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视域下的南海岛争
——评朱东的长篇小说《沧海之约》

2017-03-10卢有泉李新爽

贺州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沧海小说

卢有泉,李新爽

(广西师范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审美视域下的南海岛争
——评朱东的长篇小说《沧海之约》

卢有泉,李新爽

(广西师范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朱东的长篇小说《沧海之约》主要描写了陈江峰、林珊等为代表的中方特工与程超、阮月娥等为代表的B国特工以亚盟博览会为契机,展开你死我活的情报争夺战,最终敌对双方又握手言和,共同努力,创造性地实践了解决岛争的新构想——“不失主权,治权共享”,不仅阻止了一场战争的爆发,也为破解A国的围堵、解决与邻国的领土纠纷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又穿插了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纠葛,敌国特工的异国恋情,政府官员的腐化堕落,高级情报人员的变节叛国,等等。整部小说故事曲折离奇,富有传奇色彩,体现了政治、言情、谍战三位一体的艺术大融合。

南海岛争;民族风情;传统文化;谍战

南海岛争关涉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既是当今中国的大事,也是世界的热点问题,有亚洲火药桶之称。正值这一争端日益尖锐,成为政坛非常棘手之事时,本埠作家朱东先生以一部《沧海之约》,艺术地观照了南海岛争这一现实政治问题,尤其是他以一个政界人士的敏锐眼光和韬略,借小说开出了一剂解决岛争的良方,既契合了现实的需要,也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的题材领域,堪称政治与艺术的巧妙融合,是一部弥足珍贵的言政小说。就小说的总体创作而言,窃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最值得肯定:

一、小说题材新颖,情节离奇曲折,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

《沧海之约》的一大亮点就是好看、耐读。只要我们一打开这部小说,就会被它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和环环相扣的紧凑情节所吸引,无法释然,非一口气读下去不可。小说以A国重返亚太、推行亚洲再平衡战略,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激烈角逐为背景,讲述了陈江峰、林珊、吕波等中方情报人员与程超、阮月娥等B国特工人员以亚盟博览会为契机,展开隐秘战线的情报较量,双方斗智斗勇,最后化干戈为玉帛,既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争端的新办法——“不失主权,治权共享”,达成了不带武器的合约——沧海之约,从而阻止了一场人类的厮杀;同时,也成功地破解了A国的围堵战略,不战而屈人之兵。小说融岛屿纷争、情感纠葛、谍海暗战等于一体,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仿佛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故事的迷宫,令人目不暇接。

《沧海之约》的故事发生在南方省的南江市,实际从小说所描述的社会及自然环境看,也就是广西南宁市,而所谓的“亚盟博览会”也就是一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仅从小说的叙事对象而言,既接地气,具有现场感,足以引起本地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同时,这样的环境设置再加以新闻热点化的南海岛争叙事、电视画面化的情节安排及错综复杂的人物恋情演绎等等,使整部小说的艺术构建足可吸引读者,也极为方便于读者的接受。读这部小说,对生活于这方热土的人们来说,仿佛故事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那熟悉的山川河流、街市建筑、风土人情,还有其中各色人物的言谈举止,几乎皆为日之所见所闻,仿佛身临其境,而阅读的亲和感也自不待言。

这部小说主要是围绕如何解决南海岛争这一敏感的政治问题而展开叙事的,其前半部分又以谍战为叙事的主要内容。虽然小说中的谍战不像影视剧演绎的那样惊心动魄,充满刀光血影,但作为和平年代隐蔽战线的写实,尤其是涉及南海争端和中越边界纠纷等距离我们最近的热点问题,这就使得这样的谍战同样具有神秘感,同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小说一开场就是南江市外事办副主任孙力落入B国高级特工陈超设置的圈套,在对方的威逼利诱下泄密我方边界谈判的底线,以后的谈判如何进行,结果怎样?这为故事的演进制造了一大悬念,也一下子给读者设置了一种谍战的紧张氛围。之后,边界谈判双方斗智斗勇,激烈交锋又峰回路转;B国情报人员趁亚盟博览会进入南江市,再利用美色策反我方高级情报人员梁友生,窃取了我方高级机密——“天智星”的真实身份,还图谋进一步获得我国南海的最高军事机密……这一连串的的事件环环相扣,虽无兵戎相见,但也不失剑拔弩张,紧张激烈。这其中的主要人物中方有报社社长兼书画院秘书长、国安厅的编外人员陈江峰,南方研究院院长助理、国安人员林珊,还有曾经的战斗英雄却被B国成功策反的梁友生;作为敌方的B国有高级特工程超和阮月娥,他们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不择手段,与中国特工展开激烈的暗战。最后B国特工陈超终为中华文化所折服,也为爱情所感动,放弃了自己的特工职业,与我方握手言和,为解决岛争的理想蓝图——“不失主权,治权共享”共同努力。而B国的另一特工阮月娥因追求程超如愿以偿,也转变了对我国的敌对态度。小说结尾,中B两国已着手开发东川岛的资源,B国代表程超在曼谷给儿子摆满月酒席,请中方代表陈江峰等赴宴,几位“异国兄弟”一笑泯恩仇,一场生死谍战就以和平年代特有的方式落下帷幕,既不平淡,也不荒谬,一切都符合当下国际政治的潮流和现实生活的真实。

当然,除了谍战故事情节本身的传奇性以外,小说写青年男女的爱情也颇为离奇曲折。如B国特工程超与中方特工陈江峰同时爱上了女特工林姗,这其中还有陈超与阮月娥的情感纠葛,以及陈江峰夫妇之间的情感变化,跨国、跨婚姻、跨文化的多角恋错综复杂,超越了一般爱情戏的剧情演变,使得《沧海之约》的爱情戏更具戏剧性,也更多了一些看点。而小说无论是写谍战、写爱情,都是出于表达“沧海之约”这一宏大政治主题需要的,因而,小说又不同于一般的谍战类通俗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政治意蕴。[1]190

二、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浓浓的中国元素,足以激发人的爱国情怀

读《沧海之约》,我们不仅会被惊心动魄的谍战情节所吸引,还会被植入小说的那些最具中国元素的知识所感染。其中如古诗词、书法艺术、中医理论、《周易》八卦及民间习俗和传说等等,内容之丰富、知识之广博,这在当代小说中是极为少见的,读之使我们足以得到一次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洗礼,从中也足见作者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良苦用心。并且,小说通过传统文化知识的穿插,以及陈江峰、林珊、杨厅长等人物家国情怀的抒写,使整部作品弥漫着一种浓浓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情调,堪称一部弘扬主旋律,对读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佳作。

仅就引用古诗词这一点来说,据不完全统计,全书有百余处之多。尤其是主人公陈江峰和林珊,二人见面谈话几乎每次都要引用一些古诗词,就是平时手机联系也往往以古诗词传情表意。如第十八章写陈江峰漫步圆明园,“忍不住给她(林珊)发了条短信:‘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他握着手机在圆明园漫无目的地走着,突然手机震动,发出信息提示音。他打开一看,是林珊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一引唐李白的诗句表达自己的仰慕和思念之情,一引唐王维的诗句巧妙回应。像这样将古诗词植入人物对话,一者切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修养,读者并不感到枯燥和生硬,同时也使整部小说弥漫着一种浓浓的文化气息。再如第二章男女主人公出场相遇时有关书法艺术的一段对话,既是谈艺也是谈心,二人心有灵犀,彼此相知相爱,书艺无疑是良媒。还有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周易》八卦的推演,并以科学的认知展示之,使得这一传统文化现象突破了“封建迷信活动”而富有了一种新奇感——“老祖宗留下的《周易》六十四卦,环环相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生密码,展示着祸福相倚、吉凶因应之道。如果你有什么疑惑,你可以从《周易》的零珠碎玉中得到启示。”尤其是主人公陈江峰每谈到《周易》就如醉如痴:“这老祖宗留下的是好东西呀,证明几千年前,我们祖宗就发现了辩证法……这卦象意示我们的合作是利好的。”凡事问《周易》,这是否科学、合理,我们姑且不论,但这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崇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无论经济、社会有多发展,其传统文化万不可轻易地丢掉,这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部分。

至于“介于中药与巫术之间”的治病奇法“祝由术”,这应该是一种奇特的地域文化现象,现在或许只有南方部分地区还保留着,让人读后确实有点不知所云,好在小说借女主人公林珊的父亲林恩易之口为我们作了这样的解释:“这是古代的医术之一,属《黄帝内经》的第十三科,叫祝由科,也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唯心主义的东西。”而面对这样丰富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难怪连B国的特工陈超也不由地发出了“做中国人真幸福”的感叹。实际上,正由于痴迷于中华文化,他才放弃了他的B国特工职业,也正因为与林珊在中华文化上的相知相通,才动情追恋。“在中国呆得久了,他就越离不开。这古老国度里蕴含了太多宇宙万物的无穷变化、人生处世之最高哲理,太多神秘,太多内涵,他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一个外国人尚且如此,而生活于其中的国人更不能例外。因此,小说作者借传统文化的植入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与小说的主题及政治理想的阐发也是一脉相承的。

三、以小说参政,借人物议政,凸现了审美视域下的国家战略和国际政治

小说虽然写了中B两国情报人员惊心动魄的谍战,也写了两国情报人员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但小说的情节主要是围绕如何突破围堵、合理解决岛争这一国家政治问题而展开的,尤其是小说第十五章以后,基本是为实现“不失主权,治权共享”这一政治见解而设计人物言行和展开情节的,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部借文学的形式参政议政的政治小说。

小说的主要人物如陈江峰、林珊、程超等,或以新闻为主业,或从事情报工作,他们对国内外政治经济颇为了解,日常交流也多涉及东南亚和南海形势的分析,既遵循国际关系准则,也符合国家政策,政治性强。如书中陈江峰对“不失主权,治权共享”见解的阐述,在考察东川岛时,陈江峰对程超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们这一次的调研,是双方在试着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历史疑难问题,达成不带武器的合约,这是人类最高级的精神契约。让我们为推动人类进入更高的文明团结一心、竭尽全力吧!”小说将国家战略和国际政治纳入审美视域,凸显了作者关注现实、关心国家大事的政治情怀。就在去年上半年,随着菲律宾新总统的上任,南海局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与小说对南海走势的设计,几乎如出一辙,足见作者的政治远见和对国际形势的出色研判。因此,这部小说的现实政治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

我国文学自古即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文”是手段、是工具,而“道”才是最终的目的。[2]39虽然不同时代“道”的内含也不尽相同,或为儒家伦理道德,或曰人类的正义和良知,或是社会的责任,等等,但“文以载道”作为文学创作的准则或基本的文学精神是一以贯之的。任何时代的文学都不能是无病的呻吟或空洞的文字游戏,而应该是“时代之道”的载体,应该反映时代的呼声。《沧海之约》无疑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以抒写解决岛争的一种政治新思路——“不带武器的合约”来完成其社会责任,这也正是这部小说所承载的时代“大道”。

从现实形势看,我们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尽可能避免战争,尤其与周边国家更要和睦相处。因此,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海岛纠纷时,我国一贯主张“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3]7-8。《沧海之约》的作者也紧扣这一国策,并艺术化地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方略——通过书中主人公陈江峰之口阐述解决绿岛之争的办法:“所谓‘不失主权’,即中B双方都不公开否定对方对绿岛拥有主权,这样两国都不失主权,不失尊严,都可以向国人和历史交代……所谓‘治权共享’,就是以绿岛为圆心,划定绿岛周边的海域作为共同开发的区域。”实现这套方略的结果,或曰愿景,就是“使争议之岛变成和平之岛,让人类共享和平成果”。解决岛争的这一新模式,虽是一种艺术的虚构,但对现实中的政治决策也许不无参照价值吧。因此,其意义也正如书中两位主人公陈江峰与程超交谈时所说的:“抗衡,合作,带着武器签合约,这是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循环。而我们这一次的调研,是双方在试着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历史疑难问题,达成不带武器的合约,这是人类最高级的精神契约。”艺术本来就是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而如果一部文学作品所载之“道”真能对社会政治产生良好的影响,真能对人类社会某一方面的进步和发展给出一条有益的路径,那才是真正的精神食粮,才不愧为优秀的文学作品。

四、浓郁的地域风情描写,使小说富有诗情画意和强烈的时代感

对一部小说来说,环境描写是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不可或缺的部分,也只有将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背景生动逼真地描写出来,小说才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独具特色的地域风土人情,人物形象也才能呼之欲出。《沧海之约》开篇的第一段就是对亚热带自然风光的描绘,第二十六章开头又是一大段环境描写:“临近中秋,海岛上一片秋高气爽的景象。岛上瘦骨嶙峋的小山想不到也能给人一点意外惊喜,在它身上参差不齐长着的红豆杉慢慢进入它们的黄金时期,叶子逐渐由青转黄,再转红……”这样的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还有很多,有的比较简略,穿插于人物活动或故事的叙述中,有的属工笔细绘,独立成段,但无论以哪种形式出现,这些描写都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4]176,情景融会,使小说具有了诗情画意的韵味。同时,我们读这部小说,明显感觉到其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是南国所特有的,所展示的生活环境从家庭陈设到社会的点点滴滴,都是这个时代、这方热土所特有的。而小说的地域性和时代感也由此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好的环境描写寓意深刻,对故事情节的演进,对人物性格的发展等等均意义重大。如小说第二十三章中的一段海景描写:“西太平洋永远是两张脸,风平浪静时,万里碧空,蔚蓝的海面浮光跃金,千帆点点,轻浪逐沙,日夜演奏着迷人的乐章;要是乌云翻滚、狂风大作之时,大海就没有了儒雅君子的风度,海水像烧开似的,翻滚着,沸腾着,一排接着一排,前呼后拥,释放着巨大的能量,以雷霆万钧之势,扫荡一切……”这段对大海之两面的描写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一方面中B两国特工为实现“不失主权,治权共享”的政治构想而握手言和,但事情并非一帆风顺,正像大海的两面,一方为实现这一和平之约不懈努力,另一方以A国以及B国的右翼势力为首不断挑事,确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纷争不断。同时,从小说情节发展的节奏看,之后围绕岛争这条线的故事演进节奏较快,时有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而围绕陈江峰与林珊、陈超与阮月娥的爱情这条线故事演进的节奏较为舒缓,使整部小说的后半部分张弛有度,正像大海的两面。因而,从小说的整体架构来说,这样的环境描写无论是作者有意还是无意为之,其达成的艺术效果都是不容小觑的。

五、小说中大量植入的古诗文、历史典故和书画知识等,使小说具有陌生化的艺术魅力

实际上,每一句古诗文,每一个历史典故,除了它的本意外,还有长期被引用所累加起来的转意和本文特有的语境意义,因而,这些均使这部小说的内涵更丰富,具有了极大的包容性。比如小说第十六章林珊要赴B国公干,临别时陈江峰对她说:“是啊,你去了B国之后,我必是夜夜‘欲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我们读到这里,由陈江峰所引诗句自然会想到唐李白的原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是李白为王昌龄贬官龙标(在今贵州)而作的一首诗。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因小事遭贬,李白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发自己的思念、同情和愤慨之情,以遥寄远方的好友。更由于这首诗中“杨花”“子规”“明月”“夜郎”等意象在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富有特殊的内涵,而且在不同的引用语境中又不断添加新的语意,使之逐渐凝结为具有极大包容性的意义单位。这样,再加上陈江峰此时此地借之所寄托的对林珊的思恋、追慕等情感体验,使一句简单的对话达到了言之不尽、大音希声的艺术效果。

另外,对古诗文、历史典故,包括对书画的理解,均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这无疑增加了阅读作品的难度,也延长了欣赏作品的时间,从而达成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正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5]159可以说,《沧海之约》突破了小说的惯常叙事方式,植入古诗文和谈论学问(如小说中多处出现的《周易》卦理和书画知识)的语言,使读者产生一定的陌生感,从而延长阅读的时间和感受的强度,也相应地增加了审美的快感。比如第十三章陈江峰与林珊父亲的一段对话:“叔叔刚才用二胡拉的是《陈杏元和番》吧,这本是古筝的著名曲目,是汉代乐师在送公主出塞和亲时演奏的辞行之曲。但二胡比古筝更能表现乐曲悲愤不平的感情,乐声哀中有度,在悲愤中有奋发振作的张力……弦乐在史书中记载具有和七情、调六欲的功能。在这样的幽乡雅月下,茶浓花娇中听叔叔拉二胡,真觉得唯有昆山玉碎、香兰泣露能比拟。”如果读者对二胡乐理,对《陈杏元和番》古曲(考此古曲描写唐士女陈杏元被迫辞亲前往北国和番故事,曲调哀怨、深沉,如泣如诉,并非汉代乐师送公主出塞演奏的辞行曲),包括对昭君出塞典故及唐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诗句不了解,就无法完全读懂这段对话。因此,内蕴丰富的专业知识需要读者慢慢去解读、品尝,甚至需及时“补课”方能获得艺术的美感。

六、对梦境的着意描写,使小说既弥漫着一种神秘的氛围,又充满了现代小说艺术的魅力

美学家王朝闻曾说:“梦是心理的形象化了的反映,是现实的一种化了装的反映,是现实在意识上的一种改造……它是和人在一定时期的认识、情感、意志有密切联系的。”[6]243现代小说在表达主题和刻画人物性格时,常使用梦境描写这一艺术手段,《沧海之约》作者深谙现代小说的艺术技巧,他在塑造陈江峰、林珊和梁友生等人物形象时,都使用了梦境描写。尤其是梁友生的大青蛇恶梦多次出现,对塑造这个人物形象,反映其特殊的身份、心态及命运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第四章梁友生一出场就写了大青蛇追他使他掉到池塘里的恶梦,第十二章当他被发现并关到隔离室时又是这个恶梦——“大青蛇濡湿腻重的身体盘旋而上,几乎触到了他的脖子,他越挣扎被缠得越紧,蛇信子一闪一闪,向他逼近,那股腥味越来越浓,让他忍无可忍,他大叫起来‘啊……’”与梁友生的恶梦不同,小说还多处写了陈江峰的梦,不过他的“梦里都是花香、茶香、星星、虫鸣”。如第十四章和第二十二章均写了陈江峰的长长梦境,实际上这两个梦都预示了他和林珊、李云波的爱情结局,既是他心态的反映,也是其现实生活的写照。

另外,小说中还出现了鸡冠蛇之类的民间奇闻,使整部小说既充满了现代小说的艺术魅力,又弥漫着一种地域文化的神秘感。如小说第十四章这样描述鸡冠蛇:“这条蛇十分怪异,它的头上有红色的冠,银白色的蛇身还排满了脚……这种蛇我们叫做鸡冠蛇,它在六十岁之前与其它蛇无异,年过六十,头上就开始长出冠,身上就会长出脚来……”这样的描述是否有科学道理,我们姑且不论,但其彰显的少数民族文化色彩和阅读的神秘感,确为这部小说增色不少。

从表现形式看,《沧海之约》中的梦境描写较为细腻,如同描写现实生活场景那样写梦境,读者参照人物的行为和命运,方可参透梦境的真实含义。当然,像梁友生重复的大青蛇恶梦,往往是他生活中的严重刺激造成的潜意识幻觉,从中揭示了这个“老英雄”在经济大潮中内心深处的种种矛盾、焦虑和不平,真切地反映了人物的现实生活和人生处境。

总而言之,朱东先生的《沧海之约》无论在故事的可读性上,还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和爱国情怀的抒写上,以及国家战略和国际政治的审美观照上,均不失为一部有深度的佳作。当然,作为一部探索之作,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诸如后半部分结构有点松散,人物语言个性化不强,等等。这些也许仅为璧中微瑕,但提升的空间还是有的,不知朱东先生以为然否?

[1]朱东.沧海之约[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6.

[2](宋)周敦颐.周子通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符成礼.主权属我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J].东南亚纵横,2000(8).

[4]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

[5]耿幼壮等.世界汉学(第12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6]王朝闻.王朝闻自选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On Territorial Disputes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A Comment on the NovelCovenant of the Seaby Zhu Dong

LU You-quan Li Xin-shuang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Nanning Guangxi 530001)

The novel Covenant of the Sea by Zhu Dong is about a story of the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a group Chinese spy including Chen Jiangfeng,Lin Shan and a group of spy including Cheng Chao,Ruan Yue from Nation B around the Asian Union Expo.The conflict rests in the fight for information.The cooperation is the fact that they shake hands,work together and practice new ideas to solve island dispute creatively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No loss of sovereignty,sharing governance power”.The cooperation not only prevent the outbreak of a war,but als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both the solution of Nation A’s containment and territorial disputes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There are also some subplots,such as emotional entanglements between male protagonists and female protagonists,the exotic love of spies from enemy countries,the corruption of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the treachery of senior intelligence personnel and so on.The story of the novel is intricate and full of legendary features.It is a trinity of politics,romance and espionage.

territorial disputes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ethnic customs;traditional culture;espionage war

I209

A

1673—8861(2017)02—0073—05

[责任编辑]肖 晶

2017-04-10

卢有泉(1963-),男,山西左云人,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现当代文学。

2015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5FZW003)。

猜你喜欢

沧海小说
沧海点兵 挑战深蓝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沧海轻舟
沧海浮萍
湖山融沧海 一揽天下奇
云与水映照,月光与沧海相拥
明代围棋与小说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