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侗族风雨桥建筑伦理思想研究

2017-03-10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侗寨鼓楼

郭 静

侗族风雨桥建筑伦理思想研究

郭 静

(广西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风雨桥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风雨桥建筑的选址、装饰、构造等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如“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神人以和”等。对民族建筑文化伦理思想进行研究,试图弥补我国现代建筑民族伦理文化的缺失,弘扬和丰富多民族的中国文化。

风雨桥;伦理思想;建筑伦理

“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制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她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己。”[1]作为侗族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侗族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彰显着民族文化及民族伦理思想。其中被誉为侗族建筑艺术三大瑰宝之一的风雨桥,以其秀美的外形,叹为观止的建造技巧,为世人所称道。

本文试从风雨桥建筑入手,从认识侗族建筑的结构工艺、建筑艺术的审美特点等,进而了解侗族的民俗民风,从而加深我们对侗族文化的理解。在传统建筑中探寻侗家人的伦理思想,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隐含于建筑中的伦理思想因子。以建筑主体体现伦理思想的真,又以伦理思想的真衬托风雨桥的美,从而映射出侗家人思想道德的善,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弘扬和传承侗族传统文化中合理的思想精神,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侗族建筑简述

侗族是一个擅长建造建筑的民族。木结构建筑是侗家人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按照建筑的用途大致可分为居住性建筑和公共性建筑,“干栏式”民宅是居住性建筑的代表。鼓楼、风雨桥、寨门、戏台、凉亭、萨堂等,则是公共性建筑。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不仅显示出侗家人的聪明智慧,还彰显出侗族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多得的珍宝。

“干栏式”民宅,俗称“高脚楼”,是传统侗寨中主要的木结构建筑形式。“干栏式”民宅建筑的一层是完全或局部架空的,用作堆放农具、柴火或关养家畜等,人们主要生活空间在二层,建筑三层及以上楼层,除部分作为卧室外,主要存放谷物的仓库及晾晒衣物。这与侗寨的地理环境和侗家人的生产方式及生活习性有关。侗寨一般选在山脚或山麓之间,背靠山脉,面临河流,依山傍水。丰富的水资源造就了侗家人以种植水稻为主要农作形式,但充沛的水量也对建筑物的防潮、防水提出了要求,所以,侗家人的“干栏式”民宅一层是不作为生活空间而用的。依山则为侗家人建造房屋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这既是生存的选择也是文化的选择。

相对于居住建筑的形式,侗族的公共建筑形式则表现得丰富些。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建筑的代表。鼓楼是如塔似阁的建筑物。一般一寨一鼓楼,大的寨子有三、四个,即按姓氏而设。鼓楼建造时不用一钉一铆,其严密的结构及墨师精湛的技术,使得鼓楼可以千年不斜不倒。在侗寨中,建造鼓楼的高度要高于村寨中所有的房屋,这不仅是族性的代表更是侗家人祖先崇拜信仰的表现。侗族人们举行祭祀活动或举行节日庆典时,鼓楼是集中的礼仪场所。“多耶”仪式是鼓楼活动中极具民族特色的仪式。“耶”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当芦笙乐起,鼓声笛声相伴,人们锦衣华饰聚集在鼓楼前的广场,手拉手围成圆圈或螺线,尽情欢歌起舞[2]。

萨堂一般与鼓楼毗邻或是在村寨中显著的位置。“萨”是侗族所供奉的祖母神。“萨堂”就是敬奉“至高无上的祖母神”的场所。在侗族地区,祭萨没有统一的时间,但其他重大节日庆典以祭萨仪式作为活动的开始。侗家人对“萨文化”的认同意识,体现了人们原始的宗教信仰。将自然崇拜、生殖崇拜、英雄崇拜等寄托于萨堂建筑中。寨门在传统村寨中起防卫功能,也是同一村寨的人们凝聚力和团结的象征。随着社会的进步,寨门的防御意义逐渐消失,村寨的标志及地域的界定作用取而代之成为其主要功能。

二、风雨桥建筑伦理思想分析

侗族风雨桥是侗族村寨最重要的公共性建筑之一。风雨桥因造型独特、装饰华丽、文化内涵丰富,使美丽的侗寨倍添姿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后被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天人合一”作为一个四字成语,是张载提出的。其意为在天与人的关系上是天道和人道合而为一,或自然与人力合而为一[3]。

在风雨桥的建址选择中,体现了追求自然与人力的结合,把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主要表现在:(1)风雨桥多为依山傍水而建,地处村寨周边,或紧连环山古道。桥下潺潺流水,桥头与村寨木楼首尾照应,互补辉煌。(2)风雨桥建筑不但创造了美而且还美化了原本的自然环境。风雨桥的灰色瓦檐、木质的主体与大自然的青山秀水相辅相成,着实为原有的自然风光又增添了几分人工美,使得建筑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了新的审美环境。

(二)“贵和尚中”

“贵和尚中”的思想源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易乾传》曰:“保合大和,乃利贞”,启发人们要以和为本。尚中的“中”即不偏不倚。孔子对“和”和“中”的思想,提出了“中庸”之道。“贵和尚中”是我国伦理思想的精华,是对自然界、社会与人生状态的理解,也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形成良好关系的期盼与真善美理想的体现。

侗族风雨桥建筑对于“贵和尚中”伦理思想的体现,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

“贵和”的体现是以侗家人对风雨桥的命名方式。风雨桥属于廊桥的一种。侗族人们称风雨桥为“福桥”。在早期,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的认知能力低下,常常会遭受到一些自然的灾难,无法驾驭自然,但是,人们渴望对一些自然现象加以控制,以求平安生活。侗家人把建造在村头或者寨尾的风雨桥命名为福桥,希望村寨的人们能拥有幸福、和谐的生活。在现在人们对风雨桥的命名,除了一些是以当地地名为其命名,还有一些也是寄予美好愿望的。比如永济桥、普济桥等,有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意。

对“尚中”思想的体现则表现在风雨桥的布局中。“中正”之美是中国传统建筑遵循较多的形式美原则。作为侗族艺术瑰宝的风雨桥也不例外,它的中正和谐主要体现在内部空间的形成中。风雨桥的桥廊一般通过单向轴线形成线性空间,具有长度和方向性,人们沿轴线运动。桥亭则通过呈垂直相交的双向轴线形成点式空间,尤其对中央桥亭外形和空间都予以强调,它引导人们聚集活动[4]。不论是从内部空间还是从外观整体来看,一座座风雨桥都是中正对称的,桥亭如跳动的音符,高低错落有致。和谐的形式不仅仅是建筑物本身,也是建筑与自然风景之间,更是侗寨人民之间关系的寄托。

(三)“神人以和”

《尚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原意是神和人通过诗歌音乐可以交流思想感情而能协调和谐。现在,我们说人们以某种方式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而达到神与人的和谐共生。侗家人在建造风雨桥时,通过风雨桥的风水功能及对桥体的装饰和桥内陈设中来体现神、人之和。

从风雨桥的功能来说,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纯粹为了“堵风水”的风水桥,这种桥往往距离村子比较远,位于村子河流下游,起到“拦寨子”的作用;二是以“堵风水”为主,兼顾交通作用;三是为了便利交通。如广西三江县程阳八寨中的风雨桥大多以风水功能为主,交通为辅。八寨中有多座风雨桥,最下游的马鞍寨水尾就是著名的永济桥。永济桥的两端呈较为狭窄的山行收口之势,是典型的水尾桥,起到“拦寨子、堵风水”的作用。马鞍侗寨背靠山坡,有林溪河环绕四周,形成抱水之势,是风水体系中理想的村寨布局[5]。永济桥的建造,不仅方便进出村寨及过河通行,而且还体现了侗家人守护财富的心理。侗家人认为,将这种吉祥物建造在村头寨尾,能够守护住村寨的财富不往外流。寄托着侗家人希望通过风雨桥的建造,实现幸福和谐的生活。

风雨桥的装饰可分为外部装饰和内部装饰。外部装饰重点在桥亭的屋顶、屋顶正脊、檐部和桥的入口;内部装饰则以绘画为主。风雨桥的外部,亭檐上下,飞角起翘,廊脊和塔脊均有花、草、凤、鱼、飞禽走兽的雕饰。廊亭攒尖顶置有钵、莹瓶,收尖处有的还有铜鸟或白鹤,这些食物嘴里都装有金属片,随风转动,迎风而鸣。封檐板处常有丹凤朝阳、鲤鱼跳滩、坐狮含宝以及一些植物的几何图案,正脊上多塑有双龙,并配有彩花点缀其上[4]。桥廊的廊柱之间和楣板是绘画的主要阵地。绘画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历史人物故事、侗族神话传说等等。

风雨桥的陈设方面,侗家人会在风雨桥显要方位设置神龛。侗族传统的宗教信仰是“万物有灵,灵魂不死,多神崇拜,祖先崇拜”。信仰的神灵包括自然界的山神、土地神、水神、火神等;祖母神“萨”等。在程阳八寨中的合龙桥至今仍保留了信仰供奉,分别是土地、文昌、始祖、关帝等神袛,香火不断。整个风雨桥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祭祀场所。

不论是风雨桥的风水功能,还是侗家人对风雨桥的装饰及摆设,都集中反映侗家人的多神信仰及对精神诉求。这些装饰和陈设具有崇尚吉祥、喜庆、圆满、和谐之意。

三、侗族风雨桥建筑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侗族风雨桥作为侗族木构建筑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侗族木构建筑和文化的一个切入点,也是侗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其深入研究,可以追寻侗族建筑及其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对我国建筑中伦理文化的缺失和民族伦理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建筑文化构造理念

建筑是人们的居住、活动的场所,是人们的物质需求与情感追求的集中表现形式,建筑应在其有限的空间中营造出无限的文化氛围。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建筑的布局和建筑物本身风格出现了单一且风格雷同的现象,如今我们走在任何的大都市,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只有“现代化”的气息而没有文化的底蕴。建筑只是一座座冷冰冰的空间,而缺少了“人情味”。在侗族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理念贯穿其中,每一位来到侗寨的游客,都被眼前如油画般的美景所陶醉。坚持“以人为本”的建筑文化构造理念,不仅仅是城市居民的心理需要,更是打造城市精神、城市文化的途径。

(二)崇尚“以和为美”的建筑文化建造形式

建筑是人们处理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表现形式。建筑文化不仅仅表现在内部的装饰,而且也表现在外部的造型。在现在城市中,人们受“西化”的影响,建筑外部装饰往往采用一些金属或玻璃等,这不仅造成了一些光污染,而且还出现一些造型“独特”的建筑。辽宁沈阳市用铜钱的造型建造的方圆大厦,将拜金主义的不良价值观隐喻于建筑之中,只顾其形式而忽略其经济代价及实用性,这与我国推行绿色发展理念是相悖的[6]。我国建筑表现为缺乏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侗族风雨桥建筑,通过选址之和、构造之和、布局之和、装饰之和及陈设之和,不但没有破坏原本山水之间的和谐之美,反而以一架风雨桥的点缀,使得整个侗寨锦上添花、如虎添翼。

(三)继承和发扬“以和为美、以善为美”的传统民族文化

在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发展的今天,“汉化”现象越发严重。保护民族优秀文化势在必行。在一些民族聚居地出现了城市化的高楼大厦,民族特色越来越淡。通过对风雨桥建筑伦理思想的研究,发现侗家人在建造建筑的同时,也将本民族文化的善融入其中。发掘少数民族建筑伦理思想,是对民族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民族文化精髓的继承。保护民族传统建筑,传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补充,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促进各民族团结的根基。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4.

[2]蔡凌.侗族聚居区的传统村落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86-187.

[3]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40.

[4]程艳.侗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内涵解析[D].重庆:重庆大学,2004.

[5]刘洪波.侗族风雨桥建筑与文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6:41.

[6]秦红岭.追寻建筑伦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5.

Research on Architecture Ethical Thought of Roofed Bridge of Dong

GUO Jing
(School of Marxism,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Guangxi 530006)

The roofed bridge is the crystal of Dong People's wisdom.Its building location,decoration,construction and other unique national art form reflec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al ideology,such as“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symmetrical and harmonious”,“harmony between God and man”.The research of ethical culture of national architecture makes up for the absence of national ethical culture in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promotes and enriches the multi ethnic Chinese culture.

roofed bridge;architecture ethical;ethical thought

K892.24

A

1671-9743(2017)07-0006-03

2017-05-24

郭 静,1989年生,女,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和民族伦理学。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侗寨鼓楼
鼓楼颂
鼓楼颂
肇兴侗寨
音画之旅 百里侗寨踏歌行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侗寨里的斗牛舞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侗寨鼓楼传歌声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