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科学地“玩”起来
——《把液体倒进水里》教学案例

2017-03-08朱云霞

名师在线 2017年20期
关键词:量筒科学课酒精

朱云霞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江苏南京 211156)

引言

《把液体倒进水里》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物质世界板块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固体和液体》这一单元的倒数第二课。在此课之前,学生已经能够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经历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也会使用一些简单的仪器(如托盘天平)等,这些都为本课的“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学生在本节课上能够科学地“玩”起来,也有利于后面一节课《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探究活动。本课设计通过贯穿整节课的“玩”让学生始终保持对科学的热情,又能在相互学习中“玩”得更科学,“玩”出新知识、新技能、新情感、新态度。

一、教学设计简案

1.情境导入

(播放果味泡泡茶广告)导入:同学们,这款饮料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你觉得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今天就来一起探秘把液体倒进水里。

2.小研究:你是合格的研发员吗

研究对象:油、蜂蜜、酒精(染成红色)。

提问:把油、蜂蜜、酒精(染成红色)倒进水里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呢?

引导:好像对于把酒精(染成红色)倒进水里的现象的预测同学们产生了分歧,下面就通过实验见分晓吧。

提问:同学们能解释一下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吗?

师生小结:把不同液体倒进水里,有的会沉(如蜂蜜),有的会浮(如油);有的能溶解在水中(如蜂蜜,酒精),有的则不溶解在水中(如油)。

3.做一做:制作“果味泡泡茶”

制作材料:油、蜂蜜和水。

提问:现在你能调制一杯分层“果味泡泡茶”吗?你准备怎么做?

小组讨论方法并表达交流,将方法一一展示。

活动要求:每组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尝试,调制完成后贴上写有小组名称的标签,放在讲台上展示。

师生小结:液体的沉浮与倒的顺序无关。

4.小魔术:“火山喷发”

引导:老师今天还带来一个小魔术,你们能不能揭秘呢?请一个同学来摸一下这个魔术器材(图1)。摸完请和老师一起完成这个魔术。

思考:同学们先猜测如果把中间的玻璃片抽掉会发生什么现象?

(抽掉玻璃片)思考:你怎么解释这样的现象吗?(学生认为下面的是酒精)

引导:下面的也是水哦,你(刚才摸的同学)来说说刚才你摸的感受吧。现在你要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呢?

师生小结:同一种液体冷热不同,也会出现沉浮现象。

图1

5.小发现:液体也爱捉迷藏吗?

提问:同学们爱捉迷藏吗?前面学习过固体混合以后好像也爱捉迷藏,固体混合后体积、质量怎么样了?那把水和酒精混合,也会“藏”起来吗?

引导:你怎么去证明你的猜测呢?你准备怎么做?设计实验方法,可以画图,可以写文字,也可以图文并茂。

教师与学生共同演示实验。(此处托盘天平的使用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可以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演示。滴定管的使用由教师完成。)

师生小结:水和酒精混合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小。

6.小拓展:我要去揭秘

(1)如何让不溶解于水的油溶解于水;(2)你还能设计什么样的游戏说明热水比冷水轻。

二、教学案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忠于新课程标准,高于教材。对于教材进行了合理的重组和增减,这都是为了学生不仅能够开心地“玩”起来,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本节课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1]。本节课也同时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1.设计精彩活动,让学生“玩”在课堂

本节课的重点是借助水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学生通常在玩中更能获得宝贵的经验和知识,这就要求要以任务或活动驱动科学探究。

这节课设计了五个活动环节。麦当劳的果味泡泡茶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在前两个活动中学生一直会有一个任务驱动:我要做出一杯分层的饮料。尽管最后做出的分层“饮料” 不能喝,学生也是满满的成就感。在接下来的魔术揭秘环节,延续了这样的热情。通过前面“玩”学生已经知道把酒精慢慢倒进水里会上浮,在这个魔术中学生也会把向上浮的液体解释成是酒精,这时老师解说下面也是水,但是是热水,这样的反差学生非常惊讶,也印象深刻。在这样的一连串活动中,学生“玩”得起劲,学得带劲,还能在课后继续“玩”。

2.精选活动内容,让学生“玩”得更有趣

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很重,他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知心理非常地强烈,在这样的前提下,对于选择既能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又非常有趣而且还是学生未知的活动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中“鸡尾酒”的活动并不恰当,大多数情况下将多种酒混合在一起看不到分层,这与导入的意图不完全相符。导入环节应尽量简单直接,且不能引起学生的苦恼。所以可将这一内容换成学生能够接触到的麦当劳的一款“果味泡泡茶”饮料作为导入,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喜欢。

对于油和蜂蜜倒进水中学生是有直接生活经验的。在课上确实有学生对老师说:“老师,我在家倒过蜂蜜,我知道。”追问:“你在家是怎么倒的?”“在科学课上你还是准备这么倒吗?”通过追问将这两个活动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转变成动手操作能力,为下面的酒精探究打下基础。而把酒精倒进水里,学生几乎没有生活经验,通过前两个活动的铺垫,学生对于这个活动更有探究的欲望,因为他急切地想知道把酒精倒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操作也更加规范。

3.发掘实验器材,让学生“玩”得科学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而这就需要大量的观察与实验。结构性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实验活动必不可少的[2]。

教材中,混合前后的体积变化用烧杯去呈现,可能会引起学生的误解。事实是烧杯不能用来量液体的体积。既然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乃至人生服务,对于此处应该更严谨一点,这也是科学本身的基本要求。所以在此处换成用量筒量取体积,而用烧杯去混合。

通过多次实验,分别用两只量筒量取相同体积(25毫升)的水和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变化用量筒再进行测量,发现变化非常不明显,说明量筒的精度不能显示其中变小的体积。教研组讨论后,发现了一个中学化学仪器——酸式滴定管,它的精度比量筒精确得多,而且管身细。通过试验后发现虽然比量筒明显,但还是没达到一些论文中提及的那么明显。又把原来的工业酒精和自来水分别换成了95%的医用酒精和矿泉水,果然混合后滴定管中的液面下降了1.3毫升左右。通过把这些器材替换使用后,明显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印象深刻。通过混合前后液面的变化,学生还可以读出减少的体积的具体数值。

几番实验器材的改进让这个探究变得更加严谨并具有科学性,学生虽然现在不懂滴定管的使用,也不了解其中的酒精和水是经过选择的,但在日后的学习中回忆起这一活动时能够有所借鉴。虽然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但这个活动也必须是符合基本科学规律和具有科学严谨性的,要让学生玩得“科学”。

4.设置挑战性任务,让学生“玩”下去

科学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不能断了学生“玩”的兴致。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后能继续“玩”下去。本课设计了两个拓展——“如何让不溶解于水的油溶解于水”“你还能设计什么样的游戏说明热水比冷水轻”,这两个任务都起源于这节课,但又高于这节课。

第一个拓展是课上学生生成的一个小问题,在猜测把油倒进水里会产生什么现象时,有个学生说“会混合在一起”,他说的理由是看见妈妈洗油碗,但是最后实验的结果却是漂浮在水面上。这样的生成转变成课后拓展既能解决学生的疑问,也能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个拓展能开拓学生的思维,举一反三,同时让学生明白同一个实验可以有不同的实验方法,这对以后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也能开阔思路。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这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3]。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科学不久,他们认为的科学课就是玩的课:摆弄一些瓶瓶罐罐,见识一些没见过的仪器。不可否认他们非常感兴趣,一到科学课就欢呼雀跃地进入实验室,但是如何在玩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甚至人生服务,这是值得科学老师思考的课题。教师从设计精彩活动、精选活动内容、挖掘实验器材、设置挑战任务四方面着手,将教材内容重新组织,变成学生可以“玩”的项目——“研发”“制作”“魔术”“捉迷藏”等。本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不仅有兴趣地“玩”,还学会了怎么去“玩”,在潜移默化中“玩”得科学。

[1] 支才明.创建探究型的科学课——结合《把液体倒进水里》谈科学教学[J].新课程(上),2013,(11):188.

[2] 杨洁.《把液体倒进水里》课堂实录[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0,(Z4):60-61.

[3] 黄颖蓓,岑海平.《把液体倒进水里》课堂教学实录[J].科学课,2004,(12):24-26.

猜你喜欢

量筒科学课酒精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75%医用酒精
75%医用酒精
蒸腾作用
量筒使用过程中的读数误差
跟踪导练(一)(2)
买香油
酒精脾气等
科学课教学反思
科学课不利因素的实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