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好四个渗透,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2017-03-01粟保华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41期
关键词:人文科学学科知识历史教学

粟保华

摘 要: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原因在于:历史学科描述的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内容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故事性强、趣味性浓、知识面广,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科特点,因势利导,切实做好学科知识、德育教育、美育熏陶、人文科学四个方面的渗透工作。

关键词:历史教学 渗透 学科知识 德育老驴 美育熏陶 人文科学

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如何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抓好历史教学?學术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但万变不离其宗,只是在说辞上有点不同罢了。笔者长年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在这方面,我的深切体会是:认真做好学科知识、德育教育、美育熏陶、人文科学四个方面的渗透工作。

一、渗透历史学科知识

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或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历史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充分领悟和体现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教师在传授这些知识能力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实际,灵活运用多种多样有效方法,如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感,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延伸教学,增加容量,拓展学生视野和知识面。有的放矢,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巩固知识,提高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在其过程中,不要操之过急,不能要求学生一蹴而就,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让学生明确学无止境、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道理,做一个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时代新人。

二、有机对学生渗透德育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是学校永恒不变的办学原则。历史教学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信仰,无所不有。其中,有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这些内容,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学生进行思想或国情教育,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起到重要的作用;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增强国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都不可小觑或掉以轻心。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遗产丰富,优秀人物辈出。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在历史长河中,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为人类的精神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让世人震惊瞩目。他们铸就了中国古代的文明史,也引领了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作为历史老师,要教育学生学习他们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继承前辈遗志,为新时期的历史谱写新篇,再创辉煌。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令人揪心的屈辱史。翻开历史的每一页,都渗透着中国人民的斑斑血迹和深深伤痕。一个个伤心的故事,一件件悲惨的史实,都在警醒着一个“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同时,中国近代史又是一部抗争史。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生存和解放,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表现出头可断、血可流,中国人民不可侮的大无畏精神。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人物,脍炙人口,美德流芳。如广州起义领导人周文雍、陈铁军,他们在刑场上举行婚礼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就是一个值得千古传诵的故事。通过近代史的教学,可使学生懂得革命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五星红旗是用革命的鲜血染红的。今天,我们的国家强盛了,它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作为中学生,要牢记国耻,不要让历史的悲剧再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重演,要立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所以,历史老师要适时适地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情操。

三、适时向学生渗透美育

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不仅是一种对美的享受,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作为创造者自身的能力,有机会从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发展与提高。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蕴含着许多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素材。如教学《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就可对学生渗透美育:1.中华民国成立,国人为之热泪盈眶,振奋不已;但最后以失败告终,又让国人清醒:强国之路还很漫长。2.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缔造中华民国,他为革命救国,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美,让世人称颂。又如教学《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可让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强盛的开始,美好生活的即将到来。至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说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塑造学生人格的外因,那么,渗透美育则是完善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因。

四、渗透人文科学观点

众所周知,每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对于这些事件或人物,它们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双向的。有正面,也有负面。要正确评价,要注意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进行具体分析,要用科学的人文观和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不能顾此失彼,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肯定功劳的同时,又要指出历史的局限性。例如,在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时,可作这样的分析:秦始皇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功不可灭,人民记住他;但在修长城、开灵渠过程中,他横征暴敛、奴役百姓,人民也要对他口诛笔伐。再如,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后期又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如何评价这些历史现象?我们就不能依据某一利弊片面地得出结论,而应通过科学分析,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懂得只不断改革,社会才能取得不断进步的道理,教育学生追求进步、追求真理,从而树立为真理而刻苦学习、奋勇献身的远大理想。

教学实践证明:历史教学中的四个渗透,缺一不可。它们之间存在着既独立又交叉的必然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就能达到或满足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要求,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技能、品德、美育、人文素养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并在实践中把道德品质内化为道德行为,使历史教学得到良好的归宿。

猜你喜欢

人文科学学科知识历史教学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品读
在“实践”中研究人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浅谈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