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改前提下的高师基本乐科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2017-03-02周沐春

北方音乐 2017年1期
关键词:高师乐理教学模式

周沐春

(山西省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晋中 030600)

课改前提下的高师基本乐科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周沐春

(山西省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晋中 030600)

基本乐科是高师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是乐理、视唱、练耳三门基础课程的总称。在课改以前,《乐理》《视唱练耳》是两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虽说学科之间知识相互交叉,但课程却是各自分开的。2006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指导纲要》正式出台,标志着在我国盛行将近一个世纪的乐理、视唱、练耳分科教学模式的终结。自纲要出台至今的10年间,关于基本乐科课改后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问题的探讨,一直方兴未艾。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现状,对当今基本乐科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一个初步的分析和比较,试图找出各自的优缺点,以供读者参考评阅。

课改;基本乐科;教学模式;问题

视唱练耳(我们统称为基本乐科)教学包括四项内容:视唱、听写、乐理、听觉分析。这四项内容相互配合、补充,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目的都是为了系统的发展音乐听觉。 对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基本乐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改后的基本乐科将以前分科教学的乐理和视唱练耳整合在一起,是基于这几门学科的知识之间存在相互交叉关系这一特性。课改的初衷,是整合相关的学科资源,使之更符合学科的性质,使教育资源的利用最大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教改之后,高师的基本乐科课程设置一般为2学年共4个学期。每周1次大课(2节)。较课改以前,减少了1学年(2个学期,每周2节大课)的乐理课程设置时间。从课程设置的时间的总量来说,是大大压缩了。那么,如何在现有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同样的教学内容,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正基于此,课改之后,作为高师音乐专业基本乐科的教师,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上,我们也应该转变思维,积极探索更适合基本乐科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接下来,笔者就当前高师基本乐科的几种主要教学模式,进行一个初步的分析与探索,发现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以供同仁们参考评阅。

一 、当前的主要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为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和程序。课改前提下,对基本乐科课程而言,由于其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其教学模式应该是多样而富于变化的。就当前高师基本乐科教学模式进行归纳分析,笔者总结出如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

(一) 讲授模式

此模式是传统教学法常用的教学模式之一。它通过教师的讲解,将知识以“填鸭”的方式直接传授给学生,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对知识的传授具有绝对的掌控作用,学生只需要被动接受。此种教学模式常用于乐理的教学过程中,这也是许多学科经常采用的教学模式之一。其教学程序一般遵循组织导入——新课教学——讲解示范——练习巩固——课后作业这几个环节。

(二)启发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参与思考与实践,并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此种教学模式常用于乐理与练耳教学中。其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启发思考——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参与评价。

(三)互动模式

此教学模式非常适合高师基本乐科教学,其教学模式构思的雏形来自于世界三大教学法中的奥尔夫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与,通过联动,以教师的情绪感染学生,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性,充分运用人声和肢体语言获得音乐情感体验。此种教学模式常用于节奏和视唱的教学中,其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激发参与——互动合作——课后反馈。

(四)分析模式

此教学模式一般用于听音和试唱教学过程中。它通过同类型不同属性的知识和案例之间进行相互对比分析,从而找出二者的差异,获得牢固的思维记忆和学习效果。比如在音程和和弦的听辨上,在旋律和节奏的听记上,在视唱曲目的对比分析上,都可采用此种教学方案。其基本的教学程序是:提炼元素——听辨分析——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总结评价。

二、当前教学模式的优劣分析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势,也有其不足。在课改的前提下,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就前面介绍的几种教学模式,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介绍,以供读者参考。

(一)讲授模式

可以说,它是人类有教育历史以来使用最早,应用最为广泛,影响最大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优点有:教师对于课堂掌控的灵活性、学生知识获取的直观性、教态教法的多样性等。比如:在对“和弦”这一概念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对知识进行“分解——组合”的方式讲解。从单音,到音程,再到和弦,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于和弦相邻音之间音程关系的不同,导致了和弦性质的变化。通过演化推理,学生清楚了各种和弦之间的音程差异,从而记住和弦的特性。讲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实践,一般可得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此教学模式固然有其优势,但缺点也客观存在。主要在于教师无法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作出反馈。由于课改后课程的合并,导致单位时间内乐理教学时间相对不足,大量的练习只能留在课后。而大学生课业任务繁重,加上个别学生思想懒惰,敷衍了事甚至抄袭作业现象不是个例,使课后练习的效果难以保证。

(二)启发模式

此种教学模式在中国古来有之。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灌输结论,而要启发他们进行思考,对于同一个问题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在基本乐科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在学习“大小调式”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讲解二者之间的特性和区别,而是先从听觉上入手。分别选取《长江之歌》和《七月的草原》这两首乐曲进行欣赏分析,提出问题:两首乐曲风格是否一致?是什么原因导致其风格的不同?从而引入大小调式这个课题。经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得出“调式是导致音乐风格变化的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唯一因素。”这一结论。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主导性,教师的引导性。在个别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出彩的一种教学模式。但在实际的备课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多下工夫。比如刚刚的教学案例,对于乐曲的选择需要多花心思。要选取既有代表性,又有民族特点和说服力的曲子,这样学生才爱听爱思考。从本土文化的出发点来说,多运用民族音乐曲调,可能效果会好一些。

此种教学模式的不足在于:教师无法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学习主动性不强、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可能学习效果难以保证。因此,在有限的授课时间中,教师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整体学习积极性,如何兼顾“弱势群体”,是每一位基本乐科教师应该积极思考探索的问题。

(三)互动模式

此种模式是自“五四”以来从国外引进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其代表人物是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他创造的“奥尔夫教学法”直到今天依然蜚声全世界音乐教育界。这种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参与音乐互动,以达到“寓教于乐”“师生齐乐”教学效果的教学法,多在现今的幼儿和中小学教育中普及。但作为高师的基本乐科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我们培养的人才将来是为了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的。我们的教态教法,会对他们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在实际的基本乐科教学中,笔者鼓励大家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由于中国的国情,大多数情况下,部分高校教师“拉不下面子,放不下身段”,甚至会觉得和学生互动“有辱斯文”。但互动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进行节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节奏模仿,如:

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师用手击打节奏,学生进行节奏模仿,可从2小节开始,逐步过渡到4小节,甚至8小节。在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参与中,调动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对其注意力和节奏记忆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

在视唱教学中,尤其是多声部视唱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更为广泛。一方面,教师具有较为深厚的音乐素养,对于乐曲音准节奏和情感的把握更为敏锐。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弹唱和学生进行互动,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自我能力提升的需求。

因此说,此种教学模式优势多多。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容易造成课堂纪律的散漫。对于授课时间的把握也相对不太容易。因此,教师在选择此种教学模式的时候,注意把握好师生联动关系,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否则,课堂纪律一旦松散,则事倍功半。

(四)分析模式

此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其优点在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如在进行“民族调式”这一章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曲调,让学生进行分析,如下图:

以上曲调,让学生先通过视唱感受其音乐风格和特点,接下来,通过课堂小组分析,得出“二者旋律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调式变化”这一结论。

分析式教学模式与启发式教学模式存在交叉。往往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在关键节点上予以启发引导。分析式教学模式的缺点在于: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也许稍加点拨便可水到渠成,但对于基础不是太好的学生,可能无法很快达到知识的衔接。

以上就是笔者分析总结出来的高师课改前提下几种常见的教学模式。不管哪种教学模式,都存在优势和不足。时代在变,教学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多种教学模式,交叉使用,取长补短,切不可一成不变。而就教学手段而言,多媒体教学法是当今教育的大势所趋。其信息获取的便利性、感官体验的直接性、参与方式的灵活性,为教师们扩展教学思路打开了新的大门,值得所有的教师们尝试。此外,国外一些先进的教学法如铃木教学法、卡巴斯基教学法,都有其优点,也可适当借鉴。此外,国内一些学者专家主张对视唱练耳采取分级制教学方案,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对于音乐学院的学生来说,有其合理性。但对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未免有些好高骛远。对于他们,基础音乐素养的养成永远是最重要的培养目标。

[1]夏荣华.视唱练耳与乐理教学现状分析[J].北方音乐,2014(10).

[2]廖予宁.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整合教学的分析与运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1).

[3]钱金国.视唱练耳教学的多元化趋势[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8(03).

[4]宋超,汤洁.高师基本乐科教学模式取向分析[J].音乐天地,2013(08).

周沐春(1981—),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山西省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本文为山西省教改项目《高师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2015050)。

猜你喜欢

高师乐理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高校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课程的多样化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艺术考生如何将视唱练耳与乐理知识相结合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初探
地方高师钢琴专业课考试侧记
论高师人文学科教师教育者的“师士”使命的源起
舞台艺术实践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