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缅甸动物成语的人文性解读

2017-03-10沈美兰

红河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缅甸人缅甸成语

沈美兰

(红河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缅甸动物成语的人文性解读

沈美兰

(红河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文章通过对缅甸动物成语的分析,联系传统和现实,解读了缅甸相关动物成语隐含的人文信息。缅甸动物成语中有动物与缅甸人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的反映,亦有对缅甸人传统的善恶观念和功德本位思想的体现,突出表现人民现实生活中的生活态度和对为人处世的具体指导。通过缅甸动物成语中的人文性解读,以求得成语的正确使用和对缅甸社会的进一步理解。

动物成语;善恶观念;功德本位思想;人文性解读

一 引言

成语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还具有丰富的内涵,兼顾了语言的诙谐性和伦理性,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哲理。《缅甸正字法》和缅甸联合书局出版的《缅甸成语俗语大全》(2009)中对成语的解释为:“以简单精辟的语言、比喻的手法组成的反映深刻含义的语句。”[1]成语本身的语言特点和深刻内涵使其成为不可忽视的语言力量,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使用。缅甸人民最初在父母教育孩子、老师教导学生、朋友交往等日常生活时使用成语,大多是为了表达不宜直言的建议和意见。动物成语自带生动有趣的特质,成为人们耳熟能详并广泛使用的一类成语。动物成语在缅语成语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缅文委员会编写的1991年版《缅甸成语》(1991)(下文简称《成语》)中所列815条成语中动物相关成语约占三分之一。探究这些动物成语并尝试从其表面看深层喻意,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缅甸的文化、习俗、信仰和生活理念,认识缅甸人对善恶美丑的定义和评判标准、对自身素质的要求、对家庭(包括子女教育、孝敬老人、夫妻和谐等内容)的重视、对大自然的尊敬和依赖、对信仰的追求和诠释等人文内涵

二 动物成语中缅甸人的经济生活和家庭日常

动物成语的人文内涵首先体现在与人类生活的息息相关的关系中。在《成语》一书中涉及动物及其相关的成语中,人们所熟知的15种动物出现了265次,其中最常见的10种动物——牛、鱼、象、狗、虎、兔、鼠、鸡、猫、蛇共出现了179次,这10种动物也恰恰是与缅甸民众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这些常见动物不但出现在幽默生动的民间故事中也出现在表达作家思想感情的作家文学里,这些作品中与动物成语里刻画的动物形象共同向世人完整展示了动物在缅甸广大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动物成语与其他作品最大的不同是用最简单凝练的话语,反映人们对动物最直观的态度和印象以及在与动物接触的经济生活和家庭日常过程中悟出的哲理。

缅甸以农耕型经济为主,可耕地面积达22万平方千米,全国有近七成的民众在从事农业劳动,动物中与人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当属牛。在《成语》相关动物成语中,牛的频率最高共出现了54次。在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下的缅甸,牛耕依旧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方式。在缅甸人的印象中牛的品性憨实且能吃苦耐劳,它们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也是值得尊敬和爱护的同伴,因此缅甸人一般不吃牛肉。缅甸民间故事中的牛是憨厚的,它被马骗去没上牙,以至于现在的牛都没有上牙;它是重要的,天神为了取悦妻子偷了稻花被罚,方式就是变成牛为农民干活。在成语中牛的形象更是多方面的。“越说它是好牛就越往树丛里钻”“对牛弹琴”表现其愚钝,说明有些人是无法沟通劝解;“断绳难缚公牛”表明其强壮;“怜悯牛瘦却被牛顶”表现牛不知好歹的脾气;“两牛相斗,寸草不生”则是表现牛互斗时的凶猛,让无辜者受罪;“公牛卖五块,母牛也卖五块”表达的是对那些不懂事物真正价值而同等对待的人的讽刺,因为在农业发展中,公牛的价值远远大于母牛,两者不能同等对待。

林业是缅甸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缅甸是世界上森林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丰富,林业在缅甸是仅次于农业的第二产业。动物成语多以大象和老虎为主,是缅甸人从林业生活实践中得出经验。山民为了在树林中偶遇大象时保障自身安全,需提前做好防御,如果“象来了才找大树藏身”则为时晚矣。大象对于山民是劳动的最佳帮手,人们经常需要借助钩棒捕捉野象,但是“赶象的钩棒比大象还贵”那就本末倒置了。“大象嘴里扔芝麻”明显是供不应求,方法有误。而“大象不能做的老鼠能做”则是告诉人们,力量强大不一定都是万能的,有时候强大的人做不到反而弱小的能做到。“跟着白象有甘蔗吃”和“大象走过的路坚实”则是人们在与大象接触过程中得到宝贵经验,也比喻跟着有威望权势大的人是有保障的。

渔业是缅甸农业、林业之外第三个重要经济产业,缅甸海岸线长达2200多公里,在广阔的海域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加上江河纵横是发展淡水鱼的理想之地,海鱼海虾和淡水鱼年产量都很高。缅甸人爱吃鱼,在招待客人的丰富菜肴中必定会有鱼,鱼虾酱更是每家每户的餐桌必需品。鱼是成语中出现频率仅次于牛的动物,共出现了49次。人们在养鱼、吃鱼的过程中也得出了发人深省的成语。“捕小鱼能平分,捕大鱼则分不清”比喻人们常常在小利益面前表现出大度,遇到大的利益时互不相让。“鱼吐泡处放鱼钩”认为对待一件事不能持之以恒,总是被眼前的利益牵动,最终都会一是无成。“鱼虾酱与蛆,黄金与石头”指出在自然中总是有许多相伴相生的东西,要想享受到好的就要忍受不好的。“鱼刺卡在喉咙,手够不着”表达鞭长莫及之无奈,“鲿鱼吃多了也无味”表达物以稀为贵之意……

能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狗、兔、鼠、鸡、猫、蛇在成语中出现的次数也不少,与它们相关的成语体现的亦是生活中的经验和感想。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暗含讽刺,有的充满怜悯之情。当人们脑海中出现“瘸狗追兔”的情景,既觉得忍禁不禁优惠感叹力量不足难成大事;而“还没捉到兔子就开始找锅了”嘲笑那些对情况不明的事情做不必要准备的人;“给猪装上老鼠耳朵”讽刺不按实际出发的人;“一只猫一笼鼠”力量强大的人足以对付所有势弱的人;蛇本无脚“蛇见蛇足”比喻那些臭味相投的人互相了解对方。最常见的家禽——公鸡和母鸡则被视为力量强弱的男人和女人,“公鸡叫天即亮”,以公鸡早上充满力量的啼叫比喻男性力量强大,能胜任眼前的大事;对应的一句成语是“母鸡啼天不亮”暗指女人力量不够强大,男人能做的事女人不一定能做到;“母鸡出门有躁动,女人出门有流言”这里用母鸡聚在一起产生各种不安分与女人聚在一起就会有八卦流言相对应,不失贴切。

三 动物成语体现缅甸人近善远恶的价值取向和功德本位思想

缅甸人的价值观念基于佛教教义。他们相信过去之因造成今世之果,人生由12个环节(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无明)彼此相关,构成了生命无休止的因果业报。在“业”与“功德”的观念基础上形成了缅甸的伦理道德观。缅甸人认为人生是苦,为了根除现实之苦、根除众生之苦就必须自我修行以达到解脱。而解脱的最佳方法便是近善远恶。”[2]近善即是为了积德,而戒恶则是保护自己已有的功德。对于善恶的标准,缅甸人也尊崇佛教教义,认为“于己于人皆利者为善,于己不利而利人者为大善;于己于人均不利者为恶,于己利而于人不利者为大恶。”[3]所以,缅甸的文化中渗入了利他主义思想,其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也围绕行善戒恶展开。动物成语中所隐含的意义皆有体现,或赞扬善的正面的、或否定假的丑恶的、或劝诫迷途不返。哪些动物能作为“善”的化身?哪些动物是“恶”的代表?缅甸人根据对有关动物的印象,心中作出了判断,成语的字里行间也告诫自己和他人要近善远恶。

“近善”即与正面的的友善的多接触,多行善多积德以求解脱现世之苦。在缅甸人的观念中牛、白象和兔子则多是积极正面的形象,人们认可和亲近它们。牛正如前文所言,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脾气扭捏有些愚钝但总体形象还是正面的,在此不再赘述。大象在动物成语中出现的频率虽不高,但实际上因其与佛教相关,在缅甸甚至中南半岛都被视为圣物王权的象征,世代受到君主和百姓的尊崇。古代缅甸君主皆以“白象王”之称为荣。如掸族三兄弟中的建立邦牙王朝的僧哥速就以“白象王”而自称;16世纪建立缅甸第二帝国的勃印囊(旧称莽应龙)拥有众多白象号称“白象之王”并自称为佛教的守护者;18世纪缅王孟驳也以辛骠信(“白象王”)为自己命名。有关白象在成语中的形象也是高于其他动物的存在,“真象牙不怕虫蛀”货真价实的东西或者才华不怕受到腐蚀和考验。兔子虽长相乖巧,但缅甸人心中的兔子多是机智的甚至有点聪明过头,不论是在动物故事还是动物成语中都扮演着智者的身份。动物成语中兔子从未被捉住,“兔子往南跑,狗往北追”“本想抓兔子却抓住了猫”兔子凭着小聪明把猎狗和猎人耍得团团转。

老虎、疯狗和蛇多为“恶”的代表。老虎在山林中称王向来是权力的象征,一众弱小以它马首是瞻,而对于山民而言老虎具有极大的危险性。“老虎面前摔跟头”这简直是自寻死路;“老虎大发慈悲牛才能保住性命”“两虎相争,路过亦是错”“因为惧怕老虎,见到老虎屎也觉得害怕”可见老虎恶名在外,人人避之不及。虎代表的就是危险制造者,人们不论是参与竞争或偶然遇见都有可能会给自身带来麻烦。在缅甸,狗是会得到善待的动物,即使是流浪狗也不例外,但疯狗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则是癫狂、不理智和愚蠢的,对其避之不及。“跟疯狗撕咬,好狗被咬掉耳朵”好狗遇到疯狗总不免受到伤害,劝诫正直善良的人在遇到心术不正的人时不要正面起冲突,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疯狗得势只有一早上”人们笃定的认为品行不端的人即使有好运也不会太长久,是人们对疯狗似的一类人的蔑视。蛇则多半是邪恶、冷血的象征,与它本性有关。“将蝮蛇抱在怀中”怜悯恶人最终受害的是自己,生性冷血的人是不懂得感恩的。值得一提的是,乌鸦在缅甸人们心中的形象与在中国人们心中的形象完全不同,在缅甸乌鸦是吉祥鸟,它出现意味着有好事降临,但有趣的是在缅甸动物成语中,乌鸦的相关成语多为表现其消极的一面。(即使)乌鸦受重用还捡干屎吃”中国成语类似的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只乌鸦(愚蠢)害了一群乌鸦”与中国成语中的“害群之马”相近;更有“白鸦现祸乱起”这样的说法,可见其在动物成语中的不好形象。

不论是近善或是戒恶都是积德的一种方式,但缅甸人对待这两种方式的态度迥然不同,自己行善、亲近真善美的同时还将这样的信念推崇给身边的人,缅甸人认为功德分享之后并不会削弱反而会增加,犹如一盏灯火点亮了无数灯火,功德也会由于分享得到增强和扩大。但缅甸人对于“恶”的行为,则多是渲染其恶劣并告诫人们尽可能远离。人们扬善不追求除恶,因为戒恶也要遵守佛教教义,即使对方是大恶亦不能起杀生之念。不轻易相信也不要轻易靠近成了缅甸人对待恶的态度,他们寻求的是祥和的社会而不想制造争端,避免使矛盾尖锐化。功德本位思想贯穿于缅甸人的一生,不论是近善还是远恶都认为是积功德的有效途径。缅甸人的善恶观和功德思想体现了他们的道德标准和伦理观念,在动物成语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四 动物成语中阐述缅甸人追求的为人处世哲理

成语除了语言生动、内容丰富,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为数不少的动物成语详细阐述了缅甸人的为人处世之道,除了分辨善恶告诫人们近善远恶,还包括与人交往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等方面的具体反映。缅甸人的性格因为佛教存在两面性,一方面由于笃信因果轮回和人生皆苦,对现世遇到的事情都持一种淡然、隐忍和消极的态度。但也是为了下一世的幸福缅甸人需要在现世积善积德,不但要独善其身还要推己及人维护社会道德。正确的处世之道是缅甸人极力推崇的,但动物成语中多从反面例子入手反复重申和教育。

(一)人际交往与生活态度

对于如何处理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缅甸人从佛法教义中得出了一套规范。缅甸人注重身份尊卑和长幼次序,不同的身份决定他们有什么样的社会义务。父母要爱护子女并有义务将其培养成人,缅甸家庭一般都有几个孩子,但父母最钟爱幼小的那一个,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最需要保护和珍视的。“牛犊要喝奶,母牛就会给。”“老牛最爱小牛犊。”体现缅甸父母深深的舔犊之情。老师要尽心教授技艺并引导学生避免其误入歧途。“老狗学伸足”狗还小的时候很容易学会伸出前足,老了再学就是“朽木雕花”成为笑话,这教育孩子们年轻的时候就要掌握本领,万不可年纪大了才想要学习。相反地,幼小的孩子要孝敬父母、学生要尊敬师长。在缅甸社会中父母和教师的身份十分崇高,有专门跪拜礼节,不尊敬师长被认为是愚蠢的、不被允许的。“老猫鼠不怕”隐喻意义即指父母、老师年老后,孩子或学生对他们不再尊重;“耙越到牛前面”牛和耙的地位互换暗指应该在父母老师等长辈身后跟随的孩子,越过长辈跑到前面去了,这些都是非常不符合规矩也是没有教养的举动。“年轻的牛虽壮却比不过瘸脚的老牛”说明长者的经历和智慧是年轻人所达不到的。

缅甸动物成语中还体现了与人交往要真诚坦荡、与善为友的原则。“乌鸦尊重褐翅鸦鹃,褐翅鸦鹃也尊重乌鸦”自己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缅甸人虽然处处讲积功德乐于分享,但也极力反对认不清善恶真伪、盲目的对人友善。“好心给鱼虾酱,人家却想要用金碗装”“救虎一命反被虎咬死”“将蝮蛇抱在怀中”“怜悯牛瘦却被牛顶”这些成语都表明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难免遇到贪欲大和不懂感恩的人,如前文所言,最好对这些人避而远之。在生活态度上缅甸人安贫乐道,对人世之苦泰然处之,往往能从不得意之处看到有利之处。“捕不到鱼却可以洗澡”“抓不到兔子却熟悉了山林”成语中体现的是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有其他收获也是好的。加上缅甸人相信命运,认为许多时候好运气会不期而遇。“食欲不振的猫碰上翅膀受伤的鹌鹑”顿时食欲大开,“瞎眼鸡掉进米缸”则再也不用愁会被饿死,足见缅甸人豁达开朗的的生活态度。

(二)处事方法

指导人们更好的做事,进而能得到完满的结果是成语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缅甸人向来崇拜智者,讽刺反对那些愚钝的、做事情不考虑结果的人。动物成语中也反映了缅甸人所赞同的做事态度和方法,人们借用成语来阐述自身对如何做好事情,以求得成功的看法。

缅甸人认为做事情要讲究方法还要持之以恒。正确的方法事半功倍,如“尽管是只假猫,能吓死老鼠就行”不管何种方法能见效就是好的;“用鲮鱼油炸鲮鱼”物尽其用,一种东西换个角度就可以得到多种好处。反之方法不对则事倍功半,“瞎象狂奔”用失明的象看不见路但还鲁莽狂奔的形象,比喻知识短缺的人还用自认为的办法蛮干;“抓不到兔子就毁了森林”“不忍鼠患烧谷仓”因为一点挫折而自暴自弃,最终得不偿失;“给猪装上老鼠耳朵”“用羊皮盖大象尸体”均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猪和老鼠本不是一类,装上老鼠耳朵何用?大象体积庞大,羊皮怎么盖得住它的尸体?这种不去考虑后果的解决方式都是不可取的。有了方法还要意志坚定,不为琐事纷扰,“每次狗吠都起来看,整晚都失眠”“鱼吐泡处放鱼钩”“蛇不死棍不断”“如果想吃猴肉,就不要看它的脸(免得被猴子悲伤的表情感化而放弃)”等成语皆有此意。

缅甸人也认为在做事过程中,个人要认清自己的地位和作用,需强大自身而不是盲目模仿。“老虎有多大,脚印即有多大”指根基大起的作用才大;“狗叼不动大象头”“蚌学鱼吐泡”“蚌学蛙跳”等成语都表达了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盲目追求与别人一致的方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可笑的。只有“龙统治龙的地盘,妙翅鸟统治妙翅鸟的区域”大家在各自的领域里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而缅甸人也相信“蛙强吃鱼,鱼强吃蛙”,青蛙足够强大而鱼弱小的时候青蛙就会吃掉鱼仔;鱼强大的时候而青蛙弱小的话,鱼也可以反过来吃掉青蛙。这警示人们,世上没有永远的强者和必然的胜利,要时刻警惕和不断强大自身,才能免于灾难。但缅甸人也重视团体的力量,个人的成功也离不开团队的作用。“牛不团结被虎吃”牛群只有团结在一起才有机会逃离虎口,依靠集体力量共同对抗危险才不至于丧命;“牛车一边牛好另一边牛不好则无法过河”,缅甸的牛车是两牛并排在车前,两者之间不协调则无法前行,集体中成员要团结协作才能成功。另一方面,防止团队中害群之马的出现也是十分必要,“一条鱼臭了一船鱼”“因为一只乌鸦全体乌鸦受难”等成语表明在集体中出现了品德不端、性质恶劣的人,会直接导致整个团队的毁灭,这告诫人们要注意这些害群之马的危害性。

五 结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定型的语言表达形式,其人文信息丰富且具民族特色。正如有的学者说的那样,成语就像压缩包,里面包含了众多文化信息和语言信息。成语承载的内容最丰富,折射出的人文世界最精彩,表达的处世道理最深刻,反映的世态人心也最直接。缅甸动物成语展现出来的是人们与动物的亲密关系,亦是缅甸人生活的一种反映。这些成语以动物为原型,用比喻的手法从多方面反映了缅甸的社会风情、人文情怀以及缅甸芸芸众生之面貌和他们的处世之道。缅甸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动物成语得到形象而生动的体现,既有佛教传统的思想也有现世的价值观。缅甸人在这些暗含哲理的动物成语的指导下,生产生活变得更容易,为人处世更具有智慧。缅甸动物成语中类似“白鸦现,战乱起”这样的成语,显然是带有迷信观点的,但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动物成语都与缅甸人的人文世界不可分割。透过动物喻体看出事情的本质和哲理,读懂动物成语中的缅甸人文情怀,才能真正确理解并使用相关成语,加深对缅甸社会和缅甸人民的了解。

[1]张铁英.缅甸的成语谚语浅析[J].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5,(3):80-83.

[2]钟智翔.缅甸文化导论[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5:81-82.

[3]钟智翔.缅甸语言文化论[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253.

[4][缅]缅文委员会.缅甸成语[M].仰光:大学出版社,1991.

[5][缅]吴丹崔.缅甸成语俗语[M].仰光:缅甸联合书局出版社,2009.

[6][缅]吴敏耐.传统故事[M].仰光:文学宫出版社,1989.

[7]钟智翔,尹湘玲,扈琼瑶,孔鹏.缅甸概论[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2012.

[8]李谋,姚秉彦,蔡祝生,等.琉璃宫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9]刘玉凯.成语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10]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11]寸雪涛.缅甸俗语的文化内涵[J].前沿,2013(6):117-120.

[责任编辑贺良林]

Interpretation of Animal Idioms of Myanmar in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ty

SHEN Mei-lan
(Honghe University , Mengzi 661199,China)

By analyzing the animal idioms in Myanmar,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ir implic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eality. These idioms not only reflect the close connection of Burmese social life, but also their traditional idea of good and evil and departmentalism of good deeds and merits which mostly shows people's attitudes toward life and specific guidance of being human. Thus gain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yanmar society and correctly use of the idioms through this analysis.

animal idioms; idea of good and evil; departmentalism of good deeds and merits; Humanity

G11

A

1008-9128(2017)01-0076-04

10.13963/j.cnki.hhuxb.2017.01.022

2016-04-14

沈美兰(1988-),女(壮族),广西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缅甸文化和缅甸民间文学。

猜你喜欢

缅甸人缅甸成语
“长”在人字拖上的缅甸人
缅甸记忆
缅甸的风土人情
缅甸总统吴廷觉访华
拼成语
缅甸非常之旅
猜成语
回忆缅甸作战中的史迪威将军
缅甸人无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