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味成为语文课的本色

2017-01-12梁嵩岳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本色语文味语文教学

梁嵩岳

【摘 要】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语文教学的本色是什么?是繁琐的讲解,轰轰烈烈的讨论合作,走马观花的多媒体展示,还是空洞的情感说教?一堂有滋有味的语文教学到底从何而来?语文教学应当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回归本色,莫让语文教学课变了味。

【关键词】语文味;本色;语文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语文味”这三个朴实而厚重的字眼,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语文味的生成,使教学回归本色,已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一个热点话题。语文味的倡导者——特级教师程少堂先生曾经说过,别的学科之所以没有提出“历史味”,“数学味”之类的要求,是因为它们没有或者很少有语文教学那种严重的“串味”现象。在阐述语文味的概念时,他又指出,语文味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语文课之所以让学生听课兴味索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堂缺乏语文味。

一、构建新课堂,让语文回归本色

“语文姓语”,语文是工具,需要学习训练,需要运用积累;语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因此一堂好的语文课,要压缩目前课堂上大量存在的非语文手段的现象,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要落实学习语言文字的目标,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语文课堂中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通过读来体味汉语言的韵味,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来领悟文本的主旨,来受到情感与精神的熏陶。

其次,从精神内涵看,语文课必须有人文色彩。“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执教《小巷深处》一文时,抓住后母对“我”的爱,深挖母亲的人格魅力,细掘作者的悔悟之心,让学生感受传统美德,培养学生感恩的情感,整堂课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再次,从学习氛围看,语文课要有和谐的师生场。学生是与教师平等的生命个体,应该受到同样的关爱和对待——这是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必须树立的学生观。教师应让自己从师道尊严的讲台上走下来,走进学生,将更多的展示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还给学生,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场。

二、张扬个性,让“语文味”生成

(一)张扬教师个性,生成“语文味”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语文味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熏陶学生的思想感情,这就肯定了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教育的特点,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所能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及技能,更应当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列宁曾这样说道:“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用自己的个性、人格魅力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听课的热情,这是获取教学理想效果的重要手段。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也十分注重教师在情感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她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就设计了一段精彩的导语:“春,列为四时之首,它是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季节,我们很容易想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一类的优美名句,古今中外的迁客骚人,写下了多少春的颂歌!现在,我们正生活在阳春三月里,也正好是这个时候,我们学习《春》,这就更能勾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在这篇散文中,朱先生写了春天的草、花、风、雨、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请同学们仔细读……”就这样,随着老师充满个性的导入,伴随着琅琅的读书声,学生进入了一个诗情画意、如沐春风的境地,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情感的课堂教学是一杯水,而融入了教师的个性,奔流的则是鲜红的血液,它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情感的共鸣。

(二)张扬学生个性,生成“语文味”

程少堂先生曾经特别强调:“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是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出语文味,最终具有人生幸福感才是目的。”这是从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个角度来思考语文韵味生成问题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主动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备课时心中有学生,上课时目中有学生,从而为学生语文学习个性的发展创造条件。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要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中,给课堂留下艺术空白,留足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自奋其力,自求其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材本身的空白是语文教学具有韵味的重要来源。《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结尾道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艺术空白。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课堂教学要有韵味,关键是教师的引导不能直露,更不能全盘授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充分张扬学生的语文学习的个性,激活语文味生成的主体意识,为语文味境界的追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捕捉文体个性,生成“语文味”

程少堂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善良和悲悯情怀,首先就要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要让学生学会感伤,学会有魅力地流泪,这是语文独特的任务。”综合性学习的视角伸向广阔的、丰富多彩的自然和社会空间,要开发课堂之外,与学生成长紧密相关的课程资源。教师这个组织者、引导者,要在这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中挖掘出情感点。

综上所述,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回归本色,充满着犹如扑面而来的春风般的“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让我们提高自身素养,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使语文课堂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彰显着聪明和睿智。

智慧的交融、个性的张扬,散发语文的独特芳香,流淌着师生间真情的表白,我们呼唤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本位教学,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参考文献:

[1]袁菊.谨防知识过度而灵性失落——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设定的一个视点[J].教学与管理.2015(25)

[2]徐林祥,杨九俊.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百年嬗变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5(02)

猜你喜欢

本色语文味语文教学
回归语文教学本色的课堂对话策略及实施探讨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诗经·国风》 中弃妇诗的 “本色” 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