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教师课前教学准备行为路径

2017-03-02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噬菌体学案教学内容

(厦门市大同中学,福建厦门361008)

探索教师课前教学准备行为路径

陈希梅

(厦门市大同中学,福建厦门361008)

教师的课前准备行为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成败。因此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根据课程标准整合教材,把握住课程的核心内容,采用简化、变通和重构等方式,以利于生物学科本质和学生学习价值的达成。教师还应做好教材“翻译”工作,遵循问题化、方法化、递进化等原则设计问题导学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建构、理解核心概念。

课前准备行为;教材整合;问题导学案

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苏步青先生说过:“如果你用一份力量备课,两份力量上课,你就用三份力量批改作业。反之如果你用三份力量备课,两份力量上课,你就可以只用一份力量批改作业。”足见教师课前准备的重要性。常规的教师课前准备行为有储备知识、把握教材、设计流程、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准备教具等。本文重点探讨教师整合教材和导学案设计等课前准备行为。

一、整合教材

整合教材即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教材整合应遵循一定原则,把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链接与衍生,以及生物学科本质的达成。

1.教材整合原则

首先,必须明确教材整合目的是体现高中生物课程的科学课程的性质,以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课程基本理念,确保有效落实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使得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适应学生认知水平,并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解决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其次,必须依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学生学习需求、现有教学条件等整合教材。第三,必须明确课时教学重点,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预设教学流程,规划充足教学时间。必要时,可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但拓展学习也不能过于费时。整合部分教学内容,如删除某些“细枝末梢”的知识、过深的概念或分解某些学习任务,突出重要概念的教学,节约课堂教学时间,达到省时、低负担、高效率。

2.教材整合案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包括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捕获光能的色素种类、存在部位及作用,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光合作用的过程、原理应用以及化能合成作用等内容。本节教学内容多、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难以教学。同时该内容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学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叶绿体和线粒体是植物细胞的“能量转换站”和细胞的“动力车间”,理解“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并时刻从周围环境获取能量以维持自身各项生命活动需要。只有在能量的供应下,细胞膜才能行使主动运输的功能”等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活细胞经历生长、增殖等生命历程,是与能量的供应和利用分不开”等奠定基础。

因此,笔者将本节教材整合为三节内容,第一节重点完成“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让学生了解色素的提取与分离方法、色素的种类及结构等。第二节围绕着色素的吸收、传递、转化等作用,重点突破光反应和暗反应在场所、条件、物质及能量变化等方面的异同。以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经典实验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元认知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光合作用过程。第三节在前两节教学目标有效落实的基础上,引导学总结科学研究的方法,比如萨克斯、恩格尔曼的对比观察实验方法,鲁宾和卡门、卡尔文的同位素标记法等。让学生逐步形成植物之所以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对比化能合成作用,引导学生最终完成“光合作用”这一核心概念的建构。

笔者首先采用简化的方式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这种简化不是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增减,不是为了节约时间,更不是以牺牲学生的活动为代价,而是教师根据课时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校设施,对教材作出恰当的调整,使得三维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发展。其次采用变通的方式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避免按部就班地教教材,使得知识支离破碎,缺乏关联性。而是根据教学经验有效地用教材教,弥补教材的某些缺陷,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三是采用重构的方式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教师备课时要重点分析教学内容的生物学观点、核心概念或重要概念。

二、问题导学案

1.问题导学案概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激活或唤醒学生思维的刺激因素。问题导学案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主动学习而设计的自学方案,包括自主学习、自学反馈、合作探究、拓展提升、学后检测等内容。问题导学案的编制应遵循问题化、方法化、递进化等原则,教师做好教材的“翻译”工作,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强的、抽象的知识,变成问题或问题串,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自学,在探究过程中完成概念的初步建构。

2.问题导学案案例

例如,学生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教师首先遵循问题化原则。在导学案中出示图1,提出“噬菌体如何被标记?大肠杆菌培养液中的大肠杆菌被标记了吗?短时间保温的目的是什么?搅拌、离心的目的是什么?新形成的噬菌体没检测的和能检测到的是什么?”等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设计问题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科信息要准确以及问题针对性要强等原则。使得问题导学案不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展示知识内在联系,而且提供知识获取途径,适合不同层次学生主动参与,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转移,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等作用。对于学生比较容易忽视的概念,教师更应该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关注并深入思考。比如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两次用到大肠杆菌,第一次大肠杆菌需要标记,而第二次大肠杆菌不能被标记,很多学生没有关注到,进而出现错误。

其次应遵循方法化的原则设计问题导学案,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提炼知识、提升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实验分析方法以及实验结论综合归纳法等。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同位素标记法、细菌培养法、噬菌体侵染法、搅拌离心法等科学方法,促进学生热爱生物科学。此外教师还应该遵循递进化的原则,通过设计系列化问题,不仅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更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建构科学概念,逐步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

图1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教师的课前准备行为不是为自己授课提供方便,而是把学科知识转变为学科教学知识,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体验场阈和触点。课堂教学不再是学科知识的生搬硬灌,而是教师利用教育经验和智慧对教材进行科学灵动的整合,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表征知识。通过充满人文情致的问题情境,将教法、学法、学情和问题有效融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支持和引导。唯有此,学生才能真正学的快乐和轻松。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的:“课堂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1]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解读教与学的意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汪幼辛.表现性课堂教学的设计[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5).

[3]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4]蹇轶.生命视阈中的学校教育——让生命焕发灵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7).

(责任编辑:陈欣)

2013年福建省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学理科诗意课堂教学行为变化研究”(项目编号:FJJKXB13-036)。

猜你喜欢

噬菌体学案教学内容
不同富集培养方法对噬菌体PEf771的滴度影响
高效裂解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噬菌体分离及裂解酶的制备
乡愁导学案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比例尺(一)”导学案
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微胶囊的制备及在饵料中的应用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噬菌体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综述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