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

2017-03-10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大学生课程

徐 婷

(长江职业学院,武汉 430074)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

徐 婷

(长江职业学院,武汉 430074)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大学生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要求。文章从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新形势下利用新媒体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平台构建的可行性,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网络平台的构建策略。

新媒体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平台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一)学校层面:课程设置缺乏延续性

从课程设置看: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在课堂内学习系列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获得。这些课程一般都安排在了大一来完成,这样安排固然是对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的所有科目进行的统筹规划,但是这样带来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学生在大一学完了相关课程以后,后续的几年基本上就不再直接接触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课程。

从激励机制看:高校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在专业内涵建设上的投入远远要高于在思想政治、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投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思政类的教师缺乏变革的动力[1]。

(二)教师层面: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

在教学内容上,讲授的内容理论性过强,不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的理解和认同,听起来比较枯燥,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疲于应付,常常上课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这样自然无法形成文化的认同感。

在教学形式上,传统的以课堂理论性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已经难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期末成绩考核还是传统的以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来评判,这种评价体系不但不能真正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容易传导给学生平时不用听、期末考试死记硬背就可以轻松过关的错误认识,更不用期待学生能够真正将爱国主义内化到平常的言行举止中。

(三)学生层面:爱国教育缺乏认同感

从学习兴趣看: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政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却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学习情趣很低。据了解,很多高职院校甚至本科院校的学生都把此类课程归结为“可以不上”“没有什么用”的课程,导致学生要么不去上课、要么去了也不听,留下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尴尬境地。

从学习目标看:很多学生学习目标性很明确,在进行课堂学习、实践活动时就业导向很明显,在做选择的时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可以学到实实在在技能的课程或活动就积极参与,思想政治类的课程在学生看来都是喊口号“大而空”“离自己太遥远,学了也没什么用”。

二、构建网络平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行性

(一)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1.信息传播速度的及时性

受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制约,传统的媒体传播形式在信息传播的时候会有一定的滞后性。比如每天的新闻联播是在固定的时间进行播放,需要提前进行新闻的选取和准备,这样在播出的时候新闻就不是实时的。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最新的资讯会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各个媒体门户网站、官方微博等各类平台上。如2016年希拉里和特朗普总统大选的紧张时刻,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看到双方的票数。此外,我们每个人也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我们可以以视频、图片甚至直播等形式通过互联网将信息传到网络上,摩拜共享单车入驻英国后遭到一些青年人的故意毁坏的视频由目击者拍下来上传到了网络上,引起了大家的思考。

2.信息传播方式的交互性

新媒体出现以前,信息传播的路径具有单向性,互动交流表达观点的渠道不畅。比如一些媒介虽然留了电话或地址,然而通过打电话或邮寄信件表达观点的方式对很多人来说效率低、不方便、成本高。新媒体使授众与受众之间随时随地的交流互动变得简单和快捷,信息发布者给受众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对话渠道,比如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多种形式来实现双向、多向的交流和互动。这种交互性使新闻传播的模式从以往的“一对多”到现在的“多对多”,虽然用户之间并不认识,但这并不会影响他们的交流和互动。新媒体的隐匿性特点给用户提供了安全、放松的环境,构建了敢于发声、愿意发声的氛围。

3.信息传播内容的海量性

身处信息泛滥的时代的我们每天都会被海量的信息资源包围,资源的形式也从传统的图片、文字、音频向更广泛的多媒体和超文本的多元化发展:可以实时进行视频直播,可以将图片、文字、音频、视频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以评论、转发、点赞,可以进行超链接等等。比如我们在搜索引擎中检索关键词“卡塔尔”,就会推荐出96915条相关新闻、6810张图片供我们选择。现在足不出户,我们可以用手机下载各种类型的APP来学习各个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不再受到专业、地域、时间的限制。比如对心理学感兴趣,就可以在网易公开课上自主的去选择学校、教师及课程。这种海量的共享性资源让学习不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也可以重复进行。

(二)95后大学生的主要特征

1.成长环境的互联网化

95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力,他们是互联网在中国兴起和普及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在这种环境中熏陶下他们具有典型的互联网思维,平常的生活、学习、娱乐都会借助于网络进行,机不离手已经成为大学生新兴的生活方式。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关联应用top20分布中,微信、qq、微博居于榜首,其次是支付宝、手机淘宝,课程格子、超级课程表、有道词典、美图秀秀、百度云等一些APP应用也受到欢迎。

2.价值情感的易波动性

95后的大学生是充满活力、有激情的青年群体,一方面他们有最基本的民族情结和爱国情怀:当国家在航天航空事业取得进展时,他们充满自豪;当袁隆平87岁高龄仍然致力于农业研究用英语进行汇报时,他们备受鼓舞;当全国多地遭受洪涝灾害时,他们捐款捐物;当国家主权受到威胁时,他们抗议示威……。另一方面,他们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易于受到外来的新事物、新思想、新观点的影响,而自媒体获取信息的便捷、共享和交互的特点使得大学生容易受到一些负面新闻、言论的冲击,从而出现价值观的扭曲,甚至出现非理性和偏激性的行为[2]。

(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迎来了机遇

1.党和国家的倡导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

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中国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形成和发展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向广大青年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3]。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对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引导思想。

2.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硬件支持

近些年来,各高校都大力投入进行数字校园的打造:积极申报和建设了校级、省级、国际级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构建了网络化教学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网络教学空间应用、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等一系列的教育信息化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积累的经验在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平台的构建时可以进行借鉴,而且基本上已经具备了进行网络平台的建设的硬件及相关技术支持。

3.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符合其认知习惯

经过分析我们知道,大学生在日常的交流、生活、学习、娱乐等方面都广泛运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有学生调侃说:大家都在宿舍,而且是上下铺,聊天还一定要在微信上进行,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渗透程度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具备基本的爱国情怀,只是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往往是一种被动的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而受到学生的排斥,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偏好,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利用新媒体及时性、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个性化等特点去搭建网络平台,激发学生参与爱国主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和创造性,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指导者和合作者,让爱国主义教育充满活力。

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

(一)搭建数字化课程平台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培养理性爱国态度、引导正确爱国行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传统的依托课堂理论式的教学方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高校教师可尝试以教研室为依托,结合95后学生的特点将枯燥的理论学习通过案例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开研讨会探讨对课程章节知识体系进行重构,敢于创新和变革。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的支持构建数字化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丰富资源形式:微课、微电影、动画、图片、音频、ppt、案例库等[4]。在教学时线上线下结合,比如学生主要运用线上平台进行自学、看一些拓展资源、线上提问互动和提交作业,课堂上把越来越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主要进行主题引导和点评,比如通过辩论赛、演讲比赛、小品、征文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动起来,同时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投入。

(二)运用新媒体打造多元化教育平台

1.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类网站建设和维护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类型的网站如“民族魂”“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网”,一些高校也已经有了相应的网站,如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这些网站为大学生提供了在线浏览我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和实证热点的平台。然而这类“红色网站”因为内容理论性强、表现形式单一、更新不及时等问题而导致点击量不高。针对这一情况,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站要获得学生的青睐,切实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在网站内容选取上要具有时代性、互动性、实时性和亲民性,在表达形式上可采用漫画、微电影、访谈等多种形式增强内容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2.创设爱国主义教育类的微博、贴吧、微信公众号等平台

众所周知,微信、微博、贴吧是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新媒体平台,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虚拟社交平台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一般对游戏、娱乐和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关注领域会加入特别关注,每天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浏览、评论和互动,而对爱国主义主题的微信、微博、贴吧相对较少,针对这种情况,要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名人效应,利用意见领袖的微信和感召力慢慢吸引学生加入到这些新媒体平台上,形成一个教师、教育工作者、知名人士、学生在内的自由、开放、共享的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提供素材、发表原创作品[5]。平台在精不在多,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贴吧,做精一个后不断扩大其辐射范围和影响力。

3.开发并推广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手机APP

传统的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任何时候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不能丢,它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使命感。当我们看着鸦片战争、红军长征、国共抗日等等题材的电影或记录片的时候,我们心中热血沸腾,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因而,研发以红色文化为主的手机应用软件作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很有必要。在APP中,可以推送红色电影、影评、小说、红歌、纪录片等多种形式的素材供学生阅读。

(三)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为健康的新媒体环境保驾护航

新媒体固然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机遇,但是泛滥的良莠不齐的信息扑面而来,对尚处在“三观”形成期的学生而言缺乏独立准确的辨别能力。①政府必须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②学校应该制定校园信息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杜绝不良信息在校园内传播。同时加强网络防护,防止黑客或别有用心的人对媒体平台进行攻击。③教学工作者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对新媒体平台以及信息的甄别能力;监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行为,当发现学生有偏激观点和一些非理性的言论及行为时及时介入进行疏导。④学生要加强自我素养的提高,善用新媒体,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

[1]李娜.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行为教育探析[J].高教学刊,2017(5).

[2]梁亮.浅议高职院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时空,2017(6).

[3]杨家敏.构建中职生爱国主义教育网络格局[J.]教育发展纵横,2017(2).

[4]张晓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创新教育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7).

[5]李亚男,段光鹏.“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9).

AnalysisontheConstructingNetworkPlatformforCollegeStudents’PatriotismEducationundertheNewMediaEnvironment

Xu Ting

(ChangjiangPolytechnic,Wuhan430074,China)

It is apparent that college students represent the hope and future of a nation. Similarly, it is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to conduct students’ patriotism education so as to realize national rejuvena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colleges, the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necessity of using new media to construct the patriotism education network platform and then discusses the some strategies for constructing patriotism education’s network platfor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new media;college student patriotism education;network platform

G641,G206

A

1673-3878(2017)05-0059-05

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基金项目(2016DJB037).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版权声明

(本刊编辑部)

2017-07-06

徐婷(1988- ),女,湖北随州人,硕士,长江职业学院财会金融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投资经济.

为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加强知识信息推广力度,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凡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本刊上述声明。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大学生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之歌
爱国主义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