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立意

2017-02-23林晨晶

文教资料 2016年27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程改革

林晨晶

摘    要: 本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和实践,分别从历史课改中遇到的教学困惑、探寻历史教学的脉络、深化对课程的理解三方面对历史教学中的“教学立意”进行论述。

关键词: 教学立意    课程改革    历史教学

作为奋战在初中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我努力探索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可以说伴随课改一同成长、成熟,收获颇大,感触颇多。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把握一节课的主旨和线索,也就是把握好一节课的“灵魂”和“脉络”,通过一次次教学实践,让我对“教学立意”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历史课改中遇到的教学困惑

一节历史课的好与坏、优与劣,因每个人关注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如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喜欢听的课就是好课!”“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一堂好课。”“能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学有所得,身心得到发展,就是一节好课。”“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碰撞,有收获的课,是好课。”“能唤醒学生智慧的课就是一堂好课。”从师生“双赢”的角度看:“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这就是一节好课。”而满足教师、学生、家长的“好课”标准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因此,可以得出一点认识:好课就是高效的课堂。

像我一样的年轻教师可能都曾遇到相似的困惑——如何上一节优秀的历史课。面对大量繁杂的教学内容,如何向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要效率?面对为数众多的知识点、重难点,如何更好地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如何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中真正收获智慧,真正掌握历史的本质和规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这一系列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理清思路,拓宽视野,提升看问题的高度,抓住问题的核心,也许这些问题就将迎刃而解。这里提到的“高度”、“核心”就是要把握好一节课的“灵魂”和“脉络”,也就是注重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立意”。

二、教学立意——探寻历史教学的脉络

到底什么是教学立意呢?简单地说,就是一节课的中心和主题。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我认为有一样东西不可忽略,那就是历史教学的灵魂。所谓历史教学的灵魂,就是教学的主题,就是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了解并希望学生形成的意识、价值观,是教学目标中的最高层次。每一节历史课都可以围绕一个主旨,体现一种精神,渲染一种历史氛围。如果一个单元没有一个主题,一节课没有一个灵魂,我们的历史课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对选择上课的切入点和载体就会无从下手,我们不可能找到一个能够提纲挈领地把这些素材统领起来的“火车头”。正如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德民教授所说:“教师在借鉴史学成果,深入把握相关史实的纵横联系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目标所确立的本节课的中心或灵魂,是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而获得的核心内容,教学立意既依托于教材内容,更是基于课程目标的,对教材内容的提炼,他是选择组织教学内容的依托。”而且教学立意具有深刻性,能够反映本课所涉及内容的历史真相;教学立意具有延续性,能够贯通本课所涉及历史发展的前后阶段;教学立意具有兼容性,能够整合本课所涉及的教材内容、方法与策略等。因此,一节课要把握好“教学立意”,认识到一节课的“主题”的重要性,它是一节课的灵魂。树立主题意识,许多困难都能迎刃而解,可以让我们在备课中避免被大量繁琐的知识牵着鼻子走,特别是一些学生早就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而且学会从宏观上把控一节课,懂得如何取舍课堂上要讲的知识点和内容,使备课变得清晰,使上课更轻松。

例如我在复习八上第一学习主题《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时,一开始发现这节复习课非常不好上,因为这个学习主题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相关史实非常多,如果将所有的课本知识罗列给学生,势必会加重教师上课的负担,同时使学生沉溺于繁杂的教学内容中而迷失复习方向。所以,在设计这节复习课时,紧扣“侵略”与“反抗”这一主线,以列强历次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带给中国的屈辱和中国人民面对屈辱坚决反抗侵略、捍卫民族尊严的反抗精神为线索,对第一学习主题的内容进行整合、系统化,形成“百年屈辱——落后就要挨打”、“多难兴邦——捍卫民族尊严”这两条主题线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这段历史。最后,让学生通过这两条主线地深入学习,认识到要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联系,这就使他们从历史课上获得智慧,学会树立更远大的人生目标。通过主题线索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历史学习,收获历史课程的智慧,真正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作用。

如进行七年级上册第8课《商鞅变法》的新课教学时,认识到这节课也有自己的“主题”,那就是整篇课文都围绕一个字“变”展开的。因此,在新课导入中让学生结合课文导语部分先了解战国时期历史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到,并结合上节课的内容,迅速做归纳“战国历史的特点是‘乱和‘变”。然后让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指出战国时各国变法是一个普遍特征,这样就使学生自然地领悟到战国时期的“变法”是当时的主要历史潮流。这就让学生在学习中清晰地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深刻领悟社会发展所遵循的规律。

三、教学立意的千锤百炼——深化对课程的理解

如何确定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灵魂呢?首先,要研究课标,课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了大方向的指导,是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进行主题选择之前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要研究学生,要切实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教师在设计课堂的时候要问问自己:通过这节课或这个单元,我们最终要告诉学生什么?選择怎样的主题才能够让学生可以接受、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呢?最后,要研究教材,要通读整册书,了解教材编者的思路,明了编者编写这个单元的目的和这个单元、这节课在这册书、这个单元的地位、作用。每个单元、每一节课一般确定唯一的主题,确定主题要参考蕴涵在教材中每个单元和每个篇章的主题,更要兼顾考虑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情况。

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新课教学时,发现这节课紧紧围绕“民族融合”和“改革”两条主线进行,通过对《历史教学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意识到,这一改革与其他的改革相比,有一个独特之处——不仅是改革,更是一场推动民族融合的过程,因为北魏孝文帝的这一次改革,从其改革的背景、目的、内容和影响都与“民族融合”这一主题紧密相关。所以,我将本课的“灵魂”,即“中心”,定位为“民族融合”这个主题。因为本课的灵魂是“民族融合”,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中,我打破以往讲述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背景、改革目的、改革内容、改革影响”等传统授课模块,紧扣“民族融合”的主题,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四个方面的教学模块:“—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次不可避免的改革”和“一场史无前例的潮流”。在一种不可阻挡民族融合潮流,为解决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落后与先进之间的矛盾,一次改革不可避免地发生,最终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高潮——促进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通过这四个模块的提出,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设计模式,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前就在心里埋下疑问的种子,有利于后面教学的顺利展开。因此,在教学中把握好一节课的“中心”,依据课程标准设计教学框架,环环相扣,学生就能将整个模块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专业成长重在内化,内得于心,外显于行。教师们只有千锤百炼,不断地探索、实践才能准确确定教学立意,抓住历史的精髓。把握好历史课堂教学的主题,即历史教学的灵魂,不仅仅有利于引导教师更好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还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线索的理解和掌握,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作为追求专业成长的青年历史教师,我们应不断探索历史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应具备的是:回归本质,才能让历史学习富有“历史味”。

参考文献:

[1]张程远.人文关怀:历史教学立意的价值取向[J].江苏教育,2016(6):14-15.

[2]周融.例谈以“价值取向”立意的历史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4(11):68-69.

[3]申秋枫.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立意的体会[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1(2):67-68.

[4]苏小梅.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0).

[5]朱能.构建能力立意的課堂教学——以构筑促进学生“正确阐释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能力的课堂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2):35-37.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课程改革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