翻译的最终结果,学生通过翻译练习掌握语言的基本要点,但师生、生生之间缺乏合作和交流,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实际翻译问题的处理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不利于学生的翻译能力的培养。

同时,由于自身语篇意识薄弱以及翻译理论知识、翻译技巧、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45%的学生表示面对大学英语四、六级段落翻译无从下手。根据学生的翻译能力自我评估和大学英语教师的评估,我们发现目前部分英语教师尝试的基于语篇的翻译教学模式还不能较好地发挥作用。此外,调查结果表明45%的学生认为小组讨论的翻译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翻译学习效果,32%的学生希望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合作项目。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唤起学生对翻译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参与翻译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四)输入与输出脱节,理论缺乏实践

没有理论指导,实践就会流于形式。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关注语言知识点的传授,翻译训练仅仅拘泥于字、词、句或段落的英汉互译练习,翻译能力培养局限于微观的语言形式的对比、语言转换及文化差异,很少考虑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实际水平的翻译理论和技能的指导。此外,脱离语境、语言运用实际而进行的翻译操练既不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表达思想,更不能实现有效的交际。调查结果显示:46%的学生反映大学英语翻译课时缺乏;39%的学生每周翻译实践的时间不足1小时;60%的学生希望通过在真实情景中进行的翻译实践来提高翻译学习的效果。鉴于此状况,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有机结合翻译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翻译实践练习,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增加适合学生的翻译实践和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翻译知识、理念与技能。

二、“输出驱动假设”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及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

(一)“输出驱动假设”的理论内涵

结合职场英语的特点分析以及对输出在语言习得中作用的重新认识,文秋芳教授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该假设主要包括三方面:就外语能力发展而言,输出比输入的驱动力更大;说、写、译等表达性技能的培养更符合学生的职场需求;主张采用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技能法进行外语教学(文秋芳,2008)。

(二)“输出驱动假设”对翻译教学和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启发

翻译能力培养,是语言输出和输入活动的综合,以“输出驱动假设”为理论支撑,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进行探索,是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统一。首先,“输出驱动假设”的提出能够促使学校和大学英语教师转变一味地注重读、写、听、说能力培养而忽视翻译能力培养的观念,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不断完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重视非英语专业学生口、笔译输出性技能的培养。其次,教师不应专注于教材的翻译练习或者四、六级翻译段落,应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拓展课外知识,提高语言输入质量。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业和职业实际需求,教师应灵活采取情景教学、项目合作、任务驱动等方法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机会,利用输出结果提高输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再次,以输出为驱动能促进产出能力的提高,翻译学习的动力来源于输出,翻译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输出性语言训练有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三、“输出驱动假设”下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策略

根据上述分析,以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输出驱动假设”为理论依据,探索适合青岛海滨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完善课程设置,开设大学英语翻译课程,重视翻译能力培养

为改善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相对滞后的情况,实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目标和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青岛滨海学院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议在进行课程设置时,科学合理地增设大学英语翻译课程,制定出适合学生水平的课程体系。目前,青岛滨海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采用分层、分模块教学,大学英语四年不断线。学生入学后根据考试成绩分为A、B和考研深造三个层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两部分,分为基础、提高和持续阶段三个模块。语言能力是翻译学习的基础,因此,在基础阶段即学生入学前2个学期开设读写、听说、口语等必修课程,第3、4学期增开基础英汉互译必修课程,教师根据三个层次学生的需求适当增加“语言知识与能力”和“翻译知识与技能”的授课比例,有利于整合学生所掌握的英语知识和技巧,为发展学生的翻译能力做好铺垫。大学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不仅是翻译技能的训练,在进行提高阶段的课程设置的时候,还应开设英汉语言文化、百科知识、跨文化交际、翻译引论等选修拓展课程。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A、B层学生和考研深造体系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第5、6学期进入拓展课程的学习,以便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培养英汉双语思维、双语转换能力和文化翻译意识。持续阶段课程模块主要是针对考研深造体系层次的学生和毕业生,在第7、8学期根据学生升学和就业的需求设置学科英语选修课、翻译理论与实践、报刊及专业文献摘译等选修课程,增强翻译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突破,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形成翻译学习的动力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优化语言输入质量,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选择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拓宽教学材料的形态,创建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教学内容应涵盖理论和实践,以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材料来做教学案例,符合科学性、时代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China Daily和21世纪英文报,收听BBC等多种途径增加语言输入,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素养,同时为语言输出活动积累素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恰当地采用“输出驱动”的教学方法(如综合技能教学法或教师辅助渐减法)组织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模式向“输入与输出互动”的模式转变。在口译和笔译的训练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听或阅读,进行记录,最后再进行翻译(王守仁和文秋芳,2014)。语言输出过程中,学生能够注意到自身语言形式上的缺失并修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在注重综合技能培训的同时,注重培养单项输出技能,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三)营造浓厚的翻译实践氛围,培养翻译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结合青岛滨海学院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大学英语翻译实践教学,依托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以翻译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大学英语翻译实践教学体系。设置英汉互译实践选修课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和运用的环境,让学生通过课堂、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和外语语言实验实训中心、第二课堂、组织英语协会和英语角,组织英文专题讨论会、翻译讲座、翻译大赛等多渠道进行翻译实践,有效激发学生翻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大学英语教师也可以采用微课、在线翻转课堂的形式,将部分翻译学习内容和任务转移到网络学习平台如Blackboard教学平台和《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平台(http:192.168.0.77)上进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上传作业、完成学习任务,通过系统在线测试考核后可以获得相应学习成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翻译能力。此外,大学英语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互动平台,建立网络英语角、微信群、教师微博以及书写英语邮件等方式与学生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实时探究翻译疑难。

(四)加强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翻译能力培养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

彼特·纽马克曾说“翻译教学的成功65%取决于教师。”(Newmark,2006)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翻译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去内化和验证这些翻译理论,才能有效地进行翻译教学,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但是针对当前我校大学英语师资能力参差不齐、教师自身翻译能力有限、教学团队的课堂发挥受限、翻译课应有的效度不高的状况,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和锻炼,提高大学英语翻译师资力量。

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者、主导者,教师优秀的综合素质是学生语言输出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首先,翻译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和文化修养,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通过参加调研、培训、研讨会、讲课大赛等活动,优化知识结构,增强教学科研和文化翻译教学意识,提高教师翻译理论教学能力。其次,学校应加快翻译教师团队建设步伐,鼓励大学英语教师参加翻译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校企合作项目,有效促进教师翻译实践能力的发展。再次,通过积极申报翻译教学研究课题、参与翻译教材编写等活动,教师自身的学术视野将不断拓展和科研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这必将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翻译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学术、教学和实践三位一体有机结合。

四、结语

以应用型大学建设为契机,以服务地区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为目标,遵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相关规定,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进行研究符合时代要求、学校办学定位要求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求。但是调查分析得出结论: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同时,基于对“输出驱动假设”理论与翻译能力培养辩证关系的理解,以“输出驱动假设”为理论指导探析了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对应策略,这将更加凸显“输出驱动假设”对翻译能力培养的理论启发和实践导向意义。

参考文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8-23.

罗选民.2008.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测试改革与翻译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1):77.

王守仁和文秋芳.2014.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6.

文秋芳.2008.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2-9.

Newmark,Peter.2006.About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30.

PACTE.2005.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Meta,50(2):609-619.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英语专业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