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边缘人的绝望素描

2017-03-04刘凌

人间 2016年33期
关键词:心理分析

摘要:麦克尤恩是英国当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与马丁·艾米斯和朱利安·巴恩斯被并称为“英国文坛三剑客”。国内外研究者以心理分析理论为基础对麦克尤恩的小说分析不多,尤其是关于小说中心理防御机制方面的内容更是无人问津。本文从心理防御机制分析出发,对其麦克尤恩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中的《蝴蝶》和《与橱窗中的人对话》两个短篇分别做了细致的心理分析,弥补了以往学界对麦克尤恩早期小说人物形象心理分析不足的遗憾,有利于读者了进一步解人物内心的孤独挣扎,同时也对人性有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麦克尤恩;《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自我防御系统;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25-03

一、前言

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最著名的当代小说家之一,他的大部分作品较关注社会边缘人的生活状态,致力于对人性黑暗面的深入挖掘。在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中,麦克尤恩着重描写的是人性中隐藏的本能欲望,在几个阴暗诡异的变态情欲故事中,要么以他人的口吻对这些遮蔽的黑暗提出了批评,要么设置了一系列被社会抛弃的边缘人形象。在麦克尤恩冷静的文字下,我们能看见酸涩的青春里荒诞的梦境和不动声色的绝望感。具体到《蝴蝶》和《与橱中人的对话》这两个短篇小说中,麦克尤恩以精准的笔触展示出两个孤独的成年人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的迷失和堕落,让读者饱览小说主人公看似平静生活下匿藏着的心理危机。

二、逃避性防御机制的行为表现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全书由八个短篇组成,分别从八个位于童年、青春期和青年等不同阶段的男性视角出发,叙述了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交错,展示了一系列处在社会边缘被生活忽视的主人公形象——他们常常孤独、冷漠、不合群。失望和希望,恐怖和安慰,伦常与变态,暴力和软弱,真实与虚幻都会同时并存在他们身上。麦克尤恩用冷静细腻的笔触把这些黑暗的题材写得无限接近真实,折射出日常生活中平凡人性也可能会陷入的种种魔怔与梦魇。下文将集中笔墨分析《蝴蝶》和《与橱窗中的人对话》两个短篇中的心理防御机制。

(一) 不信任的“压抑”。

压抑在心理学上的翻译是“抑制”或“障碍”,即指个体有意识地将不可接受的欲望、思想或记忆从脑中驱除出去。压抑是各种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本我的欲望冲动常常与超我的道德原则相对立并发生冲突,又常常不被现实情境所接受,于是个体(自我)把意识中对立的或不被接受的冲动、欲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地压制、潜抑到潜意识中去,以至于个体对压抑的内容不能察觉或回忆,以避免痛苦、焦虑,这是一种不自觉的选择性遗忘和主动抑制。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这些内容并未消失,是仍然存在的,并会无意识地影响人类的行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普通人都有可能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事情来。

《蝴蝶》就体现了一种被压抑的原始欲望。麦克尤恩用了第一人称叙事,冷静地展现了一个小女孩被杀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典型的麦克尤恩式的人物——一个因为没有下巴的长相而饱受歧视的中年男子。他没有父亲,没有工作,没有朋友,一个人孤独地住在伦敦的一个贫民区,就像是世界的局外人。主人公与世界的唯一交流只有路边一个总没话找话的汽车修理工,然而这一切在他遇到一个女孩后被打破了。一天下午,在街区上他偶然遇见了九岁的小女孩简,简友好地与他搭讪,他立刻便被女孩身上那种天真的关切所吸引了,于是便产生“我想要她成为我的朋友”这一单纯想法,并邀请简一起去运河边看蝴蝶。可当他们走到进隧道时,主人公莫名其妙地萌发了手淫的欲念,最后故事在主人公把受到惊吓后跌倒在隧道口的简投入河中而走向尾声。从表面上看这个短篇似乎在探讨一个严重自闭者、恋童癖、谋杀犯的内心世界及犯罪心理,但事实上笔者认为小说的主人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恋童者,他之所以选择了将女童作为自己的伤害对象,是因为仍停滞在青春期的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社会边缘人,他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正常交往,以至于长久以来被一种“不信任”包围压抑,从而导致他无法用正常的方式去和一个9岁女孩交流,最后阴差阳错地在女孩身上排解了他的性欲,造成女孩的意外身亡。

主人公一开篇就给读者留下一种“不信任”的态度,因为主人公总表现出强烈不信任他人的言行举止。如当他走出大楼时,小说描写道“他们怀疑我的东西,他们总是这样。”他的不信任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口腔阶段,即当他是一个婴儿的时候,就处在一种偏执、分裂的局面,渐渐失去了同情的能力或了解别人感觉的能力,这会导致他回避任何人,不信任任何人。这主要和主人公从小没有得到母亲充足的关爱有关,当然母亲怪异、孤僻的性格也影响了他的心理健康。小说提到母亲的仅几行字:“女人们不喜欢我的下巴,她们从来不靠近我。母亲也一样,从未有过朋友,无论去哪里都是一个人,哪怕是节日。每一年她前往利特尔汉普顿的时候,都是独自坐在甲板的椅子上,面朝大海。到生命的最后阶段,她尖瘦而乖戾,活像一条小灵犬。”①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无法表达出感情的人,包括无法展示对自己孩子的母爱,因此主人公也无法感情丰富,更别说信任。而且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出,主人公的母亲很可能是被他的丈夫抛弃,因而郁郁寡欢,对出生后的儿子也充满恨意,这直接导致主人公无法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从此,他撤回对周围身边每一点信任,甚至是一只猫,用压抑一切内心的情感来进行自我防御。

(二)冷漠的“否定”。

否定是指无意识地拒绝承认或接受某些不愉快的事实,或者说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即否定那些不愉快的事件,当作根本没发生,不承认不接受似乎就不会痛苦,从而缓解打击,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以达到保护自我的目的。

《蝴蝶》中的主人公總是一副冷静和疏远的样子。其实他不但是对外面的世界淡漠,甚至是对自己也一样。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我们知道“压抑”有助于主人公达到一种完全无动于衷的状态。最令人震惊的是主人公从来不相信自己谋杀过小女孩,通过小说的情节描写,我们知道事情发生的时间是明确的,我们可以发现这个短篇故事的时间跨度不超过四天。然而,根据常识,即使是最机智的人在杀人后的几天都无法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主人公却是如此的冷静和清醒,他甚至没有丝毫的内疚感和良心谴责感。主人公在警察的质问下,淡定地否定了一切事实。当他离开警察局大楼后,又继续过起往常的生活了。看到这里,读者肯定会感到不解,一个人明明杀了人却如何做到从容否定掉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不觉得有任何罪恶感?这是因为主人公有着异于常人的强大内心,还是主人公习惯用一种冷漠的否定来逃避他做过的某些事情?心理学上证实,当某个人已经习惯性地否认错误和内疚时,他下意识地便是开启了典型逃避性防御机制中的“否定”模式。

细看小说关于谋杀的场景描述:

“‘傻姑娘,我说,‘没有蝴蝶。我轻轻把她抱起,尽可能轻以免弄醒她,悄悄地慢慢地把她放入运河。”

主人公在整个谋杀的过程中居然相当冷静,和平常没有两样。设想一下,如果真的是一个正常人当杀手,多少会在杀人后表现出紧张的心理或是笨挫的动作,但主人公与之截然相反。因此可以判断出,当一个意志薄弱、知识结构单纯的人,犯下一些违背道德伦理的事件时,常会不自觉地使用否认这一心理防御机制。由此判断出在这里主人公无意识地使用了“否认”这一种原始又简单的自我防御机制,他完全不认为自己谋杀了女孩,所以能如此以平常心对待这一事件,是典型“否定”防御机制的体现,让自己安全地活在假象的虚幻里。最终故事结束在孩童身上的这份稚嫩可爱与阴暗的故事题材形成强烈的对比之中,也唤醒了人性里某些未经污染的美丽,让读者唏嘘不已的同时也思考这悲剧背后的原因。

(三)畸形的“退回”。

当个体遭遇到挫折无法应付时,他会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反应,这就是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即放弃成熟态度和成人行为模式,让自己退回到儿童状态,这种状态意味着可以放弃努力,不用去应付困难,恢复对别人的依赖,彻底逃避成人的责任,从而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

短篇小说《与橱中人的对话》是一篇讲述人畸形成长到拒绝成长的故事。主人公从小被一个控制欲极强的母亲“圈养”——她长期把他关在家里当婴儿养大到17岁,仍然继续为他喂饭,穿衣服。这导致已经到成熟年龄的主人公对于成人世界只有恐惧和不安。虽然他有现实的母亲,却没有精神上的母亲,甚至后来这个现实上的母亲也消失了,因为母亲重新结婚,彻底离开了他。就这样主人公沦落为被抛弃的孤儿,但又是生理成熟的男人:“我怎么长成大人的?我告诉你,我从来没学会过,我得伪装。所有你感到自然而然的事情我却必须刻意去做。……我更愿意躺在地板上自顾自地依依呀呀,而不是和你说话。”②因此主人公选择了“退回”,拒绝成长。在内心深处,他更渴望回到安全的童年时代。只有在幼年(长到三尺高之前)时,他和母亲的关系才是正常的,为了找回这种感觉,他靠偷婴儿毯来维系自己和婴儿之间的某种联系。甚至在有了性冲动的时候,他都是靠回溯幼年来达到高潮。“我往以前想。一路回溯到自己只有三尺高时。这样会来得快些。”③他渴望躲在橱里,将偷来的婴儿毯藏在橱柜里,渴望被包裹起來,那漆黑的橱柜,其实便是他温柔而安全的母亲子宫的象征。

三、逃避性防御机制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 家庭原因。

《蝴蝶》和《与一个橱柜的人交谈》中的主人公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之一在于家庭环境:面对同样被孤立的母亲以及缺席不在的父亲。我们知道在人类的历史中,家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家庭,不仅仅是一群人共同居住的、彼此有着血缘关系的共同体,更是满足经济合作的人类亲密关系的基本单位。但麦克尤恩短篇小说里的家庭,若以正常人来看都是问题家庭。

《蝴蝶》中的主人公虽然是被他母亲抚养长大,但他们之间的关系绝不是亲人般的亲密关系。首先,他的母亲有一个独立人格,过着一个人孤独的生活。因此,她对儿子的关注是非常有限,而且儿子也遗传了她没有下巴的怪异长相。其次她对儿子很少关心照顾,小说曾写到小女孩简缠着主人公去买糖果时,“当小简挂在我的胳膊上……把我推向商店”,主人公感到不可思议,因为他从来没有和任何人有过接触,没有对任何人产生过亲密感,甚至对自己的母亲,也是如此。随着母亲年龄渐渐增大后,她变得恶毒和厌世,不断地向儿子暗示这个世间是冷漠无情、暴力残酷的。这也导致了主人公不信任何人,并最终残忍杀害了那个陌生的小女孩。因此可知,畸形的家庭背景是导致主人公酿成“蝴蝶”悲剧的最根本原因。

《和一个橱柜的人的对话》中也是一个畸形的家庭。主人公已经十七岁了,仍被母亲当作一个婴儿照顾,事无巨细给他喂饭穿衣。直到有一天母亲开始新的恋情,爱上了一个男人,从此厌倦了照顾他。她拒绝见自己的儿子,残忍把他抛弃在家。因为母亲自己的怪异嗜好,拒绝让他像个正常人一样成长,所以他从来没有真正学会生活自理,没有能力在社会中生活,并且他也没有能力领悟爱的含义,也不能培养爱的感觉。他有的只有是对女孩的性本能冲动。这一切都离不开母亲对他干扰太多的原因,这也可以看出他母亲的行为的确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病态的保护行为。

为什么麦克尤恩特别关注家庭的畸形问题?如果考察一下他的成长史,我们便会发现他也有一个孤独的童年,他认识到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伊恩·麦克尤恩出生在奥尔德肖特,他父亲为逃避失业,选择了参军,一路上虽有波折但最终升到了警长的军衔。在此期间,他们一家总是迁往不同的国家,最开始是在德国,然后又因为工作迁往了新加坡,最后来到了北非。因为麦克尤恩从小一直住在军队里,他经常笑称自己是“一个独生子”:“在我出生后,我的母亲不能再生小孩了”,“童年里最快乐的时光,都是我独自一人的时候,我和父母一起玩的感觉就像我和其他小孩子玩的感觉一样,而且我们常常各顾各的,单独分开,而不是三个在一起玩。比如说户外是我父亲的领地,而在室内则是我妈妈的。”麦克尤恩其实是渴望并也喜欢和别人在一起玩的,他还回忆道:“我有很多好朋友。这是一个田园牧歌式的美好时代。”在关于他的家人之间的关系,他还写道:“唯一的孩子站在一个三角形的小三角形的顶点…不管是什么东西,都是只有孩子得到它所有……我们的三角形,至少我可以看到,是构建了复杂的感情。”麦克尤恩孤独的童年使他描写儿童心理问题如此微妙。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问题儿童,他们要么犯过可怕的罪行不适应社会,要么便是在家庭中被不正常地抚养长大。此外,相当一部分家长的不幸婚姻,会导致众多问题。一方面他们无法关心照顾自己的孩子,使得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心理就要忍受孤独和寂寞;另一方面,这些父母不懂得如何正确保护他们的孩子,满足他们的成长需要,所以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了独立的机会,甚至无法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中被人忽视的边缘人。

(二) 社会原因。

除了家庭原因,让《蝴蝶》与《和一个橱柜的人的对话》中的主人公形成逃避性防御心理机制的还有社会原因。在《蝴蝶》中,社会背景并不令人愉快,我们看到的伦敦是一个饱受环境污染的城市。小说中,无论是公园、停车场,还是运河、工厂,都蒙着一层灰暗的阴郁色调。“有一条运河,褐色的河水在工厂之间穿梭。”④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们似乎也不友好,甚至暴力和邪恶。在故事的中间,小说写道:“这条街又旧又笨,锈迹斑驳,结尾开小店的是一个巴基斯坦家庭……他们的两个儿子是被街边的古惑仔揍大的。他们正在攒钱准备回白沙瓦。有一次我去他店里的时候,男主人这么告诉我,他正准备携家回乡是因为伦敦的暴力和鬼天气。”⑤主人公无法避免地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斥着暴力、混乱的的城市里,怎么可能找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好。小说中另一处表现社会环境的是主人公和简一起走去运河时。一群男孩们都穿着相同的蓝色夹克,剃着平头,在路旁正准备活烤一只猫,“烟在他们头上凝固的空气中悬浮,在他们身后废品层层堆积像座山。他们把猫的脖子绑在过去拴狗的那根木杆上,猫的前肢和后腿也被捆在一起。我们走过的时候其中一个家伙扯着猫脖子上的绳子把它往火里拽。简的眼睛一直盯着地面,透过她的手我能感觉到她整个身体都在发抖。”⑥可怕的情景显然吓坏了小女孩简,何况主人公是在一个充满敌意的环境中长大,因此他注定要过一个悲惨的生活,并不能改变它的任何一点。

在《与橱柜的人交谈》中,社会环境更为恶劣。主人公被迫离家后,总是不断遇到麻烦,危险无处不在。当他被关押在监狱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更愿意待在监狱里,发现监狱比外面世界更为理想:“如果他们让我们整天呆在里面,我想我也毫无怨言,只是见不到聋子了。我不用計划。每天都和前一天一样。我无需担忧三餐和房租。时间为我停滞,像是浮于湖面。我开始担心要出去。我去见狱长助理,问他是否可以留下。但他说关一个人一星期要花十六镑,还有很多人在等着进来。他们容不下所有人。”⑦当一个社会混乱到这样的程度,那也的确是让人无话可说啊。

四、结语

在现代社会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儿童,他们要么犯了可怕的罪行导致不适应社会,要么便是被从小在缺爱的家庭中畸形的被抚养长大。麦克尤恩作为一个在英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对他的作品在精神分析方面进行细致的解读是相当有意义的。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终的仪式》无疑是麦克尤恩最有批判力度的作品,其中大量的心理描写恰当地揭示出主人公内在的冲突与挣扎。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深入理解人类的心理机制,让我们能有能力减少家庭悲剧和社会暴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注释:

①伊恩·麦克尤恩:《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潘帕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88页。

②伊恩·麦克尤恩:《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潘帕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109页。

③伊恩·麦克尤恩:《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潘帕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124页。

④伊恩·麦克尤恩:《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潘帕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86页。

⑤伊恩·麦克尤恩:《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潘帕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93页。

⑥伊恩·麦克尤恩:《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潘帕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101页。

⑦伊恩·麦克尤恩:《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潘帕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122页。

参考文献:

[1]伊恩·麦克尤恩:《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潘帕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沈德灿:《精神分析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4]王宁:《文学与精神分析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吴晓东:《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十三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刘凌(1994—),女,汉族,江西省上饶市,硕士研究生,武汉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心理分析
高师院校数学专业学生学习实变函数的心理分析
高师院校数学专业学生学习实变函数的心理分析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局外人”到“局内人”的转变
浅析艺术院校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问题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教育管理策略解析
信访工作中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黄昏的蝙蝠
大学一年级女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