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地港澳台生适应性问题研究

2017-03-04廖婧

人间 2016年33期

摘要:随着国家鼓励港澳台学生到内地高校就读政策的不断出台,近年来内地与港澳台经济联系愈加频繁,港澳台学生报考内地大学数量逐年攀升。由于成长、学习的环境差异,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以及学生基础功底的差异,港澳台生就读内地大学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日常生活、心理健康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如何为港澳台地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生活和科研条件,助力港澳台学生成长一直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港澳台学生;内地大学;适应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16-02

近年来,内地与港澳台经济文化来往紧密,内地高校招收港澳台学生人数的增多以及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内地大学成为港澳台学生大学入学的热门选择。从内地大学的生源构成来看,港澳台学生占总人数比例较小,但是这个数量在逐年增加,赴内地就读的港澳台学生大多出现了学习生活不适应等问题,个别学生由此产生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本文立足于内地大学就读的港澳台学生,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对内地高校的港澳台学生校园适应性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内地高校在港澳台地区学生的教育管理,努力提高港澳台学生的适应能力。

一、 内地高校港澳台学生适应性问题的表现

(一)学习适应问题。

目前,港澳台学生主要通过“联合招生考试”和“免试生”等方式来大陆就读。从入学条件和入学方式上来看,考试内容以及难易程度与内地统一高考有着明显差别,港澳台学生的入学门槛与大陆学生相比相对较低,以至于港澳台学生入学后相比于大陆学生在学习上压力更大。

语言障碍直接导致了学业上的困难。一方面,书写习惯差异大。习惯了繁体中文的港澳台学生在简体中文的书写、学习上存在适应困难,包括阅读速度和书写习惯。另一方面,语言表达上存在理解困难。虽然港澳台学生对普通话并不陌生,但是在日常用语以及书面用语的表达习惯上还是有很多差异。有同学举例,部分老师课程教授时夹带一定的地方口音,这对于他们而言,理解起来也是具有不小难度。

其次,从学习基础上来看,通过联考、免试的方式进入内地大学的港澳台学生相较于内地学生,他们之间的学习基础、基础知识储备以及学习风格是具有显著差别的。比如说部分基础学科公共课的学习,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港澳台学生学习基础较弱,在学习的风格上与内地学生存在差异,学习的紧迫感和压力紧随而来。①

再者,港澳台学生个性活泼,注重自我管理,兴趣化发展。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会出现翘课、逃课现象,将自己的时间、精力主要放在自己兴趣浓厚的课堂或者实践活动上。目前港澳台生思修课免修,毕业要求学分与内地学生存在差异,相较于内地学生,港澳台学生拥有更多的课余时间,但是学习自主性较弱的学生,并未因此利用免修的时间充分投入专业学习,学习时间存在荒废现象。②

(二) 人际交往适应问题。

港澳台三地的学生人数不多,相互之间保持着相对独立的社交圈,他们往往更倾向于与同生源地的同学互动,抱团现象比较严重。同时,港澳台学生也表示与内地同学的相处存在沟通方式的差异。新媒体时代,社交网络工具为同学们的沟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大学录取通知书发放之后,各个学校会在开学前设立新生公共QQ群或者微信群,内地的学生们可以轻松的在入学前了解大学的住宿、饮食情况和在校的师兄师姐、甚至是即将同寝室的同学。这就意味着,在开学之初,内地学生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了自己的朋友圈,了解学校信息,为自己的大学生活提前做好了各种准备。由于使用的社交网络工具不同,比如说很多港澳台学生没有使用QQ的习惯,在入学前的这个阶段没有能够和内地学生一样,积极的了解讯息、创建朋友圈。他们往往都是在抵达学校后才开始了解饮食习惯、住宿环境以及班級同学。有学生觉得“从一开始就生活在状况外”。由此港澳台生会从一开始就措施班级的一些信息或者活动机会从而产生疏离感,影响其对学校和班级的认同,挫伤了活动积极性,更容易出现港澳台学生同生源地之间的相互“抱团”。

二、 内地高校港澳台学生校园适应的影响因素

(一) 文化发展差异是产生适应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文化发展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所在城市的城市文化、人文素养的差异;二是与其他地区以及内地同学的价值观念的差异。两岸文化不同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但也有诸多不同,特别体现在城市文化、人文素养上,这是港澳台学生进入内地大学后生活适应困难的主要原因。从人文素养的角度看,内地城市之间发展差异较大,以禁止吸烟为例,同样是严格禁止公共场合吸烟,此项政策在港澳台地区能够得到广大市民的遵守,但在内地部分城市此项政策难以得到落实。当前国家出台的各项港澳台学生的优惠政策,使得港澳台学生对祖国大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但是港澳台学生没有在内地生活的经验,对于内地的城市发展了解浮于表面,通过与自己生长环境的对比,在对人文环境的认知上容易对大学、所在城市产生偏见,这就从深层次上直接影响港澳台大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状态以及毕业去向的选择。

(二) 语言障碍、饮食习惯、住宿满意度、气候变化等是产生适应问题的直接原因。

语言障碍、饮食习惯、住宿条件、气候适应等与港澳台学生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衣、食、住、行的舒适度和满意度直接影响了港澳台学生对校园文化、所在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对新生活的期望值。笔者访谈的十位学生表示,学校的住宿条件的确差强人意,“第一次到宿舍时,宿舍乱糟糟的,也没有被打扫,洗澡还要去公共浴室”,这让他们觉得“特别失落”、“无法适应”。还有部分同学表示,天气的变化也十分让人接受不了,部分寝室没有空调,也没有暖气,夏天闷热,冬天湿冷,的确让人不太适应。

(三) 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是适应问题进一步扩大的内在诱因。

伴随着语言障碍、文化差异、饮食与气候不适应、远离家乡等多种外界因素的消极影响,刚刚入学的新生在一定时期内如果没能及时适应校园生活、校园文化,容易使他们丧失对大学生活的乐观融入态度,进而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调查数据表明,港澳台学生比内地学生更容易陷入社交焦虑状态③。由于现实效果与自我预期存在较大落差,孤独感、失落感、挫败感由此产生,远离家人和朋友,这些负面情绪在陌生的环境里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排解,由此引发的新一轮的对陌生环境的厌恶、讨厌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依恋使得个别学生拒绝进一步、再一次尝试融入新的大学生活。负面情绪引发的新的适应问题以及更多的消极心理为港澳台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增加了极大的阻力。

(四) 学校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港澳台学生适应性问题的及时解决。

学校的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学校的专门性政策、专项管理研究水平、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港澳台学生与内地学生的差异性需要学校多角度、多方面去考虑管理的适宜性,首先在政策上既要实现对港澳台学生的专门化管理,又要兼顾港澳台学生与内地学生的统一管理。部分学校安排港澳台学生集中居住,安排的初衷是为了保障港澳台学生较好的住宿条件以及方便管理,但是无形中,此安排将港澳台学生与本班级学生极大的隔离起来,更容易形成港澳台学生内部同生源地区形成抱团的现象。其次,伴随着港澳台学生数量的增加,针对港澳台学生的专研管理研究需要高校引起重视。对于港澳台学生文化差异、学习生活困难进行专项调研,从理论和实践上引导我们高校专项政策的制定以及校园主题活动的开展,真正的使行政部门、辅导员、专业老师能够协同合作,切实有效解决港澳台学生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问题。管理人员的角色十分关键,尤其是港澳台办公室的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学生辅导员。管理人员掌握着港澳台学生的个人信息、家庭信息,是与港澳台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人员,在文化认同教育、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疏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 提高内地高校港澳台学生校园适应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 优化高校港澳台学生管理水平。

首先,学校应当完善专项规章制度。根据已有的管理经验以及兄弟院校的优势经验,形成专项管理规章制度,使得管理人员以及港澳台学生能够有章可循。同时,专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务必尊重差异、重视平等,不能一味的从学习、生活、奖学金评定等方面给予港澳台学生倾斜,也要从整个学校宏观管理的角度,与内地学生进行平等的、统一的管理。

其次,高校应结合学校管理实际,重视港澳台学生工作理论研究。通过定期的调研和课题研究,一方面了解港澳台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一方面聚集管理经验丰富的理论人才,为港澳台学生的专业化管理出谋划策,从理论上为学校专项政策提供理论支持,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路径指导。

再者,高校应当积极鼓励港澳台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通过组建港澳台学生自己的管理队伍,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管理作用,一方面能够为港澳台学生提供施展能力的平台,促进港澳台学生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同时也能积极吸纳港澳台学生的管理建议,使高校的专项政策以及文化活动的开展更贴近港澳台学生,提高港澳台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 协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开展多种形式校园文化活动。

首先,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信息传播优势,将文化认同融入专业课堂,让学生们了解校园文化、积极融入校园文化。专业教师所占有的教学平台是培育学生的第一课堂,在这个课堂里,教学内容、教师个人魅力、教师个人言论都会对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影响,有效利用第一课堂的教学平台让学生们了解校园文化、积极融入校园文化,是帮助港澳台学生适应大学的一大关键。专业老师通过第一课堂可以充分挖掘港澳台学生的个人特色与专长,将个性、文化差异转而。

其次,要优化第二课堂活动的类型,从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活动为切入点,通过朋辈教育的模式,让港澳台学生重视与内地大学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校园文化环境对于港澳台学生的学习、生活适应情况十分重要,从活动中,鼓励港澳台学生积极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在交流中减少语言障碍,通过互动增强港澳台學生与内地学生的友谊,通过跨文化交流引导港澳台学生客观对待文化冲突、文化差异。同时,为港澳台学生参与校园管理、融入校园文化提供多维舞台,多途径让他们能够展示自己的个人才艺、组织才能以及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这对于改善港澳台学生的人际关系、促进港澳台地区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 积极关注港澳台学生,切实解决港澳台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升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高校的管理人员应当给予港澳台学生积极、及时的关注,特别是在入学时,及时了解港澳台学生学习、生活上的适应状况以及心理动态,包括他们的课堂学习、衣、食、住、行、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了解的越详细,越容易增进港澳台学生对学校的信任感和亲切感,从而更有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解决,以及后期学生工作的开展。辅导员需要担任港澳台学生与学校管理部门之间的桥梁,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校园文化、组织策划并参与校园活动,树立主人翁意识,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一方面能够将学生的需求、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学校的管理建议及时传达给学校管理部门,为学生学习、生活问题提供解决路径。

当然,积极的关注不代表包办所有问题或者一味的倾斜,从根本的角度,学生辅导员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问题,提升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认识问题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不论是学习上、生活上还是人际交往上,港澳台学生需要专门政策的支持和学生辅导员的特别的关注,但是他们需要独立的、乐观的去面对和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能一味的把问题抛给辅导员,由辅导员全权代为处理,关键是要让港澳台学生学会自立、自强,怀抱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学习、生活,成长、成才。

注释:

①黄佳淑:《港澳台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现状、问题及改进对策——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载《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②同上。

③卢鹏:《内地求学港澳台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社会焦虑的关系研究》,载《青少年学刊》2015年第5期。

作者简介:廖婧(1988.01-),女,湖南衡阳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民商法学、高校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