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安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2017-03-10林玉华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生活化价值观

林玉华

(辽宁警察学院 思想政治教研部, 辽宁 大连 116036)

公安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林玉华

(辽宁警察学院 思想政治教研部, 辽宁 大连 116036)

新媒体时代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公安院校的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公安院校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为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实践教育活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有效载体;生活化夯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教育。

公安院校;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高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并强调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是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明确指示。公安院校大学生是未来的人民警察,这一特殊性使其肩负着神圣使命,加强对这一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他们坚定的价值观精神特质。在思潮多元化的当今社会,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精神的根和魂去指引大学生的人生坐标。那么,如何践行公安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文探索了群体的特殊性、实践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氛围三种实现路径。

一、公安院校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为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灵魂,信仰指引,而一个没有精神信仰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不是静止的,而是需要不断发展和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践,客体即公安院校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优质的土壤,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颗种子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才有可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特殊性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大学生有了精神追求,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他们才能真正拥有群体的“自我”。人本身就是群居的高级动物,大学生生活更是特殊的群体生活。黑格尔认为,人只有超越了自我,将自我融入到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并最终归于团队精神,方可实现其自身的自由性、现实性和价值性。公安院校的大学生是未来的人民警察,警察的特殊身份决定了这一群体保家卫国、服务人民、维护秩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构筑,离不开人民警察这一特殊群体的日常保障;社会层面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贯彻,离不开人民警察这一载体的实践;个人层面价值标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人民警察工作的行动指南。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警察群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生相息,可见在公安院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尤为重要的一项思想教育工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预备警官的相联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更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转化为广大中华儿女的自觉追求,为大学生真正的领悟并指引学习生活实践,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得到广大学生乃至全体中华儿女的接受、理解和认同。从这个层面上说,本文中特指的大学生即预备警官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认同者,又是未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得以顺利实践的执行者。人民警察是爱国、公正、法治、友善、民主等价值观的践行者,可见预备警官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二、实践教育活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有效载体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开展公安院校大学生实践教育活动。任何一种价值观教育的践行,都离不开有效的实践载体。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实践教育活动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精神,本质上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是现代文化的时代产物,文化源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是人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灵魂的一切活动的总和。从这个意义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源于生活的实践产物。

(一)实践教育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同时也是现代文化赋予的时代内容。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神是文化一种,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是器物层面的文化也不是制度层面的文化,而是归属于思想层面的文化。任何一种思想的践行都要有一定的载体才能作用于客体,实践教育活动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马克思说:“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24字内容,针对大学生来说即使不那么具体甚至于宽泛,但是我们知道神秘的东西也能在实践中以及对实践的理解中得到解决之后,就不难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了。现如今,宣传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仍是理论知识的灌输,每个学校都在如火如荼的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效果却未必明显,究其原因就是对于文化的教育要在实践教育中完成。再完美的演说敌不过一次实践教育活动现场的感染力,可见教育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有效载体。

(二)公安院校大学生基层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实现路径

任何文化和价值观都在实践中产生又要在实践中得以践行,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不可更改的规律。对于公安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学生期间的实践活动对其价值观、世界观、信仰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在这一过程中基层实践活动又是关键的磨练。部分学生毕业后都要走向一线公安工作,对于基层工作快速融合,在未来工作中更好地贯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在校期间的提前感受理论与实践工作的交融体验。公安院校三年在校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公安基础知识,前三年的寒暑假以及第四年的全年的基层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身体上、精神上、行动上切身体验了公安基层工作。基层实践活动与老民警进行执勤、巡逻审讯,维护治安,调解纠纷等工作的时候,学生们不仅将平时学到的专业指导应用到实践工作中,更主要是在实践活动中可以身体力行的去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内涵并付诸于实践。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作为公安院校的大学生我院就有1000多名学生参加了G20的安保工作和葫芦岛市局暑假北戴河的安保工作,在核心圈工作巡逻的预备警官深深切切感受到了警察的职责,切身感受到爱国、诚信、友善、法治的内涵,增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进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研部每年都会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参观日俄监狱让大学生去展馆体验战争的残酷性,无形之中增强其爱国的热情。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践行就是要具体化、生活化,如同空气一样存在于人群之中。

三、生活化夯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安院校的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来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环境教育。赫勒把人类生活分为三个领域:“即自在的日常生活领域、自在自为的政治和经济领域以及自为的艺术、哲学、科学等领域。而自在的日常生活领域是自在自为的政治经济领域及自为的艺术、哲学、科学领域的基础。”由此可见,日常生活领域的重要性,也是其他领域的基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通过多种形式的公安院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去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是大学生的迫切需要

随着全球化的持续发展,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水平已经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表现出相似性。随着互联网+等多媒体的出现,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的密切,要让公安院校的大学生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就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日常生活领域中。另外,日常生活领域、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等各个领域的意识形态是相互制约的。网络文化的兴起,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偶有迷茫,广大学生急切需要价值观的指引,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调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冲突和利益之争。如今的社会生活处于一个利益多元化的时代,在不同因素的作用下,大学生之间的利益冲突难免发生,甚至会有行为上的纠纷,这就需要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领域的主导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贯彻到生活中去,体现在校园文化的细节之处,才能发挥其对大学生活的现实指导作用,并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发展和丰富自身。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文化,文化源于生活,需要在生活化的过程中延续发展。生活是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善,在新媒体时代将生活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才能维系价值观的生命力。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生活化中完成对自身价值的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精神的高度概括,源于生活但是又不同于生活,是否适应公安院校的校园文化日常生活,这需要在生活中检验并获得自身的有效性,只有在生活化过程中真正的被广大学生所接受,才能获得自身的合法地位。三是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活化过程中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过生活化的检验之后,可以指引大学生活,同时大学生活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作用。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引领下,预备警官在会更好的提升和完善自己,为党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路径

面对价值观的多元化,要有效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必须探求针对性的多种路径。

1.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生活化的契合点。黑格尔说:“精神不是一个静止的东西,而宁可是绝对不静止的东西、纯粹的活动、一切不变的知性规定的否定或观念性;不是抽象单纯的,而是在其单纯性中自己与自己本身相区别的活动;不是一个在其显现以前就已经完成了、躲藏在重重现象之后的本质,而是只有通过其必然自我显示的种种确定的形态才是真正现实的,而且不是一个置于身体处于外在联系中的灵魂物,而是由于概念的统一性而与身体内在地联结在一起的。”由此可见,融通传统文化与现代优秀精神元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取得真正实效,就要尊重精神也就是价值观的自由本性,坚持以人为本,将价值观与人自身的日常联系起来,就是找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生活化的契合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生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联系起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对大学生关注的就业、公正、自由等人性问题进行解析,用平实贴切的语言阐明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是如何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样大学生才会觉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口号,而是真正通过相关规章制度为大学生办实事的行动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的为大学生认同。

2.创新教育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日常生活。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表达方式,增强其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活之中。一是把宽泛的理论语言转化为亲和的日常用语。用大学生日常使用的言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同大学生校园生活遇到的事情结合起来,既要把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规律提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大学校园生活,从而使大学生真正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的是怎么回事”,并学会在校园生活中找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二是要探索校园多媒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积极参与各种微活动下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利用各种趣味性、新颖性的全新的微参与的方式,在活动中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三是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校园举办的画展、影视、诗歌等文化活动都蕴含着不同的价值观,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着价值观氛围的感染。所以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化到作品上,并增强作品的趣味性,如此循序渐进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大学生活。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2]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05(2).

[4]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6.

[6][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7]黑格尔.精神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朱春华)

Theory Identity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under Micro-culture

LIN Yu-hu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Liaoning Police College, Dalian Liaoning 116036, China)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it be comes crucial for police college students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sociali st core valu es. The peculiarity of police coll ege st udents lays a solid found ation for practicing the values. The educational and practical program serves as effective carriers for the education of soci alist core valu es. Me anwhile, the life-style wa y o f teaching consoli dates the env ironmental education of the values.

micro-cultur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ory identity

D631.15

A

2096-0727(2017)01 -0112-04

2016-09-28

林玉华(1979-),女,辽宁朝阳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015年度辽宁省社科基金思政专项课题(L15WSZ024)。2016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微文化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认同研究”(JG16DB334)。2016辽宁省党建课题自筹(2016GXDJ-E033)。2016年辽宁省社科基金思政专项课题“基于手机APP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研究”(L16BSZ032)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生活化价值观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影视艺术在公安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价值探索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公安院校大学生身体意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