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运动疗法临床应用发展研究*

2017-03-01石家庄050051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头针互动式针灸

(石家庄 050051)

河北省人民医院

综述

针刺运动疗法临床应用发展研究*

齐丛会刘山山邢潇高婷崔林华(石家庄 050051)

河北省人民医院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等研究进展,检索CHKD(中国医院知识总库)、万方数据库、大医FMRS、Pubmed等库,研究总结针刺运动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治疗效果与发展,为临床治疗及研究提供依据。

针刺运动疗法;脑卒中;后遗症;软组织损伤;运动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二十世纪70年代随着医学的进步,出现“针刺运动疗法”这一术语,该疗法是指在针刺的同时配合运动以增强治疗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开始主要运用于运动系统损伤,最早运用这种方法治疗“肩凝”的是日本学者。[1-2]而正式提出“针刺运动疗法”这一概念的是何广新。[3]陈氏[4-5]等提出“互动式针刺法”,并将其选穴、手法、治疗范围等进行了阐释;魏氏、汪氏[6-7]等其他学者将“互动式针刺法”与头针相结合,提出“互动式指针疗法”“互动式头针”,并将这种方法运用于治疗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效果显著。针刺运动疗法虽然是一种新的治病理念,但已经广泛应用于骨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比如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8-11]等,疗效显著。为此,笔者查阅了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文献发现,针刺运动疗法在治疗脑卒中及后遗症方面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新方法。[12]同时,在总结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如下,供大家分析探讨。

1 检索策略

以“针刺运动疗法”“头针运动疗法”“针灸运动疗法”“互动式头针”“脑中风”“脑卒中”“脑梗死”“脑出血”“scalp acupuncture”“stroke”“scalp needle”为检索词,在CHKD(中国医院知识总库),万方数据库,大医FMRS,Pubmed等库,检索关于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初步检索到文献206篇,其中与针刺运动疗法或头针运动疗法或互动式头针治疗脑卒中密切相关文献16篇。

2 针刺运动疗法概述

2.1 针刺运动疗法理念萌芽 1975年日本学者远藤唯男提出针刺同时结合运动治疗疾病的理念,千叶修子采用交叉取穴法治疗肩凝,在健侧进行针刺,运动患侧肩关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2]1978年,何氏[3]提出“针刺运动疗法”的概念,他认为针刺的同时活动患部,叫做针刺运动疗法。主要运用于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主要采用3种配穴方法:左右对称取穴,适用于四肢关节扭挫伤;上下相应取穴,适用于颈项部和腰部的扭挫伤;前后对应取穴,适用于胸背部撞击伤。运针务使“得气”,在“得气”的同时主动或被动运动患部,运动时讲究动作缓慢,轻缓而柔,这种方法治疗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疗效显著。

2.2 针刺运动疗法发展阶段 针刺运动疗法这一概念自出现以来,多位学者不断将其发展完善,先后出现“阻力针法”“动气针法”“运动针法”“互动式针刺”“头针运动疗法”“互动式头针”等词语,虽然说法不同,但其核心理念都是指针刺同时(或者针刺捻针同时)配合活动患部(或患肢)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运用这一理念治疗疾病范围也不断扩大。

2.2.1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1984年史氏[13]运用阻力针法针刺 “动痛穴”(令患者活动至最疼痛的姿势时,寻找最痛点,为“动痛穴”),并且在行手法的同时,让患者做相应的活动,称为“动刺法”。用这种方法治疗各种急慢性软组织的闭合性损伤,疗效显著。适用于肩周炎、网球肘、腰、膝、踝关节以及其它关节的扭挫伤等。

2.2.2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疾病:1995年刘氏[14]提出运动针法治疗关节组织损伤性疾病以及心胸疾患。让患者取马步站位,治疗闪腰,如腰痛在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所分布的两侧腰肌,取水沟穴、后溪穴,行捻转泻法,强刺激,同时令患者活动腰部,幅度由小到大,持续3~5 min,休息5~10 min,再如前治疗1次,留针10~ 20 min后局部拔罐,多数患者可立时痊愈或明显缓解。让患者取正坐位治疗咳喘,取双侧内关穴,得气后,医者行导气法同时嘱患者配合作深呼吸动作或扩胸运动,一般16~20 min后咳喘症状能够缓解。

1997年宋氏[15]提出运动针灸疗法,具体分为主动运动、被动运动、辅助运动3类运动方式。主动运动是指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时,配合作肢体、呼吸、意念等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是指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时,由他人帮助进行协动、移动、推拿、震动、运气、意气等非自主性运动;辅助运动是指医生为患者针灸时,配合分别调动患者的心、脑、五官、直肠、尿道等器官的活动。并运用这些方法治疗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多种疾病。

2.2.3 互动式针刺法治疗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疾病: 1998年至2002年期间,陈氏等[4-5]经过几年的临床实践,逐渐摸索并首次提出“互动式”这一概念并在选穴原则、操作方法、适应证范围和注意事项等几方面进行完善。互动式针刺法是指医动与患动相结合的治疗方式,其特点是注重患者守神。针刺得气后,医者实施手法的同时,指导患者活动相关部位和/或精神活动,从而调动患者自身治疗疾病的潜能,并将其临床应用扩展到内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等,其选穴原则为病位在上取之下、病位在下取之上;病位在左取之右、病位在右取之左;病位在中,取之外(这一点与何氏的前后对应取穴不同),针刺得气后,通过捻转手法为主来增强患者的得气感,以弹法、刮法、摇法和飞法等手法为辅,得气感越强,效果越好;实施手法1~2 min后,指导患者活动5~10 min,再次实施手法治疗。实施手法过程中注意由弱渐强,随时观察患者反应,防止晕针。四肢部位以行走、举臂、手指精细动作等活动为主;五官、肛门等部位以吞咽、叩齿、缩肛等活动为主;言语功能障碍者以发音为主;脏腑或胸腹部等疾病则以胸或腹式深呼吸为主。此外还有阻力运动针刺法、[16]动态针[17]等,都属于此类疗法范畴。

2.2.4 头针运动疗法治疗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疾病:2000年王氏[18]提出头针运动疗法,他认为头针运动疗法是以头针为主,行针时辅以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将针刺运动疗法与头针相结合,来治疗外伤造成的软组织损伤,疗效显著。头针疗法[19]在其操作方法中,有运针,主要针对偏瘫患者留针期间嘱其活动肢体,重症偏瘫患者做被动活动,王氏将头针运动疗法运用到软组织损伤,并强调“头针运动”这一理念,为针刺运动疗法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2.2.5 互动式头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汪氏、魏氏[7,20]等在“互动式指针疗法”“互动式针刺法”基础上,将“互动式”概念与头针相结合,提出“互动式头针”,并将这种方法运用于治疗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这种“互动式头针”与头针也有所不同,头针讲究在留针期间活动患部,并未强调捻针与活动患部的关系,互动式强调在捻针时活动患部。

综合以上资料表明,针刺运动疗法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其选穴、治疗范围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化,从针刺健侧体针同时活动患部治疗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心胸疾患等,到针刺头针活动患部治疗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再到头针捻针同时活动患部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治疗范围从运动系统扩展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该疗法即将传统中医、中药、针灸、推拿、心理等疗法融入其中,又与现代解剖学相结合,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新特点,临床疗效肯定,值得推广应用。另据可查文献来看,其发展变化虽有一定的年代特点,但其确切的历史沿革继承关系尚有待考证。

3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疗效

3.1 针刺运动疗法 王氏等[21]研究6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30 例,观察组采用针刺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运动功能评分量表(MAS)评分、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依据中医学理论选穴(具体穴位不详),针刺得气后,行捻转提插泻法,同时活动患者患肢,活动时用力柔和,逐渐增加运动幅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3.3%,对照组为 7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2组治疗结束后的MAS评分及SS-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的MAS评分及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3组结果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运动疗法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朱氏等[11]观察针刺运动疗法治疗139例脑卒中偏瘫的疗效,针刺头部穴位如神庭、百会及患侧体针并结合康复运动,并与空白组、针刺组、运动组对比,结果发现针刺运动疗法可以使不同分期的偏瘫快速康复,减少运动功能恢复所需的天数。

3.2 头针运动疗法 于氏等[22]将急性脑梗死后肢体瘫痪 68 例患者随机分为头针运动疗法组和体针康复组,每组 34 例。头针运动疗法组针刺顶中带、顶颞前斜带上 1/5(对侧)、中 2/5(对侧),并嘱患者用意识支配患侧肢体运动;体针康复组针刺肩贞、肩髃、手三里、合谷、环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肢体常用穴位,并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2组患者 Fugl-Meyer 运动积分(FMA)和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结果:2组患者FMA和神经功能缺损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头针运动疗法组改善幅度优于体针康复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头针运动疗法可促使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受损神经及肢体功能恢复。

3.3 互动式头针 庄氏等[23]研究90例脑卒中恢复期伴偏瘫步态的患者随机分为互动式头针组(30 例,头针治疗同时进行康复训练)、传统头针组(30 例,头针治疗后进行康复训练)和对照组(30 例,仅康复训练),连续治疗 3 个月。采用 5 m 折返行走试验评估治疗后的步态质量改善情况,采用改良 Barthel 指数评估移动能力改善对整体康复疗效的影响。结果:3 组患者的两项观察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值均<0.01)。互动式头针组治疗前后两项观察指标差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P<0.05),互动式头针组5 m折返行走时间的差值显著大于传统头针组(P<0.05);改良 Barthel 指数的差值高于传统头针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治疗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改善,提高其移动能力。

徐氏等[24]将120例脑梗塞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头针组、运动治疗组和互动式头针组,每组 30例。观察治疗前、治疗 3 周后 NIHSS 评分、Fugl-Meyer 运动评分( FMA) 和改良的 Barthel 指数( MBI) 的变化。结果:互动式头针组 NIHSS 评分降低程度较其他3 组改善明显(P<0.05) ,运动治疗组较 对照组及头针组显著(P<0.05) ,对照组及头针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互动式头针组 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和头针组,运动头针组高于对照组和头针组,头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运动治疗组和互动式头针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互动式头针组 MBI 评分明显优于其他各组(P<0.05) ,头针组与运动治疗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但优于对照组(P<0.05) 。从而得出结论:互动式头针在改善脑梗塞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有显著疗效。

汪氏团队[25]近几年在互动式头针治疗脑卒中方面研究较多,他们将36 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9例)和治疗组(1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头针,治疗组采用互动式头针,2组均结合康复训练。共治疗1个月。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价疗效。结果:3项观察指标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2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Fugl-Meyer评定量表中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WMFT评分、FMA上肢运动功能评治疗前后差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优于传统头针。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26]互动式头针对于Brunnstrom分级Ⅳ-Ⅴ级的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优于传统头针,治疗时间越长,上肢运动功能改善越明显;而对Brunnstrom分级Ⅲ级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与传统头针疗效相当。这说明,在以后的研究中,将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分级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外,张氏等[27]研究发现,针刺双侧头针结合同步康复训练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疗效优于单取患侧头针和头针与康复训练非同步治疗者。孟氏等[28]发现高压氧联合针刺运动疗法(针刺加康复训练)可提高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改善,对减轻脑痉挛,预防挛缩畸形及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促进作用。周氏等[29]研究发现针刺运动疗法配合刺血疗法短时间即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优于单纯针刺运动疗法。

4 问题与展望

4.1 头针取穴定位标准不统一 庄氏等[1]按照《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选取顶颞前斜线、平衡区和运动前区。张氏[27]采用《头针疗法》中“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选取顶中线、双侧顶颞前斜线、双侧顶颞后斜线。汪氏团队[7,25-26]采用《刺法灸法学》(高等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专业用教材)所示方法,选取病灶同侧头针(偏瘫肢体对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2线等。于氏[22]根据王朝阳《头针运动疗法》选取顶中带,顶颞前斜带。徐氏[24]选用百会、双侧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未标明取穴出处);黄氏等[30]选取顶颞前线,顶颞后线,顶旁1线和顶旁 2 线(未提及选穴标准)。田氏[31]根据大脑皮质功能定位(未标明出处),主要选取运动区、感觉区、运用区、足运感区及平衡区针刺治疗,对有肢体抖动不能控制者加用舞蹈震颤控制区,眩晕、耳鸣者加用晕听区,失语健忘者加用言语二区、三区治疗。选穴采用对侧方法:单侧肢体疾病,选用对侧刺激区;双侧肢体疾病,选用双侧刺激区。周氏[32]选取肢体偏瘫对侧运动区、感觉区(未提及选穴标准)。

由于头针流派众多,各家说法不一,在头针取穴方面难免产生分歧,随着针灸取穴标准国际化进程发展, 1984年5月,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区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上已经制定并通过《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简称“国标头针”),[33]既然有了《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为何在研究中还是没有运用呢?分析其原因有四:(1)对于“国标头针”宣传力度不够;(2)传统观念意识较强,各守一派;(3)“国标头针”尚待完善,各家对于针刺捻针同时配合活动患肢疗效肯定,而“国标头针”中,只提到留针期间捻针2~3次,每次2 min左右,并未提及捻针同时活动患肢以增强疗效;(4)闵氏等[34]认为“国标头针”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传统经络理论,是传统针灸与其他头针内容的杂合,这种杂合值得商榷;“国标头针”沿袭焦氏头针大部分内容,其科学依据亦值得商榷。因此,“国标头针”的临床疗效尚需要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并不断将其完善,然后推广应用。

4.2 “互动”概念的理解不统一 综合以上资料可以看出针刺运动疗法在治疗脑卒中方面有很好优势,但不同的研究者对针刺运动疗法的理解有所不同,有的学者[23]理解为针刺头部穴位(并非头针)及体针并结合康复训练是为针刺运动疗法;有的学者理解为头针结合康复运动训练,有的学者理解为头针行针或捻针时配合患侧主动或被动活动是为头针运动疗法。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与个人临床经验有关,缺乏统一的认识,到底哪种理解比较合理还有待商榷。

4.3 研究范围较窄 从整理资料来看,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的研究文献中,主要集中在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方面,仅有1~2篇研究报道了该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而脑卒中后肢体感觉功能障碍、平衡障碍、言语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二便障碍等都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1] 何广新.运动对针刺止痛作用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J].针刺研究,1982(1):1-8

[2] 何广新,曲延华.针刺运动疗法与疼痛治疗[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8

[3] 何广新.针刺运动疗法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1982,21(3):43-44

[4] 陈爽白.互动式针刺法再探[J].针刺研究,2002,27(2):159-160

[5] 陈爽白,高旸,段可杰,等.互动式针刺法的探讨[J].针刺研究,1998,34(4):315-316

[6] 魏清琳,杨潭芬,尚雅婷.“互动式指针疗法”治疗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76例[J].甘肃中医,2010,23(7):38-40

[7] 汪军,崔晓,倪欢欢,等. 互动式头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0):941-943

[8] 许广里,顾灵溪,吕红艳.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60例临床观察[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4):693

[9] 廖琦.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J]. 中国中医急症,2016,25(6):1 103-1 105

[10] 宋挺伟,张森,靳志超,等.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J]. 吉林中医药,2016,36(11):1 172-1 174

[11] 朱光华,刘静.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139例[J]. 陕西中医,2014,35(7):897-898

[12] 毕学琦,熊琴,许平.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及后遗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14,41(9):1 968-1 970

[13] 史宇广.阻力针法[J].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刊,1984,4(1):32-34

[14] 刘炎.运动针疗法举隅[J].针灸临床杂志,1995,11(9):29-30

[15] 宋振之.中华运动针灸疗法简介[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11):53-56

[16] 叶森,姚萍. 阻力运动针刺法的临床应用简介[J].中国民间疗法,2006,14(9):14-15

[17] 史中亚,胡奋强,吴延昊.动态针刺结合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分析[J].四川中医,2009,27(12): 110-113

[18] 王端义,王朝阳.头针运动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178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5):24-25

[19] 奚永江.针法灸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4

[20] 魏清琳,杨潭芬,尚雅婷.“互动式指针疗法”治疗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76例[J].甘肃中医,2010(7):38-40

[21] 王文霞,张苏婉,王玉.针灸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后康复期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9):89-91

[22] 于东强,张晓英,贺东勇.头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34例运动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 交通医学,2013,27(4):363-365

[23] 庄燕,陆静珏,孟凡萍,等.互动式头针治疗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态的康复疗效评价[J].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6,12(2):71-75

[24] 徐传伟,刘华,李敏,等.互动式头针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针灸临床杂志,2015,31(3):11-13

[25] 汪军,崔晓,倪欢欢,等.互动式头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4,20(7):671-674

[26] 汪军,裴建,崔晓,等.互动式头针结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5,35(10):983-989

[27] 张姝,张丽华,王艳君,等.双侧头针与康复训练同步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4,34(9):837-840

[28] 孟庆芳,陈庆华,孔胜建,等.高压氧联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J]. 中国疗养医学,2013,22(10):881-882

[29] 周月凌,叶刚.针刺运动疗法配合刺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62例疗效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7):63-64

[30] 黄毅,陈睿姣.头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15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1):32

[31] 田红江.头针运动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64例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8):53-54

[32] 周熙.头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体会[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3):125-130

[33] 王德深.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手册(中英对照)[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9

[34] 闵友江,姚海华,邵水金等.浅析《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的科学性[J].中国针灸,2007,27(8):612-616

(2017-08-30 收稿)

R246.6

A

1007-5615(2017)05-0053-05

*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

崔林华,女,医学硕士,主任医师。

猜你喜欢

头针互动式针灸
初中美术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摭谈初中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策略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头针结合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治疗小儿脑瘫语言障碍42例
头针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