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图书馆阅读指导策略

2017-03-02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读后感高三读书

(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福建厦门361026)

高中语文图书馆阅读指导策略

吴林英

(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福建厦门361026)

图书馆阅读可以充分实现“真实阅读”——“真实阅读”是最近我们的高考备战强调的“新术语”,大量的专家学者认为真实阅读对高考以及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图书馆,因其系统而丰富的藏书以及自由的阅读空间,可使得学生的真实阅读得以充分实现。巨大的高考考场阅读量必然需要熟练的阅读技能。而图书馆阅读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阅读速度。课外的阅读,在图书馆可以很集中又很全面地形成系统,从而把课内教学的点铺开成面,纵深成型。从而提升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这就是图书馆阅读之于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图书馆;真实阅读;阅读习惯;实践检验;有机结合

一、源头活水——引导学生回归图书馆阅读的必要性

在日常的高中语文教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常常被遗忘。那就是图书馆,尤其是学校图书馆,语文教师极少引导学生们去关注。图书管理员到了学年交材料时,请笔者帮他们填写到馆登记表,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以笔者个人为例,往常除了上课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想过组织或者启发学生到图书馆读书,甚至认为正常上课时间把学生带往图书馆是偷懒的行为。直到参加一次全国图书馆阅读大赛,笔者才深深意识到图书馆阅读的重要性。

(一)图书馆是最佳阅读场所

首先,纾解精神压力。学生坐在图书馆阅读,会被赞许,自然屏蔽家长唠叨;同时,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会化解其焦虑和空虚感。其次,结交良师益友。居必择乡,游必就士。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在图书馆读书与书中人或与书外人交朋友,都是谦谦君子,可以相互激发进取心。第三,免费享受。现代图书馆都是一个城市最文明的所在,坐在图书馆无需囊萤映雪,也不必凿壁偷光。

“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读,可以实现上述课标要求。

(二)图书馆阅读可以充分实现“真实阅读”

“真实阅读”是最近我们的高考备战强调的“新术语”,大量的专家学者认为真实阅读对高考以及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图书馆,因其系统而丰富的藏书以及自由的阅读空间,可使得学生的真实阅读得以充分实现。

“真实的阅读是指让语言学习者在大量地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发展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的语言活动。”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也谈到了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真实的阅读首先是真实的,阅读者为需要而阅读,……其次真实的阅读是实践的,语言习得论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自然习得的,而不是仅仅通过老师对阅读材料的分析讲解和对阅读方法的介绍提高的。……第三,真实的阅读是大量的,……由于真实的阅读减少了课文分析和阅读训练,也使大量阅读成为可能。事实证明,许多老一辈的专家学者,无论是文学工作者还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杰出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就主要是通过这种真实的阅读获得的。”[1]

(三)图书馆阅读可提升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个孩子的认识水平,如果我们给他积累、给他大量地铺垫,他的高度就会超出他这个特定年龄段。正是因为他们自己的阅读、涵咏、积累和感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成绩。”[2]国家督学李希贵通过自己亲历的两件事说明了这个问题:其一是没有语文教师上课只能去图书馆阅览室读书的班级的语文期末考成绩不输给有语文教师上课的班级;其二是初中阅读量大的学生做语文高考题可以达到高三学生的平均水平。这是很多语文教师都遇到过的尴尬。

但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不是放任学生到图书馆乱读一气,而是把课内知识自然地渗透到课外阅读中去。可以课内作家或作品为专题,让学生到图书馆做拓展阅读和深度阅读,比如学完《都江堰》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余秋雨的其他散文来读,例如《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读完《林黛玉进贾府》可以找《红楼梦》原著以及红学家们的评论来读……;还可以布置一个作文题,让学生到图书馆找资料来写。

总之,课外的阅读,在图书馆可以很集中又很全面地形成系统,从而把课内教学的点铺开成面,纵深成型。这就是图书馆阅读之于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二、高中阶段语文教学渗透图书馆阅读的可行性

许多同仁会质疑: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庞杂,课时不足,教材任务都难以完成,哪里还有闲工夫做图书馆阅读指导?下面笔者以自己的图书馆阅读指导实践来与同仁们探讨。

(一)行远自迩——高三阶段,图书馆阅读为高考保存阅读的“温度”

高三阶段,有几个当过图书管理员的学生依然坚持每天去图书馆,甚至还从他们的抽屉发现“闲书”(文学作品)。问之:“你还有时间读吗?”对曰:“没时间也要读,可以释放压力。”回头检查反思自己的教学:做题、讲题、质检、讲题等等。这样的循环并没有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反而使语文课变得无比枯燥。再查查那些好读书者,语文成绩不降反升。所以,改变心态,课堂训练之外,允许他们继续读“闲书”,鼓励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到图书馆读书。恰好我们的高三教室离图书馆特别近,学生时不时都往图书馆跑,结果,2014届高三我们普通班的高考语文成绩超越了重点班。

这并非是一种巧合,审思之:

巨大的高考考场阅读量必然需要熟练的阅读技能。而图书馆阅读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阅读速度。

其次,面对高考,我们的综合梳理,需要学生们到图书馆阅读中反刍、消化。高三的课堂信息量大,如果到图书馆做类推式、印证式阅读,那么知识就得到内化,效果不言而喻。

第三,图书馆资料齐全。我校2014届的高考状元的父亲在高考之后说:“我家穷,一放假就把他送到图书馆去。高考时有道题别人不会做,而他在图书馆看过。”谁又能说,这不是高三时去图书馆阅读的收获呢。

当然,我们毋需如此功利,如果打好了基础,高三的阅读则是高屋建瓴,锦上添花。

(二)纵横捭阖——高二阶段,图书馆阅读为课内学习补充滋养

高二阶段,诸多的选修课程,紧迫的课时,我们必须快速高效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语文知识系统。笔者把中国古代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课文目录整理成表格。如:

接着把学生带到图书馆阅读,要求按表格填写读书笔记,当场开交流会,各抒己见,交流后继续阅读补充读书笔记或读后感。

高二年级最适合直接在图书馆上课:可以在诗歌上完后去图书馆上一次中国古代诗歌发展阅读交流课;散文上完后在图书馆上一次中国古代散文发展阅读交流课。现代诗歌散文也可以同上。

这样学生们会对中国文学的诗歌散文发展历程有一个比较明晰的印象,也能建构出多维度的思维导图,既有宏观框架也有微观细节。

笔者对本校2017届高二文科班学生作了一个调查,结果如下图示:

读图中数据可知语文成绩越好的学生越热爱图书馆阅读,且读的文学作品多,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爱做读书笔记,常写读后感。反之则反。可见,好读书有益于语文成绩的提升。

高二的图书馆阅读重在坚持,而高一是起点。

(三)宁静致远——高一阶段,图书馆阅读快速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高一阶段,要趁早使学生的读书兴趣浓厚起来,培养阅读习惯,否则,随着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加重,语文学科就会被边缘化。

“提升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从改变这个民族的阅读习惯开始;优化一个学校的教育生态,从浓厚这所学校的阅读氛围开始;突破语文课程的困境,从为学生大量提供亲近文本的阅读机会开始”,[3]此乃莫大启迪。

笔者首先用如宫殿般高贵的图书馆和书店的图片从视觉感受上“引诱”学生对图书馆产生好奇仰慕之心;接着用图书管理员出身的毛泽东和莫言等的故事,从理想和抱负上“启迪”学生了解图书馆阅读的价值;又用图书馆和他们节假日必去常去的场所的比较,从身心健康上“开导”学生明确图书馆阅读的好处,如下图:

从心理学的角度,长期在图书馆阅读的人没有时间焦虑,也没有时间多疑、嫉妒、悲伤,所以,他们精神正常,性格平和,心态积极,情绪稳定。

再亲自带学生去学校图书馆,让图书管理员介绍图书馆的藏书,并使之感受图书馆的优雅整洁,产生愿意停留的欲望。

此外,把厦门市各街道各社区的图书馆开馆时间及地点都发布出来,以供学生们节假日找离家最近的图书馆去读书。……

让学生们最开心的是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如陈静仪、叶璐、胡佳璇等做的研究性学习报告,调查了厦门最有名的五家特色书店:不在书店、晓风书屋、纸的时代、琥珀书店、时光书屋。

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有两种办法可行:

其一是鼓励学生们去当图书馆管理员,并每周带学生到图书馆去读书一节课。许多学生去学校图书馆当了管理员之后语文成绩一直在进步。

其二是指导写作读后感,每次讲评奖励优胜者。

笔者先借助必修课本的名著导读,让学生分别写《复活》《巴黎圣母院》《红楼梦》《三国演义》《论语》等的读后感,要求不参照前言或后记,只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不计篇幅:可以对书中的某个人物进行评说,也可以写阅读中自己的喜怒哀乐等,并说明理由。然后放开写作书目,可写其喜欢的文学著作。在学生的读后感中,笔者发现那些传统名著中的人物被新生代读活了。请看:

英雄——情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焚香叩拜,齐声大喊:“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整座桃花园见证了他们的誓言,他们只见面一天,只有一面相逢,却因为怀有共同的抱负而结为三兄弟。友谊有时来得就是这么快,只因情投意合,无关认识的时间长短。话说,这兄弟也不是白结的,乍一看,三人英勇对战实力强大的吕布时,我看到了他们的真情意,无论对手有多强大,只要自己还没倒下,就要和兄弟并肩作战!三位英雄教会了我什么是真正的友情,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真正的朋友不是最早认识的人,也不是认识最久的人,而是那个来了就再也没有离开的人。我想,桃园三结义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以上节选自一个学生的原生态读后感,君以为如何?笔者非常享受阅读学生读后感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交流中,读书的兴趣和习惯不知不觉就培养起来了。这一年我们的语文成绩破例在全市排名前进了一大步。

“我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之受用终生。请允许我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搁在一边,语文教育成在阅读习惯,也败在阅读习惯。学生知道了读什么,怎么读,远比空谈‘人文性’有意义得多。我庆幸自己是一个享受阅读的人,并不遗余力地影响学生。如学生因我而终身爱上阅读,善莫大焉。”[4]笔者感同身受。

[1]魏占峰.真实的阅读: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EB/OL]. [2015-05-06].ht tp://www.docin.com/p-212342828.html.

[2]李希贵.语文老师心中的痛,阅读比上课管用[EB/OL]. [2015-05-06].ht tp://www.360doc.com/content/15/0316/22/ 5315_455668234.shtml.

[3]褚建明.关于阅读教学碎片化的改革建言(下)[J].语文教学通讯,2014(11A).

[4]朱卫国.一寸一寸的欢喜[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6).

(责任编辑:石修银)

厦门市海沧区第四批教育科研2013年度一般课题“图书馆阅读对高考语文成绩的影响之研究”(项目编号:K0431)。

猜你喜欢

读后感高三读书
春意盎然——《春》读后感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高三·共鸣篇
“读后感”等十七则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我们一起读书吧
我把高三写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