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变迁:源自意义的多重追寻

2017-03-04崔志钰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社会意义专业认同专业特色

【摘要】职业学校的专业变迁折射出对意义的不同诠释和追寻。不断挖掘专业的生本意义,保持专业建设的时效性和前瞻性,切实加强专业自身建设,使专业建设始终体现对多重意义的有效观照。意义追寻应成为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自觉思维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专业变迁;专业认同;社会意义;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5-0024-04

【作者简介】崔志钰,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海门,226100)科研处主任,正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错位发展视野下微型游戏项目多样化教学。

一、生本意义的追寻:咬定青山不放松

专业是职业学校的内核,专业建设对职业学校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透视职业学校的专业变迁,追寻专业对于学生、学校和社会的意义,真正形成意义观照下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之路。而追寻一个专业对于学生的意义,探寻学生心中的专业意义是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只有不断挖掘专业对于学生的意义,只有让学生认识到专业的意义,才能切实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一)职业意义: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

促进就业始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导向,专业于学生的意义首先意味着专业的职业意义,这种职业意义至少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让学生看到学习这一专业意味着将来有一个体面的、有尊严的职业。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依然存在行业歧视和偏见,受传统观念和习惯思维的影响,学生依然对部分行业和职业有较强的排斥心理,让学生看到将来所要从事的专业所具有的职业尊严是基本的职业意义所在。二是让学生看到专业发展的广阔前景。这一专业是“朝阳”专业还是“夕阳”专业,这一专业将来会不会消失、会不会被机器人所取代,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一专业和产业的发展趋势究竟如何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尽可能让学生看得更远,“风物长宜放眼量”,从而形成深切的专业认同。三是让学生看到个人专业发展的巨大空间。每个人都有职业发展的需求,都有成才成功的渴望,只有看到职业的提升空间和岗位成功的现实可能,才能形成强大的专业凝聚力、向心力。

意义是需要发现和寻找的,意义也是需要阐述和推介的,专业对于学生的职业意义需要社会、学校的合理引导、理性宣传,以期赢得学生的职业认同。例如,当前一些农业类院校纷纷“易帜”,农业专业逐渐萎缩,其根本原因不是农业类专业本身失去了意义。事实上,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大量的农业类专业技术人员,但巨大的需求并没有转化成专业的“火爆”,究其原因就在于很多学生基于传统认知并没有真正理解农业类专业的职业意义,农业类院校又缺乏强有力的营销策略,片面迎合学生“现实”的职业意义,追逐专业的流行与热门。可见在对学生职业意义的探寻中,更多的学校选择了片面的迎合,放弃了专业本该具有的职业意义,而没有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让学生看到专业对于自己的职业意义。同样,随着时代的变迁、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职业工种行将消失或被机器人所取代,职业意义逐渐削弱,而有的职业院校依然迷信“老字号”专业,不愿做出必要的调整。

让学生看到、感受到专业的职业意义是专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而根据专业的职业意义对专业做出相应的调整应成为专业建设的“新常态”。

(二)学习意义:增强学生的幸福体验

学习意义的缺失直接影响着专业品质的提升,也是专业走向衰落的重要因素,是当前专业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增强专业的学习意义应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一是将教学的意义转变为学习的意义,有意义的教学并不等于有意义的学习。什么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就是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适合自己的学习,这种学习一定是理实一体的,一定是快乐的。因此,教师必须将教学置于特定的情境中,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学习不再是一种苦役。二是将教材的意义转化为有意义的教材,任何一本教材都承载着特定的知识与技能,都渗透着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教材的意义所在。然而,教材的意义并不等于是有意义的教材,让教材对学生有意义,就要使教材的编排体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的素材贴近学生当下的生活、教材的内容呈现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这就需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让学生参与到教材的开发中。三是将学习的外在诉求转变为自身认同,“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要让学生学习不再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而是基于自身高度认同的主动需求。

防止学习意义的衰减,唯有以持续的“微变革”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生态。当前,很多专业竞争力的缺失并不在于专业本身的意义缺失,而是学生学习意义的不断衰减。例如,某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曾是个非常热门的专业,但由于课程设置机械、教材更新缓慢、教师教法传统、专业方向单一,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成效得不到彰显,学生“学不会”“不会学”,学习意义快速衰减,而学校并没有采取有效的应变措施,致使很多学生辍学,进而引发“蝴蝶效应”,导致更多学生学习意义的丧失,从根本上动摇了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根基,致使生源持续下滑,最终不得不停止该专业的招生。

学生的学习意义是专业内涵建设的“晴雨表”,是专业品质的“测试仪”,也是专业变迁的“催化剂”,只有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意义,才能为专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社会意义的追寻:不畏浮云遮望眼

无论是“老字号”专业还是新兴专业,都有其生命周期,而专业生命周期的长短更多地取决于专业的社会意义。一个专业只有紧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始终保持与产业的无缝对接,才能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纵观各类专业的变迁,无不诠释着社会意义的消长。

(一)时效性:不断挖掘当下的社会意义

“专业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专业建设永远在路上”,专业的社会意义取决于专业的时效性,这一时效性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专业是有“保质期”的,俗话说“姜是老的辣,酒是陈的香”,但专业还是“新鲜”的好,要注意经常“保鲜”,这种“保鲜”就是圍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发展方向,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第二,专业的社会意义是“脆弱”的,因为市场是不确定的、瞬息万变的,几乎每天都有旧工种的消失和新工种的出现,尤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产业面临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以前有意义,并不代表当下有意义,更不代表将来有意义,意义会经常性地发生迁移;第三,专业的意义感觉是滞后的,由于专业教学周期相对固定,专业对市场的反应一般总是“迟钝”的、滞后的,要保持专业调整与产业转型同步共振是非常困难的,一些专业往往就在“迟钝”的反应中渐渐失去了社会意义。

始终保持专业意义的时效性,要对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做出适时的调整,需要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需要注重传统产业相关专业的改革和建设,服务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例如,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的建筑类专业作为传统专业,有效对接着海门市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海门建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对建筑人才的需求也越发强劲,学校建筑专业也经历了从一个专业到一个专业群的跨越式发展,从原先单一的工民建专业发展为由建筑工程施工、建筑装饰工程、工程造价、建筑室内设计、水电工程建筑施工等多个专业组成的专业群。2014年,学校又与江苏龙信集团合作率先在中职校开设建筑PC专业,积极回应建筑行业PC工厂化生产的潮流。学校根据企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规格,使老专业不断焕发新活力,也不断创生新的专业,在专业的变迁中,专业的社会意义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是专业社会意义的必然要求,也是专业时效性的根本体现,更是专业“保鲜”、避免专业“过期”的法宝。

(二)预瞻性:敏锐捕捉将来的社会意义

专业建设的预瞻性意味着专业建设应适度超前,因为职业学校的培养周期多为三年,如果“着眼当前”很可能意味着三年后社会意义的削弱,当前有社会意义的专业并不等于三年后意义依旧;当前社会意义不明显,只要预见科学,三年后可能会生成较大意义。专业的预瞻性应包括三个基本指向:第一,三年后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哪些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会下降,哪些专业的人才规格将会发生变化,需要我们有一种预见性,进而对现有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避免因某些专业一时的热门而冲昏头脑,迷失方向,也避免因某些专业一时的冷门而轻言放弃、错失良机;第二,三年后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产业结构将会发生怎样的转变,会有哪些新兴产业,如何有效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从而未雨绸缪,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展开专业布局。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保留足够的“想象”空间,先期开展专业布局,抢占新专业的先机;第三,研判三年后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专业技术、工艺、装备的新进展,从而加速对现有专业的升级改造。

看得远才能看得透,看得远才能对专业建设有宏观而客观的把握,专业预瞻性是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在农业类专业普遍遭学生“冷遇”的情况下,农业类专业招生出现了普遍的滑坡,某校农业类专业却上演“逆袭”大戏,招生极其火爆。他们预见到宠物市场必将迎来爆炸式增长,作宠物文章,把专业做专、做精,真正体现既“专”又“业”的专业建设思维,如针对宠物防病治病的宠物医学专业,针对宠物食品生产、检疫的动物性食品检验专业,针对宠物饲料生产与营养饲料加工的动物营养专业,针对宠物饲养、繁育的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针对宠物营销的市场营销专业,形成了以宠物为中介的包括宠物饲料、宠物养殖、宠物疾病防治、宠物检验检疫和宠物营销在内的完整的专业链,实现了学校事业与专业建设的跨越升级。从某种意义上说,预瞻性是专业变迁的核心推动力,是专业社会意义的延续和传递。

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是专业建设的视野取向,可以说谁能精确地捕捉到未来专业的社会意义,谁就能更好地把握专业现在的社会意义。

三、自身意义的追寻:千磨万击还坚韧

生本意义和社会意义是办好专业的前提和基础,但只拥有生本意义和社会意义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办好专业,也并不意味着专业一定具有较高的品质。透视专业的变迁,追寻自身的意义始终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努力方向,这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超越的过程。

(一)专业特色铸就专业竞争力

职业学校的专业具有可“复制”和“移植”的特征,在当前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大而全”“小而全”的情况下,某些大类专业几乎区域内所有职业学校都有,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如何率先突围,寻求错位发展,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专业品牌,是增强专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纵观各类专业的变迁,有的是由于社会意义的消失导致专业的消失,比如很多工种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消失,相关专业也会自然消失;也有的是学习意义的逐渐衰减,专业最终被学生所“抛弃”;更多的是专业特色不显著,在与同类学校的竞争中被淘汰。专业特色是非常宽泛的,没有明确的界定,如何提炼和打造专业特色,锻造出专业的核心“知识产权”,形成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职业学校专业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专业的特色打造至少应包含如下三个层面:一是专业课程文化的打造,独特的、校本的课程体系是专业特色的灵魂,实现教学项目与企业产品(服务)的对接,使产品的技术标准、规格规范等成为项目学习的一部分以及所开发的学习项目质量正成为专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二是专业基地文化的打造,校内外实训基地和研发中心是专业建设的必要“装备”,实训基地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五大要素的深度融合、研发中心切实关注和深度介入专业与企业的前沿成为驱动专业品质提升的重要引擎;三是专业制度文化的建设,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实现校企制度文化的对接和融合也关乎专业的品位。

确立与区域同类专业的比较优势,需要不断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特色始终是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中职电子类专业近些年遭遇明显的滑坡,简单的电子装配由于技术含量低已经难以有效唤起学生的职业意识,中职校又难以培养出高技能的电子类人才,很多学校都撤并了电子类专业。然而某校电子类专业依然“人丁兴旺”,除了专业方向的调整之外,更为关键的是他们构建了“3333”校企人才共育新范式。所謂“3333”是指建构校企合作三级管理平台(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项目工作组),形成人才校企共育机制;开辟校企合作三条绿色通道(共建共享基地、共同开发课程、共建研发中心),奠定人才校企共育基础;完善校企合作三大对接机制(专业设置与产业升级联动对接、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精准对接、教学项目与企业产品逐一对接),提高人才校企共育实效;推动校企合作三链(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融会贯通,实现校企整体战略合作。通过“3333”校企人才共育,该校电子类专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专业特色是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并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特色源于专业自身意义的追寻,这一追寻是永无止境的。

(二)人才规格决定专业影响力

有的专业长盛不衰,有的专业昙花一现,有的专业几经沉浮,有的专业步履维艰,有的专业倍受青睐。长盛不衰者锻造了“老字号”专业,并且“老字号”不断焕发新活力;昙花一现者只是一味附和社会潮流,闻风而动,随风而去;几经沉浮者虽执着坚定却苦无良策、少有创新,难以抗拒变革的风浪。专业的沉浮与变迁折射出的是对自身意义的理解和追寻,这种追寻就是要清晰地回答办这个专业究竟是为了什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达成意义?追寻自身的意义至少包含三个层次的要求:一是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即本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有哪些核心职业素养,这些核心职业素养有哪些是本专业所独有的,这些本专业独有的核心职业素养对学生的安身立命、事业成就将发生怎样的作用,从而真正形成属于本校、本专业的专业思维;二是如何不断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不是固化的,而是与时俱进的,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三是形成有效的人才质量评估体系,通过独立的、科学的人才质量评估体系有效诠释专业本身的意义。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同样,专业之“大小”,也并非完全取决于设施设备,而在于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比如,航海类专业近些年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人才需求量骤减,专业普遍萎缩,很多学校的航海类专业不得不“关停并转”。然而某航运职业学校由于采用独创性的“海上教学工厂”教学模式,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采用了“订单—套餐”式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双向四段”人才培养路径,大幅度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使其培养的学生成了海运公司的“香饽饽”,全国各海运公司的中坚与骨干中几乎都有该学校的毕业生,以江苏省远洋运输公司为例,该公司从经理到中层干部、从金牌船长到全国劳模和省部级劳模,大都是该校毕业生,长期的人才“积累”所积聚的人才效应使该校赢得了同类专业的比较优势。

专业的意义是多元的,也是多维的。不同的意义诠释、不同的意义追寻决定着不同的意义表达,左右着专业的变迁。为专业编织意义之网,使专业建设的每一元素都富含意义,使意义追寻成为学校专业建设的自觉思维,专业建设就会因意义追寻而更具品质。

【参考文献】

[1]程广文,孟祥仁.专业变迁:社会经济发展视域下的台湾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13(22):18-25.

[2]贾慧敏,赵艳芳,李珍.面向市场设专业,变中求新建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7):31-32.

[3]柴福洪.论职业、专业与高职专业设置[J].职业技术教育,2008(22):22-25.

[4]李建求.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3(7):75-79.

猜你喜欢

社会意义专业认同专业特色
从称呼语角度解读“亲”的指称含义和社会意义
高职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情绪关系的研究
高职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专业特色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研究
低碳能源技术与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特色建设探索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开设特产专卖的社会意义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意义研究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意义
高职院校护生专业认同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