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误入歧途的女人》中的“拉纳尼姆”主题探析

2017-03-08严慧

关键词:尼姆拉纳西欧

严慧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误入歧途的女人》中的“拉纳尼姆”主题探析

严慧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误入歧途的女人》被认为是劳伦斯“拉纳尼姆”主题系列小说的起点。在这部小说中,劳伦斯“拉纳尼姆”主题主要以女主人公爱尔维娜的情感经历为线索,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爱尔维娜与不同男性之间的爱情经历与结局,体现“拉纳尼姆”主题的爱情观;二是,通过爱尔维娜出生与出走之地、旅途经过的地点的刻画体现劳伦斯“拉纳尼姆”主题的朝圣情节。

“拉纳尼姆”;劳伦斯;主题

戴·赫·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误入歧途的女人》初稿于1912年11月开始动笔,当时取名为《断层峡大街》,然而于1912年到1919年一直搁置并无进展。1920年1月,劳伦斯将其易名为《通婚》并于1920年5月5日改写完毕。改写完成之时,小说原题为《豪顿小姐的反抗》。最终方定名为《误入歧途的女人》并出版。由标题可知,“误入歧途”是走上了错误的道路的意思,“女人”则指小说描绘的女主人公爱尔维娜小说。劳伦斯三易其名,除却第一个名字“断层大街”为地点名词,“通婚”与“奥顿小姐的反抗”则剧透了文本的重要信息,从中可得知劳伦斯所强调的重点内容。

《误入歧途的女人》文本的开头详细描绘的是英国中部地区某个小城镇的一家布店,这是女主人公爱尔维娜·霍顿出生成长之地。文本大体按时间顺序详细描写了爱尔维娜从二十五岁意图离开家到与为男主西西欧怀孕的经历,重点是描绘爱尔维娜的爱情历程。“反抗”这一过程充斥全文,不仅仅单纯是女主角对父亲的抗争,对“豪顿小姐”这一家庭身份、社会身份的抗争,也是在该环境中出生的姑娘在文化所能允许范围内所能做出的较为全面的反抗,“通婚”是“反抗”的结果却也非全部内涵。理性的平加纳小姐对爱尔维娜的哭诉“你是个误入歧途的姑娘!”①明显体现了书名,而在行文进程中爱尔维娜也时时冒出怀疑自己或者他人“误入歧途”的想法。

“误入歧途”有地理上的意义,也有人生职业选择、爱情择偶的内涵。爱尔维娜是土生土长的英国女人,她身上打着英国女人的标志性烙印,但她却自己选择了自己的方向与前路地点。最初她是木屋镇的布店里的“霍顿小姐”,再到伊斯林顿的疗养院当产科护士,回到木屋镇后爱尔维娜帮助父亲料理家中生意俨然是一位“小女主人”,但她又加入那恰基塔瓦拉人的戏班得到了“阿莱叶”这个名字。灰心并不能使爱尔维娜终结她的旅程,离开戏班后她来到湖区温德梅尔在医务委员会重操旧业当护士。在她终于获得西西欧的爱情后,二人一起离开英国前往意大利。然而结尾暗示,意大利也并非爱尔维娜的重点,待战争结束西西欧归来,夫妇二人将带着未出生的孩子前往美洲。

一、爱尔维娜的爱情选择与“拉纳尼姆”主题

随着时间推移、地点的变换,爱尔维娜的爱情充斥着爱尔维娜的“歧途”中。与其他爱情小说所不同的是,爱尔维娜遇到的青年或多或少存在着国籍差异,而他们的性格特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籍特色,这是劳伦斯有意为之。即使是爱尔维娜自己,作为一名“英国女人”,个体的特征也不免沾上了群体烙印。劳伦斯擅长利用欧洲主要民族间性格、气质,来创造人物,不但使人物具有代表性,亦体现出难得异域风情。这大概是劳伦斯有意为之的,体现了劳伦斯心中的“拉纳尼姆”主题。

作为存在的人有两个部分构成:精神和肉体、理性和感性。这两者间需要一种平衡,人才能以健康和谐的状态存在于世界。劳伦斯反对西方人推崇的“认识你自己”的理性思辨,认为这种思辨使人的两部分逐渐偏离了原来的平衡与和谐,人精神、理性的部分变得过于发达,而另一部分却逐渐萎缩。

劳伦斯笔下的大多数妇女都通过努力通过教育扩大自己的眼界和知识面去摆脱自己狭隘的小圈子,并希望通过找到满意的配偶来摆脱枯燥乏味的生活。劳伦斯通过刻画不同类型的妇女,通过她们对爱情所表现的不同态度,描绘了通往幸福的道路。爱尔维娜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员。劳伦斯的小说《误入歧途的女人》中爱尔维娜的选择体现两性关系的重要性,而“拉纳尼姆”主题更要求两性之间的和谐。

(一)初恋与本能暗示

爱尔维娜的初恋是澳大利亚男子格雷厄姆,在爱丁堡攻读医学学位,中等个头、皮肤黝黑、黑眼睛,牙齿残忍、结实。一系列的外貌描写体现出原始野性的特征,他与爱尔维娜相处中向往性爱,但受到爱尔维娜的拒绝。爱尔维娜的拒绝是出于教育与贞洁观,但可以发现爱尔维娜的两性意识并没有觉醒,主要表现为对男性的排斥,即着迷又厌恶。这位具有野性特征的澳大利亚男子,但依然对爱尔维娜具有吸引力。

意识未觉醒前感受的引力,大概可以称为“天性”“本能”,即爱尔维娜的内在生命本能。从天性来看,爱尔维娜偏爱这类具有异域感,野性神秘的青年。与格雷厄姆未能修成正果,一方面是因为格雷厄姆家乡太为遥远、其人品被判定为“自私”因而这份感情受到来自家庭的阻碍,另一方面也因为时机不对,爱尔维娜尚未成熟。

(二)疗养院:三者选择

爱尔维娜的两性意识觉醒是在逃离家庭到伊斯林顿的疗养院当产科护士之后,此时她摆脱了“霍顿小姐”的身份,“小姐和护士”的身份集于一身,同时与多人调情却并无实质进展。但从她的喜爱偏好来看,也能发现她已经意识到肉体与精神同时具备的重要性。爱尔维娜拒绝一心想征服她的赫德利特,也拒绝了外形彬彬有礼却缺乏智慧的詹姆斯。被拒绝的二者是缺失的,“缺失”正是找寻的推动力,也是女主公爱情选择的关键词。因而爱尔维娜被身体壮实又善解人意相对不算“缺失”的杨医生吸引,却觉得“他已经开始秃顶”;②本能想与杨同欢,“固执、倔强”却阻止她。此时的爱尔维娜情欲觉醒,却依旧由理性主导,在这一阶段的感情博弈中,爱尔维娜是符合“拉纳尼姆”爱欲观的,但只是现一雏形。

类似在实验室真空环境的试验品,离开家庭的爱尔维娜是自由的,她的爱情具有模拟性质,实际上脱离了家庭、社会因素,并在预设中保持了无结局的“安全”设定。伊斯林顿的疗养院类似乌托邦,而期间的“爱情”只是拉纳尼姆梦的一环,终是虚无。

精神与肉体完美的结合,才能在恋爱和婚姻中找到幸福生活,这是通往劳伦斯“拉纳尼姆”的途径。爱尔维娜真正获得自由是在曼切斯特商号倒闭,其父其师去世之后。自此以后的爱尔维娜似乎完全挣脱了“英国女人”的设定,选择更加具有自主权。但正如从前爱尔维娜真正的阻力并非家庭、社会环境(但仍有这方面的原因),她真正的对手是内心中的自己。爱尔维娜受到冷遇后离开剧院离开自己深爱的西西欧之后,受到米切尔医生的纠缠,不得已订婚。这时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处于对立,从社会地位社会权利而言,米切尔医生远在爱尔维娜之上,并有管理爱尔维娜的权力;从物质利益来看,与医生结婚爱尔维娜不但衣食无忧而且社会地位也能提升。然而,从两性吸引力而言,米切尔医生不为爱尔维娜所喜。因而爱尔维娜对米切尔医生的态度明显是拒绝的。可是面对意大利小伙西西欧,爱尔维娜体现的是较为狂热的爱情。他们彼此心悦对方的外形与举止,即使西西欧不善言谈与爱尔维娜只用动作、神态便能彼此理解、沟通。爱尔维娜只身跟随西西欧来到意大利,西西欧也在意爱尔维娜的感受并尊重她。二者之间的爱情符合“拉纳尼姆”的主题,二者相互爱慕、尊重,彼此扶持、陪伴,达到了肉体与精神的和谐。虽然爱尔维娜与西西欧之间存在国籍、阶层的差异,但最终因为爱在一起。爱尔维娜最终选择西西欧作为自己的新郎,并因为爱与西西欧一同回到西西欧荒凉的故乡。

劳伦斯的长篇小说反对与人性背道而驰的之物,反对使人消沉、异化的现代社会。劳伦斯认为,只有和谐的性爱才能使被现代文明窒息的个性得到新生。劳伦斯把性爱提到本体论的、美学的高度来认识,撕破伪装,坚定捍卫人性本能力量的合法性。劳伦斯认为世界“正是通过这种人类原始情欲的面貌来接近我们”。③现代人身上所缺乏的精神和肉体、理性和感性的平衡与和谐正是“拉纳尼姆”主题所追寻的。拯救现代人归根到底就是重构平衡。当人们能重新以平衡的方式生存时,新的黄金时代就降临了——这个新的黄金时代才是劳伦斯之形而上意义的“拉纳尼姆”的真正旨归。

二、爱尔维娜的出走与“拉纳尼姆”主题

劳伦斯选择自我放逐于天涯海角,继续在旅途中寻求心中的圣地“拉纳尼姆”,实际上体现的是劳伦斯一生兼具的“拉纳尼姆”情结。这种情节不单为劳伦斯所拥有,这也渗透于劳伦斯笔下主人公的思想与行为中,体现着拉纳尼姆主题。通过分析《误入歧途的女人》的女主人公爱尔维娜的出走,其拉纳尼姆主题随之体现。

出走包括两个含义:一是从何处走出,二则是走向何处。英国小镇的女性爱尔维娜最终走向意大利的荒野,实际上是对不健全社会的逃离、对工业化尘烟的逃离、对压抑个人自由的外界的逃离。

(一)“拉纳尼姆”主题的反例

在爱尔维娜离开英格兰与西西欧一同前往意大利之时,英国是这样呈现的:“英格兰随着灰色的、死尸般灰色的峭壁渐渐耸立,覆盖着的白雪现出条条斑纹。英格兰好象一具长长得棺木,正在慢慢沉没……英格兰,它仿佛不欢迎阳光,似乎要保持灰暗。它那么漫长,那么灰暗,那么死寂,带条纹的白雪好似它的裹尸布。这就是英格兰。”④(P362)在劳伦斯的描述里英格兰缺乏生命力、衰落腐朽,沉没的棺木象征英国衰败和堕落的程度,而主人公爱尔维娜离开英国实际上可是当作是与行将衰朽的民族、死亡的世界告别。

对于爱尔维娜而言,她所生所长的“木屋镇是灰暗的中心”。④(P362)就自然环境而言,工业化破坏了人类的家园,小煤镇遍地是黑煤灰、粗砂和木材锯末,过度开采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岌岌可危,整个小镇毫无自然清新之感。劳伦斯对木屋镇矿工的描写最直接反映了工业化城镇对现代人的压抑与异化。“(矿工们)从头到脚灰蒙蒙的,奇形怪状,肌肉痉挛,污垢之下的脸苍白无华,稀奇古怪。他们步履沉重、拖沓,举止僵硬,奇形怪状。他们川流不息……”④(P57)现实世界的工业文明对人类肉体的异化在两次“奇形怪状”这一词语的使用中可见一斑:此时的人失去了人的肉体灵动,被异化为怪兽,心灵更是麻木沉默到无人理解。

遗传学与木屋镇的整体环境对爱尔维娜性格的造就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刚刚出场的爱尔维娜“小姐派头,感情冷漠”,④(P25)讲话嘲弄而讥讽,使得年轻男子对她避退三舍。爱尔维娜在这类大环境中压抑着自己的天性与情感,当她有爱的冲动时,理性向她泼冷水。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分层甚至阶级对立也十分明显。社会的分层,阶级的划分对立对于女人而言产生了“老处女”,由于局限于阶层而难以获得爱情,亦是时代悲剧的产物。爱尔维娜的出逃是对外界的反抗,更是对自己命运的反抗。

(二)寻找“拉纳尼姆”

朝圣小说必须经历地理位置变化所导致的改变,爱尔维娜随着西西欧去的意大利的旅程也可以被认为是朝圣之旅。乔叟小说集《坎特伯雷故事集》和班扬《天路历程》开创的“朝圣”小说通常具有如下特点:外来者为追求彻底变化和全新生活,从熟悉的环境中出走,前往远方。⑤意大利在爱尔维娜眼中如同心中的“拉纳尼姆”圣地。当见到到处都是雪,美丽又清新、安宁的都灵(意大利)风景时,爱尔维娜不禁想着“不管生活怎样,不管人们把生活弄得多么可怕,这世界终究是美好的它富有魅力,值得赞叹。这世界是个神奇的土地。”⑥爱尔维娜喜欢意大利,喜欢意大利的古典风景,⑦乃至意大利语、意大利货币以及食物,都是她所赞扬的。劳伦斯借助爱尔维娜的眼睛无不关注自然之物所折射出的纯洁、和谐与宁静,在其中辨寻宗教性的圣洁;又通过人文环境细节的描写中找到一种世俗意味的和谐。爱尔维娜的找寻实际上也是劳伦斯的找寻,劳伦斯在描写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冲突中解释情感世界的发展,从而体现主题。

寻找“拉纳尼姆”是劳伦斯一九一九到一九二五年间的基本主题。劳伦斯所要找寻的是“想象的世界”,在他关于“拉那尼姆”的梦里,没有传统文明的伦理约束,没有工业污染的混浊空气,人与自然的一切和谐相处、完美共融。劳伦斯心中珍藏多年的那个“拉纳尼姆”已不再是具体某地,而是成为现代人历经思考、放弃与选择后的理想存在方式。

劳伦斯在小说中将意大利的乡村派斯柯克拉西欧原始化,并将它刻画成现代文明的反对力量。进入此地,爱尔维娜的心境发生了纠结的改变。而爱尔维娜自身在命运选择、情感选择中总是处于摇摆不定、纠结忐忑甚至怀疑自己的状态,这正是劳伦斯对人物心理的挖掘。此间居民相互间不亲热,对外人友善却挑剔者熟人。尽管爱尔维娜觉得它是个“充满敌意、黑暗、野蛮的山区小镇”⑧(P376)之地,却依旧在荒凉中感受到了“妙不可言”。原住居民西西欧的反应却截然相反:他神情悲切、凄凉,并回忆起过去更加荒凉的场景,心烦意乱、意气消沉。环境让爱尔维娜甚至恐惧起西西欧,她认为自己“误入了歧途——迷失了方向——彻底迷失了方向”。⑧(P386)

爱尔维娜的恐惧不仅仅来源于现代文明人对否定力文化产生的陌生感,也同样也来源于“异教”氛围对爱尔维娜信仰的冲击。“这种暮色粗狂、寒冷,给人一种祭神在侧的感觉。这是一种异教的氛围,它盗走了爱尔维娜的灵魂。……于是她心中升起了一股野蛮的残忍。那些要求人类献祭的神是正确的,完全正确。那些残酷、野蛮、嗜血的神才是真正的神。”⑧(P388)这里的农民“全像一些迷失的、被遗忘的土著居民”,这里的自然美景“异教味十足”,⑧(P388)而这一切折磨着爱尔维娜中立的灵魂。

《误入歧途的女人》小说的生命力正在于主题和人物,这体现了周游于世界的劳伦斯苦苦的追寻“拉那尼姆”的过程和劳伦斯对如何拯救人类的人文思索。劳伦斯的象征和隐喻或多或少都与宗教意义紧密相连。对异教的描写让人想起开篇爱尔维娜的母亲对眼前事物的描写“男人在自己的存货前跳舞,就象方舟前的戴维,不由得泛起一阵恶心”“象巴士底狱一般庞大的红木家具”。⑨霍顿太太的命运是基督教的教义要求下,服从于社会以及男权的压抑,最终失去自由郁郁而终;霍顿小姐,即爱尔维娜,反抗压抑追寻自由“误入歧途”在野性原始的宗教气息前感受到灵魂升华与恐怖,灵魂超越了理性。通过霍顿夫人与爱尔维娜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劳伦斯笔下人的非理性心理活动被看成是本能,而现代人身上被压抑的本能欲望,通常通过与新环境的相遇或回到自然中去得到激发。

(三)未完成的旅程

“拉纳尼姆”情节不再是当初劳伦斯构想的小型乌托邦社团,也并非如有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指某一处异域,如意大利、锡兰、澳大利亚或墨西哥等。劳伦斯在给好友的信中将自己漫游世界的岁月称为“野蛮人的朝圣之旅”。由此可见,劳伦斯并非单纯宗教意义上的朝圣者,他所膜拜的也不是基督教的上帝。他前往探寻、朝拜的正是一个形而上学化的“拉纳尼姆”——人类精神的乌托邦家园。⑩

实际上,将意大利理解为“拉纳尼姆”圣地的观点是有待商榷的。爱尔维娜在意大利山村感受到异教力量,获得灵魂战栗,但这一切都有一种幻灭感。首先占据爱尔维娜心灵的情感是“恐惧”,而在与西西欧灵肉交融后,爱情的力量使得爱尔维娜重新获得了勇气,之后她才感受到派斯柯克拉西欧的神秘力量。劳伦斯“拉纳尼姆”的主题中,性与爱,灵与肉,个人的内在自由是优于环境所带来的神圣的。劳伦斯要求人与自然的合一,所谓自然不单是指物理的大自然,而且指人的天性、本能。对劳伦斯而言,前者是底色或背景,后者才是灵魂和核心。正如战争的到来,西西欧的离开使得爱尔维娜意图离开,失去了灵魂与核心的背景是缺失的。而最终西西欧承诺,未来将于战场归来带怀孕的爱尔维娜前往美洲,也意味着“拉纳尼姆”家园的找寻尚未结束,未尽的暗示着人类找寻的无尽性,同样也显示出“拉纳尼姆”海市蜃楼般的虚无感。

在《误入歧途的女人》中,劳伦斯“拉纳尼姆”主题主要以女主人公爱尔维娜的情感经历为线索,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爱尔维娜与不同男性之间的爱情经历与结局,体现“拉纳尼姆”主题的爱情观;二是,通过爱尔维娜出生与出走之地、旅途经过的地点的刻画体现劳伦斯“拉纳尼姆”主题的朝圣情节。

朝圣小说《误入歧途的女人》被认为是劳伦斯“拉纳尼姆”主题系列小说的起点,但已经初具劳伦斯小说中对“拉纳尼姆”主题的表现倾向:其一是重视意大利,通过将意大利“原始化”达成范本模型。除《误入歧途的女人》之外,后来写作的《恋爱中的女人》、《亚纶的杖杆》几部长篇小说的结局,都是主人公前往意大利,以此作为他们获得新生的标志。其二是美洲想象,将美洲列入主人公向往之地,这类小说有《袋鼠》、《圣·莫》、《骑马出走的女人》、《公主》、《羽蛇》等。这引领着劳伦斯的视野走出英国、超越欧洲,与异域原始文明相遇,成为他为陷入危机的西方现代文明提供的救赎之道。⑪

注释:

①[英]D·H·劳伦斯著,李建译:《误入歧途的女人》,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67页。

②[英]D·H·劳伦斯著,李建译:《误入歧途的女人》,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

③[英]D·H·劳伦斯著,李建译:《误入歧途的女人》,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

④[英]D·H·劳伦斯著,李建译:《误入歧途的女人》,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⑤刘洪涛:《原始主义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应用——以劳伦斯小说为中心》,《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⑥[英]D·H·劳伦斯著,李建译:《误入歧途的女人》,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368页。

⑦[英]D·H·劳伦斯著,李建译:《误入歧途的女人》,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369页。

⑧[英]D·H·劳伦斯著,李建译:《误入歧途的女人》,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⑨[英]D·H·劳伦斯著,李建译:《误入歧途的女人》,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⑩牛红英:《野蛮人的朝圣之旅——论D·H·劳伦斯的乌托邦思想》,《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第5期。

⑪刘洪涛:《原始主义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应用——以劳伦斯小说为中心》,《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1][英]D·H·劳伦斯.误入歧途的女人[M].李建,译.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

[2][英]D.H.劳伦斯.意大利的黄昏[M].文朴,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

[3]蒋炳贤.劳伦斯评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4]牛红英.野蛮人的朝圣之旅——论D·H·劳伦斯的乌托邦思想[J].外国文学研究,2015,(5).

[5]刘洪涛.原始主义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应用——以劳伦斯小说为中心[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6]邢建昌.残酷的朝圣之旅——重读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

猜你喜欢

尼姆拉纳西欧
科学家成功调控马约拉纳零能模阵列
探索凝聚态中的马约拉纳粒子专题编者按
15-Year-Old Girl’s World Tour
解析中世纪西欧园林及其影响
喜见乐闻:史料呈现的“增值”方式——以《西欧一体化进程》为例
瓜拉纳
伊拉克前国脚:战争改变了一切
论西欧中世纪刑法的理性因素及其在现代各法系中的投射
卡尔·拉纳的先验人学及其调和特征
马镫与西欧中世纪的军事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