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通识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审思与路径选择

2017-03-08王泽丰

关键词:通识课程教育

王泽丰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515633)

高校通识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审思与路径选择

王泽丰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515633)

通过简要阐述通识教育的定义和功能,对加强高校通识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认识到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目前面临的困境,并分别从科学认识和把握通识教育的内涵、科学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加强通识教育教师培育以及健全通识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通识教育质量提升的路径,以期进一步促进通识教育的实施,有效落实我国素质教育。

高校;通识教育质量;审思;路径

大学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人”“才”教育,表现为在传授学生基础性的人文科学知识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和职业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识教育是以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为主的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面对所有人的自由教育,在教育的同时养成具有文化底蕴、具有批判、辩证思维的精神和心态,提高学生对社会、人以及自然的责任感,提高自身人格、增加自我见识,形成人与才共同发展。素质教育的发展对通识教育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自1995年以来,很多高校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本校特色教育。到如今,通识教育已经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尽管通识教育的发展和实施还不够完善,但高校在进行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识教育发挥了一定作用。

一、通识教育概述

通识教育最早被提出于19世纪初,对于通识教育概念的定义多种多样,迄今为止通识教育具有代表性的概念表述已经达到了50多种。有专家表示,通识教育概念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对于通识教育概念的众多定义也引发了很多歧义。由于目前尚未对通识教育概念有一个完整的定义,并且通识教育的实战经验所占据的比重相对其概念大。因此,文章通过三个方面对通识教育进行研究分析,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现代的教育理念,而且还是一种全新的培养人才模式,经常用来指通识教育的具体内容,同时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进行统整核心课程知识培养较为完善的人格。为了更好的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以及核心思想,我们将会通过通识教育的实际功能以及目标进行详细的说明。

二、加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保证高等教育规模结构和质量效益相结合实现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需要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进行巩固,实现可持续发展。传统教育质量观在通识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使得精英教育逐渐实现了内在和多样化的转变。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和质量实现双向协调、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

(二)是实现自然人、社会人和理想人三大主体教育的主要方式

人的发展一般需要经历三个阶段:自然人、社会人以及理想人。他们在不同阶段所要遵守的原则大不一样:(1)自然人主要是遵循物竞天择、适应生物的无规律性,具有一定竞争原则;(2)社会人具有他律性,讲究权利和义务的同时遵循互帮互助的原则;(3)理想人强调自律性,以内在的服务、牺牲以及奉献精神为原则。通识教育的展开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具有推动意义。自然人是通识教育的基础,经过社会的磨练成为社会人,最后达到最终目标。

(三)对高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功能得到实现的必要保证

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教学功能,在进行通识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学科知识和教学质量的整合与提高。培养高素质、宽口径的专业人才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是通识教育的最终目标。另外,专业学术能力在最高层次的实施和操作过程离不开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不仅为众多受教育者提供了多元化视角和跨学科合作平台,通识教育也为当前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三、我国高校通识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对通识教育内涵本质理解和把握不够准

不能准确地对通识教育理念进行理解。(1)把泛知识教育、全面的知识和通识教育完全混淆。教育者误认为只要尽自己所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就是对学生的通识教育;(2)认为通才教育和通识教育没有很大区别。这种误解主要受到近年来对通才和专才的培养争论的影响。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重点目标都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才和职业的发展,从而培养出专门型职业人才和复合型职业人才。而通识教育不同在于,它主要对人主体的完整性进行培养,是一种非职业倾向的教育。强调专业教育是通才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共同点,所以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很容易把两者结合在一起。

(二)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

据调查,我国各大高等教育对通识教育给予一定重视,对大学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的课程占培养方案总课时的35%左右。从整个数据上来讲似乎可以满足教育需要,但实际课程设置情况却不容乐观。其中涉及政治取向、理论取向、学生现实生活以及个人素养的课程不是过多就是过少,内容分布不合理。这些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果不高的主要原因;通识教育也存在一定的缺点:主要表现出单一的教学传授形式,同学之间缺乏有效的讨论和考察;很多高等学校对教学课程的设置太过随意,缺乏经验,一般都是选取简单的几门人文学科替代,导致学校出现课程多、质量差。内容杂,融合性差的教学效果。

(三)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

教师一般具有自己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特点也各不相同,通识教育对教师具有一定的要求,教师需要经过专业教育,这与教师自身特点存在差距。教师对学术科研的同时不能兼顾学生综合教育的需求。由于学校着重对专业教育的考核,导致教师主意集中在科学研究上,教师之所以关注自己在专业领域的科研成果能否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对通识教育关注较少主要是因为科研成果的考核相对简单以及在短期时间内无法对教学成果进行考核。

(四)通识教育的评价仍停留在技术数量层面上

首先,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思想观念比较重视数量层面,它与通识教育在学校的教育管理和评价相类似。倘若学校和院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通识教育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学校则需要制定一个通识教育指标,各院系通过按照学校指标对学生采用定学分和学科门类开设相关教程。其次,在教师和学生的意识里通识教育等同于公共课。而专业教师在学校的地位远大于公共课老师,上公共课和通识课体现不出学生的能力和学识。碍于地位和面子,一般具有专业出身的老师在没有行政命令的基础下都不愿上通识课。通识课一般都是学校对各院系对教师提出的按照要求开设相应领域的行政命令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完成院系安排的任务更多的是为了应付。教师一般都是通过出勤率以及完成作业次数来对课程进行评价。在不影响教师上课的同时,学生能到场学习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有关作业,其学习成绩必然会高。这种停留在表面的技术化评价,完全忽视了对学生个人情感、态度、对课程价值判断以及对目标实现的评价。

四、高校通识教育质量提升的路径选择

(一)科学认识和把握通识教育的内涵

对受教育者不断发掘、实现、释放自身的潜能,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是教育的本质和宗旨。美国居于自身对大学的成功教育,而通识教育的成功才是大学教育成功的根本,促使美国成为全球强国。把人培养成自由的人是通识教育的主要目的。通识教育具有以下特点:知识观较为全面,从古至今能够融会贯通,在传承人类历史文明的同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对人、社会和自然问题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进行解决,使其得到更好的升华。总之,锻造出具有远大目光、通融见识、全球视野和优美情感的多方面综合人物是通识教育的最终目标。所以,在党和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战略的号召下,对通识教育进行广泛宣传,使教育的理念、内涵与功能被广大高校和学生所了解,并深入应用到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在发展的同时鼓励更多的学者和专家去探索,让通识教育的内涵和本质价值为大家所知晓,从而促进个人思想理念全面发展。

(二)科学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对科学与民主十分崇尚、尊重他人、追求真理以及善于沟通的综合型人才离不开科学的教育课程体系。要想从本质上提高学生活动、实践能力以及批判、创造性思维能力则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人文素养、关注他人、社会、自然和环境方面的课程。学校必修课程以及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是众多高校实现通识教育的主要方法,为了体现学校的优势与特色,对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尽量符合学校的性质。

(三)加强通识教育教师培育

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对教师专业化过于要求,其结果是教师知识结构出现缩小,导致师资水平不能达到教育标准。与传统教育不同,通识教育在教师本身通识的前提下,忽略以前能够被教会的知识,也再想尽办法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要教师自己具备活的内容,并且有能力对知识进行分割和传授。教师在通识课的教学过程中单纯按着专业课语言和方式进行授课无非也是徒劳。由此可知,培养通识教育教师是通识教育中最关键的因素。

(四)健全通识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制度指标、资源指标、行为指标和环境指标是高校进行通识教育能力评价的四大指标。(1)制度指标可以对教育所设立的目标是否详细具体、合理清晰以及支持政策是否可行有效进行一系列测量。它是构成通识教育能力目标和政策的支持因素;(2)资源指标包括教学师资、经费和软硬件资源等与通识教育能力构成要素相似,主要检测学校师资力量、经费以及软硬资源是否达到通识教育的标准;(3)对高校通识教育的行为和成效进行测量的标准称为行为指标。对教育能力形成一定制约的因素是其主要内容:通识教育的管理与组织机构、教学、课程模式、评价与质量监督机构、教辅队伍等。通过这些因素可以反映出学校在通识教育中的很多问题:设立的教育管理与组织部门是否专业、高效、并且负责;教学师资队伍是否理念先进、教学优秀、成果突出;在教育和培养人才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是否合理符合目标,在课程组织模式上是否符合学生和学校的需求;在原则上是否具有基本性、主体性、多元性、整合性和通贯性;是否具有科学合理、公正严谨的质量监督机构和评价;是否具有文明、高效、尽职的教辅队伍等等;(4)校园文化建设是环境指标的主要内容。主要考察通识教育的氛围和目标的发展方面,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否具有推动意义,内容上是否与课程教学目标相同,能否促进人才的培养。

五、结语

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与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紧密相连,而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又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属于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但在内容上与高等教育体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对高等教育自身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开展通识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我国大学实际情况和文化基础条件在层次和类型上实现多样化,发挥本土优秀文化,整合资源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模式,在整体上提高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

[1]熊伟.解读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报告及其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3,(18):195-196.

[2]张翼星.我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几点认识[J].现代大学教育,2012,(3):54-55.

[3]钱小龙,汪霞.加拿大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以基本就业技能培养为导向[J].现代大学教育,2013,(3):68-69.

[4]易红郡.英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及路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4):72-73.

王泽丰(1983-),男,广东普宁人,本科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软件工程研究。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