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考试改革研究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

2017-03-08李蓉

关键词:内化原理马克思主义

李蓉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8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考试改革研究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

李蓉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8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考试改革在高校不断推进,虽各有特色但在推进中始存问题。“原理”课程既具有科学知识传授和育人的双重特性,学生学习后所体现的能力是“原理”课程教学追求目标,也是课程考试评价最重要的显性因素。基于此,笔者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坚持教考合一,探索建立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考试考核方法。

马克思主义;课程考试;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可比拟的特殊性,绝对不能是简单知识传授,而更应该是思想的传播、能力的提升、素质的养成,正是“原理”课程特殊的双重特性,构成笔者进行“原理”课程教学与考试改革实践的理论源点。从国家考试改革系列要求来看,能力培养成为其中关键词。“原理”课程应该基于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进行,并以受教育者具备的能力显示度作为“原理”课程考试改革的具象。

一、正确认识“原理”课程考试改革

回顾我国高等学校“原理”课程教育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探索在各高校从未停止,但传统的教学方式、考试方法等在许多高校尚未从根本上打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到位才能改革到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梳理“原理”课程考试改革有关的认识。

(一)“原理”课程格局观再建

“原理”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在大学培养方案中由于与其他课程非线性关联性,使受教育者无法从实用主义角度接受“原理”课程,导致课程政治教育的特性被放大甚至被妖魔化。在调查在校学生与毕业校友学生关于“原理”课程作用时,在校学生认为“为学而学”颇多,而毕业学生非常认同“原理”课程知识性的内容是其面对工作生活必须掌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有位工作多年的上市公司老总在回校座谈观点很具有代表性,他指出工作中关键性、重要困难问题最后都回归到用哲学的思维和方法去解决。在校学生经历填鸭式的高中教育进入大学,立即接受带有思辨性的“原理”课程,并用其认识世界,容易形成一种脱离社会背景的抽象化教育,使“原理”成为说教的课程,纯灌输的课程。所以要开展好“原理”课程教育,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要建立“原理”课程在学生人生发展中重要作用的格局观,而不仅仅是培养方案中课程安排。这样引导学生看到的不再是学分和成绩,教师教授不再仅仅是知识,而是学生内心心灵的抵达,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

(二)“原理”课程教考合一

开展“原理”课程考试改革,其目的以考核为导向,促进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加强学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破除“高分低能”积弊,使受教者将“原理”内容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备合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因此,要实现“原理”课程考查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做到教考合一。也就是说,对“原理”课程的教学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自然强化学生内在素质的形成,在教化的同时实现学生知识和素质的内化。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原理”课程知识,还应让学生接受、认同教育内容,并以此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构成自己的理想、信念,化作日后行动指南,否则就未能完成课程教学在学生身上的内化,就不能达到“原理”课程的预期教学目的,这样的理论教学是没有实际意义,是不成功的。同时,“原理”课教学作为长期过程实施,还应做到教考实时合一,知识运用能力是掌握程度显性标志,也是构成内化的基础条件,因此,以能力考查为目的考试应根据教学进展及时跟进,使学生的课程学习保持一定张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三)“原理”课程的实践性

“原理”课程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原理”课程教学就要充分体现其实践特性,除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外,更应该在内容的深度、现实世界结合度升华,带领学生用理论解构和分析社会,使学生自觉的体会其和真理性的一面,认识到“原理”课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上的作用,使其从内心自觉将主流的价值观念入脑入心。“原理”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原理”课程科学性和实用性,其科学性在于其来源于实践,其实用性在于其能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因此,“原理”课程教学要围绕着现实世界进行,在不断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逐渐建立学生思想的认知体系。“原理”课程授课对象是我们教学实践互动主体,从学生关心问题入手开展教学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的表现,从社会需要角度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思维观念,都是“原理”课程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特征所要求的,只有当教学能够积极调动受教者思维思考后所得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二、“原理”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探索

综上所述,课程教学改革与考试改革作为系统工程,在经过重新认识和审视基础上要做到知行合一,在教学实践中予以不断完善。在学校支持下,笔者以自己的课堂为试验田,尝试进行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点课程教学与考试改革,试图突破传统“原理”课程的教学和考试的局限性,经过三年改革实施,初步形成一套具有操作性的教学和考核方式。

(一)开设“原理”课程导入,打造“原理”课程学习新理念

笔者将“原理”课程第一次课设为原理课程的导入课,以问题导入法结合现实热点将“原理”课程知识以逻辑的方式予以诠释,为学生树立“原理”课程知识科学性、权威性和真理性,树立学生对该门课程崇敬感,不得抱以应付态度;以真实的案例,讲述“原理”课程学习后所建立的思维观、格局观,阐述马克思主义在未来工作学习、科学研究,特别人生发展是中的重要作用,以“原理”课程知识的实用性唤醒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原理”课程知识内化为学生素质奠定基础。

(二)建立学习小组,构建群体自主学习机制

大班教学作为高等学校“原理”课程教学基本形式,现实中存在教师精力无暇顾及、师生学习交流不充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动力等问题,如果全部采用小班教学又将会使高校面临师资不足的问题。为此,笔者以学习小组形式推动学习互助和教学互动,通过组别间动态竞争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1)在课程开始就将大班同学打乱班级建制组建学习小组,每个小组7~10人,民主选举一人为组长,负责小组学习组织、学习互助,协助教师开展教学;(2)学习小组组员之间实行自查和互查相结合,由组长负责执行监督。对组员考核实施联动制,即对任一小组成员随机考查,如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论文撰写、社会实践等,小组被查成员表现代表该小组所有成员该项平时成绩,以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不断加强学习交流和督促;(3)实施正负积分动态竞争管理。各小组具有相同原始积分,以知识章节为单位开展考核,完成质量好的正积分,质量差的负积分,每章授课完成后公布一次,实施动态竞争管理,实施全过程累计成绩,营造适当紧张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三)理论联系实际,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开展教学改革

根据“原理”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笔者在课堂上在以现实案例说明理论,用理论解读案例,将道理讲透并予以认同,不断建立现实世界与学生密切联系,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性思维活动,让课堂不仅生动而且富有活力,使学生大脑不断接受思维能力训练,进而逐步具备用“原理”课程知识认识世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从以教师为中心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转变,尝试对学生开展对话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专题教学等,通过学生实施考查、组长反馈等方式,不断收集学生对“原理”课程的教学反映,及时以学生能力提升为导向进行教学改进,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使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原理”课程在学生可理解的语境内实施教学,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坚持闭卷考试,建立开放式考核模式

目前部分高校对“原理”课程的考试形式进行了改革,将期末考试由闭卷转为开卷,用开放式考试形式鼓励学生克服死记硬背陋习。从实施情况来看,尽管出题者加大了试卷命题的广泛性、灵活性,并以主观题、材料分析题为主,但对于从小学到大学严格实施闭卷考试的大二学生而言,开卷始终意味着降低难度,致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心存懈怠,容易降低学习要求和学习质量。笔者实践中认为,能力是知识内化的体现,是受教者将学习知识经过内证实践、所体现的具有客观价值的认知水平。不熟练掌握、灵活贯通基础知识是无法为学生形成具有客观价值的认知能力提供保障,所以笔者在“原理”课程期末考试中,坚持采用闭卷考试模式,并将此作为学生接受开放式考核的前提和资格条件。“原理”课程期末考试由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两部分组成,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基本概念、原理理解和掌握,确保学生具备知识运用的能力,闭卷设最低分数限制,给两次考试机会(考试最高分折合计入期末考试成绩),通过则可进入开放式考查环节;在开卷考查部分,笔者为每个小组分别准备若干开放式试题供学生随即抽取,小组内每个学生按照选题独立进行至少为期两周的准备,经闭卷考试合格后,脱稿进行五分钟独立演讲,并接受考核小组的拓展式提问和点评,考核小组分别由固定的教师评委和班级随机学生评委组成,对每个学生分别从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水平等四个维度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综合考察每个学生学习“原理”课程后能力水平及内化素质。上述闭卷考试和开放式考核成绩经百分比折算后计入学生期末考试环节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

三、结语

在近三年“原理”课程改革探索中,笔者始终坚持以能力为导向,坚持教学要内化于心,帮助学生努力构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念,促进学生以认真审慎态度对待“原理”课程学习。通过组建课程学习小组,以学习过程集体考核方式促进小组学生成员互学督学,弥补大班授课教师精力不足;笔者始终坚持教考合一,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开展多元化体验互动化教学,注重通过全过程、群体性考核学生内化学生素质形成,设立闭卷考试环节,坚持以牢固基础促进学习能力提高,开设开放式考查环节,引导学生参与考核实施,建立平常群体考核与期末个体考查相结合的考试形式,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内化学生素质的教育效果,努力把“原理”课程建成为一门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1]周济.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21.

[2]刘淑梅.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与其考试改革刍议[J].高校教育研究,2008,(15):10-11.

[3]逢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的有关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8):4-7.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文.

[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4号文.

[6]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08,5号文.

武汉科技大学重点教学研究项目(2013Z042)

李蓉(1974-),女,汉族,湖北仙桃人,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猜你喜欢

内化原理马克思主义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