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师提高人文素养的必要性与途径

2017-03-11祝佩侯颖王文

辽宁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育

◎祝佩 侯颖 王文

论教师提高人文素养的必要性与途径

◎祝佩 侯颖 王文

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升在职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是教师自身实现全面发展、克服职业倦怠的需要,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更是学生核心素养提高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应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人文哲学素养,以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培养出真正全面发展的学生。

教师;人文素养;全面发展

人文素养是科学素养的基础,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人才的重要素养就是人文素养。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可见,人文哲学素养至关重要,教师对学生人文素养养成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必须加强教师的人文哲学素养。

其次,当代社会过多的宣扬知识主义、功利主义,讲究一切东西都可以量化,人文的东西却在一点点的湮没和消失,这样的教师容易过于计较物质的得失,而不是以精神的满足来看待自己作为教师的这一职业的精神价值的体现。教师只有将任务素养作为自己的职业底色,才能将自己真正扎根于教育,成为一位真正的教育者,而非仅仅只是职业,一个谋生的工具。

再者,拥有哲学人文素养的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一般也较高,因为他们更善于在重复、繁杂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快乐,职业倦怠的程度较低,只因为他们在明白教师职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后,内心深处始终有对教师这份工作和对学生的热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中小学教师提高其人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一、何为人文素养

中国最早的人文出自于《易经》:“言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则礼乐诗书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但是人文的核心古今中外,未曾改变,始终强调“以人文本”。该概念与当前流行的生命教育、人道主义、人文关怀等保持一致,强调人的意义、价值,而人文的载体就是文化,主要包括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文化传承人文。

综合各种相关说法,人文素养可以概括为将人类文化成果,通过环境熏陶、自我学习、知识传授、社会实践等方式,逐步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等,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关爱、尊重、理解,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具有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品质,是人的一种相对稳定、内在的心理特征和精神品质。人文素养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得到体现,因此可以说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的外在精神风貌的体现,体现着一个人的内在精神气质,也是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与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

二、教师提高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一)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

在提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时,我们并没有否认知识,否认科学素养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相反,我们认为知识是发展技能、素养的基础条件,不能一味地否认它的价值。但是,人文素养却能影响到我们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去传授知识,是呆板生硬的灌输知识,还是教师用自己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在与自己不断进行交流碰撞时生长出知识,因为知识不是一个已经规划好了的跑道,而是一个充满想象、富有各种可能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即使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也要融入师生共同分享的喜悦,也要充满美丽的想象,教师要善于营造各种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与“爱”注入到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以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们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到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去。

教师需要善于借助各种适当的时机去鼓励学生,因为比起批评,教师的鼓励可能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并且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时,便会自发的学习,并且学习得更好,科学知识的学习在这种过程中更容易变成学生的体验,并且是愉悦的体验,比起教师的强加、灌输,效果自然难以比拟。但这对教师人文素养的要求却是非常的高,它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了解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各种知识的博雅素养,更要求教师将这些知识内化于自己的教学行为中,让学生既能学习知识,也能感受到快乐。

(二)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面对近来发生的各种诸如学生自杀、校园霸凌事件,虽然并不能将所有的原因都归咎于教育,但是最起码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这些事故的发生是不是也折射出我们教育中的某些“阴暗面”,师生间、生生间的冷漠、功利,让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学生难以形成积极、健全的人格,他们或多或少都变得有些畸形了。虽然我们并不能否认在当今信息如此丰富,获取如此之容易的时代,我们似乎看起来比上一辈更聪明了,但是比起父辈,我们却缺少了作为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情味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像是一种冷漠的交易,什么都计较得失、利益。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有才才是精品。

再看一看我们的教育,是否更像是一个流水线,培养了大量高智商,却德行缺乏的人,这些人的人文修养显然都是不够的,虽然社会作为影响人的一个大背景我们不能忽视,但学生接受的道德教育应该是对学生影响较大的因素,并且这个因素具有一定的可控性。这种可控性体现在作为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具有权威性的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负一定的责任。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认知的美好和创造新知的无限可能,并且用教师的关爱、尊重和理解让学生不仅成为具有丰富知识同时也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让学生成为有生活智慧和情感智慧的人,从而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

(三)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活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教师,必定深刻了解自己的职业特性,时刻在内心深处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以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为了赶上甚至超越学生的成长步伐,他们更愿意成为一个学习者,坚持阅读经典,不停地思考,对世界保持新鲜感,使自己的观点不落后于学生。

阅读经典会提升教师的品位和人格魅力,从而在无形中影响学生。同时,教师也愿意关注时事,关注教育的新理念,从中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从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文素养高的教师会将教师职业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有崇高的教育信仰,更愿意为了这项事业,为了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从而超越自己,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在这份成长和收货中体会到快乐,获得价值。教育说到底是一项自利利人的事业,你让学生获得快乐,得到发展的同时你自己也会收获成长与快乐,正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教师如此做且如此思,与其个人的人文素养是分不开的。

三、教师人文素养缺失的表现及影响

(一)教学方法单一且教学行为缺乏科学性

在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发现有些教师每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都差不多,甚至有很多教师在多次上课后就省去了备课这一环节,直接拿着课本就日复一日地讲课,也不管学生喜不喜欢,厌不厌倦。当你问他们为什么不改变方法时,他们可能会说这些学生就算你改变教师方法他们也不会配合。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教师改变教学方法,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去设计授课内容,学生还会觉得索然无味吗?所以,有的时候是教师没有从心底上重视这份职业或者说是没有将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造成的,从根本上说也是教师的人文素养偏低造成的。

再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行为都是缺乏科学性的,如在设置问题时往往缺乏逻辑性和递进性,问题大多平行零散且毫无关联,或是设问之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就将问题抛给学生,这个时候学生不仅是高度紧张的,而且给出的答案也大多是没有经过深度思考的。之所以会存在这些问题也与教师的自身人文素养偏低有很大关系,有些教师不仅除了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平凡,而且也不懂得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二)忽视对学生的激励和发展性评价

其实大家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激励所起到的作用往往要比批评好,或者我们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回答问题后教师所给予的积极反馈往往都是比较重视的,这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相反,教师如果对学生的问题不置可否会很容易打消他们的积极性,不利于和谐课堂氛围的构建。

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忽视对学生的针对性评价意见,不利于学生对自己进行较为清楚的定位和把握,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的困惑。教师没有较好地运用评价的手段促进学生的发展,用正面多元的方式引导学生变成更好的自己,这也在某一方面影射了教师知识的贫乏,人道主义的关爱精神缺失,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长足的发展。

(三)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动力不足

教师素养的高低对于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学生观、知识观以及对形成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的内在形象即德、才、识,外在职业形象即教师的言、行、貌,都要符合社会文化的主流价值取向,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并将不断学习作为自己人生的必修课,与时俱进,通过知识更新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才是教师专业发展、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必然途径。

但是,很多在职教师的人文素养偏低,个人人生的目标定位不明确,奋斗的信念也不坚定,不能对自己教师职业的专业成长有一个明确的路径规划,并且不断为之奋斗,由此很容易导致教师自主成长的后劲不足,对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持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这样,非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在日复一日的恶性循环中,教师也会对自身的能力产生质疑,从而激起更为严重的倦怠情绪;或者以学生自身的问题为由,表示自己对问题的无奈;再或者冠以周围的教师都这样,我也没必要较真这样的理由去逃避问题。长此以往,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也将因自身的人文素养不高,自主发展的动力不足而导致专业能力的发展更加受限。

四、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途径

(一)提高责任意识,拓宽学习领域

责任关乎个人选择,如果没有责任就不会选择。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呼吁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也是其中很重要一部分,如果教师意识不到自己负有人文素养教育的责任,就不会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该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核心素养的培养之中而加以重视,意识到自己对学生应该负有责任,才会不断督促自己成长进步。教师还应主动拓宽自己的学习领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教师自身人文素养养成与提升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对经典文学的重视,可以使教师的内心受到熏陶,不仅奠定了其人文素养的基础,也能从深度上使人文情怀得以萌芽,使教师在“举手投足”间,都能看到人文教育的缩影,这样人文因子便是真正地扎根于教师的心间,给教师的成长带来永续的内驱力。

(二)改革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中长期重视学科知识,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熏陶出来的一代,他们对教育的热情递减,对职业的物质获益要求增高。从根本上来说,这涉及到了培养的是一个全面的人还一个工具的人的问题,培养全面的人应该重视、理解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而忽视沟通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个性的发展。

高师院校缺乏对学生的理想、信仰、品格、情操和意志等方面应有的人文关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固然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努力,同时也有赖于教师的教育、指导以及相应的显性和隐性的影响。因此,高师院校应改革课程设置,一方面增加人文素养的课时,使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实现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懂得人文素养对自身的生存意义和未来职业的益处。另一方面,应设计一些专门的提升人文素养实践活动,如主题辩论、志愿者服务、义务支教等等,使师范生将人文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融合,从而内化于心。最后,高师院校应积极创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熏陶,因为环境的作用虽不易见却是影响深远的。

(三)发挥领导力量的顶层设计作用

很多中小学教师也并非没有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意识,但是碍于学校的学习氛围差,又缺乏领导的带头激励作用,从而走入了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无顶层设计、制度缺失带来的恶劣影响便是教师自身的学习激情也逐渐褪去,逐渐被身边的群体所同化,不愿意去学习、去进步,惰性渐增,落入他人之藩篱,没有了自己独立思考的精神,被社会关系和他人之关系所同化。多次与在职教师的访谈可以得知,因为学校对此不重视又缺乏一定的规划,导致一些涉及到这方面的活动都沦为形式主义或是教师为了完成任务的应付。领导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推脱自己力不从心,教师也没有自我坚持的毅力,或是归于待遇或是家庭事务的繁杂。

学校需要许多有人文素养的领导者,重建学校人文素养的顶层设计,将人文素养的提高作为教师这个群体需共同为之努力的一个方向,并且根据时代要求进行调整,使其不仅适应时代要求,也能激起教师主动参与的热情,而不让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让教师有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氛围和土壤,使教师这个主体能真正拧成一股绳,发挥其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提高自身的育人能力,最终使学生真正实现其人生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2]王文俊.人文主义与教育[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1

[3](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柯森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8-31.

[4](瑞)胡森,(德)波斯尔斯韦特,教育大百科全书第卷(第8卷)[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251.

[5]贺小丽,理科免费师范生人文素养的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1:13.

(责任编辑:赵静)

祝佩,湖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侯颖,湖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教师心理。王文,湖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副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