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教材再开发的实施策略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为例

2017-03-02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水循环内涝教材

(闽清县第一中学,福建闽清350800)

高中地理教材再开发的实施策略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为例

黄珠红

(闽清县第一中学,福建闽清350800)

创新课堂呼唤教师“用教材教”,就是不能过分崇拜、依赖课本,需要教师通过深入学习和领会,对教材进行大胆再开发,既紧扣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文章从利用新闻事件/多角度用教材/整合重组教材三方面,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希望与同行们共同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选择有利的教学资源,使课程在实施中更好地服务不同的教学情景,达到效益最大化,实现教学相长,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再开发;新闻事件;多角度;整合重组

曾经耳闻身边的师生发牢骚“地理教材高高在上,不好用,像鸡肋骨”。其实,“教材”的“材”即“素材”“材料”之意,就像一个厨师对待食材,用量与用法要根据烹调需要。所谓教材的再开发,就是使用者在研读课标,理解编者用意后,对既定的教学素材加以创新运用,对原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优化、延伸、整合。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随之调整,实现从“教书匠”到“学习促进者”的转变,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1]教材的再开发意味着教师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对课本内容、教法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处理,完善教学结构,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跨越。

一、利用新闻事件,破解重点难点

新闻事件是通过报刊、杂志、电视、手机、电脑等媒体报道的近期内的真实事件。在当今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运用大数据的多媒体将地理时事新闻和书本知识结合,是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地理学科涵盖范围广,涉及到自然、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很多新闻事件与地理学科息息相关,将地理时事新闻与课本知识进行关联,为地理教学提供更活、更新的动态的素材,使授课内容更加“丰满”,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眼球。选择相关的社会热点话题,贴近现实生活,教会学生从地理视角多角度审视身边的现象,[2]探究其背后隐藏的地理原理、规律,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适时、巧妙地用好时事材料,挖掘生活实际与书本知识的结合点,可以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地理无处不在”,不仅让他们领会到学习“近在身边的、有价值的地理”的意义所在,还让学生佩服教师“很潮”“很牛”,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实现“亲其师,信其道”。

如近年来一些城市经常为雨水困扰,“城市内涝”时有发生。人教版必修1—3.1《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新授课,先展示相关新闻事件的视频、图像资料,抛出系列问题:地球上的水体有哪些类型,陆地水之间具有什么样的补给关系,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是什么,我国台风多发的是什么季节,什么地区,季风气候容易发生旱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自然界的水循环有哪些类型,包括哪些环节?城市化过程中,随着硬化面积加大,举例说明人类干预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又是如何干预的?由此推断我国哪些地区、什么时间发生“城市内涝”的几率更大。城市内涝的危害有哪些?在根据“城市内涝”发生机制,为减轻内涝献计献策。[2]并请你从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等方面分析“海绵城市”在解决“城市内涝”中,有哪些积极影响?通过联系实际,以生活中的案例为载体,结合教材内容,在二者间架设认知桥梁,通过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链,给学生铺设“垫脚石”,使学生围绕“水体类型—水循环—水体间相互转化”这一主线,展开能动的探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互动、交流,学生在“跳一跳,吃桃子”过程中相对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花较少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掌握教材内容,突出了“各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这一重点,突破“不同陆地水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影响”这一难点。

作为复习课,引入“城市看海”“雨水花园”“海绵城市”这些新闻背景素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分析:随着城市化推进,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明显地影响到水循环各环节,下渗受阻,地下径流减弱,地表径流增加,雨季“城市内涝”发生的几率加大,旱季城市地下水的水位降低,可能出现地下漏斗区,进而导致地陷。我国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由于夏季风的不稳定性,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很大,进而得出我国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规律;再加上东南沿海夏秋季节的台风,使“城市内涝”雪上加霜,很多城市面临“遇雨便涝,雨停即旱”的尴尬。“海绵城市”通过采用凹式绿地、铺设可渗透路面等措施,[3]影响“吸、滞、蓄、渗、用、净”等方面,合理控制城市的地表径流。由于不同地理要素间是相互制约的,“海绵城市”的建设,通过发挥绿色植物的生态效益,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局部地区的小气候,使得昼夜温差减小,空气湿度增大,城市的“热岛”现象减弱,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不但破解了必修1-3.1《水循环》、3.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必修2-2.3《城市化》、必修1-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重难点内容,还使得原本较抽象、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鲜活、生动有趣,学生更喜闻乐见,让他们更好的理解人类活动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获得心灵感悟。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引领学生积极探索地理事物背后的“理”,锻炼他们运用敏锐的“地理眼”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有效迁移,并审视人类的各项活动,关注人类命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社会责任感。新闻事件的引入,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催化作用,使地理课堂更加精彩,也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多角度用教材,提升思维品质

“创新思维”就是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引导学生发散思考。人教版必修3—3.1《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一节,对山西省而言,向外输煤、输电各有哪些利、弊?类似的,为了锻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他们的追问意识,抛出“山西煤炭综合利用可能带来哪些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师生讨论、学生争论中,及时点拨:开展煤炭综合利用可能带来“三废”污染,引发生态问题;加剧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紧张;加大交通运输压力;使原本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更“重”,加大产业向“轻薄、精细、高新”方向升级的难度;综合利用过程中形成的产业生产的产品多是传统的、原有市场就有的产品,可能存在市场竞争大,市场饱和、开拓市场困难的局面;这些工业规模大、投资多,资金回收困难等等。引导学生抽丝剥茧,通过反思、批判现实问题,提高推理能力。又如,台风、寒潮、沙尘暴、火山喷发,作为自然灾害,是否有百害而无一利呢?通过一分为二地分析,有助于打破惯性思路,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品质。再如,增长量大一定是增幅大吗?(绝对数与速度);一月降水多,一定是地中海气候吗?(时间与季节)。通过引导思维碰撞,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升华教材知识。

提高授课效益,是广大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认知冲突”,引进“两难问题”讨论法,体现辩证思维的张力。如“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利弊”,南水北调、加快城市化的正面、负面影响等等,将地理观念转化成开放性的问题,在辩论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地理观。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挑战创新能力,可以应对“反常态”的地理现象,如“刚果河入海口附近并未发育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的原因是什么?”“新加坡虽然全年多雨,年降水量很大,为何还要从邻国买水?”“尼加拉瓜湖虽是淡水湖,为什么会生长着众多的海洋鱼类”等等,顺应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需要。

三、整合重组教材,构建知识体系

为了分散难点,现行教材经常将相关的知识点安排在不同章节中。尤其在复习阶段,要树立全局观,通过构建知识框架,把看似孤立的知识点,运用思维网络整合成有序的整体,使知识结构由平面化、碎片化变成立体化、系统化,优化复习效果。

据悉,一直以来规模庞大的农民工大军,近年来在沪宁杭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了反常的“节后招工难”的现象,而且尤以珠三角形势更为严峻。原来,一些农民工为了解决“空巢老人”“留守子女”等现实问题,选择了“家门口的就业”。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的“招工难”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系列问题:分析民工回流的原因是什么?为了应对珠三角的民工缺口,实现当地经济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可以出台哪些对策积极应对?你大学毕业后,打算回家乡还是到外地发展?准备留在老家建设家乡的同学,举例说明影响你迁移的因素都有哪些;打算到外地发展的同学,该地吸引你去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联系必修2—1.2《人口的空间变化》,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必修3—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原理,通过设置针对性的问题,适当“留白”,对教材进行引申拓展,提升教学质量。从古代的“闯关东”到“雁南飞”“走西口”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民工潮”,再到近年来东部发达地区出现的“用工荒”,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现知识的点线相接,帮助融会贯通,使相关的内容之间逻辑更加清晰,追寻知识链,避免本来就存在有机联系的知识点造成混乱,出现思维断裂。通过整合,体现知识的连贯性,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地理环境各要素互相渗透,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任何地理现象都是不同地理因子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学习地理各基本因子,是进行地理综合分析的基础,不能割裂开来,应该多要素进行叠加,经过整合、重组,把相关的地理概念、规律、原理等主干知识加以搭桥,使之成为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提高调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河流及流域的综合开发为例,说明在复习时如何打破章节,进行深挖、广联,构建知识体系,通过师生合作,共同完成以下思维导图:

复习时以河流为主线,通过筛选、拓展,找准知识之间的结合点,实现教材重组,达到温故知新,使得地理知识结构化、条理化,同时把教材未涉及而又在课标要求范围内的考点加以整合,厘清知识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活学巧用相关原理、规律,使学生在备考中有抓手,帮助学生面对新情境时顺利地解决新问题。

[1]俞红珍.教材“二次开发”的教师角色期待[J].中国教育学刊,2010(1).

[2]陈良豪.时事新闻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地理教学, 2016(20).

[3]贺志康,郑友强,谢爱军.从中学地理视角谈海绵城市建设[J].地理教学,2016(12).

(责任编辑:万丙晟)

猜你喜欢

水循环内涝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硫酸法钛白粉水洗及水循环膜处理工艺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水循环
国外应对城市内涝的智慧:从“驯服”到“巧用”
水循环经济措施对漓江经济带水资源的影响
水循环高效矿井乏风热泵系统分析与应用
城市内涝的形成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