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人物分析的有效方法:复述

2017-02-28曹拉平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韩麦尔闰土鲁镇

曹拉平

小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常见体裁。它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具体的情节发展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在组织学生学习小说时,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

听一位教师讲都德的《最后一课》,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描写小弗朗士的地方。

学生有的翻书,有的讨论,有的商量,然后经老师的指名,分别读出不同的描写片断。

接下来老师又提示道:

同学们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人物的呢?肖像,语言,动作,还是心理?

这一环节,从方法与技巧层面来论,就有些不对头了。我明显地感觉到,这样一来,破坏了人物的完整性,文中的小弗朗士被分解成了碎片。

我建议,老师不要让学生分头从课文中去找描写小弗朗士的地方,而是指明一名学生复述小弗朗士:

一天早晨,小弗朗士去上学,去的很晚,再加上没有背会分词而又准备逃课。但最后还是跑到韩麦尔先生的院子里。小弗朗士迟到了,他想趁上课前的混乱溜进去,但今天不同往常,教室里特别安静,他只好当着大家的面走到自己的座位上。

当老师告诉他,家乡已经被占领,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他心里特别地难过,也开始后悔自己以前没有好好学习,后悔自己逃课溜冰找鸟窝。一时间,他感到他的课本都变得那么亲切。

一会儿,轮到他背书了,他背不上来,他第一次感到心里特别地难过,他第一次认真去听老师的课而且全都能懂,他第一次感到桌上的字帖都像他们的国旗。

学生一边复述,老师一边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完整的小弗朗士形象出现在每个学生的脑海里。小弗朗士上课前后的心情、学习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究其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国土被普鲁士占领,这是学习自己母语的“最后一课”。很明显,刻画小弗朗士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是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学生通过复述使整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才是我要追求的课堂效果。

无独有偶,在这篇小说当中,除了小弗郎士之外,韩麦尔先生也是这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对于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我觉得同样可以采用复述的方式,使人物形象分离出来:

韓麦尔先生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漂亮的礼服,戴着小黑丝帽,那是只在督学来或发奖时才穿的衣服。

今天上课,他首先跟大家说了许多话,告诉大家柏林来了命令,以后只许教德语课,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他谈到小弗朗士等学生在平时不好好学习自己的语言,谈到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学习,甚至自己为了钓鱼而耽误学生的学习。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另一件事,告诉大家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即使亡了国当了奴隶,也要牢记自己的语言。

韩麦尔先生先是讲了语法,然后又上了习字课。他坐在椅子上一动也不动,眼睛看着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教室里所有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他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地方了。

上完习字课,他又教了一堂历史课。他要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等教堂的钟声响了12下,韩麦尔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他因为心里难过而脸色惨白,嘴里连话都说不完整,他说:“我的朋友们啊,我——我——”。

这时他转过身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就呆在那里,头靠着墙做了一个手势,意思是“放学了,你们走吧!”

到此,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也从课文中分离出来了。

其实,不仅《最后一课》中的人物形象可以这样分析,教材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可以如法炮制,如《故乡》中的闰土。

少年闰土,在我家大祭祀的值年,跟随他的父亲到我家帮忙看管祭器。初次见面,他紫色的圆脸,头戴一定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一形象让我磨齿难忘。我们在一起相处数日,他教会了我捕鸟,给我讲西瓜地里刺猹的故事。他离开我家后,还托他父亲给我捎来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

中年闰土,20年后,终于相见。乍一见面,我很兴奋,不曾想闰土的一声老爷,将我们二十多年的兄弟情给叫生分了。客气的闰土向我介绍他的孩子,向我陈述他的景况。如今的他已经满脸皱纹,沉默木讷,全然没有了往日的生机模样。

这一复述环节,紧紧地抓住了《故乡》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闰土。一系列的复述完成后,学生们对闰土的前后变化也一目了然了。

我们再来看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孔乙己》,孔乙己是鲁镇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读过几年书,却一辈子没考上秀才,有时靠给人家写信养活自己。鲁镇的人都看不起他,他也不屑与那些短衣帮人为伍。后来有一次偷书偷到了丁秀才家,被打了个半死。之后穷困潦倒,消失在鲁镇人们的视线里,或许是死了。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譬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变色龙》里的奥楚蔑洛夫,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赏析都可以依托于复述。

作者单位:河北省沙河市蝉房学区(054105)

猜你喜欢

韩麦尔闰土鲁镇
鲁镇社会的“和”文化背离
《祝福》教学经验分享
下课之后
鲁迅作品善良人物的形象分析
《祝福》中的三个“剩”
《故乡》的呐喊
乡土知识分子的“归乡”情节
再议《最后一课》的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