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左传》城濮之战的外交关系和外交策略

2017-02-23徐令缘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晋文公卫国鲁国

徐令缘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论《左传》城濮之战的外交关系和外交策略

徐令缘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左传》中所记载的著名战役——晋楚城濮之战,深刻地体现出国际关系与外交手段对战争胜负的重要影响,也体现着礼义至上的春秋义理思想。此战开始之前,楚国盟友众多,俨然有称霸中原的趋势。然而晋文公的崛起对楚国的地位产生了冲击,楚国联盟在晋文公及其谋臣的外交策略下一一瓦解。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其外交及军事行动的特征包括重视盟友、善用计谋,同时做到能以德攻、不失赏刑,最终奠定了战争的胜局。

《左传》;城濮之战;外交关系;春秋义理

城濮之战是《左传》四大著名战役之一。这次战役发生在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率领的诸侯联军与楚国令尹子玉率领的楚军战于城濮,晋文公大败楚军,此次战役的胜利奠定了晋文公中原霸主的地位,战后周王室“策命晋侯为侯伯”,即诸侯之长。历史上认为,城濮之战的胜利与其说是军事上的胜利,不如说是外交上的胜利,在战争的筹备及进行过程当中,晋国阵营巧妙利用外交政策化解敌人,争取盟友,强化己方实力;在义理上,晋文公德罚有度,义信兼备,可谓占据了战争胜利的各种条件。尽管《论语·宪问》中孔子曾经认为“晋文公谲而不正”[1],但《左传》对于晋文公及晋国城濮之战胜利的评价无疑是正面的。本文拟从城濮之战所涉及的国际关系和外交策略两面切入,系统梳理分析在对外关系上晋国采取的策略及方法,说明城濮之战是外交策略的特征,并初步分析在春秋时代背景下战争的一些基本特点。

探寻城濮之战中所涉及国家的外交关系,要从城濮之战的始末说起,逐一梳理参与这次战争的国家有哪些,国家与国家之间是何种关系,在哪些重要地点发生了哪些重要事情。

一、城濮之战前的国际关系

普遍认为,城濮之战始于僖公二十七年,楚子围宋。根据《左传》中前文所述,楚宋之不合久矣,可追溯到僖公二十二年宋楚泓之战。二十二年,宋国攻打了与楚国交好的郑国,三月,郑伯如楚。夏,宋公伐郑。八月,楚人伐宋以救郑。冬十一月,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襄公战败。二十三年,夏五月,宋襄公卒。二十四年,宋及楚平,宋成公如楚,还入于郑。二十六年,宋以其善于晋侯,叛楚即晋。冬,楚令尹子玉、司马子西帅师伐宋,围缗。二十七年,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故如晋告急。从楚、宋和郑国的三方关系我们可以看出,郑国与楚国一向交好,但宋国的立场摇摆不定,泓之战后,二十四年,宋及楚平,二十六年,宋叛楚即晋。

城濮之战前,另一对重要的国际关系是齐、鲁之间的关系,卫国牵涉其中。二十六年春,王正月,鲁僖公会莒兹丕公、宁庄子盟于向,寻洮之盟也。宁庄子是卫国大夫。齐师侵鲁之西鄙,讨是二盟(指向盟与洮盟)也。夏,齐孝公伐鲁之北鄙。卫人伐齐,洮之盟故也。公使展喜犒劳齐国的军队,使受命于展禽。齐侯当时没有进入鲁国的边境,展喜和齐侯进行了一番论证后,齐孝公回国。鲁国大夫东门襄仲、臧文仲如楚乞师,臧孙见子玉而道之伐齐、宋,以其不臣也。鲁僖公以楚师伐齐,取谷。置桓公子雍于谷,易牙奉之以为鲁援。楚申公叔侯戍之。桓公之子七人,为七大夫于楚。《左传》中的这段记载首先表明了鲁、卫乃同盟关系,鲁是楚属国。在齐国攻打鲁国时,鲁国向楚国借军队与齐国对战。楚国的军队不仅帮鲁国占领了谷,齐桓公的其他儿子也在楚国做大夫,足可见在当时背景下齐楚之不合,这为城濮之战中齐国倒向晋国埋下了伏笔。

同时,通过《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中晋国大夫狐偃向晋文公献计时的描述,可看出曹、卫两国与楚国的关系十分亲密。

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2](P445)

城濮之战开始之前,楚国的同盟有郑、鲁、卫、曹四个较大的国家,还有陈、蔡、申、息等小国,属国众多,俨然有称霸中原之势[3]。自齐桓公去世以来,齐国的中原霸主地位不复存在,齐、晋两大国陷于内乱自顾不暇,中原无伯,政治权力真空。在这种条件下,中原小国纷纷投靠趁机北上扩张势力的楚国以求自保,楚之盟国声势浩大。然而晋国在晋文公即位后实力也大大增强,晋、楚两强争霸一触即发,其他中原国家无法完全置身事外。城濮之战前,除齐、秦两个较大国家无明确表态外,中原的国际政治形势基本可以归结为宋国归于晋,郑、鲁、卫、曹归于楚的局面。城濮之战揭开了晋楚争霸的序幕。

二、城濮之战中晋国的外交策略及其导致的国际关系的变化

僖公二十七年,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晋文公采用狐偃“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的策略,侵曹伐卫,实是攻曹、卫而救齐、宋。

二十八年春,晋侯将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还,自南河济。侵曹伐卫。正月戊申,取五鹿。二月,晋郤縠卒。原轸将中军,胥臣佐下军,上德也。晋侯、齐侯盟于敛盂。卫侯请盟,晋人弗许。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于晋。卫侯出居于襄牛。

公子买戍卫,楚人救卫,不克。公惧于晋,杀子丛以说焉。谓楚人曰:“不卒戍也。”[2](P451)

二十八年,晋文公加入到这次战争当中,成为一股很大的势力。起初,卫国由于和楚国是姻亲,和鲁国又是盟国,当晋国军队要从卫国国境借道时,卫国是不同意的。晋军于是从南河渡河,开始对曹、卫发动战争。齐侯原本与鲁国有纷争,又与楚国不合,晋文公取五鹿,意在救宋,但也解了齐国之围,于是齐晋在敛盂结成同盟。

卫国才开始认识到晋国的强大,想要加入齐、晋的联盟,但晋国不许。卫国国人不愿卫国与楚,“出其君”,此时卫、楚的关系岌岌可危。

鲁国公子买戍卫,楚国本想帮助卫国但没有取得效果。鲁国不敢得罪晋和楚,只得杀死公子买讨好晋国,又向楚国解释说公子买“不卒戍”,不终戍事而归所以杀了他。此时,鲁国从完全的亲楚变为游离在两个大国之间。

战争初期,晋国顺利攻下曹、卫两国。

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三月丙午,入曹。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且曰:“献状。”令无入僖负羁之宫而免其族,报施也。魏犫、颠颉怒曰:“劳之不图,报于何有!”蓺僖负羁氏。魏犫伤于胸,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使问,且视之。病,将杀之。魏犫束胸见使者曰:“以君之灵,不有宁也。”距跃三百,曲踊三百。乃舍之。杀颠颉以徇于师,立舟之侨以为戎右。[2](P452-453)

在攻打曹国时,晋国运用策略“舍于墓”,因其凶而攻之。但入曹后,晋侯念僖负羁当年在他出奔时善待他的恩情,让自己的军队不能进入僖负羁家中,也不能伤害他的族人。然而魏犫、颠颉不服僖负羁受到的优待,烧掉了僖负羁的家。对自己军队中不服军法的将士,晋文公也果断“杀之以徇于师”。

晋国已取曹、卫两国,楚人仍未解宋之围,宋人门尹般再次如晋师告急。

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2](P455)

先轸此时给晋文公出的策略,就是晋国在城濮之战的总体军事战略,即联结齐、秦,侵伐曹、卫,诱楚北上而击之。齐国已与晋国在敛盂结盟,与楚国素有恩怨,同时又受了宋国的好处,自然站在晋国一方;秦国原本置身事外,但宋国带来了好处,秦穆公与晋文公在这个时期又是交好的姻亲关系,在晋国的极力争取下加入晋国势力也是合情合理之事。

在楚国方面,《左传》以描写楚子从天命的角度,论述了晋文公“有德不可敌”,命子玉“无从晋师”。

楚子入居于申,使申叔去谷,使子玉去宋,曰:“无从晋师。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2](P456)

然而子玉不听楚子的建议,反而使伯棼请战,还说要堵住进谗言的人的嘴。楚子怒,少与之师,任其自生自灭。子玉又使宛春告于晋师,请晋侯“复卫侯而封曹”,楚便解宋之围。

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子犯曰:“子玉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先轸曰:“子与之。定人之谓礼,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我则无礼,何以战乎?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2](P457-458)

先轸向文公献计,劝他暗地里允许曹、卫两君复国,以离间曹、卫与楚的联系;另一方面拘了楚使,激怒楚国。在晋文公的计策驱使之下,曹、卫与楚国的联盟彻底破裂,此两国转而加入晋国阵营。

至此,在国际关系上,齐、秦、曹、卫完全站在晋国一方,鲁国继续中立,楚国之前的同盟只剩郑国。在整个城濮之战的前期准备过程当中,随着晋文公对战事的步步推进和晋国的各种外交策略及手段,使得楚国与它原本的同盟进一步分裂,晋国的势力逐渐加强。童书业《春秋史》指出:“晋、楚两国的历史是一部《春秋》的中坚。”[4]两国外交关系的主旋律是相互对抗,这种争霸对抗关系的开始就是城濮之战。随着晋楚实力的变化,中原小国的外交政策也在亲晋和亲楚两种选择中不停摇摆。

关于晋国在国家外交和军事策略方面的特点,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盟友,分化瓦解敌人。流亡多年的经历让晋文公意识到国际关系的重要性,获得其他国家的支持,甚至让支持敌方的国家转而支持自己一方,能够在气势和军事实力上给己方带来重大提升。这不仅是城濮之战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晋文公能够称霸中原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二,善用计谋,借力打力。纵观晋文公在城濮之战前后所用之计谋,其重要特点是抓住了对方的心理需求,或攻击对方的心理弱点,《左传》借楚子之口称赞晋文公“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也是称赞他能够懂得人情世故。在攻打曹国时晋文公“舍于墓”,使曹人凶惧而趁机攻打;在联合齐、秦之时,通过使齐、秦两国产生“喜赂怒顽”的情绪,而达到联合两国的目的;又“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私许复曹、卫”,收买宋、曹、卫三国,激怒楚国并使其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论语·宪问》中孔子曾经认为“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但晋文公确实通过谋略公关,在事实上充实自己的战争实力。

第三,能以德攻,不失赏刑。在城濮之战的篇章中,《左传》曾两次以“君子谓”的口吻对晋文公进行评价,分别夸赞晋文公“能以德攻”“不失赏刑”。从上面段落中所记述的谋略来看,晋文之德,不仅在于其念僖负羁之旧恩,同时能从善如流,“一言而定三国”。同时晋文公能够做到赏罚有度,杀颠颉“以徇于师”,同时也是以示天下。《左传·成公十六年》有这样的记载:“德、刑、详、义、礼、信,战之器也。德以施惠,刑以正邪,详以事神,义以建利,礼以顺时,信以守物。”从义理上解释战争获胜的道理,同时,晋文公“能以德攻”“不失赏刑”也从气势人心上奠定了获胜的基础。

三、城濮之战的春秋义理与历史启迪

总体而言,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战争大背景下的典型战役。在对春秋时期的战争的分析中,几乎所有的学者都会论证到“礼义至上”的观念与“兵不厌诈”的策略间普遍存在的尖锐矛盾。春秋时期正是这样一个矛盾的时代,从《左传》的叙事当中也可以看出,其对于儒家传统德、礼和尊王攘夷观念的无限推崇;然而同时,这又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正所谓“春秋无义战”,诸侯们在现实中已经逐步认识到,一味遵循传统的礼义道德无法取得战争的胜利,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大才是获得战争胜利的根本条件。这种矛盾反映在《左传》所记述的城濮之战中,即表现为晋国政治外交上的用尽手段争取增强己方援助,而在义理论辩上却依旧遵循儒家传统观点不肯越雷池一步。事实上,晋国在整个城濮之战的过程中,不仅无端对曹、卫两国发动侵略战争,同时还在外交中欺瞒使诈,整个策略的实施并不是全遵礼义而行,这在《左传》叙事中也很清晰地体现出来。然而,《左传》在评价晋文公的时候仍然采取了褒扬之词,而并非孔子的“谲而不正”,并且认为晋文公在此次战役当中获胜的主要原因仍然还是其“能以德攻”“不失赏刑”,强调着仁义、德行对战争的决定作用,这种论述上的取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左传》所秉持的史观。《左传·僖公》中所记述的另一次著名战争“泓之战”及战败后的子鱼论战,也体现了这种相同的史观,这是在传统儒家观念的基础上,对于“礼、德、义”观点的推进与重塑,是在战争策略与战争德义中重新寻找平衡点。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从古至今从未停止过,从历史的辩证的角度看待春秋时期的著名战争,仍然能够使现代的人们对于这对矛盾深刻反思,体味着传统儒家观点,对“礼”不复存在的现代仍有着无限启迪。

[1]何晏,邢昺.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15.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张阳.城濮之战与卫国“一边倒外交”[J]. 黑龙江史志,2009(8):19-20.

[4]童书业.春秋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181.

On the Diplomatic Relations and Tactics of the Battle Chengpu inTsoChuan

XULing-yuan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soneofthemostsignificantbattlesinTso Chuan(《左传》),theBattleofChengpurevealsvividlytheinfluenceofkingdomsrelationsanddiplomaticstrategies,andit’salsoatypicalreflectionofthespiritandthoughtsofSpringandAutumnPeriod.BeforetheBattleofChengpu,theChuunionarethemostpowerfulmilitaryallianceincentralplains.However,theriseofJinWenGonghasanimpactonthestatusofChu,whichfinallyleadstothecollapseofChumilitaryalliance.InthewarofChengpu,militaryanddiplomaticpracticesarecharacterizedwithtreasuringalliesandmakinggooduseofstrategies.JinWenGongalsoimplementsbenevolentruleandkeepsstrictlytherulesforrewardandpunishment,whichlaythefoundationforthevictoryofthewar.

Tso Chuan 《左传》;theBattleofChengpu;diplomaticstrategy;spiritandthoughtsinSpringandAutumnPeriod

2017-03-20

徐令缘(1991-),女,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典籍故事类型与民俗信仰研究。

I206.2

A

1008-469X(2017)03-0035-04

猜你喜欢

晋文公卫国鲁国
按兵不动
“足下”的由来
柳季与岑鼎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足下”一词的由来
厨师辩冤
Torque Ripple Suppression Control Strategy for Brushless Integrated Starter/Generator Wound-Field Synchronous Motor
五鹿老人
卫国入朝将士心
那一天