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现象类汉语成语的文化意蕴

2017-02-28宁佐权

关键词:形容比喻成语

宁佐权

(邵阳学院中文系,湖南邵阳422000)

自然现象类汉语成语的文化意蕴

宁佐权

(邵阳学院中文系,湖南邵阳422000)

汉语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是汉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华所在。作为汉语词汇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自然现象类词语,也饱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在汉语成语中,日月星等天体类词语、风雨雷电等气象类词语、春和秋等季节类词语,均是出现得比较频繁的自然现象类词汇。这些词汇借助汉语成语深刻反映了汉民族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意蕴。

汉语成语;自然现象;词汇;文化意蕴

汉语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是汉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华所在”[1]6。作为汉语词汇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自然现象类词语,也饱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所谓自然现象,主要是指“由于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自发形成的某种状况,其完全不受人为主观能动性因素影响”[2]的现象,如月亮圆缺、四季变化、气候冷暖、刮风下雨、白天黑夜、电闪雷鸣等。在汉语成语中,日月星等天体类词语、风雨雷电等气象类词语、春和秋等季节类词语,均是出现得比较频繁的自然现象类词汇。这些词汇借助汉语成语深刻反映了汉民族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意蕴。

一、汉语成语中的天体类词语

日、月、星等天体类词汇出现在人类社会早期,伴随着人们对日、月、星等天文现象的认识而产生,是汉民族接触比较早、理解相对透彻的一类词汇。它们作为一种构词成分进入成语格式,在成语中也有相对固定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一)日

在汉语成语中,“日”类成语的文化蕴涵非常丰富,既承载着古代汉民族的天文历法文化,又反映了汉民族崇尚自然的思想,还表现了汉民族珍惜时间的观念以及利用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象征事物的发展状态。

1.“日”类成语与古代汉民族的天文历法文化。太阳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重要自然现象之一。中国古代,“日”是被神化了的对象,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都说明那个时代的汉民族对太阳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刻,因而赋予了太阳神话般的色彩,带有超自然的力量。在博大精深的成语文化中,有一部分带“日”字的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天文历法的发展水平,也说明了朴素的劳动人民懂得利用自然来进行劳作和生活的聪明才智。如“日上三竿”,意思是远望太阳升得有三根竹竿那样高了,形容时间不早了。这是人们利用太阳的位置来确定时间的方法,体现了当时人民的聪明才智。又如“日长一线”,指冬至后白昼渐长。这是人们通过观察太阳的变化来研究季节变化的方法,也就是说当时人们只要观察到太阳光照的时间变长就可以推断一年之中冬至已过。将人们对于天文方面的认识用这些成语表现出来,既简洁又精确,并且易于传承,后人在成语中也可以探究出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认识水平。

2.“日”类成语与古代汉民族崇尚自然的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正因为太阳被赋予了神的力量,所以在汉语成语中太阳也被看作是光明和温暖的化身,是人们所崇拜的对象。所以,这一部分带“日”字的成语往往把太阳当作敬畏或是称赞的对象。如“风和日丽”、“日丽风和”、“风和日美”、“日丽风清”、“风和日暄”、“日和风暖”等成语,均是形容天气晴好。这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天气,在这些成语中运用“日丽”、“日美”、“日暄”、“日和”来形容天气晴好,说明太阳是人们所喜爱的对象。又如“指天誓日”,意思是指着天,对着太阳发誓,表示意志坚决或对人表示忠诚。这说明太阳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敬畏的对象。喜爱太阳,敬畏太阳,就是人们崇尚自然的突出表现。

3.“日”类成语与古代汉民族珍惜时间的观念。在汉语中,“日”一般指白天的时间,即一天中人们最忙碌、最宝贵的时间。在古代,人们特别看重一天中能工作、有所作为的时间,因为只有在这段时间有所建树,才能保证基本、正常的生活。所以,在成语文化中,一部分带“日”字的成语是警示人们要爱惜时间。如“爱日惜力”是指要珍惜时间,不虚掷精力,这是从正面直接提出要珍惜时间。又如“饱食终日”是指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这是从反面来说明时间很重要,要利用时间做有所裨益的事情。

4.“日”类成语利用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象征事物的发展状态。例如:成语“日升月恒”表示如同太阳刚刚升起、月亮初上弦一般,象征事物正当兴盛的时候;“如日中天”表示好像太阳正在天顶,象征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日薄西山”表示太阳快要落山,象征人到暮年,或事物衰败临近灭亡;“日中则昃”表示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开始西斜,象征事物发展到达顶峰之后就会走向衰弱[3]。

(二)月

在汉语成语中,“月”类成语的文化意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用来表现女子容貌之美;二是用来表现男女爱情和婚姻;三是用来形容文学作品;四是用来比喻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行为。

1.用来表现女子容貌之美。“在汉语文化中,月亮是一个女性化的天体。从外观上看,月亮宁静、柔和、冰冷、高远,这些属性都与女性的特质相吻合”[3]。汉语成语中有一些含“月”字的成语常常用来表现女子容貌之美。例如常用“花容月貌”、“闭月羞花”、“如花似月”、“花颜月貌”、“月里嫦娥”等成语来形容女子面容姣好。“这一象征义项集合了月亮形与色的双重特征,月亮柔和皎洁的光辉容易让人联想到女子白皙圆润的面庞和婀娜婉约的身姿,成为了女子和美丽的代名词”[3]。

2.用来表现男女爱情和婚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月亮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始终“与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4]。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嫦娥奔月与吴刚折桂的故事和月亮紧密联系,而这些故事都是以爱情为主题,所以也就赋予了月亮象征爱情的色彩。在汉语成语中,有很多带“月”字的成语就是表现男女爱情的。例如“花好月圆”、“花前月下”、“迎风待月”、“风情月思”、“风情月意”、“待月西厢”、“风花雪月”、“花残月缺”等成语都是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的。“风情月意”、“花前月下”、“待月西厢”等成语都是写男女之间美好的爱情;“花好月圆”泛指美好的时刻,如新婚等;“花残月缺”则是形容衰败凋落的景象,比喻感情破裂。

3.用来形容文学作品。在此类成语中,“月”一般都被抽象为自然景物,不仅仅指月亮这个个体而已。一部分成语是用来批判思想内容贫乏的作品的,而一部分成语则是赞扬文章诗句采用了比较新奇的写作手法。如“嘲风咏月”是指用诗歌等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形容只写自然景物而思想内容贫乏的作品。“风花雪月”、“嘲弄风月”、“吟风咏月”、“咏月嘲花”都是这类成语。而“月章星句”、“裁月镂云”、“华星秋月”等都是赞扬诗文写得妙的成语:“月章星句”形容文章优美、辞藻华丽,“裁月镂云”比喻诗文中辞藻润饰、景物描写新巧,“华星秋月”形容文章写得十分出色。

4.用来比喻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行为。在汉语成语中,月亮的文化色彩也有一些贬义的成分,“月亮常常和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行为联系在一起”[4],让人联想到遥不可及的事物。如“水中捞月”、“镜花水月”、“海底捞月”、“猴子望月”、“水中摸月”、“水中捉月”、“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等成语中的“月”都是指遥不可及或是虚幻的事物,如果人们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它,这样的行为也就被人们称作不切实际的行为。

(三)星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术语里,“星”一般特指“星宿”,而在现代人们生活中,“星”一般指天上的星星,即与月亮、太阳等相对应的天体,具有一般化的特点。在汉语中,“星”类成语或表示行动迅速、事态紧急,或表示数量的多少。

1.用来表示行动迅速、事态紧急。“因流星划过天际时极其迅速,星星还是快速的象征”[3]。在汉语成语中,有很多带“星”字的成语就是用来表示行动迅速或事态紧急。例如“急如星火”是指像流星的光从天空中急闪而过,形容十分急促紧迫;“流星赶月”是指像流星追赶月亮一样,形容行动迅速。这类成语还有许多,如“大步流星”、“快步流星”、“星驰电走”、“星行电征”、“电掣星驰”、“电流星散”、“击电奔星”、“流星掣电”、“流星飞电”、“星驰电发”、“星飞电急”、“星流电击”、“星流霆击”等等。

2.用来表示数量的多少。在汉语成语中,有很多带“星”字的成语还常常用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或表示数量极少,或表示数量繁多。如“灿若繁星”、“星罗棋布”、“星旗电戟”、“一天星斗”、“众星捧月”等成语就表示数量繁多或分布密集。其中,“星罗棋布”指像天空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众星捧月”是指许多星星衬托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护着一个他们所尊敬爱戴的人。“星星之火”、“一星半点”、“零零星星”、“月朗星稀”等成语则是表示数量极少、分布稀少。其中,“星星之火”是指一点点小火星,比喻开始时极小,但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零零星星”是指零碎的、少量的,形容零散而不完整。

二、汉语成语中的气象类词语

风、雨、云、雾、霜、雪、雷、电等是最为普遍的自然现象。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它们,并依靠它们得到很多丰富的资源。但是,另一方面,这些现象也可能给人们带来灾难。因此,在汉语文化中,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也会出现褒贬两种态度。

(一)风

风是大自然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适度的风速对于改善农作物生长需要的环境和人类舒适生活的条件至关重要,相反,如果风速过大则极易引起灾害性天气,如台风、飓风、海啸等等,会给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破坏性的影响。在汉语成语中,“风”或比喻社会风气或习俗,或特指春风,象征美好的事物。

1.比喻社会风气或习俗。在先秦时期,《诗经》中就出现了“十五国风”,后来人们称《诗经》中这种独特的收集民间乐歌的方式为“采风”,其中“风”是指土风、民谣。之后它的涵义发生变化,“采风”泛指到乡村城镇搜集包括民间叙事、民歌、谣谚、戏曲、音乐、舞蹈、美术、民间习俗等一切民间文化表现形式的活动。但不论是特指还是泛指,“风”都与社会风气、习俗有关。同样,“风”在汉语成语中也有这种用法。如:

弊绝风清 不正之风 风土人情 改俗迁风 革风易俗 千里同风

伤风败俗 世风日下 贪墨成风 采风问俗 风俗人情 观风察俗

毁风败俗 迁风移俗 染风习俗 三风十愆 时殊风异 歪风邪气

蔚成风气 蔚然成风 一轨同风 移风易俗 有伤风化 败俗伤风

变风改俗 调风变俗 改政移风 骨化风成 流风余俗 靡然成风

余风遗文 遗风古道 遗风旧俗 遗风余俗 遗风余习 遗风余象

相习成风 移风崇教 移风改俗 移风平俗 移风易尚 移风振俗

浇风薄俗 敦风厉俗 靡然从风

在上面的例子中,“风”或是指社会风气,或是指一种社会习俗。如“弊绝风清”指贪污、舞弊的事情没有了,形容坏事绝迹,社会风气良好,而“移风易俗”是改变旧的风俗习惯的意思。

2.特指春风,象征美好的事物。因为春风送暖、春风化雨带来的都是比较好的自然天气,所以人们对它有所偏爱。“中国人比较喜爱东风,因而古代诗人也常常用其来形容生机盎然的春天”[4]。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等。在汉语成语中,也有一部分成语中的“风”是指春风,用来形容春天,象征美好的事物。如:

春风得意 春风风人 春风和气 春风化雨 春风满面 春风夏雨

春风沂水 春风野火 春风雨露 满脸春风 满袖春风 桃李春风

沂水春风 笔底春风 如坐春风 秋月春风 满面春风 口角春风

惠风和畅 和风细雨 东风浩荡 东风化雨 东风人面 东风马耳

东风入律 东风压倒西风

上述成语中的“风”都是指春风,或是用来形容春天的美好,或是象征美好的事物。如“春风化雨”是指适合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和熏陶;“桃李春风”则是形容学生受到老师的谆谆教诲;“东风压倒西风”“原指封建大家庭里对立的双方,必然是一方压倒另一方,现多用以比喻正义或进步力量压倒落后势力”[5]。这些成语都带有褒义的色彩,是用来形容好的事物或好的形势。

(二)雨

雨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下雨不仅可以带来丰富的水资源,而且可以缓和原本干燥炎热的天气,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农业发展都可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它的出现也可能会引发一些自然灾害,如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等。因此,在汉语成语中,“雨”既象征珍贵或美好的东西,又表示恶劣的环境和所经历的挫折。

1.象征珍贵或美好的东西。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雨水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所以,在人们看来,“雨”是珍贵而美好的东西。部分汉语成语中“雨”的运用也体现了人们“爱雨”这一传统观念。如:

春风化雨 春风夏雨 春雨如油 东风化雨 风调雨顺 甘雨随车

旱苗得雨 枯苗望雨 五风十雨 云行雨冾 云行雨施 春风雨露

风雨时若 沛雨甘霖 十雨五风 祥风时雨 杏花春雨 雨膏烟腻

雨露之恩 久旱逢甘雨

在上面的成语中,“春雨如油”、“久旱逢甘霖”、“枯苗望雨”等都体现了雨的珍贵,体现了雨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春风化雨”、“春风夏雨”、“东风化雨”等成语中的“雨”用以象征美好的事物。

2.表示恶劣的环境和所经历的挫折。在成语中,“雨”有时也用来表示恶劣的环境,形容人们面临的艰难环境和所经历的挫折。这种用法的成语常常是“风”、“雨”同现。如:

风雨不测 风雨不改 风雨交加 风雨飘摇 风雨凄凄 风雨如晦

风雨如磐 风雨无阻 风雨同舟 风雨萧条 狂风暴雨 狂风骤雨

蛮烟瘴雨 凄风苦雨 腥风血雨 血雨腥风 雨打风吹 雨卧风餐

八面风雨 饱经风雨 餐风宿雨 风霜雨雪 风雨晦冥 飘风苦雨

凄风楚雨 凄风寒雨 凄风冷雨 吞风饮雨 雨僽风僝

以上成语中,“风”和“雨”都是指糟糕的天气,用来象征恶劣的环境和人们遇到或经历的挫折。“吞风饮雨”、“餐风宿雨”这两个成语都是用来形容人们四处奔波,生活艰辛,“风”和“雨”在成语中都充当环境恶劣的因素。“饱经风雨”指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风雨”在这样的成语中都是象征艰难的环境、经历的挫折。

3.“云”和“雨”同现的成语还有一个比较隐晦的意义,即是象征男女欢合。成语“巫山云雨”就是这个意义的典型代表。“巫山云雨”本是著名的长江三峡的自然景观,后来成为成语,并以此代称男女欢合,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辞《高唐赋》。该文写楚襄王和宋玉一起游览云梦台时,宋玉对襄王说:从前先王(即楚怀王)曾经游览此地,玩累了便睡着了。先王梦见一位美丽动人的巫山之女“愿荐枕席”,先王听出了弦外之音,并立即宠幸了她。巫山女临别之时告诉先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此后,“‘云雨’一词也越来越多地见于各种诗文辞赋,久而久之,‘云雨’的文化象征意义渐渐被人们所接受。人们认为用‘云雨’一词形容男欢女爱既生动形象,又文雅贴切”[6]。汉语成语中也有许多“云”“雨”同现的成语,均与男女幽会、情爱等意义相关,如“携云握雨”、“云期雨信”、“雨约云期”、“云朝雨暮”、“云情雨意”、“云尤雨殢”、“雨沾云惹”、“雨踪云迹”、“雨歇云收”等。

(三)雷电

在中国,人们对雷电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认为“雷电”是一种神圣的自然现象,它是令人畏惧的。所以,“它在社会生活中以其天翻地覆的气势,表达着威慑、震撼、动荡、愤怒和变革的意象,如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雷公电母’,他们都是惩恶扬善的天神,在民间文化中有不孝子孙遭雷击电打之灾的说法”[4]。在汉语成语中,“雷、电”一般表示事物发展速度之快或是表示动作迅速,具有威慑、震撼的意义,还有一部分含“雷、电”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发怒的状态,具有“愤怒”之意。

1.“雷、电”表示事物发展速度快或动作迅速。人们通过观察雷鸣电击这类自然现象发现它们都具有迅速、震撼的特点,所以,在实际运用中,人们往往把“雷、电”当作迅速、震撼的意象。在此类成语中,“雷、电”一般会和“风”或“星”连用,用来加深动作迅速的程度或表示事态发展的紧急性。如:

电闪雷鸣 风掣雷行 疾风迅雷 疾如雷电 雷厉风行 一雷二闪

风行雷历 雷动风行 雷令风行 电光火石 飞云掣电 风驰电掣

鬼出电入 石火电光 星驰电走 星行电征 飙发电举 潮鸣电掣

尺波电谢 电流星散 风回电激 风驱电击 风驱电扫 风驰电骋

风驰电卷 风驰电逝 风行电掣 风行电击 风行电扫 击电奔星

驹窗电逝 迅雷不及掩耳

上述成语中,“电闪雷鸣”意思是闪电飞光,雷声轰鸣,比喻快速有力,也比喻轰轰烈烈,“雷、电”用在一个成语中来表示动作迅速;“驹窗电逝”是比喻光阴消逝得很快,具有事情发展迅速之意;“星行电征”意思是像流星闪电,比喻奔驰迅速,也具有动作迅速之意。

2.“雷、电”表示人发脾气或大怒。“雷、电”用于形容人的成语中,表示人发脾气或大怒,这是很形象的说法。在自然界中,打雷闪电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但是在人类社会尚未真正理解这种自然现象的时候,认为这是雷公电母生气发怒的结果,在中国神话故事中以及一些古籍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所以,“雷、电”用于成语中,自然也会运用到这种文化义。如:

暴跳如雷 大发雷霆 烈火轰雷 咆哮如雷

爆跳如雷 风雷火炮 雷嗔电怒 雷霆之怒

上述都是表示人发脾气或是大怒的成语。“暴跳如雷”是指急怒叫跳,像打雷一样猛烈,用来形容又急又怒,大发脾气的样子。“雷嗔电怒”是把“雷、电”运用到一个成语中,来说明发怒的程度之深。“风雷火炮”是形容人十分的急躁,也是形容人想要发脾气的状态。

气象类词汇作为汉语成语重要的构成成分,它们在汉语成语中一般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既与它们所表示的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也与古代神话或传说有联系。所以,要探究这些词汇在成语中的文化涵义,必须了解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对于这类自然现象的认识情况。

三、汉语成语中的季节类词语

季节是每年循环出现的地理景观相差比较大的几个时间段,不同的地区,其季节的划分也是不同的。就中国的气候而言,一年可分为四季,四季分明,即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自然景观截然不同,人们对四季的感受也各不相同。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是大自然的内在规律,中国人民对此早就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我国劳动人民总结的基本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体现了不同季节的特点。季节词汇运用于成语中,也体现了各个季节不同的特点,有各自的文化内涵。我们以“春”、“秋”为例。

(一)春

春,是春夏秋冬四季之首,也是天下万物生长的时节。植物萌芽生长,动物交尾繁殖,农民下地播种,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会因为这些而变得更加美好。在汉语成语中,含“春”的成语有很多,或表示美好的事物,或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如:

齿牙春色 春风得意 春风风人 春风和气 春风化雨 春风满面

春风一度 春风沂水 春光明媚 春和景明 春华秋实 春花秋月

春晖寸草 春回大地 春兰秋菊 春暖花开 春葩丽藻 春色撩人

春色满园 春山如笑 春深似海 春生秋杀 春宵一刻 春意盎然

枯木逢春 妙手回春 如登春台 如坐春风 阳春白雪 桃李春风

上面的成语,有些是表现对春季自然景物的喜爱,有些是形容人或事物的美好。“春光明媚”、“春和景明”、“春华秋实”、“春花秋月”、“春兰秋菊”、“春暖花开”等成语都是对春季景物的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对春季的喜爱之情。而“春风得意”、“春晖寸草”、“春宵一刻”、“枯木逢春”、“妙手回春”、“阳春白雪”、“桃李春风”都是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春风得意”形容人处境顺利,做事如意,事业有成;“春晖寸草”是用来比喻父母与儿女之间的那种美好的感情;“春宵一刻”是指欢愉难忘美好的时刻;“枯木逢春”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妙手回春”是赞扬医生医术高明;“阳春白雪”用来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桃李春风”是用来比喻学生受到老师的谆谆教诲。

(二)秋

秋是四季之一,是夏季与冬季之间的一个季节,既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又是一个凋零的季节。在中国文化中既有“爱秋”这一主题,又有“悲秋”这一情感寄托,但一般而言以“悲秋”居多。在汉语成语中,“秋”的文化涵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象征凋零、败落、伤感;二是指代时间长或久远。

1.“秋”象征凋零、败落、伤感。秋季是万物凋零之际,花谢叶落,在人们眼中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伤感季节,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都将消逝。在汉语成语中,这种情感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如:

春露秋霜 春生秋杀 华屋秋墟 落叶知秋 秋风过耳 秋扇见捐

社燕秋鸿 望秋先零 春去秋来 秋风落叶 秋毫见捐 疾风扫秋叶

秋风扫落叶

上述成语都是表示败落、伤感的成语,“春生秋杀”是指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使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来形容春秋两季的特征;“华屋秋墟”是指壮丽的建筑化为土丘,比喻兴亡盛衰的迅速,也是表达一种败落之感;“社燕秋鸿”意思是“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鸟,但在同一季节里飞的方向不同,比喻刚见面又离别”[5],这也是一种伤感的基调。

2.“秋”指代时间长或久远。一年四季本来就是指一段时间,秋季在成语中还可以指代时间长或久远。如:

百岁千秋 独有千秋 多故之秋 多事之秋 各有千秋 千秋万代

千秋万岁 万古千秋 一日三秋 万代千秋 万岁千秋 万载千秋

千秋人物 千秋万古 千秋万世 遗臭千秋 一字千秋 有事之秋

上述成语中的“秋”与“千、万”等词搭配,形容时间久远或时间长。“遗臭千秋”是指人死后恶名流传,永远受人唾骂,而“千秋人物”则是指名垂后世的人物,是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但是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指时间久远。

“成语是一个特殊的词汇群体,它的特殊性,不仅因为它是相沿习用的具有书面色彩的一般是四字格的固定短语,而且还因为它是语言文化的精华,是语言文化的活化石和全息块。同一般的词汇相比,它同文化关系更为密切,其中的文化蕴含也更加典型、更加系统、更加丰富”[7]。日月星等天体类词语、风雨雷电等气象类词语、春和秋等季节类词语,虽然都是使用频率很高、我们非常熟悉的词汇,但是它们一旦进入到汉语成语,就并不像一般词汇那样简单,我们必须联系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结合词汇本身的意义和特点作出正确的理解。

[1]莫彭龄,蔡廷伟.成语文化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自然界里罕见的自然现象[EB/OL].http://blog.sina.com(2012-7-9/2016-4-21).

[3]张茜.自然现象词汇象征意义的俄汉对比分析[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4]曾微.英汉自然现象词汇的文化比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

[5]梅萌.汉语成语大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陈壹.何谓云雨?[EB/OL].http://blog.sina.com(2009-3-12/2016-4-21).

[7]莫彭龄.试论成语的文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

[责任编辑:熊显长]

H136.3

A

1001-4799(2017)03-0136-06

2016-04-23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9YBB360

宁佐权(1962-),男,湖南新宁人,邵阳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研究。

猜你喜欢

形容比喻成语
十个比喻 说透人生
比喻
你会形容吗
买椟dú还珠
一干二净
用一句话形容你有多热
拼成语
猜成语
Walk on Eg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