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建设中聚落空间文化元素分析
——以河北邯郸为例

2017-02-24常玉荣杨瑞

关键词:美丽建设文化

常玉荣,杨瑞

(1.河北工程大学 文法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2.河北工程大学 科信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38)

美丽乡村建设中聚落空间文化元素分析
——以河北邯郸为例

常玉荣1,杨瑞2

(1.河北工程大学 文法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2.河北工程大学 科信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38)

乡村文化的传承和留存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乡村聚落空间的规划中,设计者对乡村文化元素的留存和应用缺乏专业的判断和选择。因此,对乡村文化元素的提炼梳理、应用进行理论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乡村文化元素的内涵、不同类型的特点及其应用是重点研究的问题,同时还对乡村文化元素与其他文化元素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元素;邯郸

美丽乡村建设是21世纪、特别是2005年新农村建设的延续和具体化,是关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综合建设,是城市反哺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步骤。从文化角度而言,是乡村实现农业文明的扬弃、传承和接纳现代文明濡养并实现两者逐步融合的过程,是现代人留存诗意故园记忆的文化再建之旅。在这一过程中,前者即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特别需要值得重视的方面。因为美丽乡村建设重在为生活于其中的村民创造宜居的生活空间,是要建设能够充分承载和体现乡村文化的诗意家园。事实上,不仅从乡村建设和文化传承的方面而言,而且从另一个更具现实意义的方面来讲,乡村文化也是最契合村民生活习俗的文化形态。在一个充满了乡村文化元素的空间中生活,于村民而言,是最为宜居的生活方式;即使是对于城市居民而言,也不过是才刚刚脱胎于乡村,对乡村的美丽不仅还留存于上世纪中期以来的人们记忆里,就是七十、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出生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着对乡村记忆的回味和向往。

现阶段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是聚落空间的规划设计,聚落空间的规划设计当然要服从于这样的建设目标。在建筑空间的规划设计中要适应当地村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充分保留和应用能够承载乡村文化的诸多元素。在文化元素的提炼和应用上要符合本地区的世风民情,能够为村民的生活创造长期的舒适的空间,在生活、文化和心理上满足村民的期待和需求,而非“应景”的一时拼凑和突击整治。因此,能够体现本地区特色的文化元素的提炼和应用成为空间规划设计的重点,乡村文化元素也就成为不可或缺的最主要的文化元素。

当然,聚落空间还应呈现和应用多元的文化元素,除乡村文化元素以外,还辅以其他外来文化元素,其中还会涉及到两者的关系及其在应用中的问题。这里,笔者将就乡村文化元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意义、乡村文化元素的选择和提炼、建设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还有与其他文化元素的关系等方面,作一探讨。

一、乡村文化元素研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意义

有研究者曾经指出:我国乡村整治规划中,对文化的研究仅限于从单一学科角度入手,缺乏从建筑、规划、社会、文化等多角度的综合研究。特别是城乡规划视域下的乡村文化传承理论体系尚未建立,使得传统村庄面临着“建设性”破坏[1]。由此可以看出,理论研究的相对匮乏已经对实际建设工作和现实发展形成了制约,甚至产生了不良的后果。该研究者从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角度出发,指明现代乡村规划建设要重视并建立一种理论体系用以指导实践。

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总的说在空间规划上比较重视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例如在民居设计上对地域特色的把握和利用,在公共空间尤其是休闲空间对特定乡村元素的应用,在绿化景观等设计注意对田园文化元素的展示等。但是从总体来看,这种应用还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相关理论研究比较匮乏。从笔者所见的资料来看,近十年间的博、硕论文中,博士论文未见相关研究。硕士论文关于美丽乡村建设67篇,其中从不同角度谈及乡村文化传承、保护和存留问题的6篇。6篇论文中,《皖南古村落景观影响下的美丽乡村景观设计探究》[2]是从古村落保护谈美丽乡村的文化保护,《乡村文化基因传承路径研究》[1]则从文化基因的角度谈乡村规划中江南乡村文化的特征和应用。其他4篇,《苏州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传承研究》[3]《温岭乡村聚落特色与美丽乡村规划实践研究》[4]《新农村景观的乡土特色表达策略研究一以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为例》[5]《美丽乡村建设的乡土特色研究—以台州市黄岩区富山乡为例》[6]则从具体案例出发分析了不同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上述论文均指出对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传承、保护和存留的必要性,并提炼了规划中文化设计的原则。但总体而言,对于规划中的文化设计还缺乏更加具体的理论研究,还停留在简单概括各地区文化基本特色和运用的基本原则上,因此对实际建设工作的指导意义就显得不够。自2013年中央倡导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实际建设工作已逐步全面铺开。就河北省而言,仅2016年,就要建设100个片区,200个中心村,300个旅游村,4000个重点村①。实际工作的迅速展开取得了成绩,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从基本的理论研究入手,在对实际建设的总结归纳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是当前最为急需的工作。本文对乡村文化元素的研究即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是对建设中的问题的积极回应。

二、乡村文化元素的类型分析

(一)乡村文化元素的内涵

关于“文化”的定义,可以多达几百种。国内外学者从各自不同的学科立场、不同的角度诠释了文化所包涵的丰富的含义。从其共性上来看,普遍受到认可和接受的说法是,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定义的优势在于它的普遍性和广泛的包容性。这里笔者要特意点出的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K.科拉克洪的文化定义,二人于 1952年在共同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文中,总结了 100多种文化定义,认为“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的(通过历史衍生和自身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7]这一定义指出了文化的抽象的层面和用于表现抽象的外在表现模式,即用“符号”去承载、传播。笔者借用其概念是想表达本文写作的一个初衷:文化元素的存留、保护和应用在规划中将重点受到关注,规划关涉到的文化一定是能够以视觉化方式呈现的,或者说是以视觉化形态符号存留、保护和应用的文化。上文两位美国学者对文化的定义其实指出了文化符号及其在存留和呈现文化的重要作用。这也是笔者期望此文对于乡村文化元素的研究所能发挥的作用,即保护传承乡村文化,并在与多种外来文化的融合中,创造宜居的乡村生活空间。就文化的内部结构而言,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鉴于此次研究背景和目的,本文重点探讨的是物态文化。其他文化样态通过物态文化呈现。

本文的“乡村文化元素”概念是从物态文化层面进行定义,可以分为两部分理解:乡村文化及其元素。元素,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元素即要素,要素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乡村文化元素”主要是指能够体现传统乡村文化特质的可视化的符号及其承载的文化信息。主要包括体现传统乡村建筑空间特色(包括居住、公共、交通空间及其建筑环境)的元素,体现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特色的元素,体现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特色的元素,体现传统乡村田园文化特色的元素等。这四个方面,是其最主要的方面,其他方面也还可以探讨。

(二)乡村文化元素的类型

乡村文化元素研究和提炼涉及到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应用主要在建筑空间上。为了能够较为全面和准确的对其进行提取,对上文提及的四个方面的乡村文化元素,主要采用民俗学的分类标准和方式进行。因为民俗研究含纳了乡村文化的诸多类型和要素,这些类型和要素能够比较全面地体现乡村文化的基本面貌。同时民俗学平民化的学科价值立场能够给予乡村文化充分的尊重,确立了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立场。除此之外,文中还运用了建筑学等学科视角,期待在多学科的关照下力求较为全面地把握乡村文化元素类型及其特点。

1.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及构筑物。乡村聚落空间内存在着以满足村民的居住和生活要求的建筑空间。这一空间存在着大量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具有一定历史年代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甚至是文物价值,它们承载并鲜明地体现着某一地区建筑及其他文化特色,是必须要重点留存和保护的文化元素。例如传统民居、名人故居、古寺庙、祠堂、古井、古碑。该类文化元素留存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仍然在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总发挥作用的。例如仍在使用的古井、用于祭祀的祠堂、寺庙等。另一种纯粹以视觉景观的形式留存,供欣赏、研究。例如在河北馆陶“中国十大美丽乡村”之一的粮画小镇就存留了旧社会遗留下的土坯房。土坯房内还以实物的形式还原了房屋原主人的生活场景。该建筑并不具备文物或历史价值,但却是百姓特定时代的生活记忆,具有文化价值。虽然已经失去居住价值,仍然要作为建筑物存留下来。农村民用建筑使用寿命大约在三十年到五十年,在使用到期之后,大部分都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被淘汰,以满足农民对于居住环境改善的需求。绝大多数这样的民居是要淡出生活的,只需要部分留存体现文化和历史记忆的民居即可。至于其他具有文物或历史价值的建筑,例如名人故居等,其存留和保护的价值不言而喻,这里不再赘述。

传统建筑零散构件以及乡村天然建筑材料,本身并不具备更多的文化信息,但是仍可作为建设乡村文化景观的构件使用。前者如旧砖、旧门窗、旧瓦等;后者例如鹅卵石、枯老树干等。例如邯郸县小堤村就利用拆除旧建筑物遗留的砖瓦在进村道路、小广场等处盖起了颇具特色的墙体。与其相邻的辛里庄则在进村的路口用旧建筑构件垒砌了书有村名的墙体。不仅废物利用,还表达了历史和文化的沧桑感。

2.农作物。农作物是自然物,本不承载更多的文化信息。但是在农业生产方式渐渐淡出大多数人视野和生活的时候,其所承载的传统农业文化信息就被凸显出来。农作物作为乡村文化元素的存在方式,还可以作为民间艺术的原料。河北馆陶县粮画小镇寿东村主要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粮画民间美术作为主要乡村文化元素来打造乡村的文化主题。粮食画是以各类植物种子为原料,经精选和高科技处理后,再根据设计的图案,通过粘、贴、拼、雕、合成、装裱、包装等十几道特殊工艺而完成的艺术作品,被学者誉为“种在画板上的粮食,挂在墙上的黄金”。在村庄的周边,蔬菜、粮食作物等还可以有意识地规划种植一部分,使得进入乡村的外来者能够赏心悦目。馆陶县还建设了“黄瓜小镇”,把农作物的植物特性与村庄特色打造结合一起。

3.动物,主要指家禽家畜。该类文化元素的性质和特点与农作物文化元素具有一致性。在农田旁边的草地上,一群群白羊的玩闹吃草,本就是乡村文化最佳、最自然的元素。鹅、鸭,可以在池塘里游戏;院落一角,可以散养数只鸡点缀空间。都是与乡村生活的最贴切结合。当然,这里的家禽家畜,一般不具有生产性规模,而是消闲点缀性。规模化的养殖生产,则是在乡村之外的专门生产基地进行。

4.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能够体现时代特点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虽然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但是其文化价值还在。同样可以作为文化元素进行使用,尤其是在建筑环境的营造和各类小品的设计上。例如曲周县东刘庄村在乡村公共空间,将石磨石碾子、水车等放置在休闲广场。邯郸县辛里村将废弃的石磙放置在进村道路旁,将水缸放在村边水体的树林中,都很好地留存和体现了成为记忆的乡村文明。纺车、织布机、印染工艺等传统工具既可动态展示,也可静态观赏。其他如犁镂锄耙镰刀木叉等工具,大都因不易保管而存世不多,但其形象仍可作为雕塑或其他艺术形式适度装点村庄。

5.饮食,尤其是特色小吃是能够体现特定地区的饮食文化。各地区乡村饮食文化各具特色,应为重要的文化元素进行存留和呈现。例如粮画小镇将馆陶县的特色食品,馆陶手工挂面和豆腐丝作为饮食文化元素进行重点表现。还在村中建立了豆腐坊,不仅呈现美食,还展示美食的制作工艺。外来特色饮食、美食,包括其制作工艺、流程等也可作为文化展示乃至售卖。

6.服饰。服饰也是承载乡村文化的重要元素。但是从实际的建设工作来看,未见对此类文化元素的重视。留存和应用均未发现。

7.民间工艺技术、工艺美术及其成果。此类文化元素重要表现形式是在时间发展的序列上以动态的形式形成其成果。此类民间文化元素之所以被作为主要形式应用于美丽乡村建设,是因为该类文化元素有三个特点,一是此类工艺技术或美术的制作过程可以进行展示并可以互动,让普通人参与到制作过程中,感受传统、传承民俗文化;二是此类作品可以作为生活空间或建筑装饰元素加以运用;三是作品还可以出售,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上文提及的粮食画就属于该类型。此类文化元素大量存在,表现形式多样,单民间工艺技术就包括织绣、雕塑、陶瓷、编织、漆器、家具、金属工艺等十大类。

8.具有艺术审美价值或历史价值的植物,例如,林木花卉等。一般而言,植物是自然物,较少承载文化信息。但是从三层含义上,植物又具备文化信息。一是存活时间较长的植物,例如古树,因为能够体现村落历史具有留存的价值;二是能够鲜明体现本地区乡村自然风光的植物,例如北方地区的白杨树、柳树等;三是本身虽然并不具备文化信息,但是经过艺术设计加工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价值的植物,同样承载了文化信息。如枣树、葡萄、槐、竹等宜地植物,与村庄的环境相适应,也是可以选择使用的。河北邯郸县“枣园”小堤村,就将本村的枣树作为重要的文化元素进行保护和应用。村里拥有的大片的枣树林和村中道路两旁点缀其间的枣树成为体现该村农业文化的重要元素。

9.民间文学。乡村民间文学十分发达,可以诉诸于文字进行视觉呈现,作为重要的文化元素应用到建筑环境的设计中。民间文学可以承载和呈现丰富的乡村文化信息,是一个重要的应用类型。除了民间文学元素,实际工作中还有对文人文学的应用。例如寿东村在街道两旁墙壁上的文学诗词,以思乡、家园或田园为表现内容。对其进行考察分析,发现能够被引入到乡村的文人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仍多以农业文明时代的生活及其思想情感相关。

(三)其他文化元素

所谓其他文化元素是从地域或者时间概念上与乡村文化元素相对的一种提法。特定地区的传统乡村文化元素与引入的其他文化元素的关系也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1.非本地区乡村文化元素

从地域的角度可以分为本地区乡村文化元素和非本地区乡村文化元素。从地域上而言,河北邯郸属于北方中原地区乡村文化。而南方地区的乡村地域文化就属于与之相对的,非本地区的乡村文化。建筑空间的设计中对于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风格的运用属于典型的非本地区乡村文化元素。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地域的区分是相对性的。山东与邯郸同属于北方地区文化圈,但是又各具特色。河北馆陶寿东村将山东大煎饼这一文化元素引进来,作为非本地区小吃出售。该文化元素同样属于非本地区乡村文化元素。

2.现代城市文化元素

从空间的角度可以分为乡村文化元素和城市文化元素;从时间的角度可以分为传统乡村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元素。鉴于乡村更多的是对传统保留,城市更倾向于对现代文化的孕育,可以从时空的角度将文化元素分为传统乡村文化元素和现代城市文化元素。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保护传统乡村文化,也要适度引入和接纳现代城市文化元素。河北邯郸县南吕固乡四留固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运用了现代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电影。四留固村是远近闻名的电影村。该村村民魏少先,用10年的时间,花费近500万元收藏红色电影,珍藏的电影拷贝将近有7000部,各样各种型号的放映机、器材有 150多台,唱片有6000张,海报有5000多张。红色电影文化是该村典型的文化元素,显然这一元素并不属于该村的乡村文化元素,但是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建设,确已成为四留固村的文化符号。该村建筑环境的设计充分运用了这一元素,并与乡村文化元素和谐共生。还有一种情况是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的工业也逐渐兴起,是乡村内生性的现代文明,基于这种文明的历史文化元素也属于现代城市文化元素。例如邯郸县小堤村铁艺园馆展示的是该村历史悠久的铸造业,尤其在抗战时期、改革开放初期的本村铸造业的发达和繁荣。

3.外国文化元素

外国文化元素属于一种外来文化元素,但和本地域之外的文化元素不同。近代以来的中国,受到各种外国文化的渗透,使得一些外国文化元素也得到有意无意的保留与运用。当然,外国文化元素较多的是在城市,但农村建设中也有一定存在。这里,除了教堂等宗教建筑外,还有很多其他元素。例如欧式风格的风车,欧式的建筑装饰,外国文字,西化的现代元素等。由于这些外来文化的影响所及,美丽乡村建设中也会有适度的运用。

三、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以“人”和“生活”为核心,重在“美化”乡土家园

美丽乡村建设是关于农村多方面的建设和提升,自然能够带来多方面的效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会显现出来。当前建设者的建设重点有的侧重于旅游,有的侧重于特色农业,有的凸显其商贸。但是不论其建设的侧重点有多少,美丽乡村背景下的聚落空间规划根本目标是要建设一个适合人们居住和生活的环境。这里需要指出,不论是本土文化元素的保留还是其他文化元素的引入,建筑空间的文化元素的应用一定是以本地区村民的幸福生活为旨归,要有利于村民的生活,并能够持续和长久地给村民的生活带来舒适感和幸福度。

乡村文化元素也有些消极文化,涉及到此理应慎重。这里特别要提及的是乡村文化的思想内容构成非常复杂,存在着相当一部分非理性内容,例如封建迷信、严苛的封建伦理价值等。表现在乡村文化元素中,前者比如村中村民自发建起的各类庙宇;后者如代表缠足文化的小脚鞋、历史上的节妇烈女等。前者可以允许其存在,但不可彰显和鼓励;后者作为历史记忆可以留存,但不可应用和宣扬。此类文化元素可称之为消极文化元素。与之相反的,应重点挖掘和应用能够体现淳朴乡风民情、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文化元素并充分展示。

(二)把握好乡村文化元素与其他文化元素的关系

要多使用能够体现本地区文化特色的元素,以地域性乡村文化元素为主,适当引入非本地区文化元素。一是要考虑该元素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是否能被村民接受和认可。例如在建筑景观设计中,对荷兰风车的运用,就是比较的典型的做法。荷兰风车在中国乡村建筑空间出现,代表的是异域文化元素,但又与周围建筑融为一体,是比较成功的例子。二是引入非本地区文化元素特别要关注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尤其是习俗禁忌或道德价值层面是否与本地区相一致。三是现代城市文化元素的引入最好在本地区有一定的基础,比如前文提到的四留固电影村。如果硬性植入,缺乏生命力,很难持久。

(三)做好乡村文化主题类型的提炼和定位

乡村在长期的发展中均会形成丰富的传统乡村文化,有的乡村文化和元素是属于共性的,普遍存在或适应用所有的乡村文化,而有的乡村文化及其元素则仅仅属于特定村落的。在美丽乡村的文化规划和建设中不仅要注意乡村文化及其元素的普遍性和典型性,更应关注和提炼村落文化的独特之处,从中找出最能够代表村落的文化主题。例如河北馆陶“黄瓜小镇”寿山寺乡翟庄村,该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种植黄瓜,荣获“中国黄瓜之乡”称号。目前该村总人口1109人,耕地面积1246亩,有黄瓜大棚户256户,占总户数的96%。该村突出自身的特色种植业,提炼出“黄瓜”这一乡村文化元素作为主题,将黄瓜大棚做成体验式的主题公园,建有观光式的黄瓜主题餐厅,实现了乡村聚落空间文化建设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邯郸县的“电影四留固村”建有红色电影馆、“电影人家”酒家,街道上、门楣上时不时有电影元素的展现。“枣园小堤村”则是突出枣树枣林特点,村内不仅种植枣树多,而且注意在街道两侧栽种幼苗,在院落空间突出古木,并把枣园二字嵌入村名造型之中。

乡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任务,目的是要实现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文化的渐进式变革。在这一进程中,乡村不是要完全城市化,而是对城市文明的部分引入;不是要完全消灭乡村文明,而是在要保留、传承有价值的乡村文明。城乡一体化,对乡村而言,是在保留住自身文化传承脉络的基础上对于现代城市文明的吸纳和靠拢。换言之,在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中,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农村的文化形态也会不断衍变,但不论如何衍变,乡村文化应该具有自身的传承发展线索,逐渐形成工业文明阶段的乡村文化形态。这一文化形态既具有对现代文明的融合,更具有对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而非为现代工业文明完全取代或者被冲击得七零八落,成为碎片化存在。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延伸,美丽乡村建设在农村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文化元素植入的过程中受到村民的欢迎,这是应该肯定的。如今美丽乡村建设时间已经过半,而试点村庄建设的进程仍有较长的路要走,更多的村庄在现代化和城镇化过程中有待于升华,因此及时总结和把实践提升到理论梳理,是非常必要的。

注释:

①《2016年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第2页。

[1]毕明岩.乡村文化基因传承路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科技学院,2011.

[2]夏守军.皖南古村落景观影响下的美丽乡村景观设计探究[D].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农业大学,2014.

[3]包婷婷.苏州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传承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科技学院,2014年.

[4]李莉.温岭乡村聚落特色与美丽乡村规划实践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5]唐祖辉.新农村景观的乡土特色表达策略研究一以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农林大学,2013.

[6]胡鸥.美丽乡村建设的乡土特色研究—以台州市黄岩区富山乡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14.

[7]姚准.景观空间演变的文化解释[D].博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6.

Th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elements of settlement space in the beautiful country construction——Example of Hebei’s Handan city

CHANG Yu-rong1, YANG-Rui2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056038, China; Kexin College,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056038, China)

The inheritance and preservation of rural culture is importa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But in the planning of rural settlement space, the designers lack of professional judgment and choice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rural cultural elements. Therefore,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study the extra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rural cultural elements.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of rural cultural elements are the key issues of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reliminaril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ments of rural culture and other cultural elements.

beautiful country construction; cultural elements; Handan

10.3969/j.issn.1673-9477.2017.03.004

C912.82

A

1673-9477(2017)03-015-05

[投稿日期]2017-07-16

2017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编号:201701601)

常玉荣(1974-)女,河北邯郸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地方文化学、民俗学。

[责任编辑 陶爱新]

猜你喜欢

美丽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