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性“本色”课程开发与实施路径

2017-02-26

中小学校长 2017年6期
关键词:本色基础性校本

◎ 陈 伟

基础性“本色”课程开发与实施路径

◎ 陈 伟

一、基础性“本色”课程开发与实施背景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背后的深意在于授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课程自主权。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而实现途径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然而,在当今课程改革推行中存在诸多问题:国家构建三级课程体系,很多学校开设校本课程,以期实现特色办学,而忽视现有国家课程的优化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突出存在内容交叉与重复现象;存在国家课程整合的盲目性和低效率现象等。基于存在上述问题,为了实现课标要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围绕和谐教育理念,依据学校实际,对国家课程进行深度研究,把国家课程与学校的条件、环境等实际结合,以国家课程整合后的基础性课程为本,注入学校特有的个性拓展元素,构建独具特色的基础性“本色”课程,走出一条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改革之路,由此彰显学校特色,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础性“本色”课程实施路径

在基础性“本色”课程建设中,目标是科学有效实施国家课程,给孩子奠定厚实学科后续学习基础,培养学生乐学情感。课程科学实施过程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且再创造水平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更关系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与教师的职业幸福。

(一)健全机构:创办“科研型学科组织”,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为了合理规划课程设置,学校成立“科研型学科组织”,即课程研发中心,依据课标制定学校课程规划纲要,把三级课程系统考虑,统筹安排,进行顶层设计,杜绝课程整合的盲目性。多管齐下,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整体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步伐。

(二)“煮”教材:引领教师对国家课程融会贯通,为用教材教提供支撑

“煮”教材包括“读”课标、“煮”教材、“研”学生,是对国家课程进行整合前必须进行的工作。

六步分解法“读”课标。“二一二一”六步分解法是学校在开展课标解读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总结而形成的,具体内容包括:“两看一找”(看总目标与课时目标的关系;看学段目标中与课时目标相关的描述;找本知识点在小学整册书中的地位)、“两分一立”(分解单元目标、分析单元教材;确立课程纲要:纲要中明确了整合教学内容、达成目标以及实施和评价方法)。教师运用上述方法,尝试解读国家课程标准,将课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单元,进而与年级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相对接,明确“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和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案例示例法“煮”教材。明确了课标的要求,学校又对国家教材进行条清理析的解读,称为“煮”教材。以数学为例,从课程内容分解、教学目标要求、典型例题分析角度,进行详尽梳理分析,并运用案例形式,呈现以往教学中的得失,形成整个学科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知识点梳理手册:《打开应有的教学视界》,让每位教师对小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组织架构、编排顺序了然于胸。

多角度“研”学生。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认知起点是随时代的不同而发展变化的。学校组织教师在“蹲下身子看学生、换位思考当学生、走进家庭知学生”中,多角度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促使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智慧地引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三)主题教研:助力教师解决共性问题,促进国家课程有效整合

主题教研是以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为研讨主题,进行集中的同侪交流、专家引领、归纳提升、形成策略的过程性教研形式,是解决学科整合中突出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推进课程整合中,学校帮助教师打通某一知识板块在小学阶段螺旋上升的分布脉络,避免教师在教学中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象。学校采用“确定主题、分散研究、集中汇报、研讨反思”方式,对国家课程的各学科教材内容分主题进行研讨,并依据学生实际,提出“有效整合策略”,存在如下具体做法:

确定主题。学期初先由教师提交整合中主题研讨的问题,然后教研组进行细致整理,最后由教务处归纳汇总,列出“研讨菜单”,并且是在经过自主选题、分层论证筛选之后完成的。这样确立的主题鲜明而成系列,贯穿于整学期的研讨活动。

深入研究。各教研组依据自身优势,选择重点研究主题,进行充分准备。一个教研组依据课标,准确定位某一知识板块在本年级本册的目标、内容、教学策略,还要研究与上学段是如何承接的,对下学段是怎样延伸的,以及对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作用、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意义等。

集中汇报。采取一个教研组主讲,其他教研组质疑、建议和补充相结合的方法,共同对研究内容进行完善,从而促使教师在同一板块上集思广益,使研讨内容透彻、丰满起来,彰显分享的魅力。

形成策略。汇报之后,进行深入反思整理,制作教研简报,体现对整合内容深刻的认识,以及为解决整合问题而形成的有效策略。

在上述主题教研下,学校教师运用“瞻前顾后”(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左顾右盼”(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等方法,寻找整合依据,确定整合点,运用增、删、换、合、立等策略,从不同领域、不同范畴,进行由例题到习题的优化组合,并适度调整,形成更为有效的课程资源,从而为拓展性课程生成提供充足空间。

(四)“二度开发”:依据学校自身实际,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开发,提高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以国家课程有效整合资源为本,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校依据自身优势和条件,以“基础加拓展”为主线,将国家课程有效的二度开发为适合学校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研发系列基础性“本色”课程。

以语文整合课程为主体,整合传统文化、课外阅读,开发“阅读课程”。平时占用语文一课时,即每班每周一节语文课作为阅读课,一学期一次阅读考级,规定考级必读和选读书目,每学年一届读书节进行延伸性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将数学课程前后联系紧密的内容整合,研发复习拓展课,每单元一课时;与生活数学整合,研发数学活动课,每个主题一课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以英语整合课程为主体,拓展开发“英语情景剧课程”,每单元一课时,加强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提高交流水平。关注学生的身体生长发育情况,将学生的身体塑形课整合进入音乐课,每学期两课时。学校葫芦园成为校本课程《魅力生命》实施基地之一,由此衍生《多彩的葫芦》课程,整合进美术课程,作为美术课中学生必修的小主题课程,每学期两课时。燕子来校筑巢、抚养小燕子的过程形成《燕飞来》课程,整合进三年级科学课程,每学期两课时,让学生感受校内活色生香的自然界生命魅力。

(五)课堂观察:构建基础性“本色”课程实施评价体系,引领课程实施方向

课堂是落实课程目标的最后一公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学校运用课堂观察,在对“什么是和谐高效课堂”研究的基础上,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为重点,对课堂上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进行细致分析,对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从参与的时间、深度、广度、情感、态度和效果等方面,做出定量和定性要求。学校以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出的六种状态为依据,制定国家课程各学科的课堂评价标准,并形成六项指标体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想了什么、学了什么,以及感受到了什么等,注重学生的学,切中课堂效果的要害,从而让课程目标在学生中有效落地。

三、基础性“本色”课程实践反思

实施国家课程不仅仅是忠实执行的过程,同时还是更为重要的创造和丰富的过程,不仅提高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更加提高教学质量,最受益的就是学生。在连续承办的教学观摩课上,妙语连珠、语惊四座的学生在各科课堂上都屡见不鲜,这也从侧面反映学校在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教师进步、学生成长、学校美誉度提升,更加督促我们稳步前行,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不断反思和探求,取得新的领悟与进展。

长短课时结合的教学节奏。在基础性“本色”课程实施中,课时长度可以不再整齐划一,而是依据学科和教学内容决定。可以分为40分钟、60分钟、80分钟连堂等不同的课时。每节课可以增设课前2分钟、每天增加学后5分钟等,相应时段安排相应的任务,比如吟诵、速算、中英文演讲等。这种弹性课时长度和课时结构的详细划分,一方面为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空间,另一方面也为教师落实课程目标提供保障。

拓展的课堂空间。只要有利于学生成长,所有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室是实施教学的主要地点,依据需要,图书馆、报告厅、田径场、科技展览馆、名牌采油队等,也都可以作为学生上课的课堂点。

重组的课程内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理想阶段是课程内容的重构。只有在现阶段扎扎实实地做好课程整合,才能更好实现国家课程在学校的重建,让课程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绿色通道。

综合上述,将胜利实验小学建设成为智慧发展的学园、生命成长的乐园和精神愉悦的家园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实施和谐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我们永远在路上、在探索与叩问中。

(作者:山东省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课程研发室主任)

[责任编辑:严加红]

G23.02

C

1673-9949-(2017)06-0047-03

猜你喜欢

本色基础性校本
吕梁财政四项举措支持基础性养老服务发展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回归语文教学本色的课堂对话策略及实施探讨
让语文味成为语文课的本色
变“加”为“减”,让语文课堂更本色
《诗经·国风》 中弃妇诗的 “本色” 味道
重庆市医保研究会举办 积极探索全民医保在医改中的基础性作用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