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与现代:探寻江苏美术馆错位发展之道
—— 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徐惠泉访谈

2017-03-05

中国美术馆 2017年5期
关键词:新馆画派美术馆

刘 鹏

2017年3月,徐惠泉就任江苏省美术馆第九任馆长。江苏省美术馆副研究馆员刘鹏(以下简称“刘”)就有关江苏省美术馆未来学术规划和管理、展览策划、运营机制、公共教育等问题对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徐惠泉(以下简称“徐”)进行了专访。

刘:对于未来新馆和老馆的展览格局更新的规划和构想体现在哪些方面?

徐:我是2017年3月份到江苏省美术馆上班的,我馆目前进入到一个发展特别好的阶段。其主要标志为:其一,恰逢江苏省美术馆成立80周年;其二,新馆自2010年开放以来运行良好,已经完成了新馆开放和磨合阶段的相关工作;其三,2017年初,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老馆)恢复开馆。美术馆原来各方面的基础、储备、馆藏、硬件设施、人员都比较好。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的美术馆应该正好进入了与国际主流欧美国家艺术博物馆同步发展的时期。整个中国的美术馆跟世界美术馆,尤其是欧洲美术馆发展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当下,各种各样的全国展览特别多,相关的活动开展得也不错。但如何管理、运营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馆,我们才刚刚开始尝试探索。我馆建馆比较早,1936年就建起来了,当时的名称是“国立美术陈列馆”,是中国第一座公立美术馆。1960年,在经过一段时期的筹备后,江苏省美术馆得以创建。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在目前新一轮的探索中要跑在前列,而且我馆陈列馆的开放也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这个条件也是全国很多美术馆没有的。2010年,江苏省美术馆被评为第一批国家重点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的历任馆长为康平、吴俊发、徐天敏、朱葵、宋玉麟、高云、孙晓云、周京新,每一位都是大家。“传好接力棒”是一项严峻考验!我深感责任重大,所以从工作伊始,就开始潜心学习“美术馆之道”,对历任馆长的工作进行梳理和学习。

2017年10月底,“英国当代大师绘画作品展”在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展出,国内观众可以近距离观赏到卢西恩·弗洛伊德、大卫·霍克尼等75位英国当代大师的作品。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艺术作品拿到国外展出。现在,我们有能力和条件把中西方大师的作品放在同一个展览平台上展出,并进行对比研究。中国艺术家作品不仅要放在全国平台上展出,还要放在世界平台上展出。譬如说,我刚刚在7月底参加了与英国皇家版画协会联合举办的在伦敦南岸美术馆展出的“2017英国南岸中英版画交流展”,出自中英版画家之手的三百多幅作品得以在同一平台上对比展出。毫无疑问,这是一次颇为成功的国家艺术交流盛事。

江苏省美术馆新馆

刘:请问,接下来我馆在学术发展方面如何规划?

徐:我馆目前正在研究制订学术研究五年发展大纲,围绕策划、引进的重要展览,开展研讨、出版等研究活动。每年举办1—2个全国性的研讨会,并出版相关研究专著、文集等。专题研究会将涵盖五个方面:画派系列、民国系列、版画系列、近现代名家经典展览、国外名家系列。我们的重点研究项目包括:江苏美术发展轨迹及成就的研究、新金陵画派推广项目;对藏品制定短期与长期的研究课题,整理和建立与本馆艺术家成就相关的资料库等等。

根据我们一个老馆、一个新馆的独特条件,目前我们的思路就是希望新馆、老馆“错位发展”,老馆的目标就是跟世界艺术博物馆接轨,新馆就是打造现代美术馆的概念。具体做法就是,老馆以经典艺术大师陈列为主,根据江苏历史的传承和江苏省美术馆前一阶段的工作思路,我们继续深化学术研究。比方说对“新金陵画派”的研究,我们会在更广阔的艺术史视野中重新回顾这段历史和相关个案。我们不仅要做新金陵画派的典藏和研究,还要在“新金陵画派”的典藏和研究基础上有所突破,作纵向和横向的对比研究,这个范围更广阔了,通过对全国的画派系列的研究和“新金陵画派”的比较研究来重新认识新金陵画派,以此指导我们的江苏画派建设。比如我们在展览中要展示“新金陵画派”同时期的几个画派,从中国美术史上历代画派的历史序列中对“新金陵画派”重新定位,真正能够将展览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

我们下一步将在全国范围内聘请相关的专家,把全国一些在美术馆研究方面,包括美术史、艺术博物馆方面的学者聘请过来,同时我们将注重培养我们自己的研究队伍。策划展览要根据我馆的特点,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还要努力形成一种机制——使我馆年轻策展人能够脱颖而出的机制;我们要引进这方面的优秀人才;通过软性引进的方式,把好的项目放在我们这里来做。通过一系列方法,使我们的策展工作能够做得更好。

刘:就展览策划而言,老馆和新馆如何分工?换言之,两者的侧重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徐:老馆的定位主要是打造艺术博物馆概念,以自主策划的经典展览为主,一般展期在三个月左右。大致可从五个方向策展:其一,在新金陵画派现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其他画派的系列研究与对比梳理,进一步深化该画派的研究展;其二,民国时期美术文化现象的梳理研究展;其三,近现代艺术大师的个案研究展;其四,江苏水印版画相关的研究展;其五,与国际知名美术机构合作,策划引进世界艺术大师展。民国时期美术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在南京理所当然要做好民国美术的研究,我认为民国美术的关键是当时外来画种传入中国以及西方思想的引入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冲击,就艺术方面而言就是中国画的改造问题,这个研究我们还要拓展一点,这是一个大美术概念,除了绘画、雕塑、版画以外,我们对民国时尚、民国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等领域都应该给予关注。以后,在陈列馆举办的重要展览展期都较长,可以使公众充分欣赏到这些作品的魅力。

我馆新馆在2010年1月建设完成,是一座建筑面积三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美术馆,由德国KSP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新馆的展览主要聚焦于三个目标:其一,为打造江苏美术高峰作平台支撑,推出优秀艺术家;其二,关注中国当代美术、当代艺术,以展览和典藏的方式记录这个时代发展的印迹;其三,利用本馆丰富的馆藏作品,策划系列藏品研究展,让典藏活化起来,为公众所欣赏。就第一个目标而言,新馆会推出两个系列展览:一个是大家系列展,一个是中青年系列展,推出江苏的一些优秀画家。就第二个目标而言,就是要面向全国,引进能够记录当代美术现象的具有典型性的名家展览,既包括个展、群展,也可以考虑巡回展,这些展览的品质往往门槛比较高。在当下多元化的美术生态下,我馆理所当然地要关注当代艺术而不是排斥它,对于记录这个时代的多元艺术生态,我们不能有任何缺失。原来我们研究和关注当代艺术较少,今后要加强。但有一点必须强调,就是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前提。

就如何利用馆藏资源而言,我们要推出我馆自主策划的在全国美术界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展览,譬如说可以跟全国拥有相关画派藏品的机构合作,活化本馆典藏。2017年,我们已经推出了“劳动者之歌——江苏省美术馆馆藏中国画主题展”“劳动者之歌——江苏省美术馆馆藏版画主题展”“借古以开今——馆藏明清山水画展”,今年拟推出的还有馆藏明清花鸟展、人物主题展。今年我们已经推出数个系列研究展:“视觉与表达——馆藏当代版画研究展”和目前正在展出的“边界——中国当代油画建构与转换研究展(馆藏)”等。我们下一步要根据馆藏资源,还将陆续推出相关研究性展览。顺带提到的是,2016年美国新媒体联盟与巴尔博公园在线合作机构合作,再次发布《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该报告是美国新媒体联盟连续第六次发布的博物馆年度系列报告。这里面有些数据和分析结果值得借鉴。譬如说,2013年至2015年之间,全球网民增长18.5%,达到32亿人次,几乎是世界总人口的一半。预计在2016年底,全球年度数据传输速度将达到10万亿字节。2015年1月下旬,弗利尔美术馆和阿瑟·赛克勒美术馆开发的藏品共享项目——“Open F|S”正式在open.asia.si.edu上发布。在这四万多件艺术品中,绝大多数是第一次公开,90%以上为高像素图,没有版权限制。再比如,最近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将37万幅高清图像免费共享。还有荷兰国立博物馆将免费开放四十多万幅藏品高清图像,网民可以建立自己的藏品库。这些例证都充分说明“虚拟参观者”的潜在需求是非常大的,这是博物馆、美术馆发展的大趋势。我们要利用这次文化部藏品普查的契机,建立我们数字化艺术藏品库,将来还要对研究人员开放。这样,我们藏品才能真正为大家受用,一个是给普通观众看,第二个是研究人员可以研究,把它活化。

刘:公共教育是当下许多博物馆、美术馆的重头戏,如何设计出互动性强的公教活动,如何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甚至可以说如何设计出更具技术含量、更接地气的APP都与这个问题相关,请谈谈您的观点和经验。

徐:公共教育是美术馆、博物馆传统意义上的主要功能之一。目前随着国内博物馆、美术馆的蓬勃发展,如何为公众服务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我就任馆长以来,和公共教育部研究之后,首先推出了“系列菜单”项目——制定公共教育的资源服务菜单。目前这个菜单向社会公众开放。这是一个变化,从之前的我准备了什么菜你来吃,变成你要吃什么菜可以自己点,这实际上是一种服务意识的转变。通过这样的互动,使这种服务资源可以让大家共享,社会上的相关学校、机构、团体、协会都可以到美术馆订制菜单服务。

第二,针对普通美术爱好者、尤其是那些零基础的项目参与者,我们公众教育有提升的作用。我们有计划地聘请相关方面的专家,配合我们的展览做一些导览、讨论、讲座及相关的实践活动。比方说,2017年上半年,美术馆推出“每月艺术课程”,青少年版画、成人休闲油画、布艺、花艺等形式不断翻新。同时还结合传统时令,举办“江苏省美术馆艺术沙龙”活动,以咖啡品鉴、孟夏赏茶、端午花韵为主题开展活动。活动一经推出,名额立刻就被抢空;对应下半年的展览,还将举办“暑期,我们做客美术馆·玩转水墨”“我和大师一起画”,特别针对青少年开展亲子彩绘、团扇折扇绘画、扇面书法等活动;“艺术剧场”也将陆续推出艺术相关的影片、影像以及小型音乐会、戏曲表演。

第三,是文创产品的开发。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三楼有一个和江苏爱涛文化集团合作开发的文创品商店,观众参观展览的时候可以顺道过去休闲购物。此外,江苏省美术馆也有一个团队在结合馆内藏品进行衍生品开发。这也是为公众服务的重要一环,普通老百姓不但可以观看原作,也能够把精美的艺术衍生品带回家。

第四,是为公众提供舒适的观展环境。在此意义上,“精准化服务”十分有必要,在这里可举两个切实的例证加以说明:第一个例子是,2017年正值北京画院建院60周年,我馆特邀北京画院共同举办“出居声响——齐白石笔下的草虫世界”展览,考虑到所展出作品的尺幅很小,很多观众(尤其是老年观众)很难充分欣赏到画家笔下昆虫的细节魅力,因此我们给观展的观众免费提供了放大镜,反响相当好;第二个例子是,老馆二楼展出的“清风徐来——明清扇面精品展”正值暑期,为此,我们在炎炎夏日里为观众提供折扇一把。观众朋友可以在展厅里面观看扇面上的山水、人物、花鸟及上面的题款,一边摩挲实物,观展体验非常愉悦。

从下半年起,我们将打造新馆负一楼近二千平方米的公共文化休闲空间,进行艺术教育、艺术培训、艺术消费及艺术互动,提供高端的咖啡、茶吧、西餐厅服务,开设艺术画廊、艺术书店、艺术工房和艺术休闲空间等。与之相邻的美术大厦也即将改造出新,与陈列馆形成统一民国建筑风格,一、二层将用于文创及文化休闲空间,三、四层作为本馆“水印版画纸墨颜料与制版拓印”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基地,还有一些定期向公众开放的画家工作室。

第五,强强联手,共享优质文化人才与资源。近期我馆与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爱涛文化集团、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等多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强强联手,共享优质文化人才与资源,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服务。譬如说,我馆将与玄武区有关单位共同开展相关的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活动。针对玄武区普通群众、中小幼高校学生、亲子家庭、校内外教育工作者、艺术爱好者与研究者、离退休中老年居民、特殊人群等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审美需求的各类群众,由我馆主导开展文化审美与公共教育活动,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艺术课程,开展群众喜欢的公共文化活动。

第六,策划推出“大家说画”系列导赏栏目。针对很多观众对美术展览“感兴趣,但看不懂”的普遍问题,我馆与交汇点新闻“江苏有戏”共同策划推出“大家说画”系列导赏栏目。第一期已经录制完毕,由我结合最近在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举办的“出居声响——齐白石笔下的草虫世界”主题展,为公众介绍齐白石笔下的草虫世界。接下来,我们将邀请省内外知名的艺术家、美术理论家,就我馆举办的一些优秀展览录制讲解、导赏视频,通过便捷的传播方式,告诉大家怎样去欣赏一幅画、一个字,它们的妙处在哪里。此外,对于“大家说画”这个栏目,我们也会考虑请普通观众来讲,大家来说画,做成视频,再通过我们APP来播放宣传。这个项目的亮点体现在具有直观性、现场性、快捷性、真实性四个优势。在推出系列节目之后,我们会将这部分资源做成文字和音像出版物,使得更多的人受益。总体来说,通过打造高端优质的公共服务品牌,普及艺术审美知识、传播优秀文化,提高社会公众的文化艺术欣赏水平,让广大群众可以更加便捷地体验艺术的美好。

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

第七,我们今年建立了江苏省美术馆联盟机制。江苏美术馆馆际联盟由全省各美术馆根据平等、自愿、联合的原则和创新服务、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共同组建。首次加入的43家成员单位,既有省级美术馆、各市县美术馆、名人美术馆、院校美术馆,也包括了全省各地部分民营美术馆。根据联盟协议,今后将着重加强馆际间的展览、藏品资源的互借和共享、促进馆际间信息共享、交流相关工作经验、推进全省美术馆管理水平的全面进步等各方面工作。我们想通过馆与馆之间平等交流,来开展业务性活动,我们想通过联盟做几件事。首先,目前我们已推出定期的、第一时间的展览资讯发布。其次,我们已开辟专门的栏目,对联盟成员进行介绍和推介。还计划与策划联盟成员藏品相关的一些联展,也会做一些巡回展览。这样一来,全省各地的观众可以看到更多的艺术精品。一些小馆可以共享到大馆的资源。

刘:您除了美术馆管理者身份之外,还是一位著名画家,还要承担一定的创作任务,请问您如何兼顾两者?

徐:作为美术馆管理者,我首先要把本职工作做好,业余时间才从事自己的专业创作。这样一种角色的频繁转换已成为我日常生活的常态。我的朋友们经常开玩笑说,我是专业的“业余画家”,就是有业余时间才可以从事绘画,所以我的生活很简单——工作和绘画。我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水墨、彩墨、墨彩。水墨阶段是我从学校毕业至1990年这个时间节点前后的创作,是以学习“浙派”人物画创作为主的一个过程;转型期是1990年我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个展,因为当时的展览得到艾青、王琦、李琦、卢沉、周思聪等大家的指点,我的创新转向了工笔彩墨人物画这一领域,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是《春江花月》和“金扇系列”等,至《花之梦》以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创作。2011年,我在江苏省国画院美术馆举办了个展,使我有机会较为全面地回顾总结过去一个阶段的创作实践,寻求自己突破的可能路径,这无疑是一个痛苦的、寻求重生的过程。在此之后,我把“彩墨”修正为“墨彩”。“彩墨”“墨彩”看似仅仅是把两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个位置,但对于我来说,它是经过20多年实践之后我对中国画的重新认识,这看似是一种回归,对我而言毋宁说是一种飞跃,这个过程可能会更加漫长。近期创作的《回望》和《温暖港湾》还仅仅是一种尝试,中国画创作是一个长期积淀过程,对一个中国画家来说,我这个年龄还需要不断储备。美术馆的岗位就为我的知识储备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所以我一直感恩,感恩这个时代,感恩领导的信任和同事们的支持。关于创作,我对自己还有信心,所以不急,我还挺享受目前这种忙忙碌碌的状态,忙工作也忙创作。

猜你喜欢

新馆画派美术馆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深圳科技馆新馆
参加2018年江西省图书馆新馆馆徽(LOGO)设计
威尼斯画派——文艺复兴最后的辉煌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薛永年:谈古代的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