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声琴韵

2017-02-23余立

艺术评鉴 2016年23期
关键词:气韵结合少数民族

余立

摘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随着艺术领域多元化的发展,在古典音乐领域逐渐形成与民族艺术结合的发展趋势。在作曲和演奏上也形成一种新兴的合作框架,对于民族音乐与钢琴结合的深入研究,找到一种适合广西实情的结合方式,通过对民族音乐的西洋技法改编,完善成为有浓厚民族特性的钢琴曲,再加之演奏者的理解和演奏,造就一种意境式的表演形式。

关键词:少数民族 钢琴 结合 气韵

在当今这个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人们逐渐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同时在钢琴演奏与民族性的发展中,结合广西地域、民族特点,发展和开拓出一条适合广西民族钢琴音乐发展的道路也势在必行。深入地对民族音乐体进行采集和改编,发觉优秀民族音乐新作,运用西洋技法来编配成钢琴曲。

一、《梦幻茶山》(2008年)

《梦幻茶山》是广西艺术学院作曲教授陆建业和邱洋共同所作。运用广西凌云县壮族民歌元素,结合后浪漫派、印象派作曲手法创作而成。该作品在三部曲式的结构中对音乐性画面展开了丰富的描绘。作品中,音乐形象的抽象性与具象性互相穿插,静与动、强与弱形成强烈的对比,加之连绵起伏的节奏型与多变化性的色彩和声的大量使用,使得整首作品在协和的音响里追求戏剧性的变化、在戏剧性的变化中展现出冲突性的音响,描绘出广西桂西北人间仙境般的古老茶山。

曲子的速度缓慢,节奏自由,充分描绘出在寒冷的山谷中空旷的声响,使用了大量离调和弦和变和弦进行到A大调。第一部分在第14小节出现,作者使用了三声部的伴奏声部,主题为第一声部(伴奏织体包括八度低音、弱拍上的中声部和三连音),音乐意境极为柔美,如被雾包围的茶山;速度为行板,调式调性在A大调上开始,经过一些离调和弦后面又回到了主音上。第26小节开始出现主题的第一变奏,速度为中板,节奏活跃并大量使用切分节奏,具有爵士节奏的风格,与前一段柔美的风格产生巨大的对比,节奏分明的变奏出现第二次后,作者使用了大量的三连音把曲子推上高潮。第一主题的第二变奏在第37小节开始,速度为中板,节奏自由,使用大量分解和弦为伴奏织体,延伸了主题的柔美空旷的意境,并在主题声部使用了八度和倚音,使旋律更为突出,犹如流水般的效果。

曲子在第49小节进入第二部分,速度为快板,分为两段,第一段由两个句子组成:第一句使用了大量八分音符的变和弦、跳音及柱式和弦,第二句是节奏紧凑的十六分音符四度双音;第二段主要扩展了第一段的第一句。整个第二部分性格鲜明,节奏跳跃,并多次更换节拍,凸显戏剧化的节奏。

重现一次后,曲子在第67小节进入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的织体主要为四度和弦,凸显了广西民歌的特色,主题旋律带有山歌的风格。旋律在A大调上完整的歌唱一次后,离调到C#大调上再回到A大调。第91小节到第96小节是一段使用了第二部分第一段第二句为题材的过渡,在第97小节曲子回到了第二部分的第二段。在第一百零八小节,曲子变化再现了第一部分,在四小节的结尾过渡后曲子在A大调的清角调式上结束。

在演奏这个作品之前,演奏者要先了解每个段落的特点,并且要清楚理解每个和弦的作用和和声走向。演奏时务必要把每个段落的层次和对比表达到位,把握好横向旋律到纵向的和声,把曲子丰富的内容和趣味完整呈现。

二、钢琴组曲《水墨画》(2003年)

此曲由四首钢琴小品组成,分别是《漠上》《藏犛》《金鱼》《大兴安岭》。取题于中国著名画家吴作人先生的作品《水墨画》。

第一首钢琴小品《漠上》。作者要求弹奏者在演奏的时候节奏自由,气息舒缓。曲子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开头的时候引子只有一个小节,作者用一个很弱的低音八度的和弦揭开曲子的面纱,接着右手开始进入。右手部分使用的是同样的音,但是作者采用了不同的节奏型,从二八到三连音再到六连音,使原本安静的氛围被越来越密集的音型打破,并且要求弹奏者在最后两个六连音做一个渐强再渐弱的起伏。接下来是一串装饰音和一片的五连音,主旋律高低起伏体现沙漠的浩然磅礴。第一部分速度为Largo,宽广的、庄严的广板,Bb大调。这一部分右手的节奏型为密集的八分音符,左手为带装饰音的单音旋律。第二部分为柔板,E大调。左右手的织体主要是音程或是和弦;由于临时升降号较多,在识谱上有一些难度。最后曲子再现了第一部分,回到Bb大调。

第二首小品为《藏犛》。犛就是耗牛的意思。这首曲子的速度为快板。全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在钢琴上的低音区展开,并且音型多以双音为主,体现厚重的感觉,代表着耗牛的野蛮和粗犷。第二部分转为Largo广板,节奏自由而开阔,并带有浓厚的山歌色彩。此部分含有许多低到高的音阶,演奏时务必要注意颗粒性,把每一个音弹清楚,方能把广阔的感觉完善地表达。最后一部分几乎原样再现了第一部分。

第三首名为《金鱼》,速度为Andante,行板。开头作者运用了不同八度上的分解和弦,令人有水中波光粼粼的感觉,音色要求清澈如水。随后,右手旋律线改为二八节奏型,左手伴奏织体为分解和弦,活泼的旋律表达了俏皮可爱的金鱼在水中欢快的游玩嬉戏并挑起了水花。17-24小节开始是左右手交替的音阶,就像是金鱼在水中遇见的水草,随着水花左右摆动。25小节开始呼应开头,回到之前的节奏型。从35小节开始为第二部分,演奏术语为活跃地。这一部分有的技术难点在于对于节奏型的掌握:即右手的三连音对左手的四十六。从45小节开始再现第一部分。这首曲子就像是在描述一只金鱼在水中的奇遇记,弹奏者需要想象力并钻研音色以完美表现音乐的意境。

最后一首为《大兴安岭》,速度为presto,火热地如奔驰般的急板。开头右手部分是一个弱而慢的旋律线,跟着是左手强烈的带重音符号的单音与和弦,右手是长达四小节的单音。音乐持续到第53小节开始突慢,左右手都是力度非常强的和弦,节奏型从四分音符到八分音符再到三连音的不断进展,并且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紧凑和急促,直到59小节。从60小节开始,右手为三连音和弦的伴奏織体,左手是旋律。第68小节,左右手声部交换,后面的音乐也按这个模式交替进行。从84小节开始,曲子的速度变化为Largo广板,左右手节奏转换成附点节奏型,从92小节开始渐快,94小节开始速度变化为Allegro快板,右手旋律织体是带重音记号活跃的双音,左手伴奏织体为二八。从127小节开始速度再次变化为Presto急板,左右手交替弹奏单音,一层叠一层的往上进行。第183小节音乐再次回到Largo广板,像是在歌颂大兴安岭人民的热情、朴实,情绪欢快而热烈,直至结尾。

每一首小品都是一幅画,有激昂的,有俏皮的,有优雅的,有歌颂的,有朴实的,也有华丽的,演奏者需把音乐的张力和变化表达清楚才能展现这套作品的多元和精彩。

三、《雨中罗城》(2013年)

《雨中罗城》取材于广西百色罗城的少数民族么佬族的十一字腔山歌《红花永远迎着春天开》,并加入了印象派音乐的作曲技法写成。

该曲的结构为回旋曲式,主部采用的速度为Andante flou(朦胧柔和的行板),优美的民歌旋律贯穿始终,一开始为A徵调的由左手低声部的延留音,中声部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引入主旋律,左手的演奏如同绵绵细雨,力度为p(弱),仿佛掀开一幅春雨蒙蒙中的罗城的迷人画卷。右手的旋律以单音出现,带大切分休止符,在长音和弱音作者均作了保持音的标记,演奏时应收敛大切分节奏原本的律动感和推动感,按小提琴揉弦的音色来处理。此部听觉效果犹如从远方传来的歌谣。

插部一由A徵调式转为B徵调式速度比主部一的速度稍微快一些,以民歌旋律为基础音调。描绘罗城的万物在复苏的一番大地回春的美景。力度由原本的弱变为中强。此段可分为四个声部,右手由八度旋律音和六连音的内声部交织在一起,其中,每一个句子中会有两个音为前十六后附点,带有广西民歌特有的唱腔动机。内声部快速的六连音,起到推动音乐发展的作用,犹如微风轻拂。左手由原本单音的延留音变为八度延留音,中声部则从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变为三连音的双音以民歌中常见三、四度为主,因此最高声部与中声部形成了三对二的对称,在听觉上产生了往后拽的效果。既要有推动又有保持三连音的律动,这种对比较为复杂,因此此段在练习时应分声部进行重点练习。

主部的第二次出现,再次进行转调,转为C徵,力度记号由插部一的中强转变为中弱。分为三个声部,右手的高声部以三四度和声进行,仿佛重奏一个动人悦耳的歌谣在轻吟,和左手的低声部单音旋律的低沉悠长形成对答和呼应,在民歌旋律的基础进行了发展。中声部的六连音进行贯穿至尾,仿佛绵绵细雨稍稍变大了。

插部二是全曲的高潮。由前一段结尾的六连音琶音和和弦震音作为推动。这一段带有印象派和近现代的创作手法,速度设置为Andantion moto(流动的小行板),力度强度达到forte(强),右手由大幅度的六连音琶音贯穿始末,左手采用的是具有印象派风格特征的全音音阶,先从八度延留音向二分音符再到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不断紧凑发展,最后进行到六连音的琶音,与右手的交融在一起,仿佛奔腾的瀑布,连绵不断的高山。演奏时左手全音阶进行要有扩张感,一直到双手的反向琶音保持不断渐强,营造出越来越紧张不安的气氛围,最后曲子回到最初的震音,音量逐渐变弱。

最后一次主部的出现呼应开头,歌谣般动听的旋律再次出现,但是左手伴奏织体由原本的十六分音符改变成大切分和八分音符,仿佛春雨渐停,小镇恢复宁静和祥和。

此乐曲表现了一幅春雨蒙蒙的罗城,一个在群山环绕中的宁静县城,奇山修竹,飞瀑潺潺的绮丽色彩,令人向往的画卷。演奏时需注意声部之间的平衡,并突出旋律声部以及严格遵照力度要求并注意踏板的使用。

在當今这个崇尚多元化的时代,多元化艺术形式的结合,正逐渐成为艺术发展的主旋律,中国是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这种音乐体系间的融合也势在必行。以钢琴在目前全世界音乐界的地位,钢琴所表现的和声丰富,音域宽广的特点,无疑是最适合民族音乐改编的西洋乐器。通过对民歌的西洋技法改编,使传统艺术散发新的活力,创造出一种广西特有民族的民族性钢琴演奏形式。

本文对于民族音乐与钢琴结合的深入研究,找到一种适合广西实情的结合方式,通过对民族音乐的西洋技法改编,完善成为有浓厚民族特性的钢琴曲,再加之演奏者的理解和演奏,造就一种意境式的表演形式。并在未来的教学和音乐发展上,起到推动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水平飞速发展,近些年,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对于民族音乐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增加。观众的整体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需求也在不断扩大。新作品,特别是带有强烈民族特点的“桂声琴韵”,在新时期定将为钢琴乃至艺术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气韵结合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
气韵生动的传承与发展
论中国书法之气韵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来的双面性效果分析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