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西学凡》中看耶稣会教育理念损益及原因

2017-03-10何骥晨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耶稣会西学学校

何骥晨

(海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海南 海口 571100)

从《西学凡》中看耶稣会教育理念损益及原因

何骥晨

(海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海南 海口 571100)

16—17世纪,西方教育开始传入中国。作为导入西方教育的先锋,利玛窦、范礼安、艾儒略等耶稣会传教士零星地介绍了当时盛行于西方的耶稣会教育,内容包括耶稣会学校建制、课程规划、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艾儒略所著《西学凡》一书集中介绍了西学六科,反映了耶稣会教育理念。同时,为更好地传播西学,艾氏在译著过程中,融合了东方文化,顾及到当时社会现状。通过《西学凡》的刊印及传播,西方教育的知识分类体系与课程设置体系传入了中国。

《西学凡》;耶稣会教育;损益

明朝末年,耶稣教会士来到中国,大力推进传播天主教事业。“遂采用学术传教的方式向明末中国士大夫阶层传授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它一些世俗文化知识,从而揭开了西方文化大规模导入中国的历史序幕”[1]。然而在这一浪潮中,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最大的,除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其次则是西方的文教之事。1623年,耶稣会教士艾儒略撰写《西学凡》一书,介绍了当时欧洲的文、理、医、法、教、道等六科之课程纲要。这些介绍,虽然零星而不甚系统,但在当时引起了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价值观念的改变。

当前国内学术界对艾儒略的研究仅限于其作为耶稣会教士在中国传教事业上的贡献,如叶农所著《西来孔子艾儒略中文着述与传教工作考述》[2]、刘燕燕所著《福建开教第一人“西来孔子”——艾儒略》[3]。对其著作《西学凡》的研究,也只是从教育学角度来考量其作用,如肖朗的《近代西方教育导入中国之探源—艾儒略与明末西方教育的导入》[4]80。而从《西学凡》一书中来探讨其教育理念来源、耶稣会教育特征等相关的论述至今未发现,因此,本文主要从这个视角来探讨《西学凡》中的耶稣会教育以及艾儒略在译著时所作的变通及其损益。

一、《西学凡》概况

艾儒略(1582-1649),字思及,意大利国籍耶稣会士。1610年来华,在澳门神学院讲授数学,1613年开始在福建传教。他是耶稣会最为杰出的传教士之一,被誉为“西来孔子”。 艾儒略来华36年,是自利玛窦以来耶稣会传教士中最精通汉语的一位。在中国传教期间,他出版了22种著作,涉及天文历法、地理、数学、神学、哲学、医学等诸多方面,是西学东渐中极为重要的历史人物。在传教过程中,还在泉州发现过古代景教文物,在开封曾拜访过犹太人后裔。艾儒略在华期间还翻译了多本外国著作,如《西学凡》《西方答问》《职方外纪》等24种。《西学凡》一书重点介绍了西学六科的情况,是“一本欧西大学所授各科之课程纲要”[5]。

该书篇幅较小,共四五千字。艾儒略在1623年完成,其书的序言和引言分别由杨廷筠、许胥臣撰写。《西学凡》的“凡”字有“大概”“要略”之意。顾名思义,“《西学凡》也就是西方教育概要。”[6]63“极西诸国总名欧罗巴者,隔于中华九万里,文字语言经传书集…要之尽于六科。一为文科谓之勒铎理加……一为理科……”[7]18。《西学凡》介绍西学共分为六科:一是文科,二是理科,三是医科,四为法科,五为教科,六是道科,在文章后一部分,又写到学校的设置、学校的经费来源等。

二、《西学凡》忠实耶稣会学校的教育理念

耶稣会是天主教主要修会之一,16世纪由依纳爵·罗耀拉于巴黎创立,其目的是为对抗宗教改革。作为一种新建的组织,耶稣会采用严格的军事管理模式,纪律严明,其会士须发“绝财、绝色、绝意、绝对效忠教宗”[8]269四愿。耶稣会与其他宗教团体最大不同的是,它除了传播天主教,对教育工作也相当重视,把教育工作作为实现其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由于其教育工作非常出色,耶稣会在欧洲教育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罗耀拉从最初建立耶稣会时就表示:自己和耶稣会所要进行的是要掌握人的心灵,从内部影响人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从外部暂时控制世界,因此,他把教育作为重要任务,耶稣会教育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目标和完整的规划。1599年,耶稣会制订公布了一份周密详尽积多年学校教学管理经验的《教学章程》。该章程专门论述教育问题,对耶稣会学校的各个方面都作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它的出现使耶稣会成为“中世纪历史上第一个把教育青年正式写入会章的宗教团体”[9]36。艾儒略所著《西学凡》中的西学六科以及学校的设置等都是依据《教学章程》中的内容编写。

(一)忠实于耶稣会学校的课程设置

对于艾儒略的《西学凡》一书价值所在,学术界有着统一的认识,那就是把当时盛行于西方的分科体系传入中国,艾氏把这简单归纳为“西学六科”。 “……虽国各有法,小异大同,要之尽于六科。一为文科谓之勒铎理加;一为理科谓之斐錄所费亚……一为道科……”[10]85。一是文科,包括四种:古贤名训;各国史书;各种诗文;自撰文章议论文。二是理科,大概三四年可以学成,“斐錄所费亚之学既毕,则考取之分为四学,或学医法,或学国法,或学教法,或学道法。”[6]16考试合格后,就可以分别学习医、法、教、道等四种学科。第三科是医科。这门课程在西方被看作是最高学问,学习时间为4-5年,但学习内容相当狭窄,主要是《圣经》和经院哲学,特别是托马斯·阿奎那的作品被奉为经典。

耶稣会学校理所当然地受到时代的影响,西学分科体系无疑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耶稣会学校的教学课程。课程分为三大部分:人文主义课程、哲学方面的课程和神学方面的课程。人文主义课程是基础,主要学习一番经典著作家的修辞,随后再学习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方面的课程。基础课程学习完之后,开始为期三年的哲学学习,继以神学的教育六年。哲学的教育包含名学、玄学以及伦理学。哲学习完后一般采用公开试验,因此一般都能及格毕业。在神学课程里,起初四年专注于文字学,还包括教会史、教门律例。此后两年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重复温习所学哲学神学各科,发表一篇论文便可毕业。

(二)忠实于耶稣会学校中的教与学

在耶稣会学校的教学中,教学方法一向受到重视,这个传统由罗耀拉奠定。罗耀拉身上既有宗教极端分子的理想主义狂热,也有作为一个组织者、领导者所必备的务实精神。

1.循序渐进法

在耶稣会学校中,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决定学生的下一步学习内容。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在《西学凡》中也有所体现。比如“……此诸学各有一公堂习之……先于一堂试其文笔,后于公所试其议论……”[6]27,先考察学生的文笔再测试其辩论的能力。还有“……理学……大都学之专者则三四年可成,初一年学落日加夫……第二年专学费西加……第三年……第四年总理三年之学……”[7]75。艾儒略说第一年学习落日加,内容含六方面;第二年学习的费西加也分六大门类;到了第三年,需要学习默达费西加,共分四个部分;第四年总结头三年所学的知识,这些都反映了学习的循序渐进性。

2.考试与竞争

课程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先习文科进而再学理科,那么连接两科的纽带无疑就是考试。“……斐錄所费亚之学既毕,则考取之。分为四学,或学医法、或学国法、或学教法、或学道法。”[8]138不仅这两科,每科都是在前一课程的基础上学习,那么欲学更深层次的课程,必须参加考试获得资格学习下一阶段的课程。有考试必然会有竞争,每星期举行公开辩论,“……译言明辨之……辩其是与非、虚与实、表与里之诸法……”[6]24所辩的全是关于功课上文法、修辞、诗词和历史方面的问题。辩论时,常让教师做裁判,一般会给得胜的一方一定的赏金和半日假。

(三)忠实于耶稣会学校的经费及其管理

“……罗耀拉对于他的所有计划都极端地实行,以维持这门宗派的成立……而且他们大以慷慨好施捐款入学,及管理学校行政之善,著闻于世”[6]56耶稣会学校经营下去就必须良好的管理与丰厚的经费支撑。艾儒略在书中写到“……就各名城处所立公监……而力不足者,国王多为设社院以资其学。亦有富贵大臣捐资自立学舍。”[6]36不但耶稣会自身会筹集经费来资助其所创办的学校,同时国王还鼓励并支持耶稣会经营教育事业,并设有专门机构来监督管理这些学院,也有当地有钱富贵人家亲自捐资设立学院。

耶稣会学校采用军事化管理模式,有严密的组织和管理系统。正是这样的管理模式,推动其快速发展,这是其他任何宗教团体所不可比拟的。耶稣会学校的组织管理具有统一、集中规程化的特点,令当时欧洲混乱学校教育望尘莫及。耶稣会教育还采用了一种高度集中的的管理体制。会章规定:耶稣会学校从低到高的层级组织是学舍、行省、大区,各级组织分别设有院长、省长、区长。这些组织的首长必须在遵照规定范围内行使自己权力。

三、艾儒略在撰写《西学凡》中的一些变通

明末,大批耶稣会教士到纷纷来到中国,其根本目的是来布道传教,宣扬耶稣会教义。他们在介绍西方的一些文化观念时必然会或多或少与当时中国的主导观念产生冲突。艾儒略在译著《西学凡》时,巧妙地把西方文化与东方观念进行融合与变通,取得不俗成效。

(一)主动融入中国文化,顾及中国实际

1.参照中国科考制度

艾儒略在华传教时所处的时代是明末,是儒学占统治地位的文化集权时代。科举陷入八股形式,不顾实际,并未经世致用。但是,它们的影响,在求学者头脑中根深蒂固。考虑到这种现状,艾氏撰写《西学凡》时,积极联系当时的科举制度来阐述耶稣会教育体系及课程设置。特别考虑到当时的知识分子,利用考试来取得各种学习资格,书中有大量的体现。“文学已成,即考取之,使进于理学……斐錄所费亚之学既毕,则考取之分为四学,或学医法或学国法或学教法或学道法。”[6]63

2.融入儒学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不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先前入华传教的利玛窦就意识到融入中国文化的重要性,率先说汉语穿汉服,积极与士大夫交往,并且取得不错的效果。借此经验,艾儒略也试图融入本土文化,减少其传教阻力。我们知道,儒家倡导人生目标分为四个阶段: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这是每个儒生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参加科举考试,毕生追求的人生理想。艾儒略撰写《西学凡》时主动融入儒生的理想,“……修齐治平之学……译言察义理之学……避之恶所以修身也……”[6]12,以此让书中内容能够更好地被理解与传播。

(二)兼顾西方学科现状

1.课程设置上

古代中国并没有像西方那样成熟的分科体系,我们先人一直采用经、史、子、集等四种集合来概括所有的学科。耶稣会学校的课程设置分为人文学科、哲学、神学三大块。西学六科中的文科就相当于人文学科,耶稣会教育中的哲学包括一些逻辑、物理、数学等,照此看来就是《西学凡》中的理科,神学就是艾氏介绍的道科。医科、法科、教科等三科却没有在耶稣会教育中体现。原因是当时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各个学科开始分化,独成体系,尤其像医学、法学等学科成为重要的分支,艾氏参照这种现实把他们也介绍到六科当中。

2.教学机构设置上

艾儒略所译著的书,不仅《西学凡》中提到西学,《职方外纪》也简要概述了西学的概况。书中写道:“……国王广设学校中学……大学又选学行最优之士为师。其小学曰文科……优者进于中学,曰理科……优者进于大学。”[6]64作者把小学、大学分别称为文科、理科,这明显与我们先前介绍的大相径庭。其实并非如此,当时在西方教育界,大学体制发展已有所规模,并且在入大学之前,需经过小学、中学的学习与培养,那么这种渐进的方式如同先学习文科,通过考试再进而学习理科的模式,其实一样,不同名目而已。

(三)融入自己的意愿与期望

艾儒略在文章最后写到“……试假十数年之功,当可次第译出……因而习之。”[6]29体现了艾氏的一种期望,希望用未来的十几时间来译出更多的著作,传播新的知识让中国人学习。其实书中很多地方都融入了他自己的想法,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作者在谈到耶稣会学校经费及其管理时,用大量篇幅来谈学校如何设置,课程是怎样开展。“以上诸学自非帝王之胄莫能各觅私师,大都本国之王就各名城处所立公监,延请众多高师隆以厚俸而令诸生从焉。”[6]37通过这样的介绍希望当时朝廷多多支持各地学校,派请德高望重的老师给以较高的俸禄,让其去各地讲学,重视学校师资的建设。耶稣会学校,实行的严格的军事管理化的管理制度,推动了耶稣会教育的发展,从文中看出,艾氏极为赞赏这种模式,虽然他并没有提倡在中国实行,但也透露了其希望从严治校的理念。

在谈到操外身生死之权的医学时,艾儒略持非常重视的态度说到从医者的素质:“医之愚者,十死七八,西国不敢轻易之举。”[6]16从医者必须通过各种考核,合格后方能从医,否则出现事故会受到重惩。艾氏这样重视医学,体现其对生命的看重。

艾儒略译著《西学凡》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对当时处于儒学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明末,他首次把西方的知识分科体系与耶稣会教育理念传入中国,让当时士大夫与知识分子了解到西方的学术发展状况,让当时闭塞的儒生大开眼界。现在,《西学凡》仍对当代教育有借鉴作用,我们应吸取耶稣会教育中先进的理念,为我国教育事业添入新的活力!

[1]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47.

[2] 叶农.“西来孔子”:艾儒略中文着述与传教工作考述[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3] 刘燕燕.福建开教第一人“西来孔子”:艾儒略[J].管理与财富,2005(2).

[4] 肖朗.近代西方教育导入中国之探源:艾儒略与明末西方教育的导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

[5] 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89:79.

[6] 艾儒略.西学凡(影印版)[EB/OL].http://vdisk.weibo.com/s/zHrzVyllg3_gHx.

[7] 彼得·克劳斯·哈特曼.耶稣会简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8] 格莱芙斯.中世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 樊洪业.耶稣会与中国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0] 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之 者

On the Profit and Loss and the Reasons of Educational Concept of the Society of Jesus fromXiXueFan

HE Jichen

From the sixteenth to seventeenth century, along with the first wave of “Western Learning” into China, western education was gradually introduced into China. As the pioneers of spreading western education, a variety of missionaries of Society of Jesus, such as Matto Ricci, Alessandro Valignano, Glulio Aleni, sporadically introduced the education of Society of Jesus, which was prevalent in the Western. The content included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schools, curriculum scheme, teaching item and techniques, while the bookXiXueFan, written by Aleni, focuses on the situation of branch system of knowledge in the Western at the time, and reflects the education concept of the Society of Jesus. Meanwhile, in order to spread the Western learning in a better wa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 book mixes with the eastern culture, and takes the social situations into consideration. With the publ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XiXueFan, western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knowledge and curriculum system penetrated into China.

XiXueFan; education of the Society of Jesus; profit and loss

2016-09-12

何骥晨(1991—),男,河南洛阳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史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关系史。

D977;G511.9

A

1671-8275(2017)01-0041-04

猜你喜欢

耶稣会西学学校
康熙皇帝的西学教师
宗教与文化的对话
16、17世纪罗马教宗拖欠日本耶稣会年金问题
近代中国工程师教育
学校推介
孤本《性原广嗣》与西学之影响
西学大家系列丛书
十九世纪初西方史学之东渐
襄阳市中医院与湖北中医药大学合办西学中班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