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2017-03-08叶焕勤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虚无主义思潮

叶焕勤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叶焕勤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再次泛起,具有一定的演进历程。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我国近现代历史,解构主流意识形态、扰乱国民思想;动摇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路;配合西方“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图谋。彻底批判和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当前在历史研究中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学说,关于革命的基本观点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荒谬性。

历史虚无主义;演进历程;危害;历史唯物主义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旗帜鲜明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其中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以便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1]这再一次说明了我国对坚持正确历史观的重视。我们只有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谬误,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的演进历程

在我国,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从德国传入我国的。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它呈现出的面貌也有所不同。在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以否定我国传统文化,颂扬西方文化为主要观点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四人帮”被粉碎的70年代末,出现了“清算毛泽东思想”的思潮,认为毛泽东是“过大于功”,是“失败的建设者”,这实质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20世纪8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在我国泛起,认为中国建立后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部荒唐史”,不仅没有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反而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并且污蔑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只有“愚昧和落后”,主张以欧洲为中心,全盘西化,断言中国的革命只是一种破坏运动,主张走改良的道路。历史虚无主义不是一种简单的学术思潮,而是具有一种鲜明倾向的政治思潮。这种错误的思潮最终导致80年代末政治风波的发生。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和苏东剧变,历史虚无主义者声称“社会主义是理想,资本主义是现实,苏联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盲目追求理想,鄙视和破坏现实。”[2](P6)资本主义处于优势,而社会主义处于劣势,形成了资进社守的格局。在此阶段,历史虚无主义的突出表现就是攻击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遍及各个领域。进入21世纪,历史虚无主义以学术研究的面貌出现,打着从重评价和重写历史的幌子,披着解密之类的外衣,为一些错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翻盘。党的十七大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把改革开放前30年与改革开放后30年严重对立起来,否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曾写过一段意味深长的文字即“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堙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3](P22)通过“去其史”而灭国的方法隐晦而阴险。龚自珍从正反两方面告诉我们应该重视历史和正确对待历史。我们不要被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还原真相”等面纱所迷惑,然而,解开其伪装,就可以看到清晰看到它的本质。历史虚无主义贯穿于社会各个领域,它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解构主流意识形态,扰乱国民思想

当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同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甚至还存在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是其中的一种。历史虚无主义运用多元意识形态,消解主流意识形态,从支流意识形态中寻求负面信息,透过个别现象来否定本质。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中华数千年的历史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和社会主义的改革取得的一切成就,从而扰乱人们的历史观。它的宣扬者污蔑唯物史观是历史虚无主义,容易使人们混淆历史虚无主义和唯物史观的明确界限,消解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扰乱国民的思想,最终动摇国家和民族立足和发展的思想根基。

(二)动摇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路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贬损和否定中国近现代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这段历史,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存在的历史根基。在新时期,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最终目的就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即否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的正确性;否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法性;否定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合法性,其结果只能是把中国的历史拉向倒退,误导人民群众,使国家陷入万劫不复的危险境地。这不仅会动摇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而且会使强国之路最终破灭。

(三)配合西方“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图谋

自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就不惜采取一切手段,试图“西化”、“分化”社会主义国家。帝国主义通过武力侵略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收效甚微,就改变了策略,由“武斗”变成了“文斗”,对社会主义国家播下了“和平演变”的种子。苏联解体和苏东剧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历史虚无主义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充当扰乱人们思想的作用,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渗透,从而颠覆社会主义国家。当苏联解体以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把目标指向了中国,他们不断的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对我国进行渗透,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历史虚无主义具有腐蚀性和渗透性,扰乱人们的思想,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重新泛起,是西方反共势力“西化”、“分化”我国战略图谋的一种呼应。

三、运用唯物史观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谬误

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就是要坚持阶级斗争学说、革命的基本观点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来反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贬损阶级斗争,革命和过分夸大历史人物的错误观点。

(一)关于阶级斗争学说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极力否认和贬低阶级斗争学说并污蔑历史唯物主义为“阶级斗争决定论”,马克思为“阶级斗争决定论者”。而唯物史观认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历史虚无主义并没有看到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是简单的把它归结于精神层面。唯物史观认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不仅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而且还有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改革和科学技术。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当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就会通过阶级斗争推翻代表旧的生产力的阶级,并建立自己的社会形态,从而不断推进社会历史的发展。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里是客观存在,贯穿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始终,同时它也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历史上的一些奴隶和奴隶主的斗争,农民和封建地主阶级的斗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剥削阶级造成了一定威胁,但是由于他们不代表新的生产力,最终以失败告终,成为剥削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虽然新兴的资产阶级曾扮演过革命的角色,对社会的发展的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它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它以失败告终。而无产阶级和其它阶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代表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最富有革命彻底性的阶级。总之,阶级斗争可以推翻一个政权,但却无法自动推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有赖于上层建筑的发展,因此阶级斗争只是阶级社会对立发展的直接动力,并非历史虚无主义污蔑唯物史观所说的“阶级斗争决定论”。

(二)关于革命的基本观点

历史虚无主义认为,革命是不必要的,完全可以避免的,只是少数革命家鼓动的结果,否认中国发生革命的必然性。在他们看来,中国近代以来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主义革命和各种改革运动都是激进主义的行为,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只会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通过革命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误入歧途”的表现。一些人大力的贬损和否定革命,认为“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4](P70)会扰乱社会秩序,革命也是一种情绪化的产物,是疯狂幼稚的表现,它容易使人发狂,丧失理性。因此,应该“告别革命”,反对革命的一切后果,走改良主义道路。而唯物史观认为,首先,社会革命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方面革命的爆发需要经济、政治等一定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也需要革命阶级的思想觉悟程度、组织程度和群众的发动程度等主观条件,二者缺一不可。然后,革命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5](P456)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6](P51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革命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作用。由于社会革命是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7](P616)因此,可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无产阶级的革命为消除阶级对抗,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创造条件。最后,“温情”的改良不能为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革命的重大作用,但是并不否认改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所反对的是改良主义,因为改良主义企图用不触及社会根本矛盾的改良去代替社会革命,所以不能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总之,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在革命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结果,但是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革命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不能用改良主义去否认和贬低革命。

(三)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针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应该坚持阶级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辩证分析法。首先,历史虚无主义认为,在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价值中立”,要从人性的角度“超阶级”、“超党派”的重新评价。它把阶级分析法污蔑为“单一的恶霸地主模式”,认为过去以阶级立场和阶级感情进行评价历史人物是一种误解,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完全重新评价定位。而唯物史观认为,任何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产生都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具有时代的特征和历史的局限性。阶级分析法就是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它是分析阶级社会现象的有效钥匙,没有这个方法,得出的结论都是肤浅的。其次,历史虚无主义者对历史人物做了“重新评价”,把民族英雄丑化为恶徒。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当根据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和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客观、公正和全面的评价。忽略历史人物的局限性,过分夸大或美化历史人物是不对的。同样,用现代人的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也是不对的,因为历史人物本身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最后,历史虚无主义认为评价历史人物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一分为二辩证的看待;要抓住主要矛盾,把握研究对象的内在本质,分清楚内容和形式;要坚持联系的、全面的和客观的观点去分析历史人物。总之,历史虚无主义否认阶级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辩证分析法,这从根本上违背了科学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走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面。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EB/OL].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1015/c22219-25842812.html.

[2]周有光.朝闻道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6.

[3]龚自珍全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22.

[4]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回望二十世纪中国[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7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95.

[7]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6.

2015年安徽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研究(AHSKQ2015D02);2015年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学科领航建设项目(Szzgjh2-6)

叶焕勤(1992-),女,河南信阳人,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虚无主义思潮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