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庭解述话语现象的生成机制研究

2017-02-27孙亚迪廖美珍

关键词:审判长语料法庭

孙亚迪,廖美珍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法庭解述话语现象的生成机制研究

孙亚迪,廖美珍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法庭解述话语现象作为一种会话机制,表达机构权力的同时又加强权力运作,形成了其独特的话语生成机制。基于法庭互动会话中解述现象的真实语料,对法庭解述话语现象的生成机制及其语用功能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法庭解述话语行为由“前导行为+核心行为+后续行为”三大构件触发,呈现出“前导语-解述-后续语”嵌入序列结构等六种法庭解述序列结构,还具有对被解述话语进行增添、删减、重组、推衍等四种命题特征。法庭解述话语行为实现了合作性互动,蕴含话语互动的内在驱动和权力运用。对解述现象的研究有利于把握法庭解述话语现象的“以言治法”生成机制,有助于促进司法公正和社会和谐,实现法治现代化。

法庭话语;解述;生成机制

法庭话语是典型的以明确的“目的性”和“任务型”为导向的机构性话语,这种鲜明的“目的性”、“任务型”决定了法庭互动话语表达具有特定的话语生成机制和语用功能。解述作为一种会话常规[1],对前面话轮构建成分进行扩充,表面上违反了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但其实体现了话语意图和社会属性,法庭互动中的解述话语承载着法庭审判的目的、角色和权力的关系。自Garfinkel和Sacks1970年提出解述概念以来,对解述的理论研究一直较少(如Heritage&Watson 1979、1980,Drew 2003,Deppermann 2011等),研究法庭互动中解述话语的使用情况的更是不多(廖美珍2006),未能揭示出这种话语现象在法庭话语互动中的运作机制。本文在详尽分析21起案件的庭审会话语料①本文语料转写标记:“▲”表示话语被打断;“▲”表示打断话语;“(.5s)、(1s)、(…)、(.)”表示停顿0.5秒、停顿1秒、微停顿、几乎无停顿;“‖”表示重叠;“:::”表示尾音延长;“(X)”表示结巴或修正;“((敲法槌、清嗓子))”表示场景、动作、表情等非语言特征描述。的基础上,探究中国法庭互动话语中解述现象的生成机制,以期丰富我国法庭机构话语运作机制的理论研究,推进“以言治法”的实践。

一、法庭解述话语现象

(一)解述话语现象

解述,是对话语表达的再次解释叙述或重新表述,其对应的英文是formulation,最早由Garfinkel和Sacks等社会学家开创的“常人方法论”流派在分析日常谈话时发现并提出。他们指出,“进行谈话的成员可以对谈话本身进行描述、说明,或者对谈话的特征进行描述、解释,或者对谈话进行翻译、总结,或者提供谈话的要旨等。总而言之,谈话参与者可能在交谈的过程中对谈话进行解述”[2]351。Sacks在区分“重复”和“改述”时指出,重复(repetition)往往是对前面话语的理解模糊不清,而改述(paraphrase)意味着对前面话语有明确清楚的理解。他还进一步指出,改述在保留相关特征的同时进行了改变和替换[3]。他这里所讲的“改述”,很大程度上就是现在讨论的“解述”现象,只是当时还未提出“解述”的概念。

解述话语有利于会话参与者达成沟通和理解,促进会话顺利进行。Heritage和Watson根据解述话语在话语交际中的功能,将其作用概括为“归纳要旨”和“做出结论”,大大便利了话语交际的进行[4]130。随后,他们(1980)对解述的属性进行了描述,概括起来有反身性(reflexiveness)、索引性(indexicality)、有序性(orderliness)和可解释性(accountability)。解述在控制谈话主题、推进谈话发展、澄清话语歧义、调节话轮分配、实现目的互动等方面发挥其语用制约功能,是维持谈话秩序、促进交际互动的有效手段。

“解述”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语言现象。无论是在文学语篇、学术语篇、科普文章等书面语篇(Ciapuscio 2003)中,还是在日常对话、医患对话、心理治疗对话、新闻访谈还是法庭机构话语互动中(如Schegloff 1972,Heritage 1985,Davis 1986,Walker 1994,Hak&de Boer 1996,Hutchby 2004,Gafaranga &Britten 2004,Antaki et al.2004,Barnes 2007,Fitzgerald&Leudar 2012,Nir et al.2014,于国栋2008,于国栋、郭雪颖2009,胡文芝、廖美珍2013,胡文芝2014等),解述话语都是重要的表达手段和话语策略。

(二)法庭解述话语现象

解述是法庭互动话语的重要表达机制之一,也是形成法庭话语冲突、实现庭审目的、进行法庭权力博弈的途径。法庭会话是一种典型的机构会话,其“任务”驱动性和“目的”导向性,使得法庭话语互动充满对抗性、目的性和博弈性。解述在表达机构权力的同时又加强这种机构权力。法官通过解述查明事实和维持秩序,控方通过解述加强己方权力和确立法庭故事版本,辩方在有限的话语空间内强化证明己方立场等,审、控、辩三方在各自目的的驱动下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在此过程中,解述作为会话常规,也发挥着消除歧义和确保理解的作用。

在法庭机构语境下,参与者各方的机构身份差异导致了各自的话语表达角色也不一样,参与主体的话语资源具有鲜明的不对称性和不平等性,导致法庭话语互动不对称。有研究统计表明,法官解述被告人频率高于公诉人解述被告人或律师解述被告人的频率。这种解述频率高低一定程度上说明,法庭交际中,使用解述话语较多的一方话语权力高于较少的另一方,如法官话语权力最大,不仅对当事人话语进行控制,还对公诉人话语给予制约,也对律师话语施加干预。这与法庭审判主要是建立在法庭问答互动基础上有关,特别是刑事法庭中,法官采用解述的目的主要是确保所收集信息的准确性,从而作出更加公正的判决[3]。

二、法庭解述话语现象的生成机制

(一)法庭解述话语行为构件

廖美珍认为一个大问(答)言语行为通常有三个构件:“前导行为”、“核心行为”和“后续行为”。他还指出,法庭解述话语具有明显的形式特征,这种形式特征可称为“解述的起发器”——一种引起解述联想的语言符号,并且这种符号多半体现为言语行为的“前导语”和“后续语”[5]。在言语行为三分基础上,鉴于解述话语功能上是对上一个话轮的解述以及对下一个话轮的制约影响,形成了一种向上和向下双重的构建,可以认为解述话语行为具备了四个话语行为:解述发话行为、行事行为、取效行为和话语行为。法庭解述话语不仅是发话、行事、取效行为,更是话语行为,执行着建构话语的功能,其生成构件主要有如下三类。

1.前导语解述标记。作为前导语的解述话语标记有“就是”、“你的意思就是说”、“那么”、“所以(说)”等。如语料1:

公:为什么用假名了撒?

被:怕,怕:::

公:是不是为这次敲诈作准备的?

被:怕查了我▲

公:▲所以你怕查到你,就用别人的名字开了一假账号,是吧?被:对。

本语料中,当被告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怕查了我”时,公诉人使用结论式解述标记语“所以”,辅以寻求确认型附加语“是吧?”对被告的观点进行质疑和反驳,“你怕查到你,就用别人的名字开了一假账号”是荒谬的,不成立的。通过前导词“所以”,解述对方话语,对前一轮话语内容进行自然推理和总结,从而重新审视对方刚才的话语表达,有效驳斥了对方不合理的观点和看法,达到不攻自破的效果。

2.后续语解述标记。后续语指的是各种作为后续附加成分的问句,这些附加问句主要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并没有实质性的疑问成分,如“是吧?”、“是不是?”、“是不是啊?”、“对不对?”、“对吗?”、“对不对啊?”、“是这样吗?”等后续言语行为的解述话语变体,实施相似的话语功能,不一一展开。以“是吧?”为例。如语料2:

审:就是说((清嗓子)),对规划河道内,这个建筑物,构筑物实施规划的时候,还是要办理相关的手续的,是吧?

被律:对。

本语料中,审判长在对被告代理律师所提交的证据进行确认时,了解到了规划所需手续的相关情况,通过解述被告代理律师的“对规划河道内,这个建筑物,构筑物实施规划的时候,还是要办理相关的手续的”并加之以后续语“是吧?”进行确认,对于厘清证据线索和判断被告行为是否合法具有重要作用。

3.前导语标记+解述行为+后续语标记。有时候伴随解述行为的既有前导语的引导、提示,也有后续语的加强、辅助,形成一条完整的解述行为链。如语料3:

被:不认得,见过面。

审:噢,见面,你跟人家说过话吗?

被:没。

审:没说过话。也就是说见过面,你没说过话,人家也没跟你说过话,对吗?

被:对。

本语料中,审判长针对被告方所提供的信息,通过前导语标记词“也就是说”,解述被告的“见过面,你没说过话,人家也没跟你说过话”之后,为了进一步确认这个事实,继续向被告寻求确认“对吗?”,从而确保审判长陈述的被告和受害者见过面但没说过话这一事实的真实性。通过前导语“也就是说”和后续语“对吗?”双重确认机制,前面形成铺垫,后面进行强化,组合成一条完整的解述行为链,对庭审过程中的事实进行多轮的证实,避免造成歪曲事实。

(二)法庭解述话语的序列结构特征

会话序列结构是进行会话分析的基础,也是对解述进行研究不可缺失的部分。解述与修正、打断、重叠等其他会话现象一样,处于会话序列之中,受话轮转换规则的影响。序列结构是会话中一种重复出现的、有组织性的现象,即当前话轮对下一个或多个话轮的行为和说话者有投射作用,也就是所谓的“话轮的序列暗示性”[6]。最强的序列暗示性表现为相邻对(adjacency pair),暗示性还表现为互解(intersubjectivity)、相邻对扩展(expansion)、优先结构(preference organization)等[7]245。Heritage和Watson首先提出,解述的序列性表现为解述—确认相邻对[4]143。

解述话语的生成主要受会话局部结构以及命题内容的制约和控制,因此法庭解述话语序列的结构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话轮互动的局部结构和命题内容的影响,从而产生其独特的会话序列特征。法庭语料显示,法庭解述话语呈现出以下六种序列结构特征。

1.“前导语-解述-后续语”嵌入序列结构。话轮内嵌式序列结构对于法庭解述起发器而言,不仅有确认理解、保证谈话方向的作用,还有邀请后续回应的作用。解述的起发器作用通常为邀请对方进行理解确认。如语料4:

审:你的意思就是说,从2000年的11月左右,到2000年的2月10号,你俩儿搬走,是不是啊?2.“孕含式解述”嵌入序列结构。孕含式解述序列是一种“自我引导的解述序列结构”,这种解述仅在说话者话轮内部进行解述,不影响会话的主题进展。如语料5:

公:他是军人,就是那种现役军人,什么时候承包山林了?

被:他不是,我不是以前说过他以前是现役军人,后来转业完了后就是说留在那儿承包,承包山林。

第一个话轮中对“军人”的猜测解述,就是一种孕含在话轮内部的解述,并不影响整个会话的主题进展,也不影响会话的组织结构。

3.“解述-决定”相邻对序列结构。在法庭互动会话中,“解述-决定”相邻对包括解述和决定两个部分,且决定部分的优先选择是认可;若第二部分为否定,则会话者发动下轮后续扩展的邀请,体现为“解述-决定-后续扩展”的序列结构。决定包括三种形式,即确认(confirmation)、否认(disconfirmation)和不做决定(nonprovision of decision)。在此这三种形式中,“确认”为优先结构[4]143。“确认”性回应的实现方式更快、更简单,而“否认”常会加入缓和因素或者延迟否定,因此实现形式更复杂。如语料6:

被:去年。

审:去年9月? (解述话语)

被1:呐。 (确认性回应)

(或被2:不是,今年9月。 (否认性回应))

(或被3:9月的时候。 (不置可否回应))

这种“解述-决定”序列结构可抽象为如下公式:

(1)说话者A:被解述话语所在话轮

(2)说话者B:解述话语所在话轮

(3)说话者A:决定话轮(确认/否认/不置可否)

此外,法庭互动话语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问答互动,当解述处于问答序列之中时,提问就起到了开启解述序列的作用,结合“解述-决定”相邻对,从而形成特定的法庭解述“四步话轮”(IRRC:initiationresponse-reformulation-confirmation)序列结构。如语料7:

审:呃(.)问一下原告,明确一下你们的诉讼请求啊。这个:::第一项,停止侵权。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停止侵权啊? (第一步)

原:呃:::停止(.)呃节目的播出,或者是节目中删除对原告作品的使用。 (第二步)

审:呃,停止播出或者是删除原告的作品,是吧? (第三步)

原:对。 (第四步)

这种“四步话轮”结构代表了法庭解述话语最典型的结构特征。通过审判长的“以问答问”[8],抑或“回声问”[9]等方式,就原告要求被告停止侵权的方式进行确认,在原告说出其诉求后,审判长用一个回声问和“是吧?”后续语进行解述,从而确认了原告意图,以便最后提出和解方案。

4.“陈述-解述-详述”序列结构。Heritage认为,在新闻访谈中,解述出现在“陈述-解述-详述”这样的序列结构中,被访问者陈述了某个观点或论述之后,采访者会对被访问者前面话轮的内容进行解述,接着被采访者进一步详述自己前面话轮中表达的内容[10]98。通常情况是,解述话语后面跟着一个认同表征,如嗯、确实、是、对、行等。如语料8:

审:被告人袁××,刚刚公诉人和辩护人啊均向你进行了法庭提问,下面你如实回答法庭的提问。那么在你和被害人啊之前交往过程中,你有没有过伤害或者类似的啊那种故意的这种暴力行为?

被:就是吵嘴。

审:就是之前经常吵嘴,‖但是没有伤害过被害人?

被: ‖就是有过吵嘴,不是说经常吵。

审:有过吵架是吧?

被:嗯。

审:好,那么根据啊前期的这个侦查的结果啊那么呃在此期间你有过自己撞墙的行为,为什么要这样做?

被:当时我挺(2s)也是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审:嗯。

被:然后我感觉当时她在就像在逼我一样,我感觉当时就是人财两空被她玩儿了。

本语料中,被告人在回答审判长的问话过程中,多次对自己的话语进行解述。审判长为了了解被告和前女友吵架以及对自己做出的暴力行为的真实情况,多次使用解述话语引导被告作出客观真实的表达。如在第三轮话语中,通过解述被告的“就是吵嘴”拓展出“有没有伤害过被告人”得到被告“有过吵嘴,不是说经常吵”的否定答复后,进而作出试探性的解述“有过吵架是吧”。在得到被告的确认后,审判长进行回溯之前的审查结果“你有过自己撞墙的行为”,经过两轮的互动,特别是他通过解述话语标记“嗯”引导出被告真实的表达“我感觉当时她在就像在逼我一样……被她玩儿了”,进一步帮助他了解本案被告的内心真实感受,有助于法庭话语互动的理解和把握,促进案件的有效解决或结案。

5.“问-答-解述-下一话轮”序列结构。在课堂会话中,解述的序列结构是提问-回答-解述-再提问[11]17。提问者通过重新组织语言,将答话者上一轮的答案进行梳理和提升,从而引导出自己想要证明的观点,这种解述又作为下一轮提问的根基和出发点,从而形成“问-答-解述-下一个提问”的序列结构。如语料9:

被:九:::四年,九四年:::年初开的煤矿。

公:九四年初?叫什么名称?

被:红石井煤矿。

公:红石井?你和这个王某某什、什么时间开始合伙开煤矿?

被:九九年。

公:九九年?

被:九九年就是关井压产。

公:嗯。

本语料的第三、五话轮的解述不是针对上一话轮而言,而是引出下一个问题;而第七话轮大反馈引出了新的话语信息,满足了公诉人的问话意图。

6.“展开式解述”序列结构。展开式解述序列是解述序列中较为复杂的一种结构,是在多个话轮间针对同一个对象进行连续性解述,并且随着会话的展开而逐步扩展,直至交际目的达成。如语料10:

审:对这个这个证言有什么意见?

被:这份有点出入。

审:有什么出入?

被:并不是说他一直站着没有打我,(她)在门外和一帮人对我进行殴打。

审:谁打你你都看得清楚吗?

被:这个看不清楚。他们三个人一起打我。

审:你怎么知道三个人一起打你呢?

被:因为对方:::(1s)

审:不是说你喝多了吗?

被:喝多了也能看出是三个人。

审:这也能看得出是三个人打你?

被:对。

审:那你扎的那个人你看得清吗?

被:这,这我不知道:::

审:人家打你你看得清,你扎人家你看不清?还有什么出入?

被:就,就这些。

审:是不是(X)这(X)这个伤是不是你造成的呀?

被:是。

审:那有什么出入啊!请公诉人继续举证。

本语料中,审判长对于被告人提出的质证观点进行审查,通过多个话轮对于是否看得清这一事实进行全方位反复解述,“谁打你看得清楚吗”到“你怎么知道三个人一起打你的呢”,再到“人家打你你看得清,你扎人家你看不清”,从而确定了被告人“有出入”观点的不实。

(三)法庭解述话语现象的命题特征

Heritage和Watson认为解述既是对某个前述话语的说明,也是对该话语的重建,这使得解述具有保留、删除、改变等方面的特征[12]93。前面所言解述特点都是从其形式和结构的角度进行概括的,而从解述的命题内容来看,它具有增添(adding)、保留(preservation)、删除(deletion)、改变(transformation)、重组(re-organization)、推衍(implication)等方面的特征,总的来说就是保留核心意义,删减无关或多余信息,转换表达方式。解述是一种确保理解的会话手段,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原话语进行改变性重复,而不是简单重复。命题是对所表达话语的逻辑意义的表达,作为解述话语的命题在表达意义的同时,也呈现出其特定的结构特征。通过对法庭庭审语料的分析,法庭解述命题结构具体表现为增添、删减、重组和推衍等四种形式。

1.增添。增添是指通过解释、引申或展开,对自己或者对方话语的意思进行再表述,同时增加更多的信息以增进双方的理解或者深化双方对上一话轮或之前话轮的命题内容的讨论。法庭话语由于其机构性和专业性的特点,使得参与法庭互动的各方呈现出信息不对等和权力不对称的特征。专业人士使用有限语码时,省略了很多的信息。增添就是解述时补充这些信息,使法庭交际顺利有效进行。如语料11:

被:当时魏连看见了,他过来找我,说老外喝酒了挺好搞的:::

审:把话说完,看见他们喝了酒挺好搞的,这是什么意思?好搞什么?

被:当时魏连说美金比人民币值钱些▲

审: ▲也就是说抢劫,是不是这个意思啊?

被:嗯。

审:到底是怎么回事?

被:就是当时两个老外走到湖滨花园,我们直接去拉包,拉包的话,我就是没拉下来,然后把那个男的搞倒了。

本语料中,第一个相邻对中,审判长对被告提出的“老外喝酒了挺好搞的”的话语含意进一步确认,特别是“好搞”这个方言词汇的确切所指不清,第三个话轮中被告引出新的命题“美金比人民币值钱些”,在此基础上,在第四个话轮上,审判长作出推理性解述“也就是说抢劫”并附上后续确认话语行为“是不是这个意思啊”寻求新一轮的解释:“老外喝了酒挺好搞的”是不是意味着“好搞”就是“容易抢劫”?得到被告的认可反馈“嗯”后,审判长进一步寻求解释“到底怎么回事”被告此时不得不说出“挺好搞的”真相,通过前导解述话语行为标记词“就是”引出事件复原,交代了抢劫老外的整个过程。

2.删减。删减是通过解述挑选出前文话语内容的核心观点或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概括或提炼,从而形成更简练的表述形式。如语料12:

原律:呃,实际上是有关系,因为这个他的一个背景我简单陈述一下,实际上张××是从1988年的时候就从村委会手里面承包经营了本案所涉的这一块土地,然后呢在这个地块儿上就建了一个水磨厂,一直经营到2000年左右,后面呢就没有经营了,就一直放到2012年的时候,孟××想要盖一个獭兔养殖场,然后就找到了这个张××,两个人就是签了这个经营协议。所以张××就是说,为什么说这中间谈到厂房附属设施的补偿双方各50%呢,就是考虑到了这个(.)张××原来的这个房屋的一个财产价值。

(2s)

审:就是对涉案件中构筑物双方各占50%是吗?

原律:对

审:好。

原告代理律师展开了一大段的背景陈述和情境重现,就是为了佐证厂房附属设施的补偿双方应该平均享有的观点。考虑到庭审效率和审理案情的需要,审判长以一句话概括,进行了删减式解述“就是对涉案件中构筑物双方各占50%是吗”,一方面询问原告律师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另一方面也提炼法律事实,理清审判思路。

3.重组。重组就是通过对对方话语信息和内容的重新整合,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从而确认自己理解是否准确。通过重组进行解述,法庭互动参与者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话语意图,或引导对方的话语表达朝着实现自己话语目的的话语发展。如语料13:

审:你进去了吗?

被:就是说没有进他那个小屋。

审:呃,也就是说进了人家大屋了,对吧?

被:对。

审判长问被告是否非法闯入他人房屋,被告避重就轻地回答没有进小屋,审判长听出此话隐藏的信息,从而对被告的回答进行解述“也就是说进人家大屋了”,把没进小屋重新整合为进了大屋,引导话语朝案情真相展开,确立了被告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罪名,为查明后续的寻衅滋事罪进行铺垫。

4.推衍。推衍实际上也是一种扩展式解述,根据前面话轮的话语内容进行进一步推理,或是明示会话含意,或是进行深化解读,其目的也是为了话语表达朝着自己的话语目的发展。如语料14:

被:他当时打电话过来,就是说帮忙帮他买300克冰毒。

审:帮忙,帮他购买300克。

被:我意思就是说,如果买到了就给他送过去,没买到就不过来了。

审:这个,就是对购买毒品的数量,你们双方作了约定是吧?

被:没有谈价格。

本语料中,审判长让被告陈述买卖贩运毒品的具体事件,从关键性信息“300克冰毒”入手进行推衍,将表面事实“300克冰毒”引导到定罪量刑的依据“约定购买毒品的数量”,并通过前导解述言语行为“就是”和后续解述言语行为“是吧?”对解述推衍予以确认,从而建构了法律事实和法庭判定之间的桥梁,实现了审判长审理案件的目的。

三、结语

法庭话语的解述现象作为一种会话实践,有其独特的话语生成机制。笔者基于法庭互动会话中解述现象的真实语料,对法庭解述话语现象的生成机制及其语用功能进行研究,发现法庭互动中解述话语行为的生成具有“前导行为+核心行为+后续行为”三大构件,并呈现出解述的六类序列结构,还具有对对方话语进行增添、删减、重组、推衍等四种命题特征。在这三大构件、六类序列结构和四种命题特征的共同构建下,法庭解述话语行为起到了调节法庭互动参与者合作程度和对抗权力不平等性的作用。法庭互动充满对抗性、目的性和博弈性,法庭解述话语蕴含话语互动的目的驱动和权力运用,不仅表达解述者的机构权力也加强其权力运作。把握法庭解述话语现象的“以言治法”生成机制,有助于促进司法公正,实现法治现代化。

[1]于国栋.话轮构建成分扩充的会话分析研究——与李民博士商榷[J].外国语,2015,(1).

[2]Garfinkel H,Sacks H.On formal structures of practical actions[M]//J C Mckinney,E A Tiryankian.Theoretical Sociology:Perspectives and Developments.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ofts,1970.

[3]邓茜之,王晓燕.中国刑事法庭互动话语回述现象的多模态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4]Heritag J C,Watson D R.Formulations as conversational objects[M]//G Psathas.Everyday Language:Studies in Ethomethodology.New York:Irvington Publishers,1979.

[5]廖美珍.中国法庭互动话语Formulation现象研究[J].外语研究,2006,(2).

[6]Schegloff E,Sacks H.Opening up closings[J].Semiotica,1973,(4).

[7]Heritage J.Garfinkel and Ethnomethodology[M].Oxford:Polity Press,1984.

[8]侯国金.以问答问的语用机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9]罗桂花.法庭互动中的回声问研究[J].现代外语,2012,(4).

[10]Heritage J.Analyzing news interviews:aspects of the production of talk for an overhearing audience[M]//T Van Dijk.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Vol 3.London:Academic Press,1985.

[11]Mercer N.The Guided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M].Lon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5.

[12]胡文芝.中国心理治疗话语“解述”现象的会话分析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责任编辑:黄文红]

H03

A

1001-4799(2017)04-0135-07

2016-04-2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6B YY068

孙亚迪(1990-),女,湖北咸宁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廖美珍(1956-),男,湖北黄梅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法律语言学、语用学、话语分析研究。

猜你喜欢

审判长语料法庭
基于归一化点向互信息的低资源平行语料过滤方法*
消失在法庭的邦博
今日开庭
法庭不需要煽情的辩护词
上法庭必须戴假发?
“开庭”日
“行不行?干脆一点”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模拟法庭” 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