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泛在服务探索

2017-03-10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馆藏互联网+图书馆

张 兵

(武汉商学院,武汉 430056)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泛在服务探索

张 兵

(武汉商学院,武汉 430056)

高校图书馆在网络快速发展与全方位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下,必须与新型信息环境共生共长,积极探索和构建“互联网+图书馆”的工作模式。目前,高校图书馆通过开展泛在服务实践丰富了师生的阅读体验,但在资源建设、信息服务、技术与人才、信息环境和信息安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尽快打破对泛在服务的认知误区,以信息资源建设为基础、以读者服务为根本、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人力资源建设为要务,进一步深化高校图书馆泛在服务工作。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泛在服务

“互联网+”时代的革新大潮呼啸而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已渗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教学研环境日益数字化,师生在泛在的信息环境下做出了新的阅读反应。在这个随时随地、可以无限沟通的信息社会里,高校图书馆必须与新型信息环境共生共长,顺应网络快速发展与全方位融合发展的新趋势,采用全新的泛在服务理念,将图书馆的服务嵌入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积极探索构建“互联网+图书馆”的工作模式,让泛在的数字化服务丰富“师生体验”,让阅读无所不在,使高校图书馆成为大数据时代的全媒体复合型图书馆。

一、泛在图书馆基本概念

泛在知识环境下的泛在图书馆概念,来源于2003年NSF(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报告。NSF报告提出:针对网络的日益发展,本着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搜索人类所有的知识,而不会有时间、地点、文化、语言的障碍,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最高目标“5A”(任何用户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均可以获得任何图书馆拥有的任何信息资源)[1]。

随后,许多学者从各自理解对泛在图书馆概念展开探讨,虽然迄今还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定义,但泛在图书馆的基本理念是公认的:即图书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可存取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认为,理想状态的泛在图书馆就是基于泛在网络的任何信息提供组织,实现为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提供任何信息以供学习和生活所需[2]。

通俗的说,读者在哪里,图书馆的服务就在哪里。当你在课间休息、排队时、路途中、家中,你都可以利用各种手持终端设备、电脑等,尽情享受一种到身边、到桌面、随时随地的图书馆服务。

二、目前高校图书馆泛在服务的常规做法

泛在图书馆代表着新的服务理念,是图书馆在信息环境下突破时空限制,技术应用更加智能化、更贴近用户的一种服务方式。由于条件的限制,目前高校图书馆通常作出的实践探索主要集中在基于传统服务项目,依托手机等移动终端开展服务。

(一)文献资源建设

文献资源是泛在服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也是图书馆建设的源动力。高校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除建设有传统的纸本和电子资源馆藏,还建设有学科服务平台、学术搜索平台,购置了电子书借阅机等,以弥补馆藏的不足。

其中,学科服务平台,将图书馆、院系、互联网上的资源进行重组,提供面向学科的信息检索与利用;学术搜索平台,为师生提供馆内电子资源的一站式检索获取与馆外资源的文献传递获取;电子书借阅机,内置近三年畅销书籍供师生扫码下载阅读,一般放置在图书馆、教学楼、行政楼、学生宿舍和食堂等处,实行月更新。

目前,馆藏资源建设基本涵盖高校现有学科。纸本文献资源实现了大于12*6小时开放服务,电子文献资源以远程访问等方式实现了24*7小时校内外开放服务,图书馆实行从纸本的“总借总还”到电子资源的“互联网+阅读”服务模式。

(二)移动图书馆

近年来,各高校建立了移动图书馆,是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利用手机等终端延伸、拓展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整合了百万册1949年至2017年出版的电子图书等资源,实现了与图书馆OPAC系统集成。师生下载移动图书馆APP,与自己的校园一卡通帐号绑定后,可在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上对馆藏纸质文献进行移动检索,全文阅读电子资源,自助完成在线借阅查询、续借、到期催还、RSS订阅等服务,

(三)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提高了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粘合度。在资源服务方面,内嵌移动图书馆,并提供馆藏书目查询、热门图书、杂志精选、公开课等资源推介服务;在自助服务方面,通过绑定读者证,提供了借阅/续借、常见问题解答等服务;在与读者交互式服务方面,提供了资源动态、最新消息、联系我们等功能。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图书馆所处的地位,引发了两方面的问题探讨:一是在到馆率较低的大趋势下,如何应用信息化的工具有效地吸引读者利用馆藏资源?二是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施资源的个性化推送服务?

这些研究试图解答的关键问题是:读者如何看待图书馆的存在,以及“互联网+”时代图书馆该怎么做?如何推进全民阅读的推广?这就需要我们基于现实问题进行探究,对解决问题的实际策略予以考量。

(一)资源建设问题

单馆馆藏文献数量有限,难以满足读者的全部需求;馆藏数字化的法律界限不太明晰,多数图书馆不敢涉及;数字资源在不同网络、不同终端设备之间的应用等存在法律控制问题,数据库的共享目前不太现实,尚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泛在服务。

(二)信息服务问题

一些高校图书馆建筑空间已经饱和,业内广泛开展的空间与设施服务无法进行;文献资源利用需要深度推广;移动图书馆建设不完善,图书馆服务平台需要进一步优化功能。

(三)技术与人才问题

馆员缺乏学科背景及对新模式、新趋势的认知,馆员的服务能力距离泛在服务的素质要求有一定差距。图书馆缺乏研发能力,需要寻求各种外界力量的支持,但目前无论是与商家合作还是购买商家的服务产品,都难以达到理想的目标,且管理等方面容易受到限制,然而自主研发力量又严重不足。

(四)信息环境和信息安全问题

泛在服务是建立在泛在网络的前提条件之下才得以实现的,但目前高校校园WIFI覆盖范围主要为教学楼、行政楼、图书馆等场所,少量区域尚没有WIFI布点。

校园网络信息安全保护存在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进行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3]”高校需要加快实现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

四、深化泛在服务的基本策略

开展图书馆泛在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路径。目前,高校图书馆泛在服务工作离读者的期望值还有很大差距,泛在图书馆的发展不仅需要寻求各种外界力量的支持,竭力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更要从自身资源、技术、服务、管理、人才等方面超越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局限,实现质的突破。

(一)打破泛在服务的认知误区

目前,无论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还是历次的高校图书馆行业评估,都是以纸本馆藏作为统计依据之一。泛在服务也是以纸本资源为基础的。泛在服务只是一种趋势和概念,并不是为了消灭实体图书馆,其实质是为了加强图书馆建设,在保持图书馆传统的同时,强化信息化手段。可以推测,未来三至五年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方向是:资源数字化、管理信息化、服务泛在化。

(二)以信息资源建设为基础

图书馆要坚持以师生需求为导向,以“保品种、重特色、多元化、协调发展”为原则,做到六个加强:一要加强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职能作用;二要加强多元化读者决策采购的推广;三要加强特色数据库建设;四要加强“互联网+电商平台”采购新模式的探索;五要加强CALIS、CASHL共享资源和OA资源的使用宣传;六要加强与数据商合作,开放手机版资源,实现移动阅读和定制服务。

(三)以读者服务为根本

图书馆一要加强泛在服务营销,拓展读者服务面;二要提供空间和设备服务,将空间再造与图书馆创新相结合,与院系、厂家合作联动,将院系和厂家新技术研发产品引入,打造“图书馆创新服务+院系研究室+公司研发新品+社团交流场所”知识平台模式;三要努力发掘传统服务的新内涵,打造读者活动文化品牌;四要加强学科服务;五要通过网站、双微(微信、微博)、QQ等服务多途径呈现泛在图书馆建设与服务。

(四)以信息技术为工具

一是借阅使用信息化工具,实现RFID定位、自助服务,开启“互联网+阅读”新时代;二是开发自研项目诸如适合本馆特色的座位预约管理系统、期刊借阅统计频次系统等;三是实施信息化管理项目,诸如馆藏特色资源数字化、馆舍空间改造,包括建设24小时自习室等;四是优化泛在服务的环境,进一步扩大校园WIFI覆盖范围,在启用门禁系统、语音广播等系统的基础上,完善校园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制度,建设24小时安防监控系统和用户行为管理系统;五是加强对新技术的认知,规范调研、选型、试用、读者评价等工作程序,建立知识发现平台,提供科研前端服务。更进一步地,对研究人员实现高价值学术文献发现和深度知识挖掘服务。为其提供研究机构分布图、学科分类分布图、基金分布图、相关论著发文量趋势等信息,呈现作者与作者、作者与机构、机构与机构、作者与知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贯穿师生学习和研究全过程;六是不断优化软硬件平台建设,提高读者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效率,并及时跟踪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进新技术,力图解决图书馆个性化推介等问题。

(五)以人力资源建设为要务

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高校图书馆无论怎样去开展泛在服务,馆员自始至终都是实现工作目标的根本所在。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要把握两个关键:一是社会责任感仍然是图书馆员需要长期坚守的职业追求和职业精神;二是学科素养和学术素养是高校图书馆员必须修炼的核心素养。

图书馆一方面需要引进人才,培养业务骨干,另一方面需要制定可行性计划加强全员素质培训,减少馆员服务的个体差异,并逐步打破单一岗位工作的用人机制,实行大部制打通管理模式,并实施工作量化管理制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高校图书馆将始终不忘“以读者为本”的初心。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支撑泛在服务的进一步深化,缩小与师生期望的差距,积极推进学习型校园和学术型校园建设。

[1]Li L L. Building the Ubiquitous Library in the 21st Century[EB/OL].http://www.ifla.org/IV/ifla72/PaPers/140-Li-en.pdf[2014-11-20].

[2]王硕,徐恺英,张超,王鹤晶.终身学习视野下泛在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进化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6):22-27.

[3]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EB/OL].http://baike.baidu.com/item/,[2015-11-01]

[4]姚飞,窦天芳,武丽娜,王媛.基于社会网络理念打造泛在图书馆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5):68-75.

[5]朱强,别立谦,姚晓霞,朱本军,刘兹恒.面向泛在信息社会的国家战略及图书馆对策研究(上)[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6):25-34.

[6]朱强,别立谦,姚晓霞,朱本军,刘兹恒.面向泛在信息社会的国家战略及图书馆对策研究(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1):28-33.

[7]黄勇凯.技术要为读者和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服务[N].新华书目报,2016-10-21(14).

ExplorationofCollegeLibrary’sUbiquitousServiceunderInternet+Era

Zhang Bing

(WuhanBusinessCollege,Wuhan430056,China)

It is certain that college libraries should coexist with new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and actively construct the new model of “Internet+library” under the new trend of Internet development and fusion. Right now,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related to resource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services, relationship between talents and technology and combination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with safety. Therefore, college libraries must break through the erroneous zone of ubiquitous service and further deepen college library’s services so as to emphasize the basi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effectively serve the readers and utilize the human resources as the main tool.

internet+era; college library; ubiquitous service

G252

A

1673-3878(2017)05-0010-04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6G108).

2017-07-11

张兵(1968-),女, 湖北武汉人, 武汉商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

猜你喜欢

馆藏互联网+图书馆
馆藏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图书馆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