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潘天寿的人生底色与时代际遇

2017-03-06潘公凯

中国美术馆 2017年3期
关键词:潘天寿中国美术馆底色

潘公凯

展览名称: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人民政府

展览时间:2017年5月1 日~5月14日 展览展厅:1号厅、3号厅、7号~9号厅

展品数量:120余件

潘天寿 《露气》 中国画 129.6cm×154.2cm 1958 中国美术馆藏

潘天寿 《读经僧》 中国画 68cm×136cm 1950 中国美术馆藏

以前有一种说法叫“大写的人”,或者真正哲学意义上的人。在上世纪80年代初整理潘天寿史料的过程中,我就有一种感受。作为潘天寿的家庭成员,他的许多经历我都是直接见证到的。包括他去世以后,“文革”结束以后,对潘天寿遗存资料的整理,也给我非常大的触动,也深化了我对他的理解。让我感受最深的,也即如范景中先生所说,是潘天寿的人生态度与人生底色。我认为,这是潘天寿成为潘天寿的最重要的因素。

我觉得潘天寿作为一个人,首先他是非常优秀的人。他非常朴素,生活非常简单,甚至一辈子都像一个农民那样生活。他不是节约,也不是装腔作势,他本来就是非常朴素的人。即便当了校长之后,他也尽可能不用学校给的小车,他觉得坐小车不舒服、不自然,他喜欢走路,远一点就坐公共汽车。就连出席苏联艺术科学院颁给他院士称号的仪式,他也是打着伞,穿着元宝套鞋,一个人就去了,坐的是公共汽车。苏联艺术科学院的院长说“我见到的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个真正的人”。

同时,潘天寿的内心又非常刚毅。他胆子大,不怕死。“抗战”的时候逃难,他觉得防空洞太闷气,不肯进,就在旷野上走来走去,看飞机丢炸弹。开玩笑地说,潘老先生的神经是比较健康粗壮的。他从来没有神经衰弱,睡不着觉这回事。抗日战争期间学校内迁的时候骑马,他竟然可以在马背上睡着,掉到地上还没醒。所以我觉得,他不是往常理解的文人、书生那种很柔弱的性格,如果不是走上了艺术这条道路,他如果进军校,打起仗来,一定是个将军。

潘天寿 《携琴访友图》 中国画 106cm×54.7cm 1948 中国美术馆藏

潘天寿 《杭县农民争缴农业税》 中国画 47.9cm×37.6cm 1950 中国美术馆藏

另一方面,他的这种强悍,他内心的这种坚强,完全没有外在的表现。他始终是非常朴素、非常谦和的一个人。他穿的衣服是打了补丁的,他跟人说话是很温和的,慢悠悠的,或者很少说话,很木讷。他内心的强大,从来不曾形诸于外。 还有,他从不抱怨。他的一生其实非常坎坷,他所经历的压力、挫折非常之多,有的时候压力非常之大。但是回到家来,只字不提。他觉得这没什么好说的。我们家一直很和睦,父亲和母亲从不脸红,不吵架。对于名利,他不仅不争,而是避得远远的。他内心的这种强悍,在外表上完全看不出来。但这才是真的强悍。我想方孝孺大概就是这么一种人。

他的人生底色非常独特。他有这么粗犷、朴实、强悍的一面,同时,他又有非常敏锐的感性。如果没有敏锐的感性,他成为不了一个好艺术家。好的艺术家要有对美的敏锐、对形式的敏锐。当然,对美的敏锐说起来有点抽象,对形式的敏锐这一点,我想我们现在学中国画的人都会有感觉,都会同意潘天寿对于形式的敏锐性是出众的。在绘画史上,有少数几个人对画面形式的敏锐性是出众的,一个是八大,我想另外一个就是潘天寿。他们对于图像形式的这种敏锐是天生的,他们没有读过格式塔心理学,但他们在画面上的表现是完全符合格式塔心理学的。

潘天寿 《碧桃杨柳图》 中国画 177.5cm×48cm 1962 潘天寿纪念馆藏

诸位可能都知道,潘天寿在他的画和诗里面所体现的那种美的境界和情味,是非常之细腻的。内心的雄阔和强悍,和这种非常细腻的审美感受,两种因素在一个人身上能够兼顾而平衡,是非常幸运的,比较少有。潘天寿诗歌的意境以及画面体现出的感觉,都是非常微妙和复杂的。比如他画的秃鹫、青蛙,这些题材背后的审美趣味,其实是非常复杂的文化问题。如果这些体会不到,不要说他画不出来,即使画了也没有深度。这就是潘天寿的人生底色,说到底也就是一个“心性”的问题。

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时代语境。潘天寿的童年虽然是在宁海偏僻的乡下,但因为东南沿海是基督教进入比较方便的地域,教会势力比较强,所以在这里所遭遇的,正是在当时最前沿的中西方文化的矛盾。当时的基督教教会与当地中国老百姓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爆发了武装起义。起义队伍在遭清政府剿灭之前,这批武装的农民经过潘天寿的家乡,时任乡长的潘天寿父亲潘秉璋个人请他们吃饭。人马杂沓、沸反盈天,正在坐月子的潘天寿的母亲受了惊吓并因此而去世。潘秉璋也差点以此事遭难。潘天寿在7岁的时候就经历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冲突,而且这不是从书上读来的。他的一生,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都是非常关注的,他是真正在研究这一问题。这样一种生活经历,再加上他19岁进入杭州第一师范,接受了经亨颐、夏丏尊、李叔同、刘大白等人的教育和影响,也是十分难得的机遇。这些民族主义教育家以身作则,他们的人格学问为学生提供了珍贵的范本。杭州第一师范是推行白话文的重要据点,是启蒙思潮的南方重镇,也是“五四运动”的南方重镇,学生的爱国情绪和追求新思想的热情是非常高涨的。潘天寿参加“五四运动”的游行,是走在最前面的。甚至他的脸曾被刺刀划破,留下一道很大的伤口。他就是不怕死的人。

潘天寿 《棕榈》 中国画 177.4cmx47.4cm 1954 中国美术馆藏

潘天寿 《春酣》 中国画 132.8cm×49.7cm 1955 中国美术馆藏

所以我归结说,潘天寿之所以成其为潘天寿,既有超卓的人生底色以为基础,又有特殊的时代语境以为依托,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才造就了潘天寿这样一位特殊的艺术家。在20世纪中西、古今的文化冲突当中,有很多画家其实还是把艺术当做消遣,在“玩”,而他则将艺术教育看得很严肃,始终踏踏实实地教书,踏踏实实地画画、做学问。

潘天寿选择教育救国,是有过思考和判断的。他说自己不适合搞政治,也不适合搞军事,想来想去,只有画画、教书这件事情还能胜任,他就选这条路。但是,走这条路的目的也是为了救国。这次大展中,有一张画《一生烦恼中画此秃头》,是二十多岁时创作的。他说的“一生烦恼”,其实就是当时知识分子的困惑情境。在20年代,这种所谓的烦恼和困惑有很大的普遍性。很多人闹革命,都是希望国家富强,社会进入民主、自由、平等,但革命几年后,结果却令人失望。这造成了当时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莫可名状的很深的悲观情绪。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有非常可爱的一面,他们的真诚是非常可爱的。他们有足够的理想和才华使自己的生命和这个时代背景结合在一起。我们现在的知识分子就少了这份真诚。

潘天寿 《烟雨蛙声图》 中国画 68cm×135cm 1948潘天寿纪念馆藏

潘天寿是20世纪艺术家当中不太多的跟这个时代语境真诚地联系在一起的人。他的思想有出世的一面,对人生,他一直有种“看破”的深邃感。同时,他一生都在现世人生当中,尽最大努力发展中国的现代教育,组织和创建中国传统绘画在现代学校当中的教学模式。他一方面在现世的人生中,不断操作、推行,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企图把教育做得更好一点,使中国画的境遇更好一点,冀

望我们的文化能够弘扬,把西方好的东西引进过来。同时,由于他们所经历的困难、挫折太多,付出的代价过大,他们又会把这一切看得非常平淡,或者看作身外之物。这样的复杂性正是时代语境在一个艺术家个体身上的反映和呈现。对潘天寿的研究,是真正可以反映和呈现这个时代的。所以也可以说,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之际,举办这样一个展览,不仅是纪念潘天寿个人,而是回溯和缅怀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与苦难。

潘天寿 《晴峦积翠图轴》 中国画 156.5cm×61.5cm 1961 潘天寿纪念馆藏

潘天寿 《暮色劲松图》 中国画 345cm×143.1cm 1964 潘天寿纪念馆藏

潘天寿 《雨霁》 中国画 141cm×363.3cm 1962 潘天寿纪念馆藏

潘天寿 《松石梅月图》 中国画 329cm×149cm 20世纪60年代 潘天寿纪念馆藏

潘天寿 《青绿山水》 中国画 69cm×54cm 1962 潘天寿纪念馆藏

潘天寿 《江洲夜泊图》 中国画 164.5cm×108.7cm 1954 潘天寿纪念馆藏

潘天寿 《雁荡山花》 中国画 122cm×121cm 1963 潘天寿纪念馆

猜你喜欢

潘天寿中国美术馆底色
品读文与画
——中国美术馆藏文学插图精品展
如镜取影 妙得神形
——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展
同心协力写丹青
——中国美术馆藏书画界全国政协委员美术作品广西展
读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有感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永恒的底色
我眼中潘天寿的画
潘天寿在历史中,在眼前
纪念潘天寿诞辰120 周年
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