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借鉴意义

2017-03-11刁新峙李彦华

辽宁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论语因材施教孔子

◎刁新峙李彦华

视野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借鉴意义

◎刁新峙李彦华

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异彩纷呈,博大精深。众多教育先贤们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丰富的教学方法及经验,其中一些思想精髓延绵数千年,对当今教育教学仍具有重要启示与借鉴意义。

古代教育;理论;借鉴意义

中国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大意是治国安民,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事情。由此可见,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教育思想理论可谓是异彩纷呈,为后世培养人才奠定了基础。

一、教育目的之借鉴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也是教育最终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圣贤之人。何为圣贤之人?《论语·学而》中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指出圣贤之人既要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的范畴,又能推己及人,胸怀天下。《大学》中提到的个人道德修养和立身治世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正是当今素质教育所倡导“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的渊源。学校教育的实质即培养社会发展进步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在强调全体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兼顾了个人的发展,强调个人才能和特长的充分发展,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使受教育者真正担负起祖国富强、民族昌盛的大任。

二、教师精神之传承

韩愈《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师之道博大精深,每一名教师都应尽己所能,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素质和崇高师德的表现。“学而不厌”要求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达到博学、多能;“诲人不倦”是孔子对自己的基本要求,也应是今天所有教育者对自身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诲人不倦”具体体现在有教无类、不拘形式、循循善诱三个方面。

(一)有教无类

据史料记载,孔子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可谓人才济济。“有教无类”,指在选择教育对象上没有歧视。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是持“束修”之礼前来拜他为师的,孔子都来者不拒。他不分贫富贵贱,不分智愚老少,不分国籍种族,全部接收。因此,他的学生来自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甚至有时父子二人同在孔子门下,终生追随其左右者不乏其人,因而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二)不拘形式

孔子传教不像如今的“班级授课制”,没有地点和情景的限制,不拘于形式。如《论语·为政》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樊迟替孔子赶车,孔子就在车上向他讲授不要违背礼节以尽孝道的道理。再如“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时,向陪同的樊迟讲授怎样提高自己的品德,消除别人的怨恨的知识。孔子不拘于场合形式,不知疲倦地传授知识,使弟子们随时随地都能聆听他的教诲。

(三)循循善诱

“循循善诱”一词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纵观一部《论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教学多是以朋友的方式与弟子讨论,再加以启发诱导,让对方欣然接受。《公冶长·二十六》中记载了孔子与季路、颜渊的一次交谈。“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及其弟子自述志向,讨论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并要求自己和学生自我反思以接近“仁”,这样的例子在《论语》中不胜枚举。孔子深入浅出的启发和诱导使弟子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他的思想学说。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今天所提倡的教师要终身学习,学无止境,要勤业敬业,教书育人,如出一辙。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注重自身内在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的职责是培育塑造人,只有勤业敬业,才能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与使命。

三、教学方法之延续

(一)因材施教是现代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原则

孔子是最早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论语·雍也》中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资质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孟子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所列出五种育人方式,也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宋代张载认为“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才,乃不误人”。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在朱熹、王守仁等古代其他教育家身上也有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当今社会注重发掘学生个性与潜能的教育背景下,因材施教已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可,并成为教师课堂教学所遵循的重要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

(二)启发诱导是当今课堂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方法

在古代,孔子提倡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认为,教育学生关键在于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大意是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加以引导让人明白道理,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学生;加以启发,不将结论和盘托出。综上可以看出,古人懂得把握教学时机,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古人启发诱导的做法为当今教育方法的创新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例。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使人才培养周期缩短,造成了批量化和同质化的倾向,从而导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不足。作为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的启发引导,以“导”代替“牵”“抑”。现代课堂提倡启发式教学,主要体现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

四、学习方式之借鉴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孔子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礼记·中庸》中把“学思并重”的教育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治学求进的步骤,指出了“为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提到了广泛学习、慎重思考、努力践履所学,做到知行合一。孟子也强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求读书不过于依赖书本,应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清代思想家颜元的“习行”观,也要求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这些对学思行关系的精辟总结对于当今拓宽学生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当前教育领域提倡学思行并重;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学有所得,具备独立的实践能力,仍然任重而道远。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经验是古代先贤几千年来教育实践的丰厚积淀,其精髓对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吕思勉.中国文化史[M].福建鹭江出版社,2014.

[2]周生春.论语[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杨璐.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特色及时代价值[J].科教导刊,2012(1).

[5]曲红艳.孔子教育思想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1).

(责任编辑:李阳)

刁新峙,营口市站前区健康小学教师,小学高级。李彦华,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论语因材施教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