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个性心理考量:新高考科目选择的新视角

2017-03-09王茹新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人格类型学业成绩成就

王茹新, 胡 瑜

(温州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35)



学生个性心理考量:新高考科目选择的新视角

王茹新, 胡 瑜

(温州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35)

新高考制度给予了考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但是如何进行科目选择却成为困扰许多学生的问题.高中生合理选择选考科目是实现专业追求和人生目标的关键,也是确保新一轮高考改革顺利推进的保障.在选考科目的确定过程中,学生个性心理、学业成绩、报考专业对于选考科目的要求等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厘清认知能力、人格类型和认知风格等学生个性心理与各个科目成绩的关系,对于基于心理学视角的高中生科目选择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家长和老师在科目选择过程中对学生自身个性心理的重视,从而实现新高考改革推动学生自主性、个性化与多样化发展.

新高考;科目选择;个性心理;学业成就

0 引 言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和外语三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1].高中生对选考科目的选择,不仅影响其高中时期的学业成绩,还影响其对大学、所学专业的选择,甚至会影响高中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刘宝剑(2015)在对浙江省2014级高中生选择高考科目的调查中发现,有76.33%的学生认为在选择高考科目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主要考虑的是学科成绩、兴趣和信心等相关因素[2].杜芳芳和金哲(2016)对浙江省五所高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79.50%的学生认为兴趣、特长等自身主观因素在科目选择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也有45.05%的学生认为当前各个科目的学业成绩以及拟报考高校专业对科目的要求、就业前途是重点考虑的因素[3].刘希伟(2016)在关于浙江新高考改革的若干思考中也提到,影响高中生进行科目选择的因素可以概括为学生兴趣和学业成绩最大化[4].刘景超(2015)在探讨高中生的科目选择时提到,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选科能力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如在新生开学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心理测试,给学生开设高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等,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及职业兴趣[5].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应以学生为主体、基于个性心理特征给予高中生选科指导.认知能力、人格类型和认知风格是学生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三者与学业成就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因此,厘清认知能力、人格类型和认知风格与学业成就的关系,有助于基于心理学视角对高中生科目选择进行研究和指导.

1 个性心理与学业成就的关系

1.1 认知能力与学业成就的关系

认知能力是人脑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影响高中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对于认知能力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分别探索了一般认知能力和具体认知能力对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影响,结果均表明认知能力是青少年学业成就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有关认知能力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中,被试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通常被用来作为代表学业成就的变量,而其他科目的成绩常常被忽视.国外的研究均表明一般认知能力与语文、数学成绩之间均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相关,并且能够解释学业成就绝大部分的变异[6-7].国内的徐芳等(2015)则探索了初中生选择性注意、短时记忆、空间能力、推理能力对语文和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这四种具体认知能力与语文和数学成绩存在显著相关且都是它们的显著预测变量,但不同认知能力对数学、语文学业成就的作用大小和具体作用路径是不同的[8].对于语文成绩,四种具体认知能力的作用顺序依次为推理能力、短时记忆、空间能力和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除了对短时记忆和空间能力有显著预测作用外,对推理能力和语文成就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短时记忆对空间能力、推理能力和语文成就的预测作用都非常显著;空间能力对推理能力的预测作用显著,但对语文成就没有直接影响;推理能力直接影响语文成就.对于数学成绩,四种具体认知能力的作用顺序依次为推理能力、空间能力、短时记忆和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只对短时记忆和空间能力有直接影响,对推理能力和数学成就并无显著预测作用;短时记忆直接影响空间能力和推理能力,而对数学成就的直接预测作用并不显著;空间能力对数学成绩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也不显著;只有推理能力对数学成就有显著预测作用.

由此可见,认知能力是学业成就的显著预测变量.因此,在对高中生科目选择进行指导时需将认知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进一步探索一般认知能力、具体认知能力与七门选考科目成绩的关系,这对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指导高中生进行科目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1.2 人格类型与学业成就的关系

研究表明人格类型与学业成绩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有研究者认为人格类型通过调节学习适应性、学习动机、注意力等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王晔明等(2007)选取鞍山市242名四、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小学生气质类型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智力水平上,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的差异不显著;在学习动机上,多血质和胆汁质显著高于粘液质、抑郁质;在学习适应性上,抑郁质的得分明显小于其他三种气质类型学生的得分[9].黄明华(2014)则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详细探索了中学生语文、数学、外语成绩与艾森克人格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情绪稳定性、内外向和精神质均与数学成绩不存在显著相关,而与语文成绩存在显著负相关;精神质与外语成绩不存在显著相关,内外向维度与外语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情绪稳定性与外语成绩存在显著负相关[10].

根据前人研究,有些学者以期中考试成绩代表学生的学业水平,而有些学者则以智力测验、学习适应性测验、学习动机测验为工具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若要将人格类型作为指导高中生进行科目选择的重要参考,就必须进一步探索高中生物理、化学等选考科目的成绩与人格类型的关系,为指导高中生进行科目选择提供实证依据.另外,可以采用能够预测职业倾向的人格类型测验,以更好地指导学生根据人格类型、职业倾向合理选择高考科目.

1.3 认知风格与学业成就的关系

认知风格是个体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组织和加工时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是个体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过程中通常采取的、习惯化的态度和方式[11].因此,认知风格不仅决定个体选择接受什么信息,还决定着个体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解释、判断以及怎样对这些信息进行反应.对于认知风格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不同研究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国外学者威特金等人的研究发现,倾向于场独立性的人更喜欢对认知改组能力有高要求的领域,场独立性的增长与数学成绩呈现显著正相关,但是与学业总成绩的相关并不显著;而场依存性的人更喜欢与人打交道的领域[12].从1979年开始,国内学者对认知风格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也做了大量的研究.邹艳春(2002)曾就认知风格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做过详细的分析和总结,认为场依存或场独立性认知风格通过对学科倾向、学习风格、问题解决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对学业成就的作用,但这种影响是复杂的、多方位的[13].首先,认知风格通过学科倾向影响学业成就.威特金针对大学生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表明大学入学时选择的专业与自己的认知方式匹配的学生能够坚持学完专业要求的课程,并表现出良好的学业成就;而所选专业与认知风格不相符的学生会寻找机会转入与自己认知方式相符合的专业.其次,认知风格通过影响问题解决能力来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王立君曾对高中三年级学生的力学应用题解答能力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场独立性学生在解答力学应用题时占优势,优势水平随题的难度增大、场独立性的增强而提高;场独立性的学生比较容易形成正确的物理场景,而场依存性的学生较难形成准确的物理场景,场独立性学生解题过程物理意义明确[14].最后,认知风格通过影响学习风格来影响学业成就.学习风格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殊的、稳定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学生存在认知风格的差异,因此不同的学生对学习方法、学习刺激、学习环境等有不同的偏好.场独立性的学生倾向于依靠自己存储的信息使用分析性的知觉方式去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表现出自主性和创新性,这种认知风格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个性化的学习习惯;而场依存性的学生虽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但其努力程度和学习成绩容易受到老师、同学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不利于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陈晓惠等运用调查法(2007)对大学生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学业成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认知风格与学业成绩不存在显著相关[15];董圣鸿和王珍采用自然实验法(2003)对高中生认知方式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也表明高中生认知方式与学习成绩的相关也不显著[16].这两个研究结果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是不同的.

由此可见,对于认知风格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不同研究者持有不同的看法.这可能是因为在研究过程中选取了不同的研究对象、采用了不同的学业成就测量方式.研究表明认知风格对学业成绩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它可以通过学科倾向、问题解决能力、学习风格等学业要素影响学业成就.目前国内学生在选科时更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而较少考虑自己的认知特点.若想把认知风格作为一个要素应用到学生科目选择的过程中去,还需进一步明确认知风格与政治、历史等选考科目成绩的关系.

综上所述,关于认知能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国内外研究均表明认知能力与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相关并能够解释学业成就绝大部分的变异.对于人格类型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多数研究者都认为人格类型与不同科目的学业成绩存在不同的相关关系.对于认知风格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国内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表明认知风格通过学科倾向、问题解决能力、学习风格影响学业成就,而国外学者威特金的研究表明认知风格虽与学业总成绩不存在相关,但场独立性的增长与数学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挖掘具体认知能力、人格类型、认知风格与各个选考科目学业成绩的关系,为基于心理学视角的科目选择研究和指导提供实证依据.

2 高中生科目选择的几点思考

(1) 学者对高中生科目选择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思考,结果表明学生自己在科目选择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包括能力、兴趣、爱好等在内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影响高中生进行科目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未来需要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确定认知能力、人格类型、认知风格与各个选考科目成绩之间的关系,为高中生选考科目选择的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2) 新高考改革在赋予广大考生更多自主选择权的同时,也带给了学生们由于面临选择而产生的一些焦虑和困惑.一方面,高中生已经习惯了一直以来被学校和老师安排课程的学习模式;另一方面,高考科目选择关乎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安排和高考成绩,因此倍感压力.给予学生选科指导并不是帮助学生选择,而是要提供资源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只有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前提下,学生才能选择最适合自己、最感兴趣的科目,才能实现选择价值最大化.对此,学校可以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关于兴趣、能力、人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心理测试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通过开设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来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及自己的职业倾向,从而让学生在全方位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进行科目选择.

(3) 影响学生进行科目选择的个人主观因素固然重要,但是学业成绩、拟报考学校的专业对科目的要求、学校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也是需要考虑的客观因素,因此高中生科目选择是一个权衡各相关因素再进行选择的过程,其目的都是实现学生的最优发展,乃至推动高中教育深层次结构的变革.

[1]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4-09-03).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9/174543.html.

[2]刘宝剑.关于高中生选择高考科目的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2014级学生为例[J].教育研究,2015(10):142-148.

[3]杜芳芳,金哲.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科目选择意向现状及对策——基于浙江省五所高中的调查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8):15-18.

[4]刘希伟.关于浙江新高考改革的若干思考[J].教育与考试,2016(3):29-33.

[5]刘景超.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学生的自主选择何以可能[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5(12):20-28.

[6]DEARY I J,STRAND S,SMITH P,et al.Intelligence and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ntelligence,2007,35(1),13-21.

[7]MACKINTOSH N J.IQ and human intelligence[M].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8:333-343.

[8]徐芬,李春花.初中生认知能力对学业成就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5,38(1):11-18.

[9]王晔明,陈福凤.不同气质类型与学业成就的关系[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8,25(3):364-365.

[10]黄明华.中学生学业成绩与艾森克人格类型的关系研究[J].理论研究,2015(2):209.

[11]李寿欣,宋广文.西方认知方式研究概观[J].国外社会科学,1999(1):20-25.

[12]WITKIN H A,MOORE C A,OLTMAN P K,et al.Role of the field-dependent and field-independent cognitive styles in academic evolution:a longitudinal study[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7,69(3):197-211.

[13]邹艳春.认知风格: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心理学分析[J].教育评论,2002(1):34-36.

[14]王立君,王欣.学生FDT认知方式与力学应用题解答关系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1,24(3):373.

[15]陈晓惠,葛明贵,谢莹.大学生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及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7,11(2):47-50.

[16]董圣鸿,王珍.高中生认知方式特点及其与学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3,23(2):35-38.

[责任编辑 邵圣文]

On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A New Perspective of Subject Selection for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WANG Ruxin, HU Yu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35, China)

The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gives the candidates greater autonomy, but how to choose the subject has become a problem that plagues many students. For high school student, a reasonable choice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ubjects is the key to achieving professional pursuit and the life goals and ensuring a new round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progress smoothly. In the process of selecting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ubjects, students' 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are necessary for the selection of subjects.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style and cognitive ability, personality typ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t helps students understand themselves,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students' 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progress, this research can promote students' better development.

the new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ubject selection; individual psychology; academic achievement

2017-03-20 基金项目:温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3162016008). 通信作者:王茹新,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高中生科目选择.E-mail:761188375@qq.com

G444

A

1009-1734(2017)04-0092-04

猜你喜欢

人格类型学业成绩成就
基于回归分析模型的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研究
了不起的成就
大学生职业人格类型的相关因素
——以A学院为例
高职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
父母因素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失恋“成就”的CEO
浅析高职学生人格类型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MBTI的军校学员人格类型调查及性别因素分析
大学生上网情况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军校学员人格类型与学习动机强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