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状态与应对方式研究

2017-03-08荣立和贾春水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17期
关键词:毕业生心理大学生

荣立和,贾春水

(成都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状态与应对方式研究

荣立和,贾春水*

(成都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就业制度的改革,人才市场对大学应届毕业生能力要求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相比之下,贫困大学生就业焦虑更严重。本文立足于贫困大学生特质焦虑现状,分析原因并提出应对方式。

贫困大学生;就业焦虑;应对方式

据统计,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2016年达到765万,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保持每年50万的增长趋势,大学毕业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情况不佳,人际关系较为简单,就业时往往焦虑不安。适度焦虑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就业紧迫感和积极性,但是,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引发心理疾病。因此,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焦虑状态和应对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贫困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界定

焦虑是一种人类因在主观上预测将有挫折等不良情况发生而客观上缺乏积极应对措施所产生的负性情绪,通常由多方因素相互作用产生。心理学上将焦虑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状态焦虑指在某一特定时刻主观所产生的短暂的、波动性较大的紧张、担心、恐惧等感受,特质焦虑则是一种较为稳定、个体间差异较大且具有个人特质的焦虑倾向[1]。贫困大学生由于长期家庭贫困,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常因相关费用未及时缴纳等产生心理负担,所以特质焦虑在其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2 贫困大学生出现就业焦虑的原因

2.1 学生层面

2.1.1 综合能力缺乏 在中学时期贫困学生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将全部精力投入学习,焦虑不明显,进入大学后部分贫困生依旧只注重专业知识学习而忽略了综合能力培养,语言组织、创新实践、领导管理等方面能力显得不足。此外,特殊的家庭因素使他们形成了自卑多疑、孤僻内向的性格,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与老师、同学的有效交流沟通。而目前,各用人单位更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综合素质,面对这样的现实,贫困大学生在面试时屡屡碰壁,必然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

2.1.2 自卑与自尊心理 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生活比较拮据,易产生自卑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显得比较拘束,缺乏自信。因此,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有着更强的自尊意识,比同龄人更加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当所期盼的尊重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长此以往,在就业时缺乏自信,无法发挥自身所长而遭到企业淘汰,加重了其失落感、忧伤感与焦虑感。

2.1.3 就业期望值偏高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调研显示,在同批高等院校毕业生中,仅有4.21%的贫困大学生表示愿意回到农村地区或生源地就业,而过半学生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或国际大都市作为工作地的选择。关于就业单位的性质,约50%的贫困大学生选择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选择民营或私营企业的占17.29%[2]。他们期盼进入科研单位、大机关、大公司这类薪酬较高的单位,而这类单位对人才要求很苛刻,无论是对学历还是综合素质要求都比较高。贫困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就业动机,现实中却常“碰钉子”,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冲突使其更加焦虑。

2.2 学校层面

2.2.1 学校教学缺乏实践性 目前,仍有部分高校教师理论教学采用传统单向灌输方式,这种方式使大学生缺乏实践锻炼,不利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加之很多高校教材内容陈旧,时代性、适应性不强,跟不上社会改革、科技进步的步伐,使大学生不能从中获取最新、最前沿的科学发展成果,对其全面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2.2.2 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焦虑疏导过少 由于特殊的家庭情况,多数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便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自卑心理、人际交往障碍、紧张焦虑等。有些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政策尚不健全,未认识到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就业帮扶的重要性、现实性,甚至尚未建立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机构,反而因为贫困大学生欠缴学费而缓发或扣发就业协议书、毕业证和学位证。在缺乏学校相应政策的支持,家庭帮扶能力又有限的情况下,贫困大学生的焦虑往往更加明显。

2.3 社会层面

2.3.1 社会对毕业生学历要求提高 目前我国中、高层次人才稀缺,社会对于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要日益增加,大量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很多大企业只愿意接收硕士生、博士生,一些中小型单位也将招聘条件一再提高。而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较为一般,达不到企业的招聘条件,故加剧了其就业焦虑。

2.3.2 国内外经济增速趋缓 国内外经济增速趋缓导致我国经济整体处于下滑状态,国内一些中小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结构转型较缓慢,企业为控制成本,采取大规模裁员措施,拒绝接受需要大笔资金培养的应届毕业生,这极大地减少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3 贫困大学生就业焦虑应对方式

3.1 学生层面

3.1.1 端正态度,加强综合能力培养 自卑心理在贫困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其危害极大,会导致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严重障碍。所以贫困大学生应该端正态度,加强自我心理疏导,学会排解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各大企业在招聘时,将毕业生综合素质摆在首位,所以贫困大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提升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平时要积极参加校园各类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进一步为未来就业奠定基础。

3.1.2 树立正确就业观,降低就业期望值 现在的应届毕业生大多期望从事高薪职业,偏向于到沿海城市就业,此现象在贫困大学生中更为明显。传统观念认为沿海地区或者大城市更有利于个人发展,但应届毕业生缺乏丰富的经验,往往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难以立足。因此,贫困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自身实际出发,正确评估自己,制定合适的就业目标,降低就业期望值,给自己更多就业机会,借以应对当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

3.2 学校层面

学校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鼓励教师在课堂上适度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针对贫困大学生因就业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高校应尽快建立健全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机制,增设心理健康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课程,缓解贫困大学生焦虑情绪[3]。构建学校、学院、年级和寝室层面的四级心理辅导网络,及时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发挥团组织、学生会的作用,广泛开办各类心理健康讲座,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邀请就业指导专家亲临现场给予毕业生就业意见,温暖贫困大学生的内心,从而消除其心理压力。在加大宣讲教育力度的同时,应积极鼓励学生互助,让贫困大学生找到集体归属感,重拾自信,提高自我心理调节和人际交往能力,减轻就业压力。重视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借助学生常用的网络平台,针对大学生性格特点,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使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清就业形势,坦然面对就业压力。

3.3 国家层面

3.3.1 加大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 彻底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需要高校的重视,最重要的是需要国家的经济与政策支持。国家应要求所有高校都建立“奖、贷、助、减、补”五位一体资助体系,最大程度降低大学生就业成本。在扶持过程中,要以“落到实处”为原则,避免出现“困难学生没有得到资助,不困难学生反而得到帮助”的情况。与此同时,要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和创业帮扶力度,提高奖励金额,鼓励其把握机遇,实现自我发展。

3.3.2 完善就业援助机制,促进就业市场公平 当前我国对于大学毕业生实施“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积极导向、高校人才推荐、就业单位与大学生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强调政府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就业自主性。但现阶段,我国就业市场秩序尚未建立,相关法律不健全,致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各种不公平待遇,甚至部分大学生靠拉关系、走后门得到工作。而家庭资源相对匮乏的贫困大学生,则失去了较多公平竞争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其就业积极性。所以目前我国需要健全相关就业援助机制,进一步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设立专门的就业监察部门,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

总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焦虑情绪,一定的焦虑情绪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但是过度焦虑会引发心理问题。因此,面对大学生就业焦虑,我们应适时引导、合理对待,除了培养大学生正确就业观和综合能力外,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全力配合,以营造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的环境。

[1]梁晓燕,梁栋青,石传猛,等.山西省大学生就业焦虑问卷的结构探索[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3):458-460.

[2]刘天明.大学生就业焦虑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7):81-82.

[3]熊忠东,贾春水,余柯.大学生就业焦虑对策分析[J].时代文学,2008(2):196-198.

(*通讯作者:贾春水)

B844

:A

:1671-1246(2017)17-0008-03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重点研究基地2014年度项目“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状态与应对方式——特质焦虑的相关研究”研究成果之一(XBYJC1401)

猜你喜欢

毕业生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