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下文物的管窥与生态游览问题研究

2017-03-04葛珊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秦始皇陵殷墟安阳

【摘 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古时智慧的人民创作了许多令如今世人叹为观止的地下奇迹,引来了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以及文物爱好者的研究与观赏。随之而来的是文物破损,雨水侵蚀等一系列的文物破坏问题,需要理性思考。

【关键词】地下文物;破损侵蚀;管窥思考;生态游览

1928年,安阳殷墟遗址被发现,从此历经几十年的安阳殷墟的接续考察在探索与观察中展开。1974年3月,位于秦始皇陵东侧西杨村的农民偶然看见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和青铜兵器。由此,考古学家们发现了震惊中国上下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些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地下文物遗址。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由于游客很多加上当代对文物的保护技术不太发达,从而使的这些珍贵的地下文物遭到了磨损与侵蚀。为了保护这些代表文化,拯救文物迫在眉睫。

一、地下文化生态游览的价值意义

“秦始皇陵” 反映出秦朝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有利于了解秦朝历史中国的地下古迹是千年文化的积淀,秦始皇陵及安阳殷墟规模庞大,一次又一次刷新了世界人民的世界观。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不但对研究军事史上有着巨大的价值,而且对艺术史、科学史的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再现了2200年前中国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它使我们仿佛置身于秦朝,看到了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正指挥着千军万马,统一六国的伟大事业。“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和殷墟的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构建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使传统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成为信使。以宫殿宗庙建筑和王陵大墓为代表的商代建筑,树立了中国宫殿早期宫殿建筑和皇家墓葬的典范。以青铜器、玉器为代表的殷墟文物证明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为晚期商代文明传统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从1928年开始的殷墟考古发掘至今,培养了一批批的考古学者,殷墟也成为中国考古学的摇篮。殷墟重要的文化价值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肯定。

二、地下文化生态游览的游客数量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地下文物的开发与游览也在日益的兴旺。人们一边惊叹地下文物的宏伟一边对其抱有极强的好奇心。国家旅游局为了向世人展示中国伟大的精神文明,开放了地下文物的游览与考究。数据显示,2015年秦始皇陵博物院接待游客562万358人次,创历史新高,比2014年增加了53万多人次,年旅游收入达6.5亿元,为历年最多。“安阳殷墟”也是自从免费开放的决定一经公布,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和殷墟王陵遗址就人满为患。在免费开放的当天,有将近10万人涌入并不大的殷墟区域。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前往参观的人始终保持在7至9万名的水平。

三、地下文化生态游览的保护现状

“殷墟”作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61年起逐步提出并明确划定了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并制定了具体的保护措施。20世纪80年代以来,安阳市先后在殷墟重点保护区的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建成了殷墟博物苑和殷墟王陵遗址公园,对宫殿宗庙遗址、王陵区大墓和一批祭祀坑进行了积极的保护。

历时8年完成《秦始皇陵保护规划》编制,日前在省政府常务会上审议并原则通过。秦陵保护范围被确定为36平方公里,是1992年省政府公布的保护面积的8倍多。原保护范围仅4.32平方公里,新规划范围扩大到了36平方公里。

“秦始皇陵”原保护范围为4.32平方公里,调整后的保护范围为36平方公里。调整后的秦始皇陵保护区划分两个层次,即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其中,保护范围又分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又分为一类建设控制地带和二类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总面积20.32平方公里,?建设控制地带总面积为15.52平方公里,其中,一类建设控制地带为与秦始皇陵密切相关的渭河二级台地以及山前洪积扇范围,总面积为6.03平方公里;二类建设控制地带为与秦始皇陵密切相关的骊山山地范围,总面积为9.49平方公里。

四、地下文化生态游览面临的挑战

(一)周围地表环境破坏

“安阳殷墟”目前正在遭受最大程度的破坏,附近居民在保护范围内乱搭建房屋,砍伐树木,破坏地表。近日,世界文化遗产--河南安阳殷墟保护区内的大司空村以安置房名义公开销售违建商品房引发媒体关注。长期工作在安阳殷墟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何毓灵副研究员向新华社记者揭开了这一违法建设的内情:打着民生旗号变相开发房地产。“秦始皇陵”位于中国的陕西省,陕西省是内陆城市,地表植物覆盖率较少,土壤结构松软,且大部分是沙地,所以在多风的季节很容易造成沙尘暴危及地下文物。

(二)雨水冲刷

安阳市和西安是同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加之其土质属于砂质土壤,所以在多雨的夏季,地表植物覆盖率较低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地表泥土流失,进而会往地下文物里流淌,现在保护技术不先进,所以地下文物会很容易被冲刷,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自然力的破坏经过日积月累的延续,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则永久性不可修复。

(三)游客游览造成的破坏

长年埋藏于地下,未与空气接触的地下文物,一旦与空气接触,其原来的储存结构就会遭到破坏。加上一年又一年增加的游客量,游客的呼吸,走動,谈话等一系列的动作都会给这些珍贵的文物造成难以修复的破坏。比如秦始皇陵兵马俑人形脱落。所以游客的游览会带来难以挽回的破坏。尤其是现在游客素质和旅游习惯还存在诸多陋习的背景下,一些游客素质低下的行为给景区的管理和文物的维护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五、地下文化生态游览的保护思路

一方面,我们要提高生态旅游地域知名度,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各种其他机会生态旅游的开发增加了本地区经济收入,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促进民族文化发展,促进生态旅游区社会政治环境改善,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科技与金钱的投入,以减少对文物的破坏。另一方面,加强地下文物的生态游览,就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方面的建设,加强管理,加强周围的绿化建设,对周围的居民进行房屋安置,同时合理控制游客数量,综合考量景区承受能力。

作者简介:葛珊(1995.2-),女,河南商丘人,本科,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要研究方向:中日社会文化比较。

猜你喜欢

秦始皇陵殷墟安阳
安阳之旅
秦始皇陵的选址与布局
安阳:以最严密的法治向大气污染宣战
殷墟随葬乐器补议
遥望殷墟——音乐考古与商代史
安阳有个“花木兰”
殷墟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为何没有女俑?
由弋射之矢看秦始皇陵车马坑
记忆殷墟妇好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