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探索
——以高校道德管理为视角

2017-03-09陈晓姿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管理

陈晓姿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 南京 210013)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探索
——以高校道德管理为视角

陈晓姿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 南京 210013)

通过结合道德管理的概念和对高校管理活动基本要素的分析,明确高校道德管理的内涵,并进一步认识高校开展道德管理的必要性,从而提出高校道德管理应该加强德政建设、突出教师核心价值观建设、强调文化建设三个具体的策略。

道德管理;高校管理;德政建设;价值观建设;文化建设

道德管理概念产生于企业管理研究领域,其目的是借助或者利用道德的手段和力量来实现企业管理的高效率。将道德管理引入高校管理的研究范畴,是因为学校的管理活动具有比其他管理活动更多的人文价值取向,道德对于学校管理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道德管理的内涵

要明确高校道德管理的内涵,需要从道德管理内涵入手,结合高校管理活动要素进行分析。

1.道德管理

道德管理是指在社会管理活动中实现对人的道德心理活动的合理调控和利用,使人们在社会管理的参与过程中始终保持正常积极的精神状态。[1]因此从根本上说,道德管理是一种软性的管理,是从人的本性出发、尊重人的本性的一种人性管理模式,其管理手段更多的是依靠道德的力量来协调某一个组织的内部成员间的精神关系,从而起到加强组织内部的内聚力、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加强成员的创新能力的作用;它是从人的精神力着手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改变以往组织内部涣散的状态,将其转变为更具有积极和支持力的力量。

2.高校管理的五个基本要素

管理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各种要素组成的整体。高校管理这个系统具有区别于一般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因此要了解高校道德管理的内涵,需要对高校管理系统的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方式、管理目的、管理环境五个基本要素进行分析。

(1)高校管理的主体。高校管理活动的主体十分复杂,且并非在任何条件下都作为主体地位存在,在某种条件下,同样作为主体地位的人或者组织也会处于管理活动的客体地位,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条件进行分析。大体来讲,在高校管理内部,存在着3个主体——高校管理人员是高校各项管理活动组织、指挥、实施和监督评价的主体;教师是高校开展教学工作、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生学习指导等活动的主体;学生是高校教育学习的主体,依法享有参加高校内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无论哪个主体,在高校内部进行管理活动时都会显现出不同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品格,而且不同个体在同一个管理过程中他们采用的道德手段、遵循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都会对高校的管理活动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2)高校管理的客体。管理客体是指管理系统中特定主体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2]高校管理的客体包括高校内部组织关系、高校办学互动中涉及的人、财、物等资源;高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人是管理对象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组织关系的开展、人财物等资源的合理有效运用、活动的顺利进行,都与人的思想觉悟、道德信念、职业素养等有着极大的关系。

(3)高校管理的方式。高校管理方式包括管理活动的途径、方法、手段、模式、体制、风格等,[2]反映在学校的组织结构方式、管理领导体制、领导者工作作风、管理活动具体开展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运用等各方面。而现代管理学认为,任何一种管理方式都在“硬性管理”和“软性管理”两大系统中有所体现。[1]前者通过硬性的规章制度来确保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后者运用“激励”为主的管理手段保证管理目标的达成。道德管理更倾向于后者的管理方式。

(4)高校管理的目的。高校管理的目的最终而言是为了高校办学目的的顺利达成,而目标的达成首先取决于高校管理活动各主体的努力,因此,调动和激发三个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是高校管理目的达成的保证。

(5)高校管理的环境。这是高校管理活动开展的外部条件。高校同社会环境处在有机的联系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是高校管理的大环境,学校内部的环境是高校管理的小环境,道德管理的研究更多着眼于高校内部环境。

3.高校道德管理的内涵

基于对道德管理的认识,结合对高校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方式、管理目的、管理环境5个基本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将高校道德管理定义为在高校管理实践活动中,管理主体利用道德的手段和力量对管理对象施加作用,以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校内部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精神合力,以达成高校发展目标的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二、高校道德管理的必要性

道德管理是一种带有极大人文关怀的管理方式,其实施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正确定位高校管理的效能目标

“现代大学的制度之所以越来越呈现出与其他组织的性征相似的特点, 就在于他们逐渐放弃了自己的精神价值追求和对作为组织特性体现的自身场域逻辑的认同, 而倾向于以时间和金钱可度量的效率和效益来监控和调节组织运作状态。对效率的追求催发了人的务实精神、竞争意识和时间经济等现代观念的形成, 但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大学传统精神与现代观念间的疏离、断裂乃至对峙。在有形产出不断增殖的同时, 大学的精神、价值和信念等无形的传统资源却日渐枯竭。”[3]高等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高校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于“育人”,即实现“人才培养”的最优化,而不能将追求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作为其管理的终极目标。因此在高校采用道德管理的方式,在于重视高校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最大限度地尊重和维护人的个体性,充分发挥人道关怀的精神,重塑高校应具有的人文精神、学术自由精神和独立自主精神。

2.弥补科层管理的不足

当前高校管理大多采用的是科层管理模式,即强调管理的科层化、标准化、数量化和制度化,过分推崇以物为基础的理性管理模式,[4]是一种硬性管理。科层管理模式下严格的层级结构、高度的权利集中、明确的职能分工、严格的法规条例约束和淡化的人情关系等使其具有高效和合理的一面,但是应用于高校组织管理时,却与高校教育的专业化产生了矛盾。高校开展的多项活动和工作极具专业性,比如教学、教研、学术交流等,参与其中的主体(教师、学生等)希望这些活动可以在更为宽松、民主、自由、开放的环境下开展,以充分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管理目标的达成。然而科层管理本身具有的严格的等级性、强制性和服从性要求难以为以上环境创设条件。因此当“我们已经对科层理论的假设反复提出过疑问,这假设认为,等级森严的权力和纪律,与以根据专业的标准进行专家判断为基础的决策是和谐并存的。然而看来恰恰相反,这两个条件之间存在着冲突。刻板的激烈抑制了专业判断。”[5]而道德管理以坚持“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原则,着眼于人的管理,尊重人,理解人,并努力发展人,通过构建“物质动机—道德动机”[1]的转化机制,弘扬人的主体性和精神性,保护并激发管理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极大地弥补了科层管理的不足。这也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的“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的要求相一致。

3.规避各种行为失范

近年来,高校成为各种行为失范的高发区,行为失范是指“某一社会群体的的成员判定违反其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感受和行动”[6]。知名学者学术抄袭剽窃丑闻、“官学一体化”下“官本位”习气的助长,高校招生腐败现象、高校管理活动中的经济犯罪等屡见不鲜,目前高校中发生的各种“学术失范”“道德失范”等行为都反应出高校管理存在的漏洞,都为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危害和深远影响。要规避这些失范行为,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内部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另一方面应从学校管理的德性维度入手。道德管理关注人的精神性,使“道德”成为调整高校中各管理主体相互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着力于激励高校的管理主体发挥出自身的精神层面的力量,从而驱动管理主体按照正确的且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既定目标行动,自觉实现“动机—行为”周期,自觉遵循高校管理活动所具有的道德严肃性、神圣性,达到预防和规避各种失范行为发生的目的。

三、道德管理在高校的运用策略

在高校进行道德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以下通过加强高校德政建设、教师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具体论述高校道德管理的运用。

1.加强高校德政建设, 发挥高校领导的“道德领导权威”

德政,即倡导道德进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在各个管理环节中,重视道德的因素,提高道德在管理活动中的调节职能。美国教育管理学家托马斯·J·萨乔万尼于20世纪末提出了道德领导理论。高校管理者在高校管理的多个方面扮演着“领导”的角色,在高校中进行道德领导,从领导自身层面看,倡导以德治校,需要领导注重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将学校建设为一个 “德行学校”,在学校内部形成一个道德共同体,共同为实现学校的价值目的服务;从领导权威层面看,要在管理中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权威和力量,更多地从道德的原则出发,借助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在帮助教师实现自我管理的同时将学校从一个组织转变为一个共同体,最终实现学校培养目标。[7]校长是高校管理者的突出代表,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管理队伍特别是校长的“道德领导权威”的作用,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建立学校道德共同体,形成共同愿景。高校道德共同体是指在共同的道德价值观基础上高校全体成员形成的共同合力,追求的共同利益。学校的道德共同体包括多方位的含义:学习共同体、同辈共同体、关怀共同体、全拿共同体、探究共同体等。[8]愿景指的是一种创造和传递立项目的的能力,这种期望能使组织中的成员相互承诺。[9]高校管理者可以通过发现高校成员的共同目标、确定学校发展前景、和共同体成员沟通勾画愿景等方式,建立学校共同体,形成共同愿景,增强高校各成员间的联系,形成一种“追随”心态。

(2)建立高校规范的道德管理制度。道德管理的开展需要规范的制度体系作为保障。高校管理者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职业群体,在很多高校还存在高校行政管理者与教师“双肩挑”的情况,因此构建相应的职业道德准则可以弥补职业道德的空白;开设定期的道德培训,对高校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职业道德训练,强调品格意识,强化品格培养,提高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和领导权威。还应建立健全道德奖惩制度和激励制度,对高校管理者道德或者不道德的行为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奖惩,以起到激励管理者道德行为和道德实践的作用。

(3)转变领导方式,由“控制式”领导转变为“理念式”领导,关注组织成员的精神动力,激发人性潜能,唤起成员自主管理的意识,使他们充满责任感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最终实现领导最终是为了不领导,管理最终是为了不管理。

(4)增强高校管理者的道德责任感。道德权威来自于责任和义务感,[10]高校管理者要明确自己承担的道德义务,包括尊重每一个高校内部成员;秉持道德正义,公平、平等的对待管理活动中的每个人;从道德原则出发进行决策和领导行为;民主地听取和接纳成员的意见、建议;严格自律,不利用职权牟取私利,等等。

2.突出教师核心价值观建设,增强教师道德意识和综合素质

道德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道德的力量,调整高校中各成员的精神关系,开发并利用人的精神力,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校各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道德管理中,道德是一种善恶标准,也是一种行为准则;既表现为道德心理和意识现象,又表现为道德行为和道德活动现象,同时又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现象。如何形成这种为高校内部成员认可并接受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最根本的是要突出对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建设。

核心价值观,即主导价值观,它担负着指导和评价人们行为的作用,希望能够引导、影响、左右更多个体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来达到群体中个体思想观念的高度一致。[11]有学者通过研究从教师的职业信仰、职业追求、自身修养和学术修养4个方面将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概括为“教学为本、辨证育人、上善立身、诚信建树”。[12]可以看出,高校教师的核心价值观是反映高校教师职业身份的一个尺度,是反映教师价值追求的一种看法和态度。

高校教师所持有的教师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反映了高校教师从事该职业所持有的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建设不可以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且能够推动教师群体追求先进价值;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而且可以增强教师履行自己职业使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高校要制定长远的教师核心价值观培育计划,形成价值观培育的系统工程。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高校应该为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出总体部署和系统安排。对新入职教师和在职教师开展定期、持续的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极树立师德楷模,发挥优秀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将师德建设制度化,将师德表现列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的首要内容,从而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洁身自好,自尊自律。“善为师者,即美其道,又慎其行。”教书育人,善为人表,教师要通过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学识能力、教学技能,用自己优良的品质感染学生,用渊博的学识教导学生,用高超的教学技能培养学生,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强调校园文化建设,创建民主开放的和谐校园

进行高校道德管理,除了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教师核心价值观建设以外,还应充分重视高校道德管理开展的环境,即充分重视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创建民主开放的和谐校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谐校园”是一种以人为本、团结统一、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是以校园为一切工作的核心,营造一种全面协调、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的育人模式。[13]它既可以深化对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满意度,还可以彰显高校的大学精神,更好地推动高校的发展。

高校要善于营造优良的办学环境,打造良好的校风学风。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硬件设施提供物质保障,优美的校园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实验实训室,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仪器设备,可以为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同时校园文化建设更需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加强人文环境的塑造。既重视高校办学传统,又紧跟时代发展,立足校情,打造良好的校风学风,使身处其中的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文明风尚的熏染,寓思想文化教育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同时通过打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可以发挥文化的凝聚和激励作用使高校的各个成员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到高校的发展目标上,使教师更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激发他们巨大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

在高校管理实践活动中,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复杂多样的,并非依靠一种手段、方法或者模式可以解决问题。高校道德管理为高校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思考。当然高校道德管理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高校整体的状况进行长期、动态的道德审视,需要高校管理者不断更新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方式、确立管理目标,强化人性管理,打造良好的管理环境,最终实现高校高水平地发展。

[1]秦在东.关于道德管理的几个理论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2):30-35.

[2]柏昌利.高等教育管理导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23-24.

[3]阎光才.识读大学: 组织文化的角度[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89.

[4]崔欣伟.论学校管理的道德性及其改善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51.

[5]Peter Blau,W.Scott.Formal Organization[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185.

[6][美]杰克·D·道格拉斯. 越轨社会学概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5.

[7]石一.论学校领导[J].中小学学校管理,2004,(7):3-5.

[8][美]托马斯·J·萨乔万尼.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M].张虹翻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8-89.

[9]蔡怡.道德领导——新型的教育领导者[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22.

[10][美]托马斯·J·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1.

[11]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8.

[12]程建军,李欢欢.试论当代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2,(2):2-3.

[13]杨向荣,王菁华.培育大学文化建设“和谐校园”[N].人民日报,2009-08-18(007).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School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 Xiao-zi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Jiangsu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13, China)

By combining the concept of moral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of the basic elements of management activi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further stress the necessity of carrying out moral manage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specific strategies of the moral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management, highligh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core values, and stress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moral management; university management; benevolent construction; values construct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2017-10-01

2017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教育传播学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2017SJB0528)

陈晓姿(1981-),女,江苏海门人,副编审,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中小学教学。

C939

A

1674-344X(2017)11-0098-05

彭雷生

猜你喜欢

价值观道德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