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西客家廊桥建筑艺术特点及保护开发

2017-03-09郑颖璐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闽西廊桥建筑

郑颖璐

(龙岩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闽西客家廊桥建筑艺术特点及保护开发

郑颖璐

(龙岩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闽西客家廊桥是客家建筑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承载着客家地区不可或缺的文化特质。客家廊桥建筑艺术多以石墩木廊屋、飞檐与木伸臂结构建造,其承载的客家廊桥文化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各方面。现有廊桥的开发保护由于创新不足存在着种种问题。对客家廊桥建筑保护开发的思考不仅仅立足于研究性的创新开发,还需要依托客家廊桥文化塑造地域品牌特色,以实现廊桥营造技艺与廊桥文化“传承中创新”的目标。

客家廊桥;建筑特征;保护开发;创新传承

廊桥,顾名思义是桥面上设计建造有屋盖的桥,建筑历史悠久且应用广泛,闽西客家廊桥是客家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客家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各个方面的精神风貌。客家桥梁建筑艺术千姿百态,造型丰富,主要以木、石为建造材料,就地取材,体现了客家先人的智慧。无论是留存的古老客家廊桥还是我们现代进行修缮或是建设的客家廊桥都凝聚着客家人文化、智慧以及记忆的结晶。而在客家廊桥的保护中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如何解决对传统的保护与现代的创新开发是需要探索思考的,本文以客家廊桥的建筑艺术特征的视角探寻有效的的保护开发途径,传承客家廊桥文化功能,实现客家廊桥文化保护与创新发展的双赢价值。

一、闽西客家廊桥建筑特点现状

闽西客家廊桥不仅仅是建筑文化的符号体现,而且与地域风水文化息息相关。在客家大部分地区建造这个廊桥都与风水相关,通常建造在某个村的水口;另一方面,客家廊桥文化内涵很丰富,在廊桥内部的建造中包含信仰文化,桥内有诗词楹联,例如永定高陂的高陂桥,历史记载一位秀才王见川考取高官归乡建此桥,题诗“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①,从桥梁的结构角度赋诗,使得楹联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但近年来廊桥的建筑破坏较严重,屋面雨披的断裂、廊瓦的脱落、廊桥文化的弱化等等,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1.客家廊桥的建筑特征

早在远古人猿时代,就已有倒木为桥,闽西地区丛山峻岭、河流多,盛产木材,故就地取材建造桥梁,在山区最早的桥就是木桥,廊桥从石板桥、木板桥、石拱桥演变过来,美观又不失其功能特点,例如遮风避雨具有防护功能、交通功能、作为风水功能等。为了综合这些功能而发展成廊桥,客家廊桥也越做越精细与美观。客家廊桥大多是明朝初期开始盛行,到清朝以后建造完善,闽西客家地区现存几座独具特色的廊桥建筑,建筑艺术特征与功能上具有独特之处。

(1)象征性功能特征

“意象”源于《周易》,通俗来说意象,指的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或设计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从而创造出来的某种艺术形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指代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②。例如连城县莒溪的永隆桥,建成于明清时期,距今具有600多年的历史。经过百年的风霜但至今保存较为完好,桥下的枕木至今都未曾换过,其别致的构造,雄伟的气势让人惊叹。桥墩底下为松木建造,象征“水浸千年松”的不朽。永隆桥建造时是“蛇”的形态造意,桥边仙宫形似蛇头,前面的圆洞是蛇的眼睛,廊桥身用木柱和川坊隔成20开间,象征蛇的肋骨、蛇身,露天引桥是蛇的尾巴,整体形意十分生动,把河流和风沙口错位开来使得灵气留在村子内象征人丁兴旺、农作物旺盛发展,并且和环境居住相联系,永隆桥是经商、求学的必经之道,几百年来,它见证了该地域历史的兴衰,也是当地居民劳作之余休闲的好场所。

(2)风水功能特征

中国哲学追求天人合一。《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方法论,以达到与宇宙天地的和谐共处。《周易》则进一步提出了观象制器的技术美学思想。”③连城罗坊的云龙桥具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屋面昂首像龙,威武的造型,结构与其他客家廊桥无差异,只不过建造的更为精细。廊桥一端起于农田,一端止于悬崖,上屋下桥的木构桥梁,从东到西横跨在村口的青岩溪水之上,是坐典型的木平廊桥,全长81米,名字得以风水龙脉而衍,5个桥墩用花岗石架起,桥身用杉木分7层,横纵铺迭而成,桥两侧设木栏杆,铺双重木板雨披,延伸至桥屋面,即保证了采光又满足了有效排水的需求。桥西两端各建有一座斗拱牌楼上书“云龙桥”牌匾,桥与阁楼的结合是该桥的一大特色,桥中间建有飞檐翘角的六角阁楼,第一层则供奉敬武祖师,彰显当地文风之盛;第二层为文昌阁,供奉问奎星,因为浓厚的信仰情节。桥面上的文昌阁在雾气中犹如骑在巨龙之上,是一座典型的风水桥。进水口为天门寓意财源滚滚,出水口为地门建阁为封,把寄托信仰的神龛祭坛安放于廊桥内,形成桥庙一体的独特风水景观。

(3)墟市功能特征

在客家廊桥中最具功能性的要属武平县东留乡的大阳桥,也称风雨桥,大阳桥属于木伸臂廊桥,梁桥结构,实际上是木简支梁廊桥的一种进化,具有明显的造物上下继承性。桥上墟市每逢墟天,桥面上就是个集市,延伸到桥的两头,桥栋一间间得以体现,旧时没有大路,大阳桥则是货郎担往来的必经之路,赶路人饥渴是便会在此休息,当地人便特地为他们搭起一排排桥屋,开启各种各样的小店铺,为过客们提供各种饮食小卖服务。赶路人便会在此歇脚、喝茶、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久而久之,客家山区特有的桥上墟市就这样形成了。如今每逢阴历二、七定为“墟天”,当地人和外地商人在这天会早早赶到大阳桥做起生意,每逢年底大阳桥便车水马龙,俗称“赴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赶墟”。 大阳桥的建筑特征所呈现的功能性则是闽西客家地区廊桥文化中独一无二的。

在闽西客家地区大致有三类廊桥特征,建筑特征与地域的发展、取材都相关。第一类是在较为平的和狭小的地势中,木头直接架过河面,木梁廊桥就是最简洁的建筑;第二类是河面较宽,受木头长度的限制,就需要有几处桥墩支撑,桥墩大多为石头建造,故称为石墩木梁廊桥,例如云龙桥;第三类为石拱廊桥,在石拱桥上面架建屋面,这种屋面有特别多的演变,每个地方的风格都是不同,和建造技术也有一定关系,有些廊桥建造的还有两、三层的阁,桥头的飞檐翘脚,有些为单檐、双檐。一般来说,廊桥的特点是一定要有廊,为了扩大桥面不会被雨淋湿的面积,两边有雨披,木头的雨披,设计建造成像瓦片造型,不但美观还考虑到人通过时起到防护与乘凉的作用。

2.客家廊桥文化保护开发的重要性意义

发展、保护与开发现有的客家廊桥文化可以充分依托开发利用该地域古村落与廊桥建设旅游资源,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调整和优化客家文化资源旅游结构,拓宽廊桥使用功能,发展以廊桥文化为主的旅游服务业,从而达到促进该地区客家居民的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为闽西客家廊桥的创新建设与廊桥文化传承创造良好的经济基础。在开发、传承的同时增加城乡之间的互动,作为不同区域的城乡旅游者可以把多样化的现代城市政治与经济、文化与意识等信息辐射到该客家地区,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融汇贯通到客家廊桥的开发保护中,在传承中创新。同时吸引海内外学者来该地域挖掘、参与、保护和传承闽西客家廊桥文化,并进一步发展和提升闽西客家地区独有的廊桥文化。

二、闽西客家廊桥保护开发的困境

闽西客家廊桥建筑文化是闽西客家文化的承载活态符号,既是当地居民生产、交通、生活的场所,又是客家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一。保护和有条件地创新开发势在必行,目前保护闽西客家廊桥已引起高度的重视但不完善,虽几座著名的廊桥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在近年来新农村建设中,导致闽西客家廊桥功能已经完全异化,廊桥的交通功能也不断在弱化,旧时风水功能也逐渐弱化;而休闲旅游功能却逐步加强,转变为地域居民玩耍的空间,客家廊桥所依托的文化空间逐渐消亡。

1.思想认识不足

闽西客家廊桥作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曾是当地居民崇拜、敬仰和保护的对象之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悠久性与客家村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与客家村落历史紧密相关。然而,由于认识不足,年轻人外迁,大部分原住居民未在村内居住导致民俗生活氛围弱化,不再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认为这只是老一辈的事,或者是政府的事,廊桥的存在只是一个过桥避雨、休闲玩耍的空间,客家廊桥文化空间的物质属性与非物质属性片面割裂,很多廊桥功能及承载的民俗文化已经消失或价值减弱。对闽西客家廊桥的研究缺乏系统的记录, 廊桥的保护往往只注重保护廊桥建筑本体,忽视了文化空间对于廊桥建筑保护的完整性的重要作用,传承意识不足。

2.资金投入不足

闽西客家廊桥的是文化传承发展的物质载体,由于先人的建造材料历经沧桑,后人的维护和再建必然要有一定的资金才得以修复,例如廊桥下的松木材质或是桥廊屋面的破坏都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撑,结合当下很多村子都兴建乡村公园与古迹保护相结合,基础建设时轰轰烈烈,却在投入使用过程中的损耗却少有人问津,后期维修、养护资金缺乏,导致许多与廊桥文化配套设施成了无用的残品无法发挥作用,甚至带来负面的影响。两者相比较,后者修缮投入的资金更加偏少导致廊桥建筑作为物质载体更加薄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资金的投入方面可根据该地区基本的条件采取政策收费、投资、居民自发筹集与旅游开发项目筹集保护发展资金;闽西客家廊桥后续维护可对内外开放,鼓励国内外研究学者以项目课题的形式有效投入研究开发资金,包括“领养”维护建筑,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

3.保护机制不够完善

闽西客家廊桥每一座都堪称是独一无二的历史建筑,而对于古廊桥的修缮都应该是传统研究与现代保护结合,不应该做为普通的建筑维修,其所要承担的历史责任是不可回避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闽西地区客家廊桥的保护机制与文化传承所遇到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认识与态度问题,需要用何种态度与理念来对待客家传统文化与廊桥遗产文化的问题。除了在廊桥建筑本身的保护中,在古廊桥保护管理方面也处在一个萌芽状态,多数客家廊桥仅仅依靠村委会进行保护与管理,但保护条例与管理办法等古廊桥的保护相关法律、地方规章制度还未成系统化,处于萌芽状态的制度条例刚完成,而相关保护要求与措施还未充分落实,闽西客家廊桥的建筑与文化保护的法制化有所不足,还停留在本土化。

4.作为地域文化品牌宣传力度不够

客家廊桥文化空间应因势利导地创新,让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在保护传承进程中要注意与时俱进,传承才得以延续。客家文化需要空间去展示其独特的民俗品牌,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古廊桥建筑缺乏必要的标识、宣传与讲解设施,有的廊桥甚至在偏远的村落中,只是通过网络与居民的口传才得知该处,例如每逢祭祀,村民将其仪式化文明化与社会化;在平时时节可以开发针对该廊桥的娱乐活动、教化或交流,而空间的利用性与传承性又一次被潜移默化的提升,让闽西客家廊桥品牌文化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以客家廊桥为物质载体,廊桥、廊桥配套的庙宇也是民间文化依托的载体,也是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最为集中的场所,可通过廊桥建筑空间的利用、宣传片的拍摄等提升大众对该文化的认知度。

5.传统廊桥建造手艺传承人的缺失

在传统客家廊桥的修缮方面,通过现代工艺、技艺的冲击,传统的廊桥建造手法与修缮技术大多失传,祖传的只愿意传给自家下一代的年轻人,而年轻人又不愿意学古老的桥梁建造技术;有些外来年轻人想学祖传技术,师傅又不愿意教给不是本家的人,这样的矛盾导致传统技术失传。现有的客家廊桥建筑年龄结构老化,过去客家地区廊桥建造、修缮技艺传承大多采用口传心授,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但受地域限制,大多数年轻人学成之后难以一直呆在封闭的村落中,因此面临人才流失的状况,使得传统建造技艺传承与廊桥修缮人才的培养难以为继。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具有客家设计元素的古廊桥建造技艺将面临人去技亡的严峻局面。在客家廊桥传统修缮技术保护传承方面,通过吸纳多样化的人才,特别是具有客家文化素养的专业技术队伍优先;在客家廊桥的建筑材料方面,统一采取就地取材与政府采购,扶植廊桥传统材料生产的同时完善廊桥质量管理及保护修复监督。

三、对客家廊桥建筑保护开发的思考

1.在研究性保护中创新发展

随着客家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近年来对闽西客家廊桥的保护与开发也逐渐引起重视。例如武平东留乡的大阳桥,原本墟市功能对廊桥地面的破坏严重,过往的车辆经过引起瓦片脱落,在2010年期间村里在古桥附近建立了一个新市场投入使用,大阳桥便完成了近200年的风雨集市功能,当地村民自发开展保护工作,每年都要修缮瓦片,并且不允许车辆通过,对于瓦片松散的、檐口、屋脊有少许破损,都依托于研究修缮。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研究咨询作用,注重历史信息的提取,融合客家廊桥建筑与文化精神。另一方面,通过修建仿古的廊桥,也是廊桥文化创新建设发展的必要手段。随着现代文明步伐的快速发展,古村落开始萧条,古道路开始冷落,但凝聚着前人辛勤的汗水和聪明智慧的古老廊桥,依然是当地人生活的重要场所与客家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为了发扬传承闽西独有的客家廊桥文化,近年来闽西境内修建了不少仿古廊桥,例如是长汀新桥潭复村的“石鱼桥”是我市境内最长的一座百米复古廊桥,建桥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下半村的村民到新桥与庵杰,便于耕作、交通,还提供了遮风挡雨、歇脚之处,因以其观赏的艺术性成为一道亮丽的建筑景观。在长汀县城中心横跨汀江之上,也建立了复古廊桥“太平桥”,中间主车道有4车道宽作为城市的主要干道使用,两边独特的风雨廊桥形式形成独特的双廊桥,桥洞下也是纳凉的好去处,两座桥都体现客家人对客家传统廊桥文化的敬仰。以景点打造开发旅游资源,旧样式与现代的技术、现代材料的结合,把仿古廊桥的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或是在原来的桥面的基础上加盖廊桥,做到有意识复古,保留传统客家廊桥的建筑特征,同时体现了建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2.培养具有廊桥建造技术的传承人

对客家廊桥传统技艺传承人的培养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闽西客家地区遴选具有祖传手艺的传承人,恢复“父传子”的传统技艺传承手法,该类人才具备客家传统文化的素养,更于理解客家文化的精髓与传统材料的选择、技艺的吸纳;另一方面是培养精通廊桥建筑文化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客家廊桥文化的多元化研究,提升廊桥建造艺术技法、新形态的诞生于发展,使技艺精湛的廊桥建筑修缮人才能够将所掌握的修缮技艺传承下去。若两方面相结合将该类人才培养从文化到技艺贯穿自始至终,稳定建设具有该方面技能的人才队伍,合理制定有关廊桥建造及修复专家的退休返聘制度。特殊人才选聘制度的提倡在传统廊桥建筑技艺人才培养方面,不仅仅保证专业人才队伍的培稳定,还无形中对闽西客家廊桥文化的传承起了推动作用。

3.用区域文化塑造廊桥建筑文化品牌

挖掘廊桥文化资源,对于打造闽西文化旅游强市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通过廊桥搭建客家文化传承的平台,推动廊桥文化与客家文化的深度融合,提升廊桥文化的内涵与品位。近几年所重视的廊桥建筑仅仅停留在建筑本身,有些客家廊桥所在的村落特色及文化品位不高。可结合廊桥周边村落、水流两边的建筑进行改造,建设文化长廊墙,把客家地域民俗融入到廊桥文化墙,展示文化空间与传承环境。使得民众能在廊桥及廊桥周边欣赏民俗文化,并且辐射带动各村与乡镇的休闲文化建设。

二是提高村民参与与保护廊桥文化意识,加大对闽西客家廊桥品牌宣传,通过口口相传或是网络、书籍等媒介来了解并主动向外乡人介绍,包括神话传说、美德小故事、神灵信仰等,这种了解和传播方式是潜移默化的。

三是促进客家廊桥旅游地的发展。定期系统组织承办闽西客家廊桥旅游文化节,扩大廊桥文化的影响范围,促进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客家廊桥文化自古有走古事、赶墟、信仰祭祀等传统民俗,例如云龙桥走古事民俗活动的特殊性是在桥下的水里走而不在廊桥的廊屋内通行,其地方特色文化价值影响范围扩大。通过“廊桥文化促旅游”的方式提升民众参与的积极性,利用媒体的宣传提高闽西客家廊桥的知名度,从而吸引旅游消费者,达到促进闽西客家廊桥旅游业的创新发展目的。

四、结语

近年来,对闽西客家廊桥的保护逐步引起重视,以“打造廊桥文化旅游”思路,合理修缮与发展廊桥建筑、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形成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充分挖掘廊桥建筑特征研究及注入客家廊桥文化品牌的生命力,传承和创新客家廊桥建筑的营造技法,提升其使用功能价值与文化传播平台的影响力。

注释:

①出自于永定名胜的宏伟壮观的石拱阴桥——高陂桥,王见川题的对联,此联以河的下游为观察点,极赞桥之高、桥之美。构思精巧,格律严谨,词句美妙。王见川在联中,还包含重新出仕的愿望。

②本句引用参考曹晖《视觉形式的美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P71。

③本句引用参考吴庆洲《中国客家建筑文化(上)(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P13。

[1]曹晖.视觉形式的美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吴庆洲.中国客家建筑文化(上)(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4]戴志坚.中国廊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10.

[5]李华珍.符号与象征——闽东古廊桥建筑文化手探析[J].华侨大学学报,2007,(2):117~122.

Architectural Art Feature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akka Gallery Bridges in West Fujian

ZHENG Ying-lu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Longyan University, Longyan Fujian 364012, China)

The Hakka gallery bridges in west Fujian are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Hakka buildings, carrying indispensabl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Hakka area. The Hakka gallery bridges are mainly built with wooden gallery based on seat stone, cornices and wooden semi-girder, which carries the Hakka gallery bridge culture covering all aspects of Hakka lif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existing bridges are faced with various problems leading to lack of innova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Hakka gallery bridges should not only be based 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t research level, but be assisted by the regional brand characteristics shaped by the bridg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bridge construction technique and bridge cultural.

the Hakka gallery bridge; architectural featur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innovative heritage

2017-09-18

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2015年规划课题研究项目“闽西古桥文化资源与保护开发研究”(LK2015024);2014年龙岩学院产学研合作项目“闽西古桥文化资源特征与保护开发”(LC2014017)

郑颖璐(1986-),女,福建龙岩长汀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设计艺术学理论研究、创意策划。

TU87

A

1674-344X(2017)11-0066-05

彭雷生

猜你喜欢

闽西廊桥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去廊桥找你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走近“红色闽西”主题采访
廊桥文化的汇集地——泰顺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犹记廊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