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性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构建路径
——以六盘水师范学院为例

2017-03-11胡小平张贵州赵碧玫田宏兵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学分应用型课程体系

胡小平 张贵州 赵碧玫 田宏兵

(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六盘水553001)

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数量及学生人数的激增,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有学者将高等教育分为三类:一是研究型院校,这类院校包括“985”和部分“211”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高深学术研究;二是应用型院校,这类院校包括了大部分的“211”院校、省属院校、地方性院校、一些新建专升本的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利用所学的高新技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三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这类院校主要培养管理、生产、服务第一线的职业技术型人才(潘懋元和王琪,2010)。

六盘水师范学院是2009年升格的本科院校,2015年11月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能否突破体制和机制的制约,从理念层面转化到实践层面,实现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显得尤其重要,这对地方本科高校来说是一项新任务,也是一种新挑战(胡志刚等,2010)。为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构建富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在2012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运行一轮的基础上,于2016年颁发了《关于制(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全面对本科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从课程体系、课程模块、知识结构、教学方法、考核模式、实践教学、创新创业、专业辅修等各环节对人才培养进行顶层设计,从微观层面对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细化和深化,不断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王钟箐 等,2009)。

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做好顶层设计

学院办学的总体目标定位是:立足六盘水、服务贵州、着力培养工程师、教师等应用型人才,构建多科性学科格局,建成一所特色鲜明、部分学科在贵州省同类高校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地方性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专业特色,制定符合学校定位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修订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要求

2016年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坚持了党的基础教育方针,遵循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并积极吸收近年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大胆借鉴国内外优秀高校的成功经验;坚持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标准,从素质、知识、技能三个方面对各专业人才培养做出可量化的要求,围绕培养“道德修养好、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李子臣,2005)。要以能力为本位来制定专业培养要求,各个专业突出自身特点,避免出现雷同现象,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要符合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与地方社会经济需求和学校教学质量标准相融合,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育,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需求,突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知识、技能协调发展(蔡忠兵等,2013)。

(二)学期安排

学校将传统18周教学安排改为16周,设机动周2周,主要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如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探究性与开放性实验、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等集中实践活动,为“三学期制”改革做好准备,总体安排还是20周,第四学期暑假固定安排2周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20周的教学进程,一是有利于保证学生理论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时间,避免了理论课与实践环节穿插教学;二是有利于保障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时间,提高实践教学的集中度和连续性,提高集中实践教学的质量;三是缩短理论教学课时,腾出更多的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便利,为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开放性与探究性实验、实习、实训等自主学习活动创造条件。

(三)学制与学分安排方面

学校各专业基本学制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即修业年限为4~6年。四年制本科各专业总学分数:经、法、教育、文、管、艺术类专业170±5学分,理、工、农科类专业175±5学分;学分以0.5学分为最小分值。理论课程16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程、公共计算机类课程实践部分、体育专业技术课、艺术类专业技法课、大学体育课、实训类课程等每16学时计0.5学分;集中实践环节课程如专业见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一周计1学分(王涛生,2009)。严格控制课堂教学的学时数,理论教学(含课内实践)周学时一般为20至24学时,从根本上解决课程安排过满、课内学时过多的状况。更新教师教学理念,精选理论教学内容,删减“繁、难、偏、旧”的内容,努力实现理论课程内容的精品化、模块化与小型化,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自主学习提供空间和时间保障(张淑梅,2006)。

二、课程体系构建

(一)深入调研与论证,科学化、合法化设置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曾冬梅等,2002)。六盘水师范学院属于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在此之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设置由于优秀师资短缺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因人设课”及“因无人而不设课”现象,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与严谨性(郑安平等,2007)。随着学校近几年快速发展,不断引进高素质、高学历教师,在2016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通过培养目标细化课程,确保设置每一门课程都有理有据。为此,在确定课程设置前,学校规定:第一步是调研论证,各专业组织教师到省内外高校实地调研,学习、借鉴同类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广泛征求专家学者、企业、行业等利益相关者对本专业人才在素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期望(柴红敏等,2009)。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办学定位、本专业办学特色和优势,凝练所需的核心素质、知识和技能要求,建立理论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与人才培养所需素质、知识、能力的矩阵关系,通过矩阵关系,能明确知晓课程体系与培养要求的关联度(高关联、中关联、低关联);第二步是分类整合,将内容相关教学模块融合为一门课程,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使每个核心素质、知识、能力要求都能具体落实到理论、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专业培养要求和课程的拓扑图(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岗位核心能力——学习领域)(杨洪等,2014)。

(二)“三平台一环节”设置课程结构,实现“通”“专”教育

学校根据各专业自身特点,设置了“三平台一环节”课程结构,即:公共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学环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提升,实现公共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避免教育理念模糊、课程体系交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滞后、师资与专业要求不匹配等问题的制约。

1.“三平台”课程建设

(1)公共教育平台:该平台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面向全校学生统一设置的,在一、二年级开设,既要满足各专业的个性化需求,还要适当调整为各专业服务,服务于专业教学,必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类、外语类、体育类、计算机类及其他类。选修课包括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艺术科学类、创新创业类、信息技术类,师范类还有教师教育类任选课程,要求各专业学生必须修满10学分的公共任选课。

(2)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该平台是面向二级学科的课程,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设置,该平台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需求所设置的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它与公共基础教育平台课程一起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奠定宽厚的基础。既包括支撑本专业的主干学科的基础必修课,也包括为拓宽专业面而设置的相关、相近学科的课程,为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较宽的专业基础。专业基础类课程设置与各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或专业认证、专业评估的要求相适应。

(3)专业教育平台:该平台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由各专业根据专业内涵、专业特色、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来确定。专业教育平台课程由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方向)课和专业任选课构成。专业必修课是各专业依据本专业共性发展、专业特征要求、专业目标定位而设置的本专业学生必须修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根本性位置,是专业基础性课程,其设置主要参照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和国际专业认证标准的指导性意见,并参照相关专业评估与认证指标体系、社会与行业企业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来制定。专业限选(方向)课是在高年级设置的专业方向课,各专业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进行设置。一般可设置2~3个体现不同专业发展方向的模块,每个模块由2~3门课程组成,各模块学分数应大体一致并各具特色。对于设置了专业方向的,学生选定某一专业方向后,所选模块的课程按必修课管理。专业任选课是各专业为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结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在限定的学科(主干学科与相关相近学科)和专业范围(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内设定的专业性选修课,并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各专业需设置不少于18学分的专业选修课课程资源,学生的专业任选课学分不少于12学分,其中创新创业类专业课程不少于2学分。

2.“一环节”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以及与未来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实践教学环节有较高的要求(朱健和刘巨钦,2014)。学校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制定相应制度,有效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体系建设,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学时)占总学分(学时)比例应不低于30%。

(1)实践教学必修环节

实践教学必修环节包括独立设置的实验课、课程设计、各类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军事训练、创新创业等。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动手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将既有理论讲授同时又含实践活动的课程(这些课程按结构学分设置在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中)重复列入。严格落实学生累计有一年时间(不少于32周)的企业学习,由校企双方导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

师范类专业应设置足量的、全方位的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分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内容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等,切实落实师范类专业实践累计不少于1个学期(20周)。

(2)实践教学选修环节

主要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规定各专业应开设不少于4学分的各种实践类选修课程,其中创新创业类实践选修不少于2学分,创新创业类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学科竞赛、开放实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具体认定与管理办法按照学校相关文件执行。

三、因材施教,公共必修课实施分级分项教学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个体间的爱好、兴趣、教育基础差异较大,传统的一些通识教育课程已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必须通过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来适应社会进步及学生的多元需求(王伟等,2012)。通过探索及调研,学校对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两门公共必修课程分别实施分级、分项教学,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基础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效地搭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可选择性。从2016级开始,大学英语采用通识教学课程+特色课程,以高考入学的英语成绩高低分为A、B、C三个层面的班,同时开设日语课程班级,与C层班并列,方便英语成绩不好的同学选择。在第一、二、三学期进行听说读写译的通识教学,第四学期A、B层学生进入特色课程学习,C层学生继续完成听说读写译的通识教学;从二年级开始,大学体育开设篮球、排球、武术、健美操等专选课程,学生自主选择项目,突破按班级和课程授课的单一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及运动特长的引导与培育。

四、结语

随着高校自身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研究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学校将会在不断的实践中慢慢摸索,调整出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社会需求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不仅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还要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要使学生的素质、知识、技能结构适应社会需要,这需要学校每一位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刘辉等,2016)。

参考文献:

蔡忠兵,罗三桂,郭碧乃.2013.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10):65-67.

柴红敏,李秀芹,刘增进,等.2009.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改革的理论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5(3):102-104.

胡志刚,任胜兵,陈志刚,等.2010.工程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其优化—基于CDIO-CMM的理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6):20-28.

李子臣.2005.竞争情报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方案探讨[J].情报理论与实践,28(2):184-186.

刘辉,黄剑锋,殷立雄,等.2016.工科背景下材料化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探索[J].大学教育,(1):140-141.

潘懋元,王琪.2010.从高等教育分类看我国特色型大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05):17-19.

王涛生.2009.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改革[J].大学教育科学,(1):80-83.

王钟箐,胡强,陈琳.2009.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3(10):56-58.

王伟,杨恒新,蔡祥宝,等.2012.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研”结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9):218-218.

杨洪,马士彬,张美竹,等.2014.地方院校地理科学(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研究——以六盘水师范学院为例[J].林区教学,(10):1-2.

曾冬梅,席鸿建,黄国勋.200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3(5):98-101.

张淑梅.2006.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教学研究,29(3):218-219.

郑安平,路康,冯建勤.2007.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11):278-278.

朱健,刘巨钦.2014.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5):59-60.

猜你喜欢

学分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学分美食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