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地理学:批评和创作的双重空间

2017-03-06邹建军

临沂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史

邹建军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文学地理学:批评和创作的双重空间

邹建军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文学地理学是中国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文学批评学科,虽然还没有得到完整的建构,然而其学术目标是相当明确的,并且初步开创了由两个方向所构成的双重空间:一个是对于文学创作的推动,一个是对于文学研究的扩展。由于对文学起源与文学本质的重新认定,把文学看成是地理感知与人生体验的统一,而让作家重新定位文学创作的自我坐标,把自然与人生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纠正文学创作的世态化倾向与内视化倾向,发展出以地理(包括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为基础的文学一脉。同时,由于把文学定位于地理环境的产物,从而让批评家和学者重新审视中外作家与文学作品,在重视时间之维的同时,注重对于空间一维的拓展,让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纠正忽略空间与地理的倾向,从而推动中外文学研究的重大发展与对文学理论问题的重新发现。

文学地理学;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双重空间;学科群

文学地理学是由中国本土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也是由中国本土学者提出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这是中国学界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可的基本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西方学界的承认。当代中国绝大多数文学批评方法都是从西方来的,可是文学地理学不是从西方来的,并且它的发生与西方没有什么关系,它的发展自然也对西方的文化地理学与空间批评理论有所借鉴。本文要讨论的不是它的来源与发展,也不是要讨论它与西方文学理论之间的关系,而是讨论文学地理学可能的生存空间,既有对于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的启示,也有对于文学业创作与文学生产的意义。在我看来,“文学研究”包括了“文学批评”,而“文学批评”则不可能包括“文学研究”,因为批评是针对具体作品的,而研究则是针对所有的文学现象的。而文学地理学主要是针对作家与作品的,因为作家与作品是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也是所有文学现象存在的前提与基石。所以,我这里还是沿用“文学批评”,而不包括所有的“文学研究”。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文学地理学既可以促进当代中国的文学研究,也可以促进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从前的学者也许只认识到了前一个方面,而没有认识到文学地理学对于文学创作可能产生的影响。文学研究与文学创作,在文学地理学者这里,可以得到同等的重视,这就是文学地理学的“双重空间”及其可能性。从前总是说“文学地理学研究”,或“文学地理学批评”,今天我们用“文学地理学”来加以概括,既包括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也包括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方方面面。文学地理学与文学批评之间的关系、文学地理学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文学地理学可以与可能发挥的作用与意义,以下试作具体的探讨。

一、由中国学者提出来的文学批评方法

文学地理学是由中国学者提出并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要求从地理与空间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从而开拓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者的视野,更新批评文学与研究文学的方法,变革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观念,让文学批评与研究回归到时间与空间相统一的正常方位,并促进文学创作与文学传播的良性循环。文学地理学之所以是一门新的学科,是因为从地理与空间的角度批评与研究文学,在从前的文学研究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人把它当成一门学科。当然,在西方也少有人把空间批评、环境批评、生态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当成一门学科。而在当今的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者越来越倾向于把文学地理学当成一门学科,并且是一门新兴的文学研究学科,并且是一门边缘性的交叉学科,但是它并不是一门无足轻重的学科,而是一门引起广泛关注的显学。自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提出“文学地理”概念以来,经刘师培、金克木、袁行霈、杨义、曾大兴,以及梅兴林、夏汉宁、陶礼天和我本人的努力,终于让文学地理学成为了一门有自己的理论术语、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有特色的研究方法的文学研究新学科。中国学者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已经有了产生广泛影响的学术论文、一批重要的学术著作、一批国家或省部级的资助项目。也许有人说,西方的学科那么发达,没有发展出文学地理学吗?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的确是没有成型。美国有所谓的“地理批评”,英国有所谓的“文化地理学”,法国也有“文学中的地理”之类的提法,然而并没有作为一门完整学科的文学地理学。也许有人说,中国古代思想发达、学术昌盛,没有文学地理学吗?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的确是没有。我们的古人有对于文学与地理关系的研究,也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论述,但是没有人提出“文学地理学”之类的表述,显然也没有完整的、独立的文学地理学理论。文学地理学的确是中国学者自近代以来,才开始提出并经过一百年的反复,才发展成熟起来的一门学科。而中国学者自己提出的一门新学科,在中国近代以来所有的文学研究者,虽然不能说是绝无仅有的,的确也是相当稀少的。中国学者可以自己发展出一门学科?这在有些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近代以来的中国国情特殊,中国学者的创造能力是相当弱小的。从整个世界学术史来讲,至于为何文学地理学会在中国产生?我曾经做过详细的论述,此处不再重复。以此而言,文学地理学对于我们的文学批评、文学研究、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教育、文学传播、文学接受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按照比较文学的观点来看,文学地理学是一种跨学科研究,主要研究文学与地理空间的关联,研究地理对文学所产生的影响,研究文学中地理要素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文学地理学是可以和现今已经比较成熟的文学心理学、文学哲学、文学美学、文学宗教学等相提并论的一个研究领域。自梁启超在其《中国地理大势论》中提出“文学地理”以后,不断有学者探讨文学地理方面的问题,但没有取得太大进展。改革开放以后,有一批学者开始集中关注文学与地理的关系问题,并试图将文学地理学批评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批评方法,最终在此基础上将文学地理学建立成一门学科。经过这些学者持续不断的努力,文学地理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和一门学科,都已经基本成形,当然,直到今天还是没有能够完整地建立起来。文学地理学之所以可以成为一门学科,是因为它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有自己独立的研究方法,有丰硕的研究成果。自古以来,中国和西方都有比较丰富的相关论述,如中国古代就有刘勰、钟嵘、陆机等人的论述,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学创作与对于自然的感知之间的关系,我们大多数文学研究者都是耳熟能详的了。西方也有相关的论述,最集中体现在斯达尔夫人和丹纳的相关著述之中。所以,文学地理学研究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而是从人类的初始时期也就是部落时期就有相关的说法,只是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也可以明确地说,西方有所谓的地理批评,但没有文学地理学这样一门学科,也没有自觉性质的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在中国古代,也不存在学科形态的文学地理学,而只是就文学与自然地理之间的关系进行过探讨,但没有系统的著作,只是存在一些只言片语的论述,这些论述虽然相当精辟,然而不成体系,最重要的是没有什么成系统的理论表述。

我们说文学地理学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和一门学科已经基本成形,是有依据的:我们已经成立了中国文学地理学学会,每年都要召开全国性或世界性的年会,每一次年会的规模不小,最多的时候有五六百人参加;每次会议之后也会出版一本规模相当大的论文集,发表许多文学地理学研究的论文。此外,文学地理学的理论教材也即将出版,文学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术语和概念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认识。文学地理学是一种批评文学的新方法,并且也是由中国学者提出来的,并且这件事还在文学地理学成为一门学科之前,或者至少是同时发生的。开始的时候只是做实证性的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名研究、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地理因素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在时代学术思潮的影响之下,提出要建立一门新的学科。而文学地理学成为一门新的文学批评方法,也是要有理论基础的。这就是文学地理学要有自己成体系的批评理论。而我们现在可以说,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已经形成。

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方面最主要的成绩,主要体现在整套概念术语的形成。文学地理学对于文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文学起源、文学本质、文学本体、文学史观等,都有了许多新的认识,而不同于从前存在于文学史教材中的表述。文学地理学也有自己的文学起源论、文学本质论、文学本体论、文学方法论、文学历史观、文学发生论、文学构成论等,体现在最近三十年来的相关论著与论文中。拙文《简论文学地理学对于现有文学起源论的修正》探讨文学地理学对文学起源论的修正,所提出的观点完全不同于现有的文学理论教材。文学地理学的相关理论,也可以改变现有文学史的编纂体例。拙文《文学地理学“文学区”理论对现有文学史叙述的修正》,就是讨论这样的问题。此文认为现有的外国文学史,多以国别为体例进行编纂,是存在严重问题的。从文学地理学的理论来看,这种编写体例的问题多多。因为这些文学史通常只概述了世界上少数几个国家的文学,如亚洲部分只概述了印度文学和日本文学,其他亚洲国家难道就没有文学了吗?对于欧洲文学的叙述也是同样,英国、德国、法国、俄国,有的时候再加上一个意大利与西班牙,这就是整个欧洲的文学史吗?因此,对这样一类文学史的真实性、可靠性甚至逻辑性,我们都有理由表示深重的怀疑。文学地理学“文学区”的概念,显然不同于国别文学的概念,也不同于“区域文学”的概念,以不同的地理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文环境为基础,让世界各民族与各国家的文学,可以以“文学区”为基本形态而存在。中国文学史也好,外国文学史也好,世界文学史也好,如果采用“文学区”的概念,那将完全是另外一种全新的文学史表述。这就是文学地理学的批评方法所带来的结果,那就是对于现有的文学理论、文学史会有全新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地理感知”“地理基因”“地理想象”和“文学区”这样的概念与术语,就体现了一种新的视角与观念,也就是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说它是由中国本土学者自己提出来的文学批评方法,就是说我们从西方引进来的大量的文学批评方法中是没有的,因为20世纪西方文论中本来就没有这样一种批评方法存在。而中国学者为什么可以提出这样的批评方法?是从中国文学研究的实际出发,我们需要这样一种方法才能够解释诸多的文学作品、诸多的作家等文学现象。历代的中国都是地域辽阔,即使是南宋时代疆域也是相当大的。从南到北地象丰富,从东到西天象丰富,一年四季自然风景变化太大,气候温差也是各不相同,并且不同的时代还有比较大的变化,因此,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作家与作品,就存在很大的差别与诸多的问题。如果只是从人本身而研究,显然是无力的或者是讲不通的。从时间而言许多问题也是讲不通的,只有从空间来看,才可以迎刃而解。比如唐诗中的黄河改道问题,比如说海派与京派文学的不同,比如说西部文学与东部文学的不同,时间这把刀基本上是没有用的。所以,中国的文学研究者不约而同地在注重时间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空间问题,后来发展为重视地理问题,因为所谓空间,离开了地理无法理解,空间首先还是地理空间,空间总是特定的、稳定的。这就是文学地理学在中国产生而没有世界上其他国家产生的最重要原因与最主要根据。

二、极大促进与改变现有的文学研究格局

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界主要引进西方文学批评方法,就是在今天也鲜有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文学批评方法。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地理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文学地理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可以用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重新研究文学,对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史及文学批评等,都会有不少新的认识。一批学者采用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从地理空间角度研究作家作品等文学现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在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提出来以前,大多学者都注重从时间角度研究文学,而忽视从空间角度审视文学;重视研究文学中的历史问题,忽视研究文学中的环境问题;重视研究文学中的人类问题,忽视研究文学中的自然问题。经过一批学者的努力,文学研究的现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存在于大量的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中,然而,其主要观点与主张尚未进入文学史教材和文学理论教材中。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文学,可以极大地拓展文学研究的范围,丰富了文学研究的内容,弥补了从前学者不重视地理环境、不重视空间、不重视自然的缺陷,更新了文学研究的视角,对许多文学现象有了重新认识。一句话,文学地理学批评,可以极大地改变与改进文学研究的格局与文学批评的方向。

文学地理学可以极大地改变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的方法与方向。从前的文学研究,比较注重作家与作品中的时间因素,认为文学是时代的产物,文学是历史的产物,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样的观点并没有什么错误,然而却存在严重的问题,就是它只看到了文学产生原因的一个方面,而缺失了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文学作品的产生是由时间因素决定的,还是由空间因素决定的?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许因人而异。然而,最少是由时间与空间双重因素决定的。而在我们从前的文学理论中,对于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与时代因素特别重视,很少或没有对文学产生的空间或地理因素的关注,以至于只能认识文学的某一个方面。西方特别是美国有所谓的空间批评,然而他们把空间泛化,似乎认为人类的所有方面都有空间问题,并且还特别重视人文方面,而没有集中研究文学产生的空间环境和文学创造的空间世界,这样的理论对于文学批评与研究的意义,是十分有限的。如果我们在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的指导下,更多地关注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与地理或空间的关系,研究作家、作品、流派、思潮、文学史与地理或空间的关系,就可以开拓出文学地理或空间研究的一个方向,从而丰富与发展我们现有的文学研究,极大地开阔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的内容。文学地理学批评可以解决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本身的问题,会对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产生重要的推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学地理学不是空头理论,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有坚实的地理基础与文学基础。所谓坚实的地理基础,是说任何作家都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中,任何作品都产生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中,时间的因素虽然重要,然而空间即环境的因素也不可忽视,有的时候更加重要。对于历史小说与历史剧作家而言,时间因素也许重要;而对于莫言、海明威与巴尔扎克这样的作家而言,地理环境因素也许更为重要,时间对他们而言反而没有很大的影响。所谓坚实的文学基础,是指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与空间相关,没有空间意识的作品是不存在的,凡是写到了人与物的关系,即使都是写人本身,也存在空间环境的问题。因此,文学地理学就有了它特定的研究对象,就有了它的用武之地。从前我们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相对更加注重对于文学与时间关系的研究,忽略对于文学与空间关系的研究,而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建立起来之后,以及在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建立的过程中,就可以并且已经在改变文学研究的格局与方向。从空间特别是从地理空间角度研究文学的人越来越多,文学的地理研究与空间研究成为了文学研究的重要方向,特别是硕士与博士论文的选题与方法。如果有五十到一百年的持续,整个中国甚至世界的文学批评方向就改变了,文学研究也就会形成一种新的格局。

三、极大改变中国与世界文学创作的方向

自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之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深受西方文学的重大影响。就西方文学思潮的演变来看,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着一种严重的自我封闭、自我膨胀和自以为是的倾向,文学越来越向内转,忽略和轻视了自然与空间,当然这里的“自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地理”,但与之相关。世界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文学创作的发展,的确是存在一个由外而内、由自然到自我、由开放到封闭的历史过程,导致了许多具有世界性的文学现象的发生,然而,任何文学都是产生于环境的,并且是特定的环境,在作家与作品的整体中,环境往往具有客观的、独立的价值与意义。自我是重要的,然而作为自然性的自我与作为社会性的自我,其意义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需要反思的是自我,反思作家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自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可以让作家重新定位自己的创作,作家不能将视野局限于自我的悲欢离合、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人类的早期文学,如我国先秦两汉和唐宋时期的文学,和自然存在着亲近的关系,拥有大量的山水园田园诗和山水游记,在西方的文学史上似乎也存在同样的现象。因此,文学地理学可以给作家提供一种新的创作思路,在文学创作中更多的、更广泛的关注自然。在我本人来说,除了写有一些学术论著外,也经常写作一些文学作品,写有九本诗集、两本辞赋,五本散文与哲学随笔。这些作品主要不是写人,而是描写自然、表现自我,可以说故乡的自然山水,在我的笔下得到了大量的、生动的与独立的表现。这就说明文学地理学的理念,对于我们的文学创作可以产生重要影响。文学不只是关于人的学问,说“文学就是人学”似乎没有人反对,然而这样的表述也是有局限的,甚至是存在问题的。因为这样说,似乎文学就是研究人的学问,而可以不关注人之外的东西。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因为作为文学表现的对象,人也许是最为主要的,然而,自然也是特别重要的对象。正确的说法,当是自然与人都是文学的表现对象。近代以来,我们的文学受到了西方文学的重大影响,对于人的表现越来越重视,所谓的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除此之外似乎就没有了文学的表现对象和文学的用武之地,所以文学创作切断了与自然地理之间的联系,让文学走向了一条偏远的、偏执的、狭小的道路。而我们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说明,“自然”也可以给我们中国文学提供重要的题材与丰富的主题,也可以让中国文学甚至世界文学创作更加丰富与多样。

文学地理学理论中对于文学起源、文学本质、文学本体的认识,可以让当代作家不断地反思自己,促进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作家的文学创作,让文学创作在整体上纠正世态化、内向化与封闭化的严重倾向,回归文学的本位或正位。当我们观看那些唐、宋、元、明、清宫廷戏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让我眼花缭乱,我们是多么难受;当我们观看那些韩剧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仇视与敌对,相互的算计与深沉的心机,让我们的视野多么封闭。而当我们朗诵唐宋诗词的时候,或者《诗经》《楚辞》的时候,却让我们回到了自然的怀抱,有了与那些人性之恶完全不同的感觉与认识。进入20世纪之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兴起,我们的作家越来越关注自我,文学作品越来越向内转,只是挖掘自我内心那么一点点东西,只知道发出自我的小小悲欢,作家与大自然越来越远离,文学越来越远离自然或生活在自然中的人们,没有或缺少对于自然的关照,没有或缺少对于自我与自然关系的描写,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进入一个狭小的境地,或者说走入了一个死胡同。文学地理学理论认为,文学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同时也产生于特定的空间,产生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文学的起源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人类早期的文学主要就是产生于人对自然地理的感知,而不是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表现。现实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及其之前的文学作品,也基本上如此。后来发生的变化,是由于人类越来越自高自大、自我膨胀。因此,人类的文学走向了一条邪道或者说小道,而文学地理学理论可以纠正作家的思想和现有的文学思潮,让作家更多地关注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放弃或减少对于人与人关系的关注,或改变对于人与人关系的关注方式,从而推进当代文学创作的发展,不仅是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文学创作。

当今世界存在着严重的生态问题,与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存在着直接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是现代思潮的一部分,认为我们一切的言行都要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中心,完全忽略自然的地位与价值,庞大的工厂每天排放大量的烟气,向地球深处开采有价值的石油与矿藏,地下水受到大面积的污染,海洋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海洋生物被大量地捕杀以至于灭绝,植被与水流被大面积的损坏与污染,以至于人们的生活用水都成为了问题。文学地理学虽然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却可以以自己的思想观念影响人们的言行,首先是通过作家艺术家影响读者,从而影响整个人类的重要成员。如果以自然为中心的思想可以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存在并表现出来,如果我们的文学作品可以更加全面与深入地表现以自然为重的观念,那么我们的文学创作就会产生新的转机,也说不定形成一种新的自然主义文学思潮,或者地理主义文学思潮。通过自我的文学创作,地理对于文学创作所能够产生的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对于自然的观察与地理的感知,是我诗歌与散文的最重要题材,也成为了我所有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有的人认为文学离开了人就不存在,因为我们的文学理论中有“文学是人学”这样的表述,其实,离开了对人的描写与人的故事的叙述,文学不仅可以存在,并且还可以更加生动与丰富的存在。所以,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可以为作家提供新的思想、也可以为作家提供新的方法,为创作出全新的文学作品做出重要的贡献。对于中国的文学创作是如此,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学创作也是如此。

四、双重空间: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文学地理学对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都会有极大的促进。从前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重时间而轻空间、重历史而轻环境、重人类而轻自然,存在严重的缺失,因为这样只认识到了文学的一半。而在此基础上如果我们反而视之,则可以极大地丰富文学研究的视角,扩展文学研究的范围,重新认识文学、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最重要的当然是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全新的、适合于时代要求与人类发展的哲学思想。人类如果没有自然所提供的基础,则一天也生活不下去。当人类更多地生活于城市之后,许多人认为没有自然也可以生存和发展,因为他们看不见粮食是哪里生长的,蔬菜和肉类是如何生长的,所以他们以为只要城市存在就可以生存,与自然无关。这样的思想最终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导致了生态灾难的发生。自然主义哲学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自然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是存在冲突的,二者的平衡才是正确的道路。这样一种哲学思想的建立,与文学地理学存在重要的关系。如果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都可以借用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就可以开拓出一根两脉的两重空间,让文学地理学理论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显示出它更大的意义与价值。

因此,文学地理学的意义不仅是指向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同时也指向文学创作本身。我们的生命从何而来?我们的生活以何为基础?没有以地球为中心为我们提供的自然环境,我们将无以生存与发展。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错误的哲学,与此相反的自然中心主义思想,反而可以救人类,救文学,救学术。与自然比起来,人类是多么渺小;与天地比起来,我们是如此地微不足道。文学地理学作为一种方法植根于地理与文学的基本关系,作为一门学科是基于人类、文学与地理之间的根本关系。文学地理学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它可以开拓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双重空间,因为它具有极大的思想张力,可以同时向不同却也相关的两个方向扩展,而现在我们许多学者,只是认识到了文学研究的方向,而没有认识到文学创作的方向。作为一门以跨学科方法而建构的文学地理学,在已经引起各学科学者重视的同时,也应当引起比较文学学者的高度重视。

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从前的文学地理学者只是关注文学地理学对于文学的批评与研究所产生的意义,而基本上没有注重对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本文的意义在于拓展了文学地理学理论批评关注的向度,在强调关注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同时,也要关注对于文学创作的意义。从根本上说,创作的意义要大于理论批评的意义,一篇杰出的文学作品,其价值要超过多篇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的价值。因为理论总是灰色的,而创作之树常青。这几乎是为所有学者所认可的文学思想之一。如果我们也认同这样的观念,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文学地理学对于创作的启示意义,会远远地大于对于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启示意义,只不过我们现在还少有人认识到这样一点。中国的古代诗人与作家已经用自己的大量作品证明了这个问题,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黄庭坚等这样的大作家与大诗人,他们的作品主要是写物(即自然),而主要不是写人(即社会),而我们没有任何人可以否定他们的文学成就,以后也不可能有任何人可以否定他们的成就。因此,我们可以说“自然”是文学艺术的深厚矿藏,人类社会是作家生活的一面镜子而已,有没有这面镜子,诗人作家照样生存与写作,而如果没有了自然地理为人类所提供的东西,只要缺少一方面就无法生存,比如说水、空气与阳光,比如说植物、动物与土壤?这就是作家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之本质所在,这就是作家之所以不能离开环境的本质,这就是文学之所以要以地理为本质的原因,也是文学地理学之所以蔚为大观、成为显学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当然,双重空间的开拓都很重要,只不过从前重视的是批评与研究的一重空间,而今天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的是文学创作这一重空间。两者的结合,就是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发展的阳光大道。

文学地理学如何拓展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双重空间?可以有如此对策:第一,以文学地理学学科的发展来重构现有的文学理论,让地理空间在文学本质理论、文学产生理论、文学发展理论、文学构成理论中占有本有的重要地位。若能如此,就可以更新文学创作者与文学研究者的文学观念,建立以地理或自然为根本的文学思想,从而推进文学的创作与文学研究的发展。第二,大力推荐与评论以地理为基础和以自然为内容的杰出文学作品,让更多的读者接触地理文学与自然文学,让文学阅读与文学接受回归本位。“文学就是人学”的观念有很大的局限性,既不符合文学的事实,也不符合文学的本质,并且为人类中心主义者提供了自我膨胀的理论支撑,为自然的被破坏与人类的走向自我毁灭提供了机会。在人类的文学史上,早期的自然文学与浪漫文学的意义是什么?后来的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意义是什么?要重新进行全面的探讨与评估。就中国现代作家而言,沈从文、艾芜、许地山、艾青等作家的作品,与胡风、郭沫若、茅盾、田间等作家的作品在对待自然与地理方面有何不同?对于改善我们的文学生态,会产生重要的意义。第三,以文学地理学为所有文学学科以及相关的语言学科的基础与前提,建立以文学地理学为中心的学科群,从而在文学界建立起自然中心主义的思想观念。人类现有的各门文学学科,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民间文学、外国文学史等,以及文学心理学、文学美学、文学哲学、文学宗教学、文学伦理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历史学等等,其实都是以文学地理学为基础的,只不过我们有的学者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有的学者认识到了并不想承认而已。为什么我们中国文学地理学会每一年的年会,各学科的学者都来参与其间,就是因为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了文学地理学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地理对于文学的基础性意义与制约性意义。没有自然对于人类的支撑,没有地理对于人类的滋养,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成问题,还谈何文学批评、文学研究与文学创作?人类有史以来的哲学、伦理、宗教、心理、美学、历史、社会、神话、女性等等,都不可能离开地理而存在,并且总是渗透着深厚的地理因素,“地理”成为了解剖这些学科的一把必不可少的钥匙。因此,以文学地理学为中心建立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的学科群是可能的,也会产生至关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Literary Geography:Dual Space for Writing and Criticism

ZOU Jian-ju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0,China)

Literary geography,as a new approach to literary studies,was put forward and developed by Chinese scholars. Though its construction is not yet perfect by now,its academic target is clear.It opens a dual space for promoting literary writing and expanding the field for literary studies.The rethink of the origin and nature of literature in the way by which literature is regarded as a combination of man’s geographical perception and life experience enables writers to relocate the position of literary writing and rank nature as important as life.This new approach helps to free literary writing from worldly tendency and internal focalization,thus,a criticism style based on the studies of human geography and physical geography is developed.The emphasis on literature as a natural outcome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makes critics and scholars reexamine China and foreign literary writers and their writings,stress both geographical and chronological order,and correct the spatial and geographical tendency in literary critics and studies.With the emphasis,significant developments and new breakthroughs can be made in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literary geography;literary writing;literary criticism;dual space;spatial awareness

K901

A

1009-6051(2017)01-0036-11

10.13950/j.cnki.jlu.2017.01.005

责任编辑:徐元绍

2017-01-15

邹建军(1963—),汉族,四川威远人,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比较文学研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史
梅卓文学创作论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