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培育研究

2017-03-06沈珂

商情 2016年46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培育价值观

沈珂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培育要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是一种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反映当前社会价值观最大公约数的价值理念。要掌握其内在逻辑,三个层面的倡议是有机的统一体。要结合大学生实际遵循培育原则,即生活原则、层次原则和服务原则。

【关键词】社会主义 价值观 培育

高校是国家对大学生展开意识形态培育的主要阵地,如何培育新一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是当前高校的热点话题。我们以为,价值观念的有效性培育需要有准确的认知,明晰的思路和合乎要求的策略,为此,文章主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内在逻辑和培育原则等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价值观体系。”社会主义追求公平,本身就带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在以往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往往更多地从科学的角度去论证社会主义的合理性,而忽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取向。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并不是仅仅在于它对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而且还在于它站在价值观更为理性、更为合乎美好人类世界追求的取向上。因此,我们理解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单一地将它理解为国家建设进程中的倡议,而是要更多地从我们追求的宏远的人类发展的目标来理解,这样我们就会更加深刻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

“从广义来说,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为核心、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观念。它“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

有的大学生不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24个字,以为这些内容似乎跟他们特别遥远,理解起来较为单薄。其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国家近几年凝练的意识形态理念,它有着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和系统的发展历程。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流变过程,表现为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革命到建设和改革的转换。”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探索,价值观念表征不一。但社会主义追求平等、全面发展的理念自始贯穿其中。

从空想到科学。空想社会主义时期价值观为“平等、劳动、幸福、人全面发展的热烈向往和不懈追求。”[5]尽管空想社会主义偏重价值层面的追求,轻视科学层面的思考,但其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性的特点,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社会发展的内在理念要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时期的价值观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实现社会公众平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他们从“科学理性即合规律性的角度”来论证社会主义学说,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整个理论体系的立足点和逻辑展开基础”,并把这一价值理想设定为“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这样一种经济形态。”由此可知,他们并没有舍弃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其为后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从革命到建设和改革。在新民主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初期建设时期,毛泽东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是为人民服务、社会平等、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等。邓小平时期主要就生产力发展与人民利益展开价值观凝练,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

江泽民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发展不均衡成为改革中的重要问题,“重视价值理想实现的物质基础、崇尚道德建设、以人民利益为旨归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胡锦涛时期则思考发展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并思考发展的终极问题,于是“为谁发展”、“怎样发展”构成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观内涵。

可以看出,自科学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价值观实现了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即实然性、合规律性与应然性、全目的性的统一。这一统一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质与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上述价值观流变而发展起来的。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学术界普遍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是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基点,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新型价值观。王泽应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应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先进性与崇高性、建设性和规律性等特征。

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倡议基于当前中国发展实际和需求,从国家建设、社会治理和个体发展三个层面提出目标与诉求,既是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前景,又传递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

因此,从上述考察的角度來看,我们会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凭空产生,它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发展脉络的,它秉承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自始至终体现社会主义追求公平、平等的价值理念。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发展、社会治理、个体要求的大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蓝图的指南针,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座右铭。

教师若从学术理论的角度,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要求,从国家管理、社会治理、个体自律等角度,去诠释一个理想状态,在这理想状态中的国家、社会、个体应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可以从大史观的角度,从中西方哲学角度,去探究,理想社会的定义与人类的诉求。从而让大学生们能深刻领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国家简单提出的对于个体的要求或规定,它是全体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对自身,对社会,对个体的自觉追求,这样学生们才会有深刻的强烈的价值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从上述文件,我们可以得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从国家、社会和个体三个层面的价值观内容来实现。那么,如何处理好三个层面的相互关系,它们三者又是怎样的逻辑关系,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在现实宣传的过程中,我们会有一个认识误区,即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的内容是独立的,各不相关,那么在学校,师生们会只重视公民层面的内容,认为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不是学校平台可以达到的。那么,究竟是不是这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和个体层面的价值内容是有机统一的。

陈锡喜认为,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需要体现国家对公民的“要求”、社会本身发展的“需求”以及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诉求”相统一的价值,否则它是没有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既要体现国家的意识形态“要求”,更是“对”国家的要求;它既要反映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诉求”,也是“对”公民的自身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任何人类活动的需求都具有社会性,都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因而所谓‘社会需求实质上是‘社会关系需求,即‘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不管这种共同活动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的。这种共同活动随着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会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依赖和需要。由于是“社会关系需求”,因而能融合国家‘要求和公民‘诉求。”

这就是说,国家、社会和个体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开的,三者的价值内容是相互融合且相互影响的。国家要求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对国家的诉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只有公民实现了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才能够实现国家的价值目标,从而让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得以实现;反之亦然。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因此,我们不能离开国家、社会的大中环境来谈论或实现公民的价值要求,而公民的价值要求又是社会、国家实现价值内容的前提。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国家单单对民众提出个体价值准则的要求,其实也有国家建设、社会治理的的价值目标,价值观的建设是相互的,关联的,立体的,有机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原则

“核心价值观只有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接受,化为内心的信念、信仰,才能转化为真切的向往和不懈的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终极目标是能成为每位公民信念上不懈的追求。有效性培育是个体能在思想上的认同,并且能将认同的观念自觉通过行为表达出来。基于此,我们以为,有效性培育需要注重以下原则。

生活性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注重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联。因为马克思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赫勒指出,人的“个性的统一性总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并为日常生活所建立”。赫勒将人类社会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领域即日常生活领域,最高领域为人的自为的对象化领域,即科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介于二者之间的是“自在自为的对象化领域”,即社会、经济、政治等诸制度化领域。日常生活领域是其他二者的根基,制度化领域与科学、艺术、哲学领域的产生与发展皆是以此为基础的。意识形态应当属于人的自为的对象化领域,是必须以日常生活领域为根基的。

因此,吴翠丽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注重日常生活的现实诉求;注重日常生活的认知图式;注重日常生活的情感认同;嵌入日常生活的事件之中。也就是说,培育要转化为日常生活话语,注重民众利益需求,从日常情感的角度培育,并借助日常生活事件来诠释价值观念。

针对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保障问题、医疗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等,“既讲清‘怎么看又说明‘怎么办,把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讲清楚,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安排讲明白”。

层次性原则。王树荫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层次性原则,才能避免当前存在一些低效、无效、反向的问题。要注意对象的分层,以高校学生为例,有本科、硕士、博士等学习阶段的不同,有家庭、地域、民族的不同,也有学科、专业等多种层次的不同。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价值观念的理解不一。培育的层次性原则实质是强调培育策略和效果的多样化,从而达到因才施教的效果。

服务性原则。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服务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实际需求。王易认为,要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的“实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看作是一个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要关注大学生自我人生价值、理想目标的确立与实现的“实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看作是一个思想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社会多样价值并存的“实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看作是一个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

新时代的大学生面临多元文化、思潮和信息冲击,往往存在价值观念的困惑,而学生时代的他们又急需价值理念的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类先进社会形态的价值理念,在引领大学生成人成才的价值观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而指导与指引要有效,则需要教育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解为大学生当下思想困惑的良药,展开针对性的培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无缝对接,真正实现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议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及其当代建构[D].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10.

[2]陈锡喜.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5.

[3]吴翠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困境与消解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4.

[4]李长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

[5]简臻锐.北京思想理论政治课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论坛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